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知识集成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外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态度,在管理领域,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Davenport和Prusak指出科技不是能够维系的竞争优势来源,而知识的优势是可以长久维系的,因为它能源源不断地创造效益和优势。哈佛大学的学者们认为,当前的企业管理已经进入全球化和知识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持续成长成为管理的目标,知识管理成为管理的主题。在知识管理中,集成(Integrate)和应用(Apply)组织知识(Organizational Knowledge)的能力是企业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1-2]。这主要是因为如果知识不能够被集成和共享,那么它对于实现组织目标来说价值就极其有限。因此,知识的集成和应用就成为知识管理所面临的挑战[3]。知识的有效集成和共享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并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4]。知识集成是组织获取知识所带来的收益并创造竞争优势的根本过程[5]。这表明了知识集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但由于知识集成本身的研究时间不长,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在不同领域中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形成了研究的丛林。本文通过详实的文献,从知识集成的概念、模型、机理、研究方向和热点内容等方面对当前国外相关研究情况作综合评述,并对今后围绕知识集成所开展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1 知识集成的含义
迄今为止,关于知识集成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知识集成最早是由Demsetz在1991年提出的,而正式提出来的是Grant,他认为企业的重要作用就是进行知识集成,知识集成为企业创造了优势[6]。
1.1 知识集成的定义
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知识集成的定义,本文将介绍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并分析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根据我们对知识集成的理解,尝试给出一个具有知识集成主要特征的综合定义。
在基于资源理论、创新管理、组织学习等理论的基础上,Wernerfelt,Barney和Penrose提出了企业知识集成的观点,他们强调知识在企业中的应用。Garud和Nayyar认为知识集成促进组织不同层面知识的传授、组合和整合。通过集成和整合,专业的知识才能产生价值[7]。Conner和Prahalad,Grant,Kogut和Zander认为组织的首要作用就是为知识提供集成的意境和手段,以生产产品和服务[8]。Tiwana提出知识集成是一个项目团队通过实践将他们的组件知识(Component Knowledge)集成为在项目执行中的高层次的体系知识(Architectural Knowledge)。知识集成也经常被认为是企业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的一部分[9]。Huang则认为知识集成是通过组织成员的社会交往持续进行共享信念的构建、积累和提炼的集体过程[6]。知识集成意味着知识可以在需要的地方被交换、共享、发展、精炼等[10]。因此,知识集成的概念可以从组织、团队和个人不同层面来理解。
从组织层面看,知识集成是组织为配合企业战略发展目标,选择来自市场多个供给主体的知识流,并经整理、归类而纳入知识库,为员工和决策者共享和利用。组织知识集成的目标是通过对组织知识的捕获、共享和集成,提高组织获取、使用和开发知识的能力,形成组织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
从团队层面看,知识集成是将团队成员所掌握的个体知识与团队目标相结合,使每个成员在最大限度上贡献知识并享用其他成员的知识,同时形成面向具体任务的综合知识并在团队内部进行共享和应用,从而高效、优质地完成团体任务。
从个人层面看,知识集成是个人对其所掌握的隐性和显性知识进行内化而形成新知识的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
综合而言,知识集成就是识别、获取并应用与完成日常工作或特定任务相关的组织内外部知识。知识集成的目标就是打破知识壁垒/边界,解决组织中知识的孤岛,提高知识共享,产生新的知识并作为组织记忆存储,是对知识的利用,以及为知识的有效(包括效果和效率)共享和应用提供支持,从而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持久竞争力。
1.2 知识集成的理论基础
1.2.1 战略管理理论 作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个分支,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Resource-Based View of Firm,RBV)是组织知识集成的一个基石。RBV将企业看作是生产资源的集合,独特的特征和能力是企业业绩的根本驱动力[11]。这里的资源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和能力。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成功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答案就是企业的智力资产。Wernerfelt,Barney和Penrose在RBV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Knowledge-Base View of Firm,KBV)。KBV的中心思想认为组织的能力不但依赖于个人/部门所具有的专门知识,同时也取决于组织集成这些知识的能力。KBV认为组织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无形资产,例如企业的专业知识,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以及创造这些知识的能力。KBV提出知识资产、资源和能力是组织根本的战略资源[12]。
战略管理理论及其分支研究为推动知识集成的实践以及评价知识集成对企业竞争力影响方面起到理论支持作用。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说,知识集成已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于组织战略的理解则有助于明确组织知识集成的目的和使命。
1.2.2 组织理论 早期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在知识的创造,Grant首先提出了组织作为知识集成者(Knowledge Integrators)的概念,认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假定组织生产中的关键投入和增长的最终来源就是知识。Spender指出从本质上讲,组织是关于其状况、资源、因果机制、客观状况、态度、政策等相关知识的有机综合体。企业对知识的集成和创新是企业知识运作的关键。组织的主要角色就是提供集成知识的场景和手段来达到生成产品或服务的目的[13-14]。
Grant认为知识集成理论重点在于研究专业化的经济价值和集成的效果,指出组织知识集成的能力由组织的指导和惯例决定,并提出组织能够从知识集成中获得的竞争能力取决于集成的效率、范围和灵活性[2]。知识集成理论认为组织的知识集成能力能够帮助组织进一步提高或充分利用自己现有的能力。
组织也可看作为一个知识系统[7],因此知识集成的流程在根本上受到组织科学的影响,例如,良好的组织文化的建设和激励措施的设计能够促进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
组织结构、文化、权力关系、规范、激励体系以及管理理念对于有效的知识集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很难想像在一个缺乏创新和协作氛围的组织中能够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应用。
1.2.3 认知科学 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是研究人、动物和机器的智能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知觉、学习、记忆、推理、语言理解、知识获得、注意、情感和统称为意识的高级心理现象。诺贝尔奖获得者North发起过名为“知识、社会变革和经济效能”的系列研讨会,其主要观点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更好地理解个人决策的认知基础,需要从理论和经验的角度来解释认知在形成文化、生活方式和组织团体过程中的作用。
“对有效的知识管理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清晰和系统地分析人脑的运作方式(思考)的复杂性。这涉及到人为了在不同情况下有效地工作,需要了解哪些知识以及如何拥有和获取特定领域的知识。”“推理能力——在需要它的那些特定情境出现之前可能根本就不会存在。”“知识的系统化管理。”“认知科学——我们对人的认知功能的认识将被直接应用于知识管理中。”[15]
认知科学对知识集成的影响,首先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对人在脑力工作时思考的推理方式,以及知识的认识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等问题所作的研究;其次是学习理论和心理学对认知模式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学习、组织团队、开展合作等问题的研究。
2 知识集成模型与机理
组织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各个员工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求各员工所拥有的知识能得到充分的共享,使知识资源得到有机的集成,实现1+1>2的整体效果。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集成,知识集成有哪些途径和方法,这正是知识集成模型和机理研究的任务。
2.1 知识集成模型
知识集成的模型主要用来描述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人之间、知识与过程之间的关系,是对如何进行知识集成的一种模式或指导,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模型。
1)基于认识论(Epistemological)的观点,企业中的知识集成,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动态集成,其集成模式有4种:隐性知识之间的集成;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集成;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集成;显性知识之间的集成,即SECI模型[16]。严格意义上来讲,SECI模型属于知识创造(Knowledge Creation)模型,但对于知识集成来说,该模型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基于本体论(Ontolosical)的角度,知识集成可以分为个体知识(Individual Knowledge)、团队知识(Team Knowledge)、组织知识(Organization Knowledge)和组织间知识(Inter-Organization Knowledge)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的集成,即知识集成的ITOI模型[7]。在组织中,知识集成的这种层次性是与生俱来的[2]。因此,基于层次结构的模型更具有实际意义。
在此基础上,很多研究者对知识集成的模型进行了研究。Reimer研究了如何从高层次语言入手建立模型[17]。Sabherwal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和知识集成机制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18]。
从目前建立的知识集成模型来看,其核心内容基本上是建立在Nonaka关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4种转化模式上的,然后结合具体的管理领域进行补充和扩展。但应该注意到Nonaka的研究成果偏重于对知识创造的研究,而知识集成则侧重于对现有组织知识的整合、共享和应用。
2.2 知识集成机理
知识集成机理(Mechanisms)是指知识集成的过程和方法,研究者提出了在不同背景中的多种知识集成机理。基于SECI模型,Nonaka提出了社会化(Sociaiiz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融合化(Combination)和外化(Externalization)4种过程模式,侧重于知识的转化和创新[19]。Nahapiet和Ghoshal[20]研究了知识创造中的知识交换和组合,但没有考虑知识的应用。Grant则考察了指导和惯例在知识应用的角色[2,12],指导的作用是建立将尽可能多的隐性知识编码为显性知识的基准,惯例则建立了在不同知识之间进行集成的模式,从而减少了交流显性知识的需求,提高知识应用的效率。Berends等认为知识集成是一个认知活动(Cognitive Work),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共同思考”(Thinking Along)的思想,研究个体之间隐性知识集成的机理[21]。Sabherwal等关于知识集成的机理研究则综合考虑了知识共享和应用,以及与其他知识组合而产生新知识的过程,他们研究的重点在专业知识(Specific Knowledge)的集成而不是隐性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提出4种机制:指导、交换、社会化和内化。同时分析了不同机制的效率和丰富程度以及常识(Common Knowledge)在知识集成的地位[18]。Sabherwal等的研究对于探索知识集成的机理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但他们的研究是针对大型组织进行的,同时对于组织性质、个体差异等因素对于知识集成的影响并未进行讨论。
以上研究表明,对于知识集成的机理的理解虽各有侧重,但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有相互交叉的领域,不同的机理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
3 主要研究内容和进展
研究者从知识集成与创新、知识集成与产品开发、知识集成与项目管理、知识集成与决策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3.1 知识集成与创新
研究者从知识集成与创新的关系着手,对知识集成在企业创新中的地位、作用、方法和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Cohen和Levinthal首先提出了吸收能力[22](Absorptive Capacity),指出组织的创新能力与它们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密切相关。D.Hislop则从创新流程入手,研究了内部知识集成以及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实践知识的集成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认为创新流程是与组织内部知识的集成和重新配置密切相关的[23]。Badii和Sharif从企业的社会——技术与文化,业务流程与业务再造的角度研究了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知识集成的优化与创新的关系,建立C-assure框架来支持企业创新中综合评价、偏好跟踪以及影响分析[10]。
综上所述,创新被认为本身就是一种知识集成的活动,可以说知识集成是企业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进行知识集成的能力和企业知识集成的环境如何。
3.2 知识集成与产品开发
知识集成在产品开发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Becker和Zirpoli以基于资源的视角研究了在新产品开发中的供应链上的知识集成与和谐,讨论了知识集成对新产品开发流程的支持[24]。Lee等提出了基于对象的知识集成系统用来辅助产品开发的初始阶段,使用XML作为数据交换的技术[25]。Yang讨论了知识集成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认为知识集成对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品绩效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和企业的市场及制造的竞争力有着密切的联系[5]。
产品开发要求对来自多个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形成整体知识,知识集成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提高企业或组织对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的有效共享和利用,从而促进产品开发工作的有效开展,已经引起了制造型企业的极大兴趣。
3.3 知识集成与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中的知识集成,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知识的共享,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善于知识集成的组织在商业机会出现的时候,能够非常灵活地、顺畅地进行专家的重组来对此机会做出响应。简而言之,只有个体创建和存储知识,团队进行集成,而组织则为团队提供相应的环境[26]。Tiwana和McLean研究了团队层次上的集成对个人专业知识发展的影响,为组织有效的团队提出了有益的意见。
知识集成的作用和需要表现在所处环境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存在很多不稳定需求的情况下帮助组织或团队有效利用现有知识。同时,知识集成也有利于将团队隐性知识逐步显性化,形成知识沉淀并进而转化为组织知识。
3.4 知识集成与决策
当前在急剧变化的复杂条件下,及时正确的决策依赖于掌握更多的知识。人们常把决策失误归咎于缺少信息,实际上缺乏的是能够洞察全局和预见未来的知识。知识集成尤其重视那些关于如何完成工作的知识。分散的专家知识如何协同和综合,知识精炼和创造的机制以及对组织复兴的支持是知识集成研究的重要内容[27]。知识集成与决策过程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理解决策过程的不同阶段中知识集成的模式,我们就能更好地进行决策和更有效的知识集成[28]。Metaxiotis等认为由于表示形式、风格的不同,当人们从分离的、异性知识源中集成知识并生成知识库时,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表示并呈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提出引入AI技术作为辅助,并进而讨论了ES、ANN、IA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强烈建议建立混合系统来支持决策过程[29]。但Davenport等对AI的作用却持保留态度。Hall和Paradice提出了面向学习的知识管理系统(LOKMS),在LOKMS中研究了组织决策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获取和共享[30]。
3.5 知识集成的其他研究内容
N.Edenius和J.Borgerson研究了如何应用内联网进行知识集成[31]。Lee等建立了面向对象的知识集成系统[25]。在教育领域,开展了辅助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e-Learning相关的研究[32-34]。Linn建立了面向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知识集成框架。P.Bell等对辅助科学学习的知识集成环境进行理论探讨并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35]。
4 研究热点与难点
知识集成是将许多人的知识集中并且建立可以促使有效集成的企业程序,这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富有挑战的。Becker指出了知识集成中的三要素:海量(Large Numbers)、知识不对称(Knowledge Asymmetries)以及不确定性(Uncertainty)。认为组织中的知识分散度很大并且数量众多,不同角色所拥有的知识具有不对称性,同时知识的结构存在不确定性。这些因素使得知识的集成变得非常困难[36]。同时,个体、团队及组织的意愿及能力也是知识集成的主要障碍[18]。从现有的文献综合来看,我们认为对于知识集成的途径、隐性知识的获取、知识集成与本体论以及知识集成的评价的研究是目前知识集成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这些领域中存在着知识集成研究中的一些难点。
4.1 知识集成的途径
Simon认为由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存在所谓的全才,拥有所有相关的知识。因此,在组织中,常常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不知道或不能了解在他们解决问题时需要知道哪些知识。因此,知识集成的途径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知识必须能在整个组织里迅速有效地传播。Nishiguchi讨论了外部知识集成的解决途径,提出了Guest Engineering的概念[37]。Kim从企业建模的角度进行企业可共享知识的集成研究[38]。知识集成的策略可从组织结构、访问知识的替代性知识、填补知识缺口的能力、分解及仿真的角度研究[24]。H.vander Bij等认为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是知识集成的一种途径[39]。Andreu等从企业的视角进行知识集成路径的研究[40],分析了企业不同的知识需求和知识集成过程之间关系的不同形式,提出了“简便优先”、“核心优先”和“文化导入”3种知识集成路径。
4.2 隐性知识的获取
获取个体知识并将之转化为可理解的能够应用于整个组织的知识是知识集成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促使人们进行知识共享,打破知识集成的壁垒,Swart等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4]。但是在知识集成的研究中,个体的隐性知识的获取与集成一直是一个难点。
4.3 本体论
本体的一个广为引用的定义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它包含4层含义:概念模型、明确、形式化和共享。概念模型指通过抽象出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明确指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有明确的定义;形式化指能被计算机处理;共享意味着本体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本体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通过概念之间的关系来描述概念的语义,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
不同应用系统(包括不同组织)必须对隐含的知识有共同的理解才能真正共享信息,进行正确的交互和协作。关键问题是如何将分散的知识整合为统一的组织知识以及如何确保组织知识的扩展性。尤其是如何集成不同的独立的知识库和如何整合对于有着不同规范程度的相同知识的不同表示的整合[17]。Chandra等指出基于本体的技术能够提高系统的有效性和能力[41]。
本体不但是目前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智能信息集成、知识管理和电子商务等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而且设计和建立本体也是实现知识集成的关键。
4.4 知识集成的评价
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面临着预算的压力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组织开展知识集成的实践必须能够显示通过知识的共享和应用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因此如何评估和评价知识集成的环境、能力、效果和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集成的效率、范围和灵活性是决定知识集成的关键[12],但关于知识集成的效率、范围和灵活性的实验研究还比较有限[6],但普遍认为组织自身的实践、以往的集成经验和社会资产将成为影响知识集成效率和范围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因素综合表现为组织的知识集成能力。而知识集成能力的研究目前已成为知识集成研究中的一个难点。
不同类型的知识与多种知识集成机制的关系以及知识集成满意度的研究,重点研究了知识集成的难点之一:知识集成的能力,也就是知识本身的特点对集成能力的影响,如何提高知识集成的效率。研究知识集成的机制对知识集成的影响,知识本身的特性对集成能力的影响[18]。但在如何定量评估IT在知识集成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定量评价知识集成的效果和水平等方面仍缺乏研究。
4.5 知识集成与知识链
Lee等从知识流程、知识价值链的角度研究个人知识活动以及如何将这些活动集成进组织的知识价值链中[42]。从知识链的角度来研究组织间知识的集成也渐成热点。
4.6 知识集成与社会资产
存在着两种形式的社会资产:外部资产和内部资产。社会资产的开发与培育对于项目成员通过创造常识来提高对项目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6]。J.C.Lang从社会场景(Social Contexts)和社会资产(Social Capital)的不同组合出发,探讨了这些不同组合模式对知识集成的推动力,并定义了4种知识集成的模式:边界(Frontier)、增长(Incremental)、组合(Combinative)和工具(Instrumental),研究了组织间知识转移的过程[43]。有效的知识集成需要有意义的社会交互来支持[23]。
从社会资产的角度出发的知识集成强调的是隐性知识的集成,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及发展出的社会关系来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移也成为当前知识集成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
5 结束语
国内外的研究者在知识集成的概念和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尤其如何应用于新兴组织形式(如基于项目的组织结构、虚拟组织等)的知识集成实践仍较为缺乏。虽然对知识集成的作用和意义达成了基本共识,但对知识集成的一般性原理与理论体系缺乏系统的研究,没有产生较好的理论框架/结构。现有知识集成的研究多是在研究者自身的专业研究领域内对知识集成的机理或实施等问题展开研究,而没有从一般性逻辑出发讨论组织知识的集成。团队知识集成讨论较多,组织知识、组织间知识集成讨论较少。对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和具体措施,以及对知识集成实践的评价缺乏深入研究。
国外对知识集成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对知识集成本身的研究时间不长,因此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中都缺乏系统的研究,形成了研究的丛林。对知识集成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所涉及的有关知识集成途径、隐性知识获取、基于本体的知识集成以及知识集成评价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收稿日期:2006-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