宗教和宇宙模型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宇宙论文,模型论文,宗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一种意识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化,人类宗教也不断地发生演变。宗教具有二重性,它包含着相反对立的两极。既有促进科学向前发展的一面,又有阻碍科学的另一面。本文试就宗教与宇宙模型发展关系的历史进行粗线条的分析。
一、宗教对早期宇宙模型创建所起的作用
宗教与科学中关系最紧密的是天文学。早期的天文学是与占星术交织在一起的。与宗教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天文学,是在宗教文化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一朵奇葩。贝尔纳这样说过:“从开始时,天文学便离不开宗教”,(J·D·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第69页)事实确实如此。
古代巴比伦的天文观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并且都有赖于占星术。巴比伦的星象家认为,靠着对天体的观测和解释,可以预示人事的进程,进而支配人心。正是在这种兴趣的驱使下,巴比伦的天文观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们的每一个庙宇几乎都设有图书馆,在那里收藏着天文学和占星术的文献。占星的结果通常记录在土碑上,其中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有七十块土埤。长期的观察使他们渐渐看出了天文现象的周期性。据公元前六世纪的一个文件说,当时他们已能计算出太阳和月亮的相对位置,并有可能预测日、月食。这样,占星术无疑成了天文学的起源。
占星术的发展,使人们从长期的天象观测中积累了更多的天文知识,这种知识的增长,导致人们开始猜测宇宙模型。
巴比伦人把宇宙看成隆起的大地、天空和海洋三部分。认为大地是屹立在海洋中间的圆形的陆地,海洋有天上的海洋和地上的海洋之别。它们分别从上面和下面包围着世界,天上的海洋和地上的海洋,就如倒扣着的茶杯,覆着在大地上。最初,僧侣们把天分为三重,后来又分为七重。天是由坚硬的宝石做成的,上面有窗户,雨就是从天窗里落到地上的。星体是放牧在天上海洋里伸出的天堤上的绵羊。太阳和月亮是神做成的天灯。恶魔怪物遮住了天灯,就成为日食和月食。在天的东方和西方的尽头,各有一座山,山上有山门,早上太阳打开东门在天空中运行,完成一天的行程后,到晚上就由西门进入天庭。
早期巴比伦统治者全是僧侣,他们之所以成为国王,只不过因为他们是僧侣的首领。当时,僧侣阶级是唯一的写作、读书阶级。庙宇的僧侣们把各个神同太阳以及各个固定的星辰密切联系起来,并把这些天体的运行同神龛的权力连结在一起。从巴比伦的宇宙模型中看到,神参与了宇宙的制造,人类早期的宇宙模型诞生与宗教息息相关。
二、柏拉图的神创宇宙论与地心说的产生
柏拉图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宇宙是神创造出来的,宇宙是一个有形体、有灵魂、有理性的活有机体。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好的是圆形。而神是好的,由神创造的宇宙必然也是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宇宙必然是球体的。天体之所以作圆周运动,是受了上帝指使的缘故。宇宙中的星星则是自由地在空间中浮动,靠着它们神性的灵魂而运动。
柏拉图还提出,神用火、气、水、土四种元素创造了宇宙。因此它是完美的、永恒的,不会有衰老或疾病。由于宇宙是由四种元素按比例制造的,因此是和谐的,这就使它具有友谊的精神,并且因此是不可解体的。
欧多克斯是柏拉图学派中第一位著名天文学家,也是把宇宙假说建立在天文观测基础之上的第一个人。他发展了柏拉图的天体受上帝指使作圆周运动的观点,提出了向心球的假设,即地球是万物的中心。日月众星都在同心的透明球体上环绕地球转动。
首先支持并发展了欧多克斯的同心球理论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天体所附着的天球不只是一个假想的球面,而是一个个透明的物质实体。他提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从里往外依次为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而宇宙的最外边,是比太阳远八倍的恒星天体。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论天》里提出,在月亮以下的东西都是有生有灭的,而月亮以上的一切则都是不生不灭的了。在月亮下面的领域,一切东西都是由土、水、火、气四种元素构成,但构成天体的是第五种元素。地上元素的自然运动是直线运动,而天体则是作周圆的运动,各层天都是完美的球形。
在欧多克斯学说的引导下,托勒密也采用了神创造宇宙是完美的球形的学说。他制订了更周密的宇宙体系,其地心说在理论上更趋于完备,并以本轮均论加偏心圆的理论进行说明。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在历史上是希腊化时期天文学以及罗马天文学的集大成者。
三、黑暗时期宗教阻碍宇宙模型的发展
托勒密以后,希腊文化完全坠入黑暗的境地,这是野蛮民族的入侵和破坏而引起的。由于野蛮民族的入侵,使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中心受到毁灭。在罗马帝国逐渐衰败的同时,基督教在欧洲兴起,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与政权相结合,成为政治化的宗教。在古罗马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若干君主国家中,古代科学文化的成就差不多完全被遗忘了。
基督教的宇宙学回复到以圣经神话为根据的概念模式,认为大地是平面的,空间和时间上有限的宇宙,是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天上的事物与地上的事物根本不同。
卡西穆的《印度漂流记》就是当时最典型的假科学著作之一,其宇宙图象是一个类似于长方形箱子的东西,它的底边是大地,盖子是天空。大地上分为有人居住和无人居住的部分,彼此被海水隔开。有人居住的北部,有高山耸立着,太阳落到山的后面,就是黑夜降临,转过北面的高山,又从东面升起,便是白天的开始。其它天体则是靠天使的帮助才沿着静止的天空移动着,在天空的上方,是天海,在海的上方则是天国。
这种荒诞的论断曾被基督教神甫们,在好几个世纪中当作用以反对较先进的宇宙概念的依据。教会利用他们的神权完全抹杀了地心说。希腊人关于大地是球形的学说,曾被那些根据《圣经》所总结出来的教议百般讥讽和诽谤。“不可能有对蹠人”,也就是说不可能在大地的背面也住着人,这个论据曾经被当作为反驳大地为球形的得力证据。
四、教会重新肯定了地心说,并认为与圣经相一致
在十二、十三世纪的欧洲,由于航海事业的发展,商人们为了在远洋航程中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人们进行天体观测,这再次促使古希腊和阿拉伯天文学广泛传播。人们对于利润的追求,曾引起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航海事业又对天文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从而又引起了整个天文学的发展,而且不可避免地导致新的宇宙观的产生。
面对希腊古典科学在欧洲的传播,基督教会在新的形势下,放弃了原来的宇宙观,重新肯定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最著名的是托马斯·阿奎那,他把托勒密的地心说仅仅当做一个工作假设——“这不是证明,而是假设。”但是,圣托马斯的警言却被人忽略了。他们把地心说捧上了权威的地位,认为是与圣经一致的。而到后来人们提出日心说并认识到地心说是错误时,在教会看来便是对抗圣经,反对教会。他们保留了地心说的僵死形式,认为人既是创造万物的目的,地球便是宇宙中心,围绕它旋转的有充满气、以太与火的同心圈,这些圈载着太阳、恒星与行星运行。基督教于是把地心说作为证明上帝存在的有力证据。
五、宗教对日心说传播的阻挠
尽管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是,在另一方面,教会认为违背教义就是对宗教的蔑视,就是对教会权力的挑战,所以把各种违背、僭越宗教教义原则的言行视为“异端”而大加挞伐,严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由于观测的进步,托勒密的地心体系里所用的本轮不断增加,天体遂成为很复杂的系统。早在十三世纪时,通晓天文的西班牙国王阿尔丰索就已感到这种体系的复杂性。他曾开玩笑地说:“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要是向我征求意见的话,天上的秩序可能会安排得更好些。”在那神权高于王权的年代,就因说了这句话,他被指控为异教徒,连王位也被革除了。在教会神甫们看来,这是在跟上帝开玩笑,是亵读神灵。
哥白尼认为,托勒密体系的几何图形太复杂了,他相信宇宙结构一定能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出来。哥白尼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宇宙体系: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都绕着太阳运转。
哥白尼的巨著《天体运行论》,由于担心受到教会的迫害,迟迟没有出版。在临终前出版时,他在序言中写明将此书献给当时的罗马教皇保罗二世。他的出版商奥羡德为了使这本书能顺利地发行,又附了一篇序,说书中的理论不一定代表行星在空间的真正运动,不过是为了编算星历表、预推行星的位置而想出来的一种人为的假设。这一策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瞒过了教会的注意,得以在社会上流传。
当地心说重新得到肯定并代替了宗教默认的以圣经为模式的宇宙模型时,教会之所以没有表示反对,是因为地心说并没有否认上帝的存在。并且在另一方面肯定了人是上帝创造万物的目的——人类居住的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便是很好的说明。而哥白尼的日心说,竟然敢置圣经于不顾,认为地球在运动而太阳是静止的,把地球从宇宙中心降到行星之一的较低地位,似乎意味着把人类从万物之灵的高贵地位贬降下来,人不再具有高贵的地位,这会使人进一步联想到人也许不是上帝创造宇宙的目的。哥白尼的学说,由此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基础。
继承与发展哥白尼学说的布鲁诺,也象哥白尼一样有着强烈的宗教情感,为科学和真理奋斗终身。由于布鲁诺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控告为异教徒,并被教会革除了教籍。
布鲁诺在他的重要著作《论无限宇宙及世界》一书中,大胆地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他认为宇宙是统一的、物质的、无限的和永恒的。在太阳系之外,还有着数不尽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无限宇宙中非常渺小的一部分。他还进一步指出,无数的恒星都是象太阳那样巨大而炽热的天体,并且都以巨大的速度向着各个方向疾驶。在它们的周围也有着许多象地球那样的行星围绕着它运转。行星的周围又有许多卫星。
由此可以看出,哥白尼的宇宙是有限的,布鲁诺的宇宙是无限的。哥白尼的太阳取代了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地位。而布鲁诺又将太阳逐出了宇宙的中心。这样,他就把这个几千年以来思想难以突破的天球硬壳捣得粉碎。任何形式的天界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任何宇宙的中心都是不存在的,并且是不可能存在的,正是在这些方面,布鲁诺对哥白尼学说作了重要的突破,即打破了天球观念,又取消了宇宙中心。人们居住的地球,仅为宇宙间微不足道的一颗小沙粒罢了。
在布鲁诺的宇宙中,竟没有上帝的地位,这在天主教徒看来,就再没有比布鲁诺更可怕的敌人了。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地对他进行迫害。布鲁诺终于在1592年被教会诱捕,最后被宗教裁判所烧死在罗马的百花广场。
在从事天文观测中,首先使用望远镜的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当他把望远镜对准月亮时,看到月面覆盖着大山和平原,这一发现确定了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在结构上具有相似之处,从而摧毁了教会神学宇宙观的基础,即天上的事物与地上的事物是根本不同的。伽利略发现有四个光点伴随着木星运动,他意识到这是木星的卫星,这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有力的证据。根据哥白尼的理论,这些卫星作为太阳系的一个小型复制品是很重要的,然而它们很难适合于地心说。对托勒密学说的维护者们来说,只有在地球周围,才有天体绕着它旋转,因为天体都是地球的仆从。更可怕的是伽利略发现了太阳有黑子,这等于表明上帝的作品也有瑕疵,因此在各教会大学中禁止教师们谈论太阳的黑子。
伽利略在天文学上的新发现,是哥白尼日心体系的有力证据。他将这些新发现汇集成《星空使者》一书,对于日心体系的巩固和近代天文学的开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616年3月5日,教会终于认识到哥白尼学说的迅速传播已经使宗教教义受到致命的威胁,便断然宣布哥白尼学说为异端,哥白尼的著作被列为禁书,命令禁止宣传哥白尼的学说,伽利略也因此受到宗教法庭的审讯。
在黑暗的中世纪末,腐败的教会势力随着王权的加强受到排挤而开始衰落,教会和政权逐渐分离。到了十七世纪,即在牛顿生活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实际需要,科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教会为了保全宗教,认为宗教和科学是不同的两个领域。对科学上的发现也就不再以圣经去衡量其正确与否。相反,改用重新解释经文的方法来维护宗教的利益。然而,宗教情感对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仍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教会对宇宙观革命也不再采取镇压的手段。
牛顿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也具有强烈的宗教情感,深信上帝创造的宇宙具有合理性。他为了寻找这个合理性,花费了多年辛勤劳动,终于证实了宇宙和谐的观念,实现了“颂扬上帝”这每个清教徒的强烈思想感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宗教情感恰恰又一次使宇宙模型朝着更科学的方面前进了一步。
牛顿总结了那个时代在力学和天文学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并利用自己创立的微积分理论,在伽利略、开卜勒等人的观测和实验基础上,采用数学分析方法,把杂乱的材料进行概括和整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牛顿力学体系,使支配天体运动的普遍定律稳固地建立起来。
六、宗教又一次推动了宇宙模型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制造了许多探测宇宙奥秘的天文仪器,利用这些仪器,已经能观测到100多亿光年之遥的天体了。通过观测,人们知道,宇宙中有单个恒星,还有成对恒星相互绕转的双星体系,也有恒星三、五成群,组成有力联系的聚星,甚至成千上万聚集成一个更大的“有组织”的恒星集团。恒星、恒星集团、星云和星际物质又形成更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星系。然而,人们还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
宇宙究竟是怎样的呢?这仍然使人感到迷惑。在20世纪初年,宇宙空间的无限性和牛顿引力的普遍性,好象已经是科学中有定论的东西了。人们默认了这样一幅宇宙结构图:宇宙的空间是无限的,无论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向左向右都可以一直走下去,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也就是说,宇宙空间是三维欧几里德几何的无限空间,无限的天体则布满在无限的空间之中。
爱因斯坦对这个宇宙模型与牛顿力学是否自洽进行了一番分析研究。他认为用牛顿理论来分析无限空间中星的体系,就会发现它们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原则上说,从牛顿理论及无限宇宙这两点出发,根本没有一个自洽的宇宙模型。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信仰宗教的,他认为:“在科学上有伟大创造成就的人,全都浸染着真正的宗教的信念,他们相信我们这个宇宙是完美的,并且是能够使追求知识的理性努力有所感受的。如果这种信念不是一种有强烈感情的信念,如果那些寻求知识的人未曾受过斯宾诺莎的对神的理智的爱的激励,那末他们就很难会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而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使人达到他最高的成就。”(《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第256页)
正是本着这样一种强烈的宗教情感,爱因斯坦猜测到了历史上第一个动力学宇宙模型,即有名的静态有限无边模型。在其中,爱因斯坦放弃了传统的宇宙空间的三维欧几里德几何的无限性,主张宇宙就其空间广延来说是一个闭合的连续区。该区的体积是有限的,但它是一个弯曲的封闭体,因而是没有边界的,天体则均匀地分布在弯曲的封闭体中。这个模型克服了牛顿理论及无限空间二者之间的矛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知道宇宙不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广义相对论的宇宙膨胀模型经过伽莫夫的进一步研究,发展成为热大爆炸宇宙模型。
大爆炸宇宙学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在宇宙的早期,物质密集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温度达到100亿度以上。其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物质。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使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下降到10亿度时,中子与质子结合成重氢和氦等元素,开始形成化学元素。温度下降到1000万度以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开始结束。宇宙间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以及一些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下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有些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收缩,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星体,成为今天所看到的星空世界。
宗教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对这种颠倒了的世界观,马克思是这样解释的:“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象在照象机中一样,是倒现着的,那末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质在眼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质过程中产生的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0页)宗教是以颠倒的方式反映世界,科学是以正确的方式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反映世界的真实本质。因此,宗教和科学是互相对立的,宗教的唯心主义有神论,从总体上讲,它是阻碍科学发展的。但是,从人类认识史的角度看,宗教也是人类对世界认识历史上的一个环节,所以,它可以启迪人们不断地探索世界的本来面目,在揭示宇宙奥秘、探索宇宙模型方面,每当虔诚的僧侣们怀着强烈的宗教情感探求世界本质时,他们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展示了宇宙的面目,促进了人类对宇宙的科学认识的发展。
标签:哥白尼论文; 地心说论文; 宇宙模型论文; 宇宙起源论文; 天文论文; 太阳系论文; 科学论文; 基督教论文; 宇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