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分析(一)_现代汉语词典论文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评析(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修订本论文,汉语词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学术座谈会在京召开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问世,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1996年图书界的一个热点,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成为探索和讨论的重要话题。为了了解学术层面的用户对《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评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本刊编辑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于1996年11月1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学术座谈会”。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商务印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等单位的部分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座谈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对《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收字、收词、注音、释义和体例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评述。

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有(姓名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曹先擢、晁继周、董琨、费锦昌、冯瑞生、符淮青、韩敬体、李建国、李行健、厉兵、林焘、柳凤运、陆俭明、单耀海、施关淦、王宁、谢自立、徐枢、叶青、张万彬、张万起、赵克勤、庄文中等。

座谈会上,学者们不仅从宏观上对《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作了全面的评价,还就若干具体问题发表了独到的学术见解。有的先生指出,《现代汉语词典》在词语注音方面,是极其严肃认真的。如“运转”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原本注音作yùnzhuàn,修订本改作yùnzhuǎn,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运转”的“转”为“运也,动也”,《广韵》作上声,而去声的“转”是“作360度的回旋移动”。有的先生称赞《现代汉语词典》对虚词条目在释义、用例和义项分合方面,处理得十分精到。有的先生对《现代汉语词典》同音同义异形词的处理作了比较和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从原本到修订本,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学海无涯”,词典的编纂和修订当然也“无涯”。与会的学者在充分肯定《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成就的同时,还具体指出不少尚待改进的地方。如:有的先生建议“阪”字应独立字头,因为“阪”不再列为“坂”的异体字,日本城市“大阪”还在中文出版物上使用。有的先生指出,“覅”是吴方言用字,它的读音fiào已经超出了普通话音系,完全可以不收录这类字词。有的先生认为,某些词的释义还值得推敲。如“工作”一词,词典目前的释义是“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也泛指机器、工具受人操纵而发挥生产作用”。照这个释义,说“农民拿着锄头正在地里工作”应该是可以的,但这句话里不能用“工作”这个词。有些词还可以增加义项。如:“话匣子”一词,在“他呀,话匣子一打开就没有完了”这句话里,词典所列义项尚涵盖不了。有的先生说,删汰百科词条,绝大多数处理是得当的,但有些尚需斟酌。如“小苏打”一词现在仍还使用,不宜删削;原本中的“桠枫”一词被删汰也欠考虑,因为“桠”字头下的词条只留下“桠杈”“桠枝”,根据异体字表,这两个词写作“丫杈”“丫枝”也无妨,没有了“桠枫”,“桠”字的独立地位就难维持了。另外,在删除百科词条的时候,要考虑“左邻右舍”。删除了“水力发电”,就没有必要保留“火力发电”。有的先生指出,部首检字表对某些难检字采取多渠道查检,是便利使用者的一项好举措,但不应舍弃公认的、传统的部首。像“荆”字不仅应该在“刂”部里能查到,更应≡诎艹”部里能查到,“劳”字不仅应该在“艹”部里能查到,更应该在“力”部里能查到,因为学生今后还要接触一些传统辞书。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虽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从整体来说,修订本是成功的。现存的某些纰漏,会在今后的修订中逐步地完善起来。

本刊在1997年第1、2期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评析》为总题,全文刊载(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曹先擢、冯瑞生、符淮青、韩敬体、李行健、厉兵、林焘、陆俭明、施关淦、王宁、谢自立、徐枢、庄文中等13位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概况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根据国务院1956年2月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编写的。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先用近两年时间集中力量收集资料。在拥有了七八十万张资料卡片基础上,1958年6月正式开编,吕叔湘先生任主编,1960年由商务印书馆印出“试印本”。1961年丁声树先生接主编,李荣先生协助,对“试印本”进行修改定稿,1965年又排印出“试用本”,1973年“试用本”内部发行。1975年至1977年又经修改,1978年正式出版发行。1980年重排一次,对个别条目做了删改。所以《现汉》反映的基本上是70年代中期前的现代汉语词汇面貌。

《现汉》正式出版以来的十七八年,正是我国社会生活迅速发展的时期,反映社会发展的语言特别是词汇也有了显著演变,一些词语在用法上有了变化,不少的新词新语新义产生了,有些词汇过时了。有关部门制定的语言文字规范也有了变化。《现汉》只有尽快修订才能反映这些变化,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次修订工作从1993年8月开始,1995年完成,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收词、释义、举例方面的增删改

《现汉》宗旨就是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这也是修订中增删改的原则。

在收词上,修订本增收了9000多条词语,其中新词语相当多,如代沟、反思、热点、人梯、弱智、微机、程控、特区、离休、层面、架构、导向、误区、专业户、信用卡、安乐死、桑那浴、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等,它们反映了新事物、新观念、科技新发展、社会新变化。同时也删去一些过于陈旧的词语和过于专门的专科词语,如各种维生素名称、各类花序名称等等,约4000余条。

增加新义数量也相当可观,如“同步、反馈、品位、下海、亮相”等专科词语或行业用语,在日常生活中又引申出新的用法,在释义上就给以补充。有的词语原来释义不够妥当或者已不符合现在的语言运用实际,就给以修正。比如“人大、专科学校”原有限制语是多余的,〔口子〕[1]的第2个义项也是不正确的,“破产、当铺、拍卖”一类词语原注中限定语旧时、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类已不正确,“女士、先生、小姐”一类称谓,使用范围、感情色彩也有了变化,这次修订都作了适当修改。

《现汉》原版用例偏少,有的受时代限制已不适合现在的情况。这次修订增加较多用例,修改、删除了一些例句。

二 推行新的规范

《现汉》是为确定词汇规范而编写的,原先的字词的形、音处理也是根据当时的有关规定,比如字音就是依据1963年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字形根据当时的《简化字总表》。但是后来这些规定发生了变化,1985年底公布了修订后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6年10月又重新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对某些字的形、音进行了调整,原版《现汉》自然不可能反映这些变化,这次修订,基本上依据新规定推行了新的规范。

摔跤的“跤”,原版《现汉》作“交”的异体,现在单出字头,“赈”原作“帐”的异体,现在也单出字头,与《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一致,“叠、覆、像、囉、瞭”的处理,依据了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

原版《现汉》注音上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不一致的地方,一般都按该表作了改动。比如迹、绩由jī改为jì,绕由rào、rǎo改读一音rào,曝由pù分读pù、bào二音等。由于审音表不审订方言词语和古代词语,所以一些字词注音就只能从实际出发,做一些变通。也有个别字词,附注了实际语音的读法。

《现汉》原版收的自然科学术语较多,当时是经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所帮助审订的。这些年来,这些术语又制定了新的规范。我们这次修订,得到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他们专门抽出时间通读了修订本的自然科学专科用语,使这些用语也符合了新的规范。

三 编排、体例方面的变动

为便于读者查检、运用,修订本在编排、体例上也有一些改变。

同音节的单字头编排方面,原版以单字声旁分组,声旁及同声旁的字依笔顺丶、一、丨、丿、乙次序排列。由于声旁有的又有变形,加上简体又与繁体、异体声旁不尽相同,所以排列上会有问题,读者更不容易掌握。修订本同音字头改为按笔画数排列,同笔画的再按丶、一、丨、丿、乙笔顺排列,便于读者使用。

现代汉语中以西文字母开头的借词,近年出现更多一些,如B超、CD、T恤衫、MTV之类,流行颇广,词典中应反映这种语言事实,给它们一定位置。《现汉》修订本收录了近40个这种词语,把它们附列于正文之后。

另见音、参看条,原来只注注音,不少读者来信说对拼音不熟悉,查检不方便,要求注出页码。修订本满足读者的需求。

在体例上,取消了原来的生僻字标号和口语词标号〈口〉,取消了不同写法的多字条并列出词目的办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次修订时间不短,改动幅度较大,估计改动面达40%以上。由于收集材料和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加上我们的水平限制,有些问题还未能解决,收词、释义、用例的修订都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要收集各方面的意见,研究一些问题,为下次修订做准备。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注音

《现代汉语词典》是国内和国际公认的最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化词典。这次修订距离原本1978年正式出版已经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了。总的印象是这次修订能够反映出近二十年来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情况。对词语的释义也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作了一些改动,可以说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跟着时代又前进了一大步。这里主要就《修订本》的注音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给汉字注音有一项看似简单实际相当复杂的工作,那就是如何给有异读的词注音。说它简单,因为已经有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作为标准;说它复杂,因为《审音表》只是原则性的指导,只举出了少数词词作为例子,编词典可必须每一个字都注出音来,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就不能不有点儿灵活性。《修订本》基本上遵循原本所拟定的原则,处理得相当好,对原本自然也有一些小的改动。《审音表》对所谓文白两读的异读词用标出〈文〉和〈语〉的办法来区别,《修订本》和原本都没有专为〈文〉和〈语〉立项,这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原本在释义的时候对一些词还标成〈口〉,表示是口语词,《修订本》把这项也取消了,这是很有见地的。普通话和它的基础方言北京话不像其他一些方言,在文读和白读之间,或是口语词和非口语词之间,很难找出明显的界限。《审音表》把“苔”审订为tái〈文〉,tāi〈语〉,《修订本》和原本不分〈文〉〈语〉,只把“舌苔”的“苔”定为阴平,其余都读阳平,这就简单清楚多了。但是,有的词语似乎还可以处理得更明确一些,例如“露”字,《审音表》审订为lù〈文〉和lòu〈语〉,各举了几个例子,《修订本》和原本似乎是以lù的读音为主,列举的词语有“露骨、露天、露水”等等,在lòu下的释义则是:“义同‘露’lù,用于下列各条”,列举的词语有“露丑、露脸、露一手”等等,只解释为“用于下列各条”,lòu的读音就只能是一条一条地死记了。其实细细比较一下,可以发现lòu的读音更常作为独立的词使用,lù的独立性就差一些。如果在释义的时候指出这种倾向性,对掌握词义是会有些帮助的。

词典注音必须规范,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规范似乎应该以广泛性作为基础,此外,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用不同的语言风格说话的时候,有些词语的读音也可能会有变化,如果把因为风格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读音都纳入一种规范之内,语言将有可能变得十分生硬呆板,在词典里应该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一会儿”,《审音表》审订的读音是yīhuìr,“会儿”读去声,前面的“一”自然要变调读阳平。《修订本》和原本也是这样处理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听见有人这样读。“一会儿”本是一个口语风格的词,在书面语风格的语言(例如新闻联播)里很少出现,日常谈话都读成yīhuǐr,“会儿”读上声,前面的“一”变调读去声,如果按审订的读音读成yīhuìr,反而显得有些南腔北调似的。在编写普通话教材和对外汉语教材的时候,这种问题最伤脑筋,教材上要按词典的规范音来标写,可是又很少有人这样说,连老师在课堂上说“休息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讲”的时候也不这样说,学生到底应该怎样读呢?《修订本》和原本都收了“一忽儿”,注明是〈方〉,读阳平,独独没有收最常见的上声读法。上声的读法显然来自“一忽儿”,“忽”这样的清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归属的调类本来就很不稳定,不知道什么时候写成了“一会儿”(也有写成“一回儿”的),改回去不可能,但无妨增加这上声的读法。“论语”的“论”既然可以单列出阳平的读法,“一会儿”的“会”又为什么不能也如此处理呢?

规范读音要经常让人听到才能起到规范的作用。例如“济南”的“济”读上声,开始在电视广播里出现的时候许多人听不惯,现在大家也跟着这样说了。可是“济济一堂”“人才济济”就很少有人也跟着读成上声。“西苑”“南苑”的“苑”规范读音是去声,在电视广播里不常听到,至少北京老百姓仍旧读阳平,北京332路公共汽车有个西苑站,附近有个中医医学院附属的西苑医院,很少听到有人按规范音去声读。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些,是不是也可以从俗一些呢?

儿化和轻音是最难处理的问题,这里不能详谈。《修订本》基本上根据原本的标法,也有一些改动,就我所看到的少数例子看,改得都比较妥当,但也有个别的值得商榷,例如“一边”,原本认为是否儿化是两可的,但是所举的例子又都是有“儿”,是否有可以不儿化的“一边”呢?《修订本》在原本没有给出例句的义项“旁边”下面加了个例句“我们打球,他坐在一边看书”。这个“一边”和其他义项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仍旧是可以儿化的。此外,《修订本》增加了一个义项“同样”,注明是〈方〉,例句是“他俩一边高”“天下乌鸦一边黑”。这里的“一边”实际是“一般”的讹读,似不宜收入规范性词典。

最后谈一点希望。首先希望修订工作能够成为一项长期的任务,起码十年出一次新的修订本,现在相隔近二十年,未免太长了一些。其次希望能够把《修订本》制成光盘,便于在电脑上使用。如果能够更进一步,把从1960年印行的试用本到以后的各个版本都收到光盘里去,那将是一件有极其深远意义的工作,不只是对现代人研究汉语词汇发展和词典编纂非常有用,对后世人研究汉语和了解这几十年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化,更是极为宝贵的资料。

两点印象 两例评析

一 两点印象

我看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年)部分条目,有两点印象。

第一,这次修订认真贯彻了为汉语规范化服务的宗旨。例如,在注音上,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要求进行改动。当然其中不无问题,但这个主流是应该肯定的。在历史上,我国对语文的规范也是有要求的,但比较重雅轻俗、重书面轻口语。我这里举一个例子,如“橇”,在历史上有两读,一读cuì,与读qiāo,以往的字典把cuì定为正式的,qiāo定为“又读”。cuì为什么定为正式的?因为从文字学上分析,“橇”的偏旁是毳cuì。读qiāo尽管有根据,《玉篇》(成书于公元六世纪)的反切是“丘乔切”(qiāo)。我们可以推想人们说话时也是读qiāo的,因为在“橇”之后产生了“撬”字,这个字读“欺幺切”qiāo(今读qiāo)。形声字中有的采取偏房替换办法造新字,如法→砝、珐。法、砝、珐同音。由撬的读音可以反推橇的读音。“橇”这个字历史很长:《史记·五帝本纪》“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说四千年前的夏禹时代已有了橇。但这个字,到本世纪编的《国音字典》仍把cuì作正式音,qiāo为“又音”。今天大家都读qiāo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有cuì音。如果不推行规范,“雪橇”一词,有读xuěcuì的,有读xuěqiāo的,该多麻烦。规范一般情况下是减少读音,但有时也有增加读音的。例如“荨”,原来读qián(慈盐切)。这次修订根据《审音表》增加xún。因为人们往往把“荨麻疹”中的荨念xún。《审音表》增加这个音,大概是为了照顾群众的俗读。规范不是目的;规范是为了方便应用。

我的第二个印象是,修订工作是认真的。如:亵(xiè)修订前附的繁体字是褻,新修订改为褻。褻读dié,褻读xiè,两个字音义都不同,但容易相混,颜师古注《汉书》,就弄混了(见《汉书叙》颜注),清王念孙《读书杂志》谈到这个问题。又如修订前把“太岁”注为“木星的别称”,欠妥。木星的别称是岁星,而太岁是古人假设的星名,与岁星相应,又称太阴和岁阴。新版作了改动。以小见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误差率是极低的,在正误上要做点工作极不容易。

二 两例评析

《现代汉语词典》为什么质量高?因为它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我们学习《现代汉语词典》,就是要学习词典编纂者的研究精神。笔者谈两个例子,一个是认为改对了的,一个是认为改得不妥当的。不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理,试图进行一些探讨。

修订前《现代汉语词典》“运转”注为ùnzhuàn,现改为yùnzhuǎn。为什么作这种处理,一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规定“运转”注zhuǎn。另外,《现代汉语词典》中“旋转”注为xuánzhuǎn。现在都注zhuǎn,消除了矛盾。

这里涉及转字zhuǎn zhuàn的音义问题。需要联系历史才能说清楚。

《说文解字》:“转,运也”,“运,迻(移)徙也。”《广韵》上声廣韵:“转,动也,运也。”去声线韵:“转,流转也。”读上声的转,指迻动。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正确指出,转(zhuǎn)不是周旋,回还之义,而是移动,即转zhuǎn不指作360°的回旋移动。《诗经》上说:“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即不可移动。六书上的“转注”,指用这个字移挪过去给另一个词造字。而去声的“转”zhuàn,指流转,也就是回转。今天“转”zhuǎn zhuàn音义的不同,正是在这里。转(zhuàn)指作360°或可能作360°的运动,而转(zhuǎn)恰恰是排斥作360°或可能作360°的运动。例如有这样的问答。甲:“请问,到北京大学怎么走?”乙:“向左转,走100米就到了。”“左转(zhuǎn)”的“转”不能读zhuàn。又甲:“我到操场转(zhuàn)几圈就回来。”乙:“你怎么转(zhuàn)了半圈就回来了?”这里zhuàn都不能换读zhuǎn。在操练时,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都说zhuǎn,不能说成zhuàn。现在我们来看《现代汉语词典》“转”zhuǎn/zhuàn的释义:

转(轉) zhuǎn①改换方向、位置、形势、情况等:~身|~脸|~换|~移|向左~|向后~|病况好~|~败为胜|由阴~晴。②把一方的物品、信件、意见等传到另一方:~达|~交|~送|~告|这封信由我~给他好了。

转(轉) zhuàn①旋转:轮子~得很快。②绕着某物移动;打转:~圈子|~来~去。③〈方〉量词,绕一圈儿叫绕一转。

二者的不同,正是我们上面所分析的。

“地球围绕太阳转(zhuàn)”的“转”,要读zhuàn,但“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运转)”,“转”既可读zhuàn,也可读zhuǎn,便属两歧的。语言中这种现象是常有的。因此《现代汉语词典》“旋转”“运转”注音不一致,是有客观的原因。现在《审音表》审定为zhuǎn,是合适的,因为在“运转”“旋转”这些复合同里,词义泛化,“运转”“旋转”有时就指“运动”,“转”已不是具体的zhuàn的意思了。1994年我在东京访问时,日本辞书界朋友曾同我谈及《现代汉语词典》旋转/运转中两个“转”的注音矛盾。《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影响极大的词典,小问题也不能小视。

下面谈谈“打”的新增义项问题。

修订前《现代汉语词典“打”(动词)收24个义项,修订本新增一个:

(25)定(某种罪名):他曾被打成右派。

这个新增的义项欠妥当。“打”没有“定”的意思。因为:1.“打成”,如去掉“成”,“打”与“定”的意义不搭边了。“打成”,“打”是“使其成为”的意思。2.“打成”可以换成“定成”(上述句例),但不能认为“打”有“定”的意思。因为相同的句式:隧道被打通了”,可以换成:“隧道被凿通了”。不能由此说“打”有“凿”的意思。“打成”“打通”中的“打”用使动义解释都没有问题。

“打”的意义非常复杂,我曾对《现代汉语词典》“打”义项问题做过一个小的测试。

拿《现代汉语常用字频度统计》的前500个高频字为测试字,看“打”能与哪些字结合成“打+X”/“X+打”复合词。复合词以《现代汉语词典》(包括其《补编》)收录的为限,这样我们得出以下的词表:

(甲)“打+X”

(A)打+名(B)打+动/形

打道 打场 打下打量打斗

打工 打更 打发打战打算

打气 打火 打动打听打断

打手(是偏正关系)打字 打从打造打转

打头 打油 打开打保打倒

打结 打球 打点打住

(乙)“X+打”自打 开打

这些条目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补编》中都有注释,其中有的包含了对词素“打”义的直接或间接的注释(直接的如“打工”:做工;间接的如“打更”:旧时把一夜分做五更,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锣报时,叫打更),也有难以“提取”的,即看不出词素“打”表示的具体意义(如“打听”:探问)。我们将这些注释与《现代汉语词典》单字注释相对照,得出下面的词表。词后面的数码,表示“打”单字的义项;没有数码的,表示单字义项中无注释:

(甲)“打+X”

(A)打+名 (B)打+动/形

打道(11)打场(21) 打下③ ⑤打量 打斗③

打工(21)打更①打发 打战 打算

打气(13)打火(13) 打动 打听 打断

(A)打+名(续上页)(B)打+动/形(续上页)

打手③ 打字①打从 打造⑤打转

打头(24)打油1.舀油(16) 打开 打保 打倒

打结⑧ 2.买油(17) 打点 打住

3.榨油

打球

(乙)“X+打” 自打[,打[2]]开打③

从上表可以看出,“打”的24个义项主要是从“打+名”这种形式提取的。“打+动/形”中打的意义没有注释,这次增补的第25个义项,属此义域中的意义。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打+动/形”中“打”的语义。

“打+动/形”分属两种结构类型:a.“打+动”为并列结构;b.“打+动/形”为动补结构,结构不同,“打”的意义与作用不同。

a.并列结构。由“打+及物动词”构成如打点、打听、打扫、打捞、打算、打杀、打击、打量等。并列结构在语义上的作用是:使词义泛化。吕叔湘先生说“两个意义很具体的词,合成联合复词以后,往往含有比较抽象的意义”(《中国文法要略》)。上述例词的词义皆具有泛化的特点。《红楼梦·第三回》:“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打扫”除指扫除外,还包括清理整顿等广泛的意义。《孽海花·第三十四回》:“忙了数日,直到廿二日上午,方把诸事打扫完毕。”这里的“打扫”与“扫除”义无关,是泛指清理的意思。如果删掉“打”,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意义。

动词性的并列结构,大多由两个同义的或近义的词素组成,如聚集、别离、剪裁、洗刷、替代、削减、悔改、缩减、救援、搭配、补贴、寻找、觉察等,而“打扫”“打捞”“打听”“打算”等,“打”与“扫、捞、听、算”都不构成同义或近义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的并列结构:结构上是并列的,语义上是偏义的。“打”只有构词法上的意义。

b.动补结构。分两种情况:“打+不及物动词”; “打+形容词”。

“打+不及物动词”,如打倒、打败、打破、打通、打动等。在这里“打”所表示的是使动义。我们看《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

[打倒]攻击使垮台。

[打败]①战胜(敌人)。(按,即使敌人败)②在战争或竞争中失败;打败仗。(第二义项我们另作分析)

[打破]突破原有的限制、拘束等。(按,意思是使原有的限制、拘束破除)

[打通]除去阻隔使相贯通。

[打动]使人感动。

“打+形容词”,如打蔫、打滑、打皱、打紧(经常使用的是否定形式“不打紧”)。形容词表示的是一种性质状况义,加“打”,表示的是“发生义”,即发生了这样的性质和状况。《现代汉语词典》[打皱]的注解:“起皱纹”。其他的虽没如此明确指出“发生……”,而注释内容实际包含了这样的意思。所谓“不打紧”即不会产生要紧的情况。

使动义与发生义是相关的。“打+不及物动词”有使动义,有一个条件,即后面带有宾语,意思是使宾语如何如何,如:打倒反动派;打败敌人;打破世界纪录;打通秦岭;打动群众等。如果后面没有宾语,这时就没有使动义,而变成发生义了。这时的不及物动词与形容词一样,是表示某种性质和情况的。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补编的注解:

[打熬]①忍受:他困得实在打熬不住,趴在桌上睡着了(发生义)。②锻炼(身体):打熬筋骨(使动义,使身体熬)

[打断]①使中断:不要打断他的话。②打折(shé):他的腿打断了(发生义)

[打闹]①用语言、行动逗着玩:你们别在这里打闹;他俩常为芝麻大的事打闹(发生义)。②想法弄到:到街上打闹点吃食来(使动义,使弄到点食品来)。

《现代汉语词典》[打败]有两个义项。第一个是使动义,第二个是发生义。

现代汉语的动补结构,是由古代的使动用法演变来的。王力先生说:“使成式是现代汉语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从形式上说,是及物动词加形容词(如修好、弄坏),或者是及物动词加不及物动词(如打死、救活)。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造成的结果用一个动词性词组表达出来……上古汉语的动词有一种使动用法,形容词也有使动用法……由使动用法发展为使成式,是汉语语法的一大进步。”(《王力文集》第11卷第367页)

使成式本身包含双重意思:1.使动义,2.行为状况造成的结果义。当“打+动”不带宾语时候,使动义脱落了,只剩下“行为造成的结果义”即发生义了。“打+形”产生的发生义大概是受“打+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用法影响而产生的。

现在我们可以把上面提到的《现代汉语词典》所收14个“打+动/形”复词合成的“打”的语义说明如下:

打发(使动) 打动(使动)打从(介词)

打开(使动) 打点(泛指)打量(泛指)

打战(发生义)打听(泛指)打保(泛指)

打住(发生义)打算(泛指)打断(使动)

打转(发生义)打倒(使动)

修订前的《现代汉语词典》“打”注释缺“打+动/形”这一类的意义;俞敏先生的《打雅》一文也没有包括此类意义。《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打”新增一个义项,用意无可厚非,但词义是一个系统(system),我们在注释词义的时候,需要从词义的系统性来考虑,否则,难免会顾此失彼。

谈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虚词条目的处理

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以下简称《修订本》)中,虚词所占的地位是很重要的,这主要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处理好虚词条目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这部词典的性质

在词典的《前言》中说:“这部词典是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的”。根据统计,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中共引病例1112个,属于语法方面的有658个,其中虚词使用不当的高达337个,占病例总数的30.3%,占语法病例的51.2%。[①]可见,把虚词条目处理得好一些,对体现这部词典的性质,对促进汉语词汇、语法的规范化,都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虚词在整个汉语词汇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虚词不同于实词。实词属开放性词类,一般只具有词汇意义;而虚词则属封闭性词类,主要表示词语和词语组合时的种种关系和不同语气。因此,用错了一个实词,通常只限于实词本身;而用错了一个虚词,则往往会影响整个组合的关系或全句语气,它的使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清代《助字辨略》的作者刘淇说:“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下面试就《修订本》对虚词的释义、用例和义项分合等方面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1.总的来说,《修订本》中虚词的释义不但做到了比较准确,而且力求显示出含义相近的虚词的某些差异。比如“如果、假如、要是、万一”都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但它们的含义却有些细微的区别。修订本首先选择了一个较有代表性的、使用频率也高的词加以解释,这个词就是“如果”。“如果”的释义是:

〔如果〕连词,表示假设。(注间、引例皆从略,下同)

然后,以它为基础,对“假如”和“要是”进行解释,在解释中注意到它们的异同:

〔假如〕如果。

〔要是〕如果;如果是。

“假如”跟“如果”在含义和用法上没有太大差异,作为一部中型工具书,不必要做过细比较,因而只用“如果”解释就够了。“要是”则有些不同。它有的时候相当于“如果”(要是明天天气好,咱们就去颐和园),有的时候却又相当于“如果是”(要是我,就不会这么做了)。后句中的“要是”是不能用“如果”来替换的。这种释义方式,可以很好地显示出“要是”和“假如”的区别。

对“万一”的解释要详细一些:

〔万一〕连词,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用于不如意的事)。

“万一”和“如果”都是连词,又都表示假设,这是相同的一面,但它们在实现的可能性和所假设的事情的性质方面,却显示出很大的不同。

可以说,对这四个词的解释是使用了非常简洁的语言而传达了准确而丰富的信息。

又如“所以然”,1983年版的解释为“指原因或道理”,这个解释虽不能算错,但总觉不够十分贴切。《修订本》对这个词的解释是:“指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或道理”,就比原来的要好一些。“竟然”的“竟”,原来的解释是:“副词,表示有点出于意料之外。”仔细推敲一下也有些问题,因为“竟”是一个相当有分量的词,常常含有“真是没有想到”的意味,前面再用“有点”来淡化它就不够妥当了。《修订本》中删去了“有点”,就比原释更为准确。

总之,这类例子是很多的,和其他同类词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修订本》在虚词释义方面所花费的巨大劳动和它的精细、独到之处。

2.义项的分合也是虚词处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然,义项多少要根据虚词自身意义的简单或复杂,也要看词典是小型,中型,还是大型,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但有一点需要明确,即在同一部词典中虚词义项划分的粗细应该是较为一致的,如果有的虚词划分过细,有的虚词又划分过粗,那么就失去了统一的标准,也就失去了平衡。《修订本》在这方面也处理得比较好,为了节省篇幅,这里不再举例。

此外,哪些虚词作为同音词处理,哪些虚词不作为同音词处理,也需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标准。我们翻阅了其他一些词典,发现有不少词典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是值得商榷的。比如“也”,有的词典列出了十来个义项,其中既有古汉语中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的“也”,也有表示句中停顿的“也”,还有语体文中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与委婉语气的“也”等等。显然,这里是把“也”当作同一个词来处理了。《修订本》就没有采取这种方式,它把书面语中的“也”列为助词,标为“也[1]”,将语体文中的“也”列为副词,标为“也[2]”,看作两个不同的词,后面再分别列出义项。应该说,这样处理是比较妥贴的。

3.最后再谈谈用例问题。在用例上,这部词典也很有讲究。除了精当、规范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特色。下面略作分析。

一个特色是长短适度,并尽量以短句或词组作例。如副词“更加”,分别举出单句和复句。单句是“公家的书,应该~爱护”,复句是“天色渐亮,晨星~稀少了”,每句不超过十一二个字。

另一个特色是注意品种的多样化,力求做到不雷同,不单调。下面以“不”和“这么”为例。“不”①的举例是:

~去|~能|~多|~经济|~很好

这组用例体现出“不”的主要搭配功能,说明它可以分别出现在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名形兼类词以及副词的前面。

“这么”的举例是:

有~回事|大家都~说|~好的庄稼

这三个例子中的“这么”分别用在(数)量词、动词、形容词前面,也反映了这个代词的主要功能。看来,这些例子都是精心选择的,是经过了反复推敲的。

还有一个特色也可以附带一说。就是《修订本》在引例时十分注意语言的自然、流畅。记得有一本词典给“被”字提供的用例是“大衣柜已经被放在卧室里了”,这个句子就多少带点欧化句法的味道,不很符合汉语习惯。类似这种不够自然的例子,在《修订本》中是很难找到的。

4.《修订本》中也有极少数虚词条目尚可研究,这里举两个例子。

词典对“因此”的解释是“因为这个”,似觉实了一些。实际上,这个词有时表示“因为这个”,也有时跟“因而,所以”同义,“此”的意思已大大虚化。是否宜于改为“因为这个;因而”,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再如“对”字条共列出15个义项,其中有当“回答”讲的“对”,有“对不对”的“对”,有介词的“对”,还有“一对鹦鹉”中的“对”,等等。这是当作同一个词处理了。不知是否可参照《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处理方式,将上面这些词性、意义和用法都有很大区别的“对”字区分为对[1]、对[2]和对[3]?类似情况在《修订本》中虽然是个别的,但也值得注意。

注释:

①参看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对“小”字头词条修订情况的考察

笔者前不久对《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以下简称《修订本》)中“小”字头下200多条词条的修订情况作了一番考察。现把考察结果分成词条增删和文字修改两部分报告如下:

一 词条增删

“小”字头下,连同字头本身,原版共收词条213条,《修订本》删去了17条,增收了33条,目前实收229条,跟原有词条数相比,净增16条。增删比例跟全书词条增删数的比例接近。

被删去的17条词条中,百科词条占了多数,共有9条,它们是:“小刀会起义、小花棘豆、小蓟、小麦线虫、小球藻、小数点、小苏打、小循环、小叶杨”。其中除“小数点”一条因为在紧挨其上的“小数”一条中已有明确交代,可以不再列条以外,其他的大都是过专、不常见或者已显陈旧。对于一本以一般语词为主的语文词典来说,对百科词条作这样的删汰,我认为基本上是合适的。同时被删去的另外8条一般语词是:“小肠串气,小胡桃、小娘子、小厮、小橡树、小盐、小咬、小叶儿茶”。它们大都是一些没有太大查考价值的俗称、方言词、早期白话词以及见词就能明义的词,删去这些大部分都没有问题。

新增的33条词条,大体可以分成三类:(一)百科词条,不多,一共才5条:“小冰期、小号[2](管乐器的一种)、小节[2](音乐节拍的段落)、小气候、小叶白蜡树”。其中“小气候”一条还有新出现的语词义项。(二)晚近出现但现在已常见的新词或准新词,有8条:“小报告、小炒、小金库、小青年、小区、小商品、小修(指对房屋、机器、车船等进行一般的小规模的检修)、小字辈”。(三)过去就有但原版未收的常见词,这一类较多,有20条:“小把戏、小白脸儿、小报、小肚儿、小姑儿、小号[1](较小的型号或谦称自己的店铺)、小号[3](方言指单人牢房)、小家伙、小开、小年夜、小妞儿、小女、小憩、小巧玲珑、小食、小睡、小同乡、小媳妇、小姨儿、小坐”。这些词条除(三)类里有个别的还可考虑是否一定要增补进来外,其他的也都没有什么问题,大多数应该说还是很必要的。

对词条的增删很难把握,尽管在确定了宗旨和规模的前提下,可以再订一些收词细则,但在碰到一些具体词的时候,收与不收,依然还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颇费斟酌。我个人认为,在已删的词条中,“小苏打”这个百科词,似乎还可保留,因为现在一般人还常用;“小厮、小咬”这两个语词虽然一为早期白话、一为方言,但人们毕竟还能经常看到听到,也以不删为宜。相反,少数未删词和新补词倒是可以考虑不留或不增,前者如“小惠”,在现代汉语里,除了“小恩小惠”连说以外,很少有单独出现的机会,而“小恩小惠”已经在同一字头中列条,单列“小惠”查考价值确实不大。后者如“小女、小坐”,它们在字头“小”里已经用作相关义项的例词,也没有必要再作为词条重收。在增补词条方面,《修订本》强调继续坚持原先的编写宗旨和保持适度的中型规模,没有把《补编》里的70多条词都收进来,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更全面地反映一些新出现并已常用的词语以及跟原收或新补的某些词条取得平衡这两个角度考虑,我觉得把像“小保姆、小册子、小朝廷、小疵、小打小闹、小儿科、小皇帝、小汇报、小家电、小集团、小命儿、小觑、小犬、小天地、小小说、小型张、小兄弟、小宗”这样一些词条再选收进一部分来,也许会更加合适,因为它们确实具有查考价值。

二 文字修改

《修订本》在保留了原版196条词条的情况下,对其中的78条的注释性文字(个别条目是词目用字)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修改面达到40%。这个数字还没有把因为全书体例变动(如取消“〈口〉”,为见条、参看条标注页码,数字在多数情况下改用阿拉伯数字等)而在相应词条中所作的改动计算在内。应该说修改面是很大的。

修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一)推行规范。涉及到这方面的不多,共4条。原版中“账”只作“帐”的异体,《修订本》依据《简化字总表》,把“账”单立字头,因此原“小帐”一条的条目用字现改为“小账”。同理,原“小费”一条的注文“也叫小帐”,现改为“也叫小账”。原版“小老婆”一条的注文“有的地区叫小婆”,《修订本》根据实际读音把“小婆”改为“小婆儿”。“小儿麻痹症”一条原版详注,《修订本》根据医学方面的规范,在“脊”字头下增补“脊髓灰质炎”为正条,详注,原条则改为“脊髓灰质炎的通称”,同时考虑时下实际用语情况加注“简称儿麻”四字。这类改动无疑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增补义项。共14条。首先是“小”字头本身,原版只有跟“大”相对、短时间地、排行最末的、年纪小的人、指小老婆、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6个义项,修订本增补了稍微(小有才干/牛刀小试)和略微少于、将近(这里离北京有小二百里/编了小三十年的词典)两个义项,使义项总数达到了8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小”的各种含义和用法。其余的13条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原版注文中只有一个义项,对它实际具有的另外的含义根本没有道及,《修订本》根据实际情况增补为两个或多个义项。属于这种情况的共有10条,分别是:

小辫子 原只注比喻义“把柄”,现补加本义“小辫儿”,并把本义置于比喻义之前。

小孩儿 原注“儿童”一义,现补加“子女”义。

小卖 原注“饭馆中不成桌的、份量少的菜”一义,现补加“做小买卖”义。

小朋友 原注“指儿童”一义,现补加“对儿童的称呼”义。

小市民 原只注本义“城市中占有少量生产资料或财产的居民”一义,现补加引申义“指格调不高,喜欢斤斤计较的人。”

小心眼儿 原注“气量狭小”一义,现补加“指小的心计”义。

小样 原注“报纸的一条消息或一篇文章的校样”一义,现补加方言中可用来指称“模型,样品”及“小家子气,小气”两个义项。

小意思 原注用作客气话的“微薄的心意”一义,现补加“指微不足道,算不了什么”义。

小灶 原只注本义“集体伙食标准中最高的一级”,现加比喻义“享受的特殊的对待。”

另一种情况是在原版注文中把本义和比喻义或引申义都揉注在一个义项里,《修订本》则把它们严格地区分为不同的义项。属这种情况的有“小丑、小雨、小子”3条,“小丑”原注为“戏曲中的丑角或在杂技中做滑稽表演的人,比喻举动不庄重、善于凑趣儿的人。”现改为“①戏曲中的丑角或在杂技中做滑稽表演的人。②比喻举动不庄重、善于凑趣儿的人”。“小雨、小子”仿此。此外,原版中还有“小节”一条,注有两个义项:“①指与原则无关的琐碎的事情:不拘~|生活~。②音乐节拍的段落,乐谱中用一竖线隔开。”《修订本》考虑它们在意义上没有内在联系,改作同音词处理,分列“小节[1]、小节[2]”,“小节[2]”成为增列词条,“小节[1]”中的②义项自然也就被删移了。所有这些增补都使《修订本》在对词语意义内涵的揭示上比原版更全面、更严谨。

(三)修正释文。这一类共有39条,正好占了全部文字修改词条的一半。它们依次是:“小半活、小本经营、小便、小丑[2]、小道消息、小弟、小动作、小肚鸡肠、小腹、小钢炮、小工、小褂、小花脸、小家碧玉、小家庭、小将、小脚、小姐、小解、小九九、小礼拜、小龙、小锣、小名、小脑、小跑、小钱、小人、小人物、小生产、小试锋芒、小数、小提琴、小小不言、小心翼翼、小行星、小熊座、小洋、小业主”。这些词条没有增加新的义项,只是对原有行文作了某些添加、减省、先后次序的调整或重新改写,从而使释文在表达上更加准确、清楚、简炼和切合语言使用的实际。其中绝大多数改得都十分精到。下面举几个突出的例子:

小道儿消息 原注文为“道听途说的消息”,现改为“指道听途说的或非正式途径传播的消息”。词义的表述全面了。

小弟 在原版②义项“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前加“男性在”三字,词义表述严密了。

小肚鸡肠 把原版中“只考虑小事,不顾大局”改为“只计较小事,不顾大局”。一词之差,词义的表述传神了。

小褂 原注文:“中式的贴身穿的单上衣。”现改为“贴身穿的中式单上衣”。释文调整了多重定语的位置,读起来顺畅多了。

小家碧玉 原注文:“旧时指小户人家的美貌的年轻女子。”现改为“指小户人家的年轻美貌的女子”。去掉“旧时”两字,更符合这个词使用的历史实际了。

小家庭 把原注文中“通常指青年男女结婚后跟父母分居的家庭”改为“通常指青年结婚后跟父母分居的家庭”,简炼了。

小姐 原注文:“①旧社会官僚、地主和资产阶级家里仆人称主人家未出嫁的女儿。②对未出嫁的女子的尊称,现在多用于外交方面。”现改为“①旧时有钱人家仆人称主人的女儿。②对年轻的女子的尊称。”修正后的①更简炼也更准确了(仆人在称主人女儿时一般是不理会出嫁和未出嫁的),修正后的②完全适应现今的使用范围了。

小解 原注文:“排尿。”现改为“(人)排泄尿。”用括弧指明适用范围,太准确了。

小名 把原注文中“长大后在长辈和同辈口中有时还沿用”删去,就好像是脱掉了一双套在鞋上的靴子,整个释文明快多了。

小脑 把原注文中“小脑的主要作用是对人体的运动起协调作用”改为“小脑能对人体的运动起协调作用”,由说小脑的作用变为说小脑的功能,更符合人体科学的表述要求了。

小提琴 把原注文中“也叫梵哑铃”改为“旧时译作梵哑铃”,让人清楚明白了。

不过也有个别词条的修正似乎还可以商榷。“小脚”条中把“旧时”去掉,“小锣”条中把“直径约三寸多”删除,反而都更不易被人理解和区别。“小钱”条里③义项,虽然把“指旧社会里”改成“旧时指”,但考虑到目前社会的复杂情况,这个“旧时”最好也不要保留,或者干脆不列③,因为它本来就是对②义项的一种活用。

(四)更添用例。本类共20条,分别是:“小半、小菜、小吃、小结、小楷、小看、小可、小农、小品、小气、小巧、小圈子、小鞋、小性儿、小我、小时候、小视、小水、小子、小卒”。其实在增补义项和修正释文的词条中也有少数是同时更添了用例的,所以实际更添的地方要比这个范围大。首先说添。原版有一些词条的释文后面没有用例,有时不便于人们理解它的确切含义。比如“小菜”条的②义项:“比喻轻而易举的事情”,原来没有用例,对于一些方言区的人来说恐怕就不大好一下子理解,现在添上了“电视机、电冰箱他都会修,至于修电扇,那不过是小菜”,这就一目了然了。“小结”有名动两个义项,原版只在动词义项中有用例,现在名词义项中也补上“工作小结”和“思想小结”两个用例,两个不同义项的用法更清楚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一些词便用的频率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及时地补上这方面的用例可以使词典更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现在“小品”条补上“戏剧小品”,“小吃”条补上“应时小吃、风味小吃”都能起到这个作用。原版在用例方面非常讲究节约笔墨,能用词组来表示的,就不用句子,这固然有简炼和减少篇幅的优点,但因为句意不完整,也容易造成生硬、不贴切的缺点,有时甚至让人不得要领。《修订本》注意到了这种情况,所以也更改了一些用例,让句意完整起来。比如“小圈子”一条,在原来的用例“走出家庭的小圈子”后面,加写了“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小视”一条,把原来的用例“不可小视”改为“近来他技艺颇有长进,小视不得”;“小鞋”一条把原来的用例“给他一点小鞋穿”改为“光明磊落,敢作敢为,不怕人家给小鞋穿”;特别是“小巧”一条,原来的用例是一句成语“小巧玲珑”,现在改成主谓短语“身材小巧”,字数没有增加,意思和用法却突显了。可见《修订本》在这方面做得也是比较成功的。

总之,通过这次考察,从总体上来看,“小”字头词条的修订情况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它修订的面很大,而且修订的地方绝大部分都十分必要和精当,跟原版相比,确实是进了一步。我们可以由“小”及大,推断《修订本》整体的修订工作也应该是这个样子。

谈谈《现代汉语词典》的收字

就汉语语文工具书而言,一部好的词典首先应该是一部好的字共。《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就是兼有好词典和好字典品格的好工具书。《现汉》对现行汉字的收录、编排、注音和释义,明确而又严谨,确立了这部词典在现代汉语规范化中的权威地位。

作为一部现代汉语词典,如何安排好字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它既要体现语言文字的历史继承性,又要跟当代有关规范字表相衔接;既要尽可能地反映有关规范字表的成果,又要妥善地处理各种字表实际存在的矛盾和某些不当的地方;既要坚持兼收并蓄、述而不作的本色,又要作为典范使使用汉字的人有法可依。

《现汉》原本的基础好,在汉字的收录和安排方面处处体现了词典编纂者的独运匠心。修订本在汉字收录和安排上没有作重大的调整,这本身表明了《现汉》原本对现行汉字的安排和处理是成熟的,是经得起社会语文生活实践考验的。

《现汉》修订本删节了极个别的字,增加了一部分字。增加的字多数是地名用字和方言用字,还增收了一两个所谓“避讳字”。增加的字多数是《现汉》补编本已收录了的,只有少量是修订本新增加的。

修订本删去了字头“渖(瀋)”,改正了原本的不当之处(“渖”字还被《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收录了)。繁体字“瀋”字,一作水名(沈阳即由此得名),一作“汁”解由(如“墨瀋未乾”)。这个繁体字在《简化字总表》一表中已被简化作“沈”,不能再采用二表简化偏旁“审《審》”类推简化。《现汉》原本可能考虑到“沈”又是“沉”的异体字(台湾目前“沉”的标准字体就是“沈”),“沈”作“瀋”的简化字用于专名不至于被误解,做“汁”解时,仿“嬸(婶)”作类推简化易于区分。但这种一字两简的方法是违背《汉字简化方案》基本原则的。

新增补的汉字以地名用字为多。如“埗”bù,同“埠”,多用于地名:深水~(在香港)。内地地名也有用这个字的(如深圳上埗区)。“埇”yǒng,石埇(Shíyǒng),地名,在广西。新增补的还有一些方言用字,如“”,wǎi,〈方〉舀:从水缸里~了一瓢水。适当增补地名用字和方言用字,可以提高辞书的效用,但需要统筹考虑,尤其应注意不要超出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像词典中收录了吴方言用字“覅fiào”,就超出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了。

《现汉》对异体字的处理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它既充分吸收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成果,又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改”“减”“增”等手段,作了一系列灵活的处理。一是改正异体字表中的错误,如异体字表把“皙”作为“晰”的异体字废除了,但“皙”并不是“晰”的异体字。二是删节那些冷僻的并不流行的异体字;三是增加某些常见的异体字。

《简化字总表》第三表类推简化字中有不少冷僻字,也有一些异体字(如“咨/谘”“攫/镢”“审/谉”“周/赒”“耙/”“鲇/鲶”“鳅/”“钐/”“欸/诶”,等等)《现汉》都作了合理的处置。

《现代》修订本跟踪社会语文生活,注意对字头作及时的调整。如原本“噠”是作为“嗒”的异体字处理的:嗒(噠)dā,象声词:~~的马蹄声|机枪~~地响着。修订本调整为:(1)哒(噠)dā,①象声词,同“嗒”(dā)。②赶牲口的声音。还收录了词条【哒嗪】dāqín,一种有机化合物。(2)嗒,dā,象声词,~~的马蹄声|机枪~~地响着。再如,根据生物界的意见,收录了“暨”字:白暨豚—白鳍豚。

《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确立的新字形中,有一些字实际上是对简化字总表和异体字整理表的补缺,超出了一般“字形整理”的范畴。如:争/爭、净/淨,《现汉》本着严谨的科学精神,把所谓的旧字形按异体字括注(当然,还有一些类似的字也应该这样处理)。

《现汉》根据《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收字,对帐账、交跤作了分化。但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某些字未予推荐。如《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了“舨”“靰”“鞡”“漩”“硷”“垅”,《现汉》则指出:“舢舨”同“舢板”,“靰鞡”同“乌拉”,“漩涡”同“旋涡”,“硷”同“碱”,“垅(壠)”是“垄”的异体字。

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改进的地方。

一、字头。(一)修订本仍依原本把“阪”作为“坂”的异体字处理。从字源学角度来说,这没有什么不对的。但考虑在现行汉字中“阪”字还通行(大概主要用于日本城市名“大阪”),“阪”似应独立字头。(二)修订本删节了一批专科术语,得失优劣,需另作讨论。这里要说的是,为说明某个汉字存在的必要,对相关词条的删节要慎重。如《现汉》原本载的“桠枫”条就不该删去。《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是把“桠、枒”作为“丫”的异体字废除了的。在《现汉》原本中“桠”列作独立字头,因为有一个词条“桠枫”,写作“桠”字较妥。而修订本只列“桠杈”“桠枝”两个词条,人们就会说“写作‘丫杈’‘丫枝’不很好吗”。正如“砦”是“寨”的异体字,“砦”所以独立字头,是因为有一个军事条目“鹿砦”,另外又是姓氏。如果没有这两个用法,“砦”字完全可以写作“寨”。(三)“纨绔子弟”的“绔”采用“绔”好还是“袴”好(《现汉》作“纨袴子弟”)?“袴字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被当作“裤”的异体字整理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涉及“绔”字)。《现汉》如果采用“纨绔子弟”,不仅跟异体字表一致,也跟汉语通用字表一致了。(四)“逸”“佚”轶”三个字,古时互通,《现代汉语通用字表》都收录了。其中“散失、失传”这个义项,如“~文,~书,~事,~闻”,《现汉》可否不再让“逸”承担而让“轶”或“佚”承担,因为目前出版物上,这类词语似乎不大用“逸”字。

二、部首检字。《现汉》删除了“四角号码检字表”,仍保留了“部首检字表”。为了便于中小学生使用,一些汉字采用多渠道的检索方法,这是值得称赞的措施。但是,考虑到学生们今后要接触一些旧辞书,接触台湾、日本出版的汉语辞书,传统部首还是有用的。熟悉“说文”系统或者说《康熙字典》的部首体系,也是语文的基础知识之一。我们认为,在坚持多渠道检索的同时,不能丢掉公认的传统的部首这一重要线索。如“鹰”字,《现汉》检字表不仅收入“广”部,还不忘收入“鸟”部,这就很得当。修订本这次有一些调整就是很好的。如“窝”字,《现汉》原本不仅收入“穴”部,还收入“宀”部,修订本则仅收入“穴”部。在这方面,检字表尚存在极个别不妥之处。如“壮”字收入“士”部就可以了,不必还收入“土”部;“劳”字不仅可收入“艹”部,还应收入“力”部;“荆”字不仅可收入“刂”部,还应收入“艹”部。

三、关于日本“国字”。日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造了一些他们独有的“国字”,又称“和字”。如果是用于记录普通语词,这些“国字”跟我们并不相干,但如果用于专句,我们就回避不了了。也正因为如此,《现汉》收录了“辻”“畑”“ 畠”三个日本“国字”。“辻shí,日本汉字,十字路口。多用于日本姓名。”“畑tián,日本汉字,旱地。多用于日本姓名。”“畠tián,日本汉字,旱地。多用于日本姓名。”但最常见的、应予收录的日本“国字”还有一些(当然仅限于专名用字)。如,栃木县”的“栃”(可规定读lì),“笹川一良”的“笹”(可规定读shì)。由于这些字总要出现在我国国内中文出版物上,审慎地选择一部分这样的“国字”收入字典,给它们规定一个汉语读音,便于用汉语语音来表达有关的专名,这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对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来说,总需要有一个读音的依据。

四、注意台湾的“标准汉字”。早些年,流行的异体字主要来自印刷厂和中文打字机的旧字模,而目前主要来自港台的出版物(包括电子出版物)。有些字,台湾认做正字而大陆看作异体字,对这样的字,我们有责任在辞书里反映出来。比如“众”字,《现汉》括号里仅列一个“”字,还应收入“”字,因为“”字是台湾的正字。

标签:;  ;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分析(一)_现代汉语词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