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整合与路径选择_中国共产党论文

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整合与路径选择_中国共产党论文

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整合及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路径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6)03-0125-04

胡锦涛同志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这七个有关执政的基本范畴,构成了执政理论的基本内容。其中,执政资源的概念和理论是一个创新。执政资源是指执政党赖以巩固和发展的一切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任何一个政党掌握国家政权后,必然在国家和社会中寻求自己执政的合理空间和基本资源。在苏共执政的70多年间,没有深入研究执政资源的问题,最终因发生危机而导致丧失政权,这是一个十分沉痛的历史教训。在一定程度上,整合执政资源决定了执政能力的高低。

一、整合执政资源是有效执政的关键

在现代政党政治中,执政资源始终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执政资源对于今天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执政资源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前提和逻辑前提。一个政党要能在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上立于长久不败之地,就必须有强大的资源体系予以支撑。在现代国家和社会中,任何居于统治地位的执政者,它的执政资源主要来自于“经济增长”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只有实现了经济增长,才能使执政者拥有日益增长的治理资源和治理能力,进而奠定治理国家和整合社会的现实基础。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执政者能够完全保证自己所领导的经济建设永远呈现增长的态势。因此,它就需要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认同系统,以此行使自己的执政职能。也就是说政党一方面以“经济增长”的实际政绩不断满足民众的物质要求,充分体现既定政权对民众的关怀,另一方面通过维护意识形态并发挥其在政治合法性生成过程中的教化功能,培养民众产生和坚持关于合法性的信仰和信念,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政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施展执政能力的历史前提和逻辑前提。

其次,执政资源是巩固政党执政地位的有力保障。推进一个政党的事业可以有两种力量,一个是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性力量,另一个是依靠社会认同而产生的自觉服从的力量。强制性力量虽然也能推进党的事业,但民众在被迫状态下实践执政党目标的摩擦力会不断增加,导致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太高。很显然,只有当政党及其政权获得人民自愿的拥护时,其统治才更有效力,更能保持政局的稳定,执政能力也就越高。可以说,执政资源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的重大问题,是研究执政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执政资源是政党履行执政使命、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成熟的政党都会积极利用和大力扩充执政资源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执政50多年,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坎坷,依然能够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就是因为拥有丰厚的执政资源。但执政资源又是一个变量。曾经拥有的资源,如果不保护、不拓展,也会逐渐枯竭,以至消失。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在政治制度还在不断完善的快速转型国家里执政的政党,在执政资源方面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从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了国家的面貌,到最终被人民抛弃,退出执政地位,就是一个证明。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面临的挑战

在民主的政治条件下,由于政党时刻直接面临社会的压力和挑战,整合和拓展执政资源显得尤其重要。当今中国社会利益格局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体制改革的深化使社会阶层的分化更加剧烈,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及不规范的政治生活、不合理的组织结构、不团结的干部队伍、不廉洁的执政成员、不畅通的政令决策等,都对中国共产党现存的执政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

1.主流意识形态弱化,一定程度上耗减了精神资源凝聚人心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在一元化价值观的引导下,凝心向力,表现出对单一文化价值观的信仰。在此条件下,意识形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的社会凝聚力的作用,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统一。随着中国社会迅速向现代化转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开始了新的结构调整和重建,此过程中现代性的因素与传统意识形态的冲突不断解构着传统的精神资源。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为国外非主流思想文化的渗入提供了便捷的通道。随着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人们会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在主流的价值标准和非主流的价值标准间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和选择。各种非主流的文化观念满足了人们的多种需要,成为部分人的价值信仰。这种非主流文化的扩散,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弱化了原来精神资源的凝聚力。

2.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蔓延,改革深层次矛盾凸显,严重浪费了执政的合法性资源

美国一些政治学家指出,腐败浪费了一个新国家拥有的最重要的资源,即政府的合法性。政治腐败造成的经济代价尽管很高,但它的社会影响则更严重。最重要的是,公职人员的违法行为在人们中间养成了一种不健康的犬儒主义,同时往往侵蚀着政治制度的威信,降低政府合法性。在转型期的中国,由于制度和法律的短缺弊病充分暴露,造成了腐败屡禁不止依旧猖獗之势。党的现状和宗旨的反差,挫伤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导致部分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冷漠情绪。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虽然经济保持稳健的发展,但也出现了贫富分化日趋严重,人员流动增加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多元化引起的利益多元化与现实利益表达机制的冲突等等问题。随着党和国家原来控制的经济资源不断地向社会转移,形成了多元的利益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逐渐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手中掌握的经济资源不断增多,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们不再需要完全依靠国家而能自立。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源大量流失,也浪费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

3.阶层分散加剧,各种利益关系的冲突使群众资源的弥散性扩大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简单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一直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整个社会的人群划分简单并相对集中,所以社会利益诉求的差异性较小。各阶级阶层间的矛盾和摩擦不会出现错综复杂的态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阶级阶层的新变化,彻底打破了原有简单的社会结构,催生了社会利益诉求的日益多样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由于人们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间流动频繁,出现了一些流动性或过渡性群体。他们的阶级、阶层属性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使我国社会的许多矛盾突出表现为阶级、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在社会转型与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如何在工人阶级内部求同存异,协调好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保证工人阶级的国家主人翁的地位不变,不断增强其内部相互之间的凝聚力,进而实现整个阶级的团结和统一;如何正视农民阶级的急剧分化,如何针对农民的分化,制定新的政策,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化解他们的不满情绪,使工农联盟在新的阶层分化中得以继续巩固和发展;如何协调处理好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矛盾冲突,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全力解决的问题。如果继续沿用旧思维旧方法,必然导致部分群众资源的流失和弥散。

4.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弱化了执政的组织资源

从基层组织的情况看,目前国有企业数量减少,大批职工下岗分流,青年党员数量锐减,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明显滞后,目前仍有90%的企业是党的工作的真空地带,在已经建立党组织的私营企业中,党组织家族化、附庸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党员作用难以发挥;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宗教、宗族势力以及一些私营、外资企业等与基层党组织争夺群众、争夺影响力的问题日趋激烈。

从党的干部队伍状况来看,党员数量和质量伴随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一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一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本增大,二是数量的过度扩张,使党的成分越来越复杂,各种动机、各种背景的成员进入党内,使党的质量要求难以保证高度统一。进入新世纪后,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新一代领导干部的主流是好的,素质是高的或比较高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政治上比较坚定,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工作热情、有朝气,思维比较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有开拓进取精神。但是,确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不适应党的事业的需要。有的干部作风漂浮,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有的干部忘记了党的宗旨,经不起考验,以权谋私,甚至违法乱纪,堕落为腐败分子、犯罪分子。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弱化了执政的组织资源。

三、整合执政党执政资源的路径选择

20世纪90年代初期,邓小平曾针对改革发展问题指出,要“更广大地开源”。意思是放宽眼界,寻找新的发展资源或者是新的发展点。其实,政党执政同样也要“更广大地开源”,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执政、善于开发各种资源来帮助执政。胡锦涛同志提出要重视研究执政资源问题,着眼点也是如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整合各种可以支持我们执政和更好执政的资源,避免路径不当进入政治瓶颈是有效执政的关键。

1.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保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巩固党的精神资源。一个政党发展、进步的前提,首先是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不是放弃政党固有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价值观,而是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根据新情况、新变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创造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实践是发展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没有止境。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根据形势的深刻变化,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创造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就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任务。任何执政党的稳固执政都离不开意识形态工作。党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在工作的内容上,要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愿望和要求,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不断增强舆论宣传的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在传播方式上,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2.继续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壮大党的合法性资源。任何一个政党要取得执政资格、巩固执政地位,获得执政的物质基础,都必须代表特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确解决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具体任务和具体方法。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必须透彻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点、运行规律及其内在要求,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其次,必须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发展,化解矛盾。最后,必须直面现实,迎接挑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建立高效廉洁政府。在社会主义政治条件下,党要在群众中树立必要的权威,取决于党的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认同度的提高,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体制架构下,其有效的实现方式就是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党员,而且使群众成为选拔和监督党的领导干部的基本力量。推进民主是党保持其领导合法性的现实要求。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现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充分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同时还要把政府职能转变,建立高效廉洁政府,作为突破口。通过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不断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转化应由社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真正树立起政府“小机关、大服务”的新型形象。

3.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整合各种利益关系,扩大党的群众资源。稳固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任何一个政党都是靠赢得社会和人民的认同、支持而实现稳固执政的。事实也证明,党员成分多样性以及党的代表利益的广泛性并不会影响执政党的纯洁与巩固,而故步自封、脱离人民群众导致政权丧失的教训却是深刻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代表,而且是包括多元利益群体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强化党的宗旨意识。不论历史条件发生什么变化,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不变的,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必须转变作风,正确处理干群关系。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但党的作风要通过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

第三,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要解决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小团体利益,“最广大”是满足群众利益在量上的标准。必须坚决克服打着“群众利益”的幌子而中饱私囊的各种腐败现象。

第四,必须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收入过分悬殊的问题,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问题,少数干部的腐败问题等,否则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

4.强化基层组织管理,保持党员先进性,开拓党的组织资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根据社会结构的变化,积极调整基层组织体系,努力探索新的组织生长空间和新的组织架构意义重大。首先,改革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一是要努力围绕农村致富、奔小康这个主题,把劳务输出、科学种田、提供致富信息作为党组织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把党员都培养成能人,带领周围的群众致富;另一方面积极把村里的能人培养成党员。二是对“流动党员”,可以实行以行业或属地管理,或依托企业员工档案立户关系进行管理。社区党建工作要把“流动党员”“失管”和下岗工人再就业作为党组织活动的主要内容。三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主要是解决党的活动“空白”问题。

党员是执政党的基本构成,是执政党维系和整合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工作机制,是执政党执政的基本资源。逐步健全党的自我管理体系,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有效地发挥党员作用的机制,为党的功能的发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要严把党员入口关,疏通党员出口,通过严格的先进性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纪律,把党员整合成为有战斗力的整体。最后,还要大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也就是执政的本领。要通过教育培养,使领导干部成为懂政治、通经济、会管理、能驾驭复杂局面、善于执政的行家里手。

标签:;  ;  ;  ;  ;  ;  

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整合与路径选择_中国共产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