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的继承与发展_斯大林论文

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的继承与发展_斯大林论文

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列主义论文,毛泽东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今天在这里谈谈毛泽东思想对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问题。首先谈一下提出这问题的角度,即我从哪里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的。

我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这些被称之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伟大的革命家和理论家分成三类来分析:

一、他们都提出了从前一般人、专家、学者谁也没有怀疑过的问题。就是说,由于受到其时代意识形态等问题的限制,没有觉得是不可思议的疑问。总之,提出了应当解决的问题,而且是许多很重要的问题。这就是问题提出者的伟大之处。换而言之,也可以说这是作为哲学家的他们的伟大之所在。

二、他们对那些问题又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我认为,这是作为科学家的伟大之处。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理论、1917年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等。说其伟大,正在于这些理论都对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科学的阐释。

三、与上述理论性的问题相区别,他们把那些阐释用在实践之中,并解决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这不可以说是伟大吗?我认为这正是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伟大之处。在这方面,虽然没有理论化,但是,实践中的问题解决了。所以我不说这个问题,今天要讲的仅仅限于他们提出了些什么新问题,他们又是如何阐释这些问题的。

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始人——马克思到现代首屈一指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他们在思想上有继承的关系。即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提出了问题,但是,他们没有给予解释,或是因为种种原因的限制没有解释,或有些没有解释。对此,后来的列宁、毛泽东给予了解释,而且,不是单纯的继承关系,而是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这里是指马克思没有提出过的问题,或者是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年代,那些问题还根本没出现,但在马克思逝世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提出了认为需要重新提出的问题,或者对其提出的问题给予科学的解释。

现在,有些人只承认马克思主义而不承认列宁主义,或者他们承认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但又在那里攻击毛泽东思想。其实,这些人根本不了解、理解列宁、毛泽东提出来的新问题,把古典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问题误认为是唯一的问题。在现代,想成为哲学家、科学家和实际革命运动家的人们,必须研究列宁是怎样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又是怎样去阐释马克思尚未解决的问题,又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去行动的。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分析一下是在什么意义上说列宁是马克思的继承人?又是在什么意义上说他有新的创造?进而分析毛泽东又是在什么意义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我首先要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测。这是一个假设: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想法,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存在于毛泽东的头脑中的?我首先将这个出发点假设为毛泽东的“理论学习”。我想,他在担任中共党的主席又兼中国国家主席的时期,大概是很困难的,于是,毛泽东决心摆脱一些日常工作。1958年1月, 中共中央提出了《工作方法六十条》,在最后的第六十条中,毛泽东本人主动提出不再当国家主席的问题,这是有据可查的。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退离国家主席的职位呢?我认为,那依然是毛泽东想腾出一定的时间去进行理论学习。那么,为什么他要进行理论学习呢?

在1957年以前,中国的领导人是从苏联那里寻找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的,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只靠这些东西还有许多的问题解决不了。例如,毛泽东在1957年写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最后写道: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得到的剩余资金,不能全部用在中央的投资上,应当留给地方一部分资金,通过农业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为地方经济的多样性和机械化服务。

格雷在《毛泽东的经济思想》一文(《经济学家》杂志,1970 年3月31日)中指出:中国当时已经明确地意识到不可照搬苏联的经验,中国应当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的著名的农业基础理论,也是在上面那篇文章中提出来的。由于毛泽东有许多这样那样的疑问,所以,曾一度想抽出充分的时间去学习理论,而且,还想对现实的中国做一番调查研究。在那种条件下,进行理论上的修养,这是一个重要的设想。在当时,他一定想学习列宁在1918年以后的著作,因为在1917年以前的列宁的著作中,根本没有提到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如何去从事政治、开展经济建设这类问题,到了1918年以后,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中,才不断提出并解决了新问题。毛泽东认为很有必要再一次重新学习这些理论,也就是说,毛泽东为了领会其如何指导1958 年、 1959 年以后的中国革命, 想学习1918年以后列宁的著作来彻底解决存在的许多问题。

在这里作一点解释,我以1918年为界,把列宁的著作分为部分。其理由是,列宁在考虑过渡时期的长度(持续多久?),因而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到底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时的认识有差异。列宁在十月革命前,根据19世纪的马克思的设想,依然信守一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必然会引起相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会在短时期内取得成功的教义。当然,马克思所谓的一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革命都是指在西欧,即近代社会中的近代无产阶级已经充分形成的“世界”,俄国除外。但是,列宁不同意俄国除外的观点,认为可以在俄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当然,这是在进入20世纪之后的客观条件不同了的基础上),他对一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后立刻会引起先进的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教义仍没有怀疑。对此,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当时的俄国革命家的看法也都一致。不过,列宁认为,或者由于无产阶级时期非常短,世界革命的迅速到来,于是进入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那时国家已经消亡),或者由于世界革命的失败,俄国工农政府被打倒,二者必居其一,但是不管怎样,一国的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即“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是相当短的。

他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时期比较短,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再去设想那个时期的独特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从成立之日起就开始消亡〔1〕,简直就象无政府主义者讲的一样, 这没有什么奇怪。到1919年,列宁打算今后再研究这个问题,但后来一直没有研究这个问题。他不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时期以后能持续几十年,但他知道当前的“世界革命”没有成功的希望了,在新的革命高潮未到来之前,无论如何也要维护一国的无产阶级专政权力。于是在1919年,产生了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伟大的创举》、《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同年又成立了共产国际,这也是值得注意的。从此,列宁遇到了与马克思不同的问题。我想,毛泽东一定想认真地学习那些新的列宁主义思想。

毛泽东想对中国的实际做些调查研究,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制约,这是什么呢?毛泽东曾在1960年对日本文学家代表团说过有这样意思的话:假如不是年轻,又穷又无名,就不会干革命了。如果认为这是深入群众之中做实际调查的人讲的,就会同意这种观点。换而言之,当时的毛泽东已经不年轻了,地位又非常高。我认为在这个阶段,再具体深入群众之中做实际调查,就象毛泽东本人在30年代所做的那样,是不可能的。因此,毛泽东所做的是阅读各级党组织呈送来的许多报告,然后又读地方报纸。这些只不过是些“间接经验”,他得到的材料都是经过一定的选择和整理后的。那么,他以什么观点分析那些材料呢?可以认为,一个是从过去中国革命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分析,另一个是用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的理论来分析。

那么,毛泽东从列宁那里学到了什么呢?我认为:学到了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在他不担任国家主席进行自由调查研究的时间里,用这一观点阅读各地送来的大量的报告,并与列宁的理论进行对照。后来实践证明他不正是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一观点研究分析了来自现实的调查报告吗?

我们知道,由莱文写的《列宁最后的斗争》(日译本已由岩波书店出版)一书,是一本再现1922年列宁患病之后到1924年1 月逝世期间的政治过程的十分引人入胜的书。这本书的史料来源于列宁的材料。这本书向全世界的人们写明了列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面临着哪些问题,又想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解决它。这个记录公开发表的时间是1959年,并很快译成了汉文。我想,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一定都读过。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共有一个规定,兄弟党的重要文献都要无遗漏地译成汉语,让党员干部传阅。从这本书记录中可以看出列宁在最后的几年里,非常重视接班人的问题,认为由谁来担当接班人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我想,毛泽东也意识到接班人问题非常重要,不仅仅是苏联变成了修正主义,也许是直接受到了这本书的启发。这本书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对外贸易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党内民主问题,第四个问题是民族问题。列宁在最后的几年中提出的上述四个问题特别重要。我认为,这些问题对后来的中国政治进程及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说,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主观原因是毛泽东深入学习了列宁最后思考的问题结果。这是我的推测。因此,我认为通过彻底地研究列宁在1918年以后的著作,可以正确地评价毛泽东的思想,或者可以看出毛泽东从列宁那里学到了什么,又在哪些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下面我谈一谈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首先研究毛泽东思想在哪些方面继承了列宁主义。我认为,前面提到的几个方面毛泽东思想都继承了(关于农民问题看法不一,这个问题将在后面讨论)。

按照新的定义,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中国存在这一观点是从列宁那里继承下来的。在1960年以后发行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中,把阶级的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类的定义用“注释”的形式附于文章中。关于阶级的定义原封不动地使用了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的定义。当然,使用这种定义的好处是:据此证明作为阶级压迫机构的无产阶级专政权力需要长期存在下去。如果象19世纪那样单纯从生产手段之间的关系上去给阶级下定义的话,那么,当革命后的俄国工农新政府剥夺了所有资本家的生产手段之后,阶级和阶级斗争至少在城市里就没有了。如果这样理解,就会象《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所讲的那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确实从建立的那天起就开始消亡了。然而按照新定义,只要还存在着三大差别,阶级和阶级斗争就会存在,也就是说,阶级社会仍将长期存在下去,因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理所当然应作为一个任务,无产阶级专政的长期性被看作是合理的。按照旧定义,只有“世界”同时爆发革命,才能立即进入无产阶级社会,所谓“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在这种情况下的“社会主义”是指无产阶级社会的第一阶段,前提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一国内被消灭,是不能成立的。与此相反,根据新定义,进入无产阶级社会需要几十年或百年以上(这期间是“过渡时期”,国家的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一国内是可以实现的。为此,必须不断地继续进行革命。

在这里,斯大林对这个新定义只继承了一半,创造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但另一半没有继承,认为“过渡时期”很短。正因为如此,苏联曾提出至少在国内不需要无产阶级专政了,变成了“全民国家”了。

第二是党的建设的理论。这也是毛泽东思想对列宁主义的继承。在列宁主义中,规定党接受马克思主义,不是只发表高谈阔论的评论家集团,始终必须作为不允许分裂的无产阶级坚强的先锋队来建设。我认为毛泽东从列宁那里把这些思想全部都继承下来了。但是,依据这种党的建设的理论在实践中创建的中国共产党,与俄国共产党相比较有些不同,这将在下面提及。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在实践方面、理论方面接受了列宁主义。

第三是帝国主义论。毛泽东接受了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前夜这一列宁在1916年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的理论。例如看一看中国发行的《列宁语录》(这里按六个问题分类的小册子)关于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或者看一看《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就会明白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的见解基本上继承了列宁主义。

第四点是,后面将提到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我认为,毛泽东的这一理论几乎全部都继承了列宁主义。

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如何克服官僚主义和官僚制度的问题,也是列宁1918年以后所倾注心血的问题。我认为,这也被原封不动地继承了。

还有一个是军队问题。1917年以前,为替换常备军,列宁设想要建立国民卫兵即民兵,以彻底废除常备军。但是1918年1 月发布的创建红军的命令以后,他便主张用无产阶级精神教育的常备军和全民皆兵的民兵同时存在的制度。毛泽东也基本上继承了这种制度。

不过,也有很多方面没有继承:

首先,我认为列宁主义认为的时代,这个时代何时为止争论颇多。和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峰被广泛承认的现代有着根本区别。其主要区别是:与优秀知识分子相对的群众的成长问题。从领导方面和从马克思主义方面考虑,作为重要的理论问题是提出尊重群众,或者群众才是主人、是革命的主体的观点。于是可以说这个时代是日常生活革命化、革命的日常化具有现实性的时代吗?我认为由此便产生了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的区别。关于列宁的党是优秀知识分子的党这一问题,与一般的看法不同。E·H·卡等人却强调这种看法,证据就是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篇论文从某个侧面很好地概括了列宁的观点。这的确是列宁的内容,而且带有本质性的侧面。然而,斯大林是从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中抽出这些思想并作了整理的。斯大林写道:“历史科学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和揭示生产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这就是说,无产阶级要想成为真正的党,首先应当掌握生产发展规律的知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知识。”〔2〕这里, 斯大林说得很清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员首先应该是懂得生产规律的优秀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虽然也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强调要掌握客观规律,但是,毛泽东思想中所说的规律,任何一个群众,即使未必是优秀知识分子,通过正确的实践都可以获得。然而,斯大林所谓的规律是指:“马克思主义把科学规律——无论是自然科学规律或政治经济学规律都一样——了解为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反映。人们能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研究它们,在自己的行动中考虑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但是人们改变或废除这些规律,尤其不能制定或创造新的科学规律。”〔3〕

如果这样解释规律,那么能够掌握规律的自然只有专家和知识分子了,只有他们领导,才能建立专家治国的社会。

然而,中国共产党,尤其是在井冈山时期建立的红军中的党,与此入党标准不同。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提出以下入党条件:(1 )政治观念没有错误(包括阶级觉悟);(2)忠实;(3)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 (4)没有发洋财观念;(5)不吃鸦片,不赌博。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踏踏实实,普通群众都可以入党。如果说列宁和斯大林创造了“理论主义式”的党,那么毛泽东就是以日常生活革命化了以人为中心创造了党。这里有极大的差异。后来,毛泽东把这样的建党的哲学基础归纳到《实践论》中。许多学者指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特点,是精神优于物质的哲学,是上层建筑优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优于生产力的哲学。这实际上是前面提到的人优于经济规律的思想,这是20世纪中普遍的、特有的时代特色。《矛盾论》中说:“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表现为20世纪时代精神。只凭这一点还不能说毛泽东独创。

不过,毛泽东却提出了几点在列宁哲学著作中全然没有提出过的问题:第一,是在对矛盾的理解上,毛泽东常常把它分为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或者当多数矛盾存在时——这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从一开始就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是在毛泽东其思想出现之前未曾有过的概念。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脱离人的意识独立存在的经济方面的各种活动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个方面是主要的,属于上层建筑方面的活动是次要的。而且,各种经济活动本身也不分上下顺序。如果恩格斯的“意志平行四边形”理论等,完全是作为力学运动而掌握的,而且,即使是一个事物也作为说明矛盾的例子,列宁举出了作用和反作用。恩格斯在最初也举过这种例子,但没有把作用和反作用区分为主要和次要。

那么,为什么列宁没有充分意识到代表现代哲学特征的东西,而在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中却产生了呢?我是这样认为的: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是无意中合乎规律的实践,而且尽管本人没有意识到,但那种规律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马克思所探索的所谓现实的人们的生活过程是什么?它是怎样发展的?我认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从哲学上讲列宁只涉及到了理论范围。而毛泽东所做的是什么呢?他研究了各种各样的意识怎样从那种生活过程中产生,是怎样正确地指导产生的问题。在19世纪也好,20世纪也好,从理论上讲,实践始终是前提条件,即科学规律的对象,而不是主体。如果这里有20亿人,那么20亿人的实践就是前提条件,作为科学工作者的马克思的任务,就是分析作为前提条件的人的具体实践,并从前提条件的运动中寻找规律。

毛泽东要做的正是列宁、斯大林未能做的事,即怎样改变实践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和正确指导等问题。不把实践当作前提条件,而是想通过实践来创造规律,决不是带有括号的“规律”,这才是问题之根本。所以,正如我在《毛泽东的思想》一书中写道的那样:《实践论》不是讲“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过去的哲学全都如此,恩格斯也是如此。可以说,毛泽东的哲学是实践一元论的哲学。毛泽东第一次把实践区分为“低级实践”和“高级实践”,而低级向高级发展。这在毛泽东以前没有人持这种观点。在恩格斯及继承人列宁的哲学中,实践被看作是存在的同义词,但毛泽东把实践本身分为正确的实践和不正确的实践。这种区分,在毛泽东以前是无意义的,而且,毛泽东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怎样才能把肤浅的实践、不正确的实践转化成深刻的实践、正确的实践。换而言之,他把有意识的行为带入无意识之中,通过无意识进行的实践意识化,实现主观能动性而对实践进行强制性的指导的理论。

我认为,正是毛泽东的《实践论》为列宁创造的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果借用宇野先生的话,那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发现的经济规律,除了他读书分析之外,无论他选择什么样的变革社会的实践,都是科学以外的问题,都是不相干的,而毛泽东的《实践论》指出实践不是前提条件,必须对它进行选择。换而言之,与其选择书本从中得到问题经验,不如选择生产活动实践变革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与其选择脑力劳动,不如选择体力劳动。进而要选择实践的方式,即不是主观的、宗派的、教条主义的实践方式,而是选择反主观的、反宗派的、反教条主义的,诚实谦虚的、建立在群众基础之上的作风。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和正确的指导。所以,毛泽东或毛泽东思想所主张的正如指导战争的例子(《实践论》)中所表现出的、或完成工作任务的例子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是通过正确的工作方法找到能够利用的规律。虽然同样使用“规律”一词,但是马克思所说的规律和宇野先生理解的规律,以及毛泽东所说的规律有所不同,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发展规律”也不同。的确,马克思所说的规律既不能应用,也不能利用,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发现它。与此相反,毛泽东思想中的规律,只要不断地进行正确的实践,无论是谁,也就是说无论是科学工作者和优秀知识分子,或是普通群众都可以发现它。在这里,内容、意义完全变了。

那么,为什么毛泽东采取这种提问题方式方法呢?我认为主要与中国的现实有关。在20世纪的世界中,在中国这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中看问题,必然得出革命的阶级——近代无产阶级几乎不存在结论。如果把实践看作是存在,看成是前提条件,那么中国革命只能无限期地延长,在这一点上,斯大林也好,托洛茨基也好,都是一致的,认为中国革命还很遥远。然而在毛泽东看来,实践也可以变革,它不是前提条件,因而理论也能为实践服务。即是说,需要可以产生理论。若不然,每天都因饥饿死去的中国人民永远得不到解决,只有等待资本主义世界先进国家革命的成功后才能解决。

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由于发展到毛泽东思想,才真正成为非资本主义社会、非西欧社会的革命理论。所以,用一句非常简单的话说,要把实践看成是可变的,把规律看成是可用的,进而把实践区分为正确和错误实践、肤浅和深刻实践。我认为毛泽东带给哲学的根本变化,是列宁未能提出的变化,应当认为这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给了第三世界。所以,在毛泽东的著作中屡次出现“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样的观点。他站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的高度,在他的各种理论著作中经常写着“可以变不幸为有幸”这类区分实践,通过有意识的行动来变革现实社会的能动性理论。在这些文章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变革现实世界的能动性哲学。

最后,有关毛泽东思想和列宁主义的区别的问题,表现在对农民的看法上。回忆1920年列宁的文章,当时列宁置于城市和工人阶级之间,而且用城市工人阶级的眼光观察农民。他写道:农村中的“饱食者”不正是我们的剥削者吗?你们农民应该把粮食分给我们“挨饿者”。

与此相反,作为以农民和农业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有着决定性的变化。“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这句口号的重点是“以农业为主”。提出工业学大庆,就是要在大庆建重工业基础的同时,对供应10万人口的周围农村加强建设,工人阶级要在农忙的季节参加农业劳动。我曾5次访华, 我感到无论何时中国都在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而且,有计划的大规模的下放学生和居民。在毛泽东看来,城市居民其中包括工人阶级在内都是农民的剥削者。毛泽东绝对不想增加剥削者,要不断地增加生产者,而且是农业生产者。为了减轻农民的劳动,使农民生活富裕起来,工业必须为农业服务,工人阶级必须为农民服务。我认为这正是毛泽东思想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因此,毛泽东思想在广大的第三世界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架起了桥梁,而且毛泽东是站在人口占绝对优势以农民为主的第三世界的前头,为人类开辟走向幸福天堂的道路。

还有许多方面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有区别,但我认为上述就是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创造的功绩。如前所述,毛泽东思想是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提出了马克思未曾提出的问题,而毛泽东提出了列宁未曾提出的问题,并重新提出了列宁提错了的问题;同时,继承了列宁已经解决了的至今依然有效的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了列宁开始解决但未彻底解决的问题。

徐黎译 四川省社科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编辑 地址:成都市 邮码:610072

* 本文摘译自日本新岛淳良《我的毛泽东研究》一书的“前言”和“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两部分,1979年5月野草社出版。

注释:

〔1〕《列宁选集》,第3卷,183页。

〔2〕〔3〕《斯大林选集》下卷,441、540页。

标签:;  ;  ;  ;  ;  ;  ;  ;  ;  ;  ;  ;  ;  

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的继承与发展_斯大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