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民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在20世纪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重大突破及其产业的迅速崛起,使世界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也对人类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如何提高国民素质,以适应新的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加强我国国民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民素质方面形势十分严峻。目前主要存在两个严重的问题:即“内忧”、“外患”。
所谓“内忧”是指我国目前一方面国民整体素质较差,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另一方面对国民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够。先看我国国民素质现状。据统计,目前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5年,12岁~15岁的青少年中10.2%是文盲,15岁~19岁人口中将近有一半没受过初中教育,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到44%,小学文化程度占37.2%,全国文盲半文盲总数在2亿人以上。人口多是我国第一大国情,而巨大的人口中有相当的落后部分在从事低级的生产,这才是我们发展所面临的真正负担。再看看国家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199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年GNP的2.1%,研究与开发经费占0.5%;而在1990年美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其当年GNP的5.3%,研究与发展经费占2.9%。日本在1989年公共教育经费占其当年GNP的4.7%,研究与发展经费占2.8%。若考虑到美国和日本的GNP总量与我国的差距,那么我国在教育和科技上的投入与它们相比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
低的国民素质导致愚昧,更为利用愚昧的人提供了土壤,使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如最近的轰动全国的假酒案;低的国民素质导致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有效地推广应用,导致一流的设备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导致提高国家竞争力步履维艰。国民素质低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所谓“外患”是指发达国家和后工业化国家一方面重视本国国民素质的教育,使我国国民素质相对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国家推行吸收国外优秀人才的政策,导致我国大量优秀人才外流。以美国为例,美国总统克林顿早在1994年签署名为“为国家利益发展科学”的文告,将“为21世纪造就最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和“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列为美国五个战略目标中的两个,将“2000年的目标:教育美国”列入政府的议程。在克林顿的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又将教育放在首位,将教育作为政府今后4年的首要优先任务,提出:给美国人提供我们在一个新的世纪将需要的教育机会。并提出了具体目标。与此同时,美国继续推行大量吸收外国优秀科技人才的政策。仅在1994年美国共授予4万多博士学位,其中非美国公民占32%,而华人占到10%以上。人才争夺与反争夺的斗争将随着科技竞争的发展而日趋激烈,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为了网罗国外人才,都再次修订了移民政策。而中国在这方面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据1997年1月国家教委公布的数字:80年代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突破27万,然而27万人员中只有9万余人学成回国,人才流失触目惊心。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其他国家日益重视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竞争力,我们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我国目前十分落后的国民素质状况的话,其后果不堪设想。
二、目前我国国民素质教育存在的误区
目前我国在认识国民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形势更加令人担忧。
误区之一,认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不关系到成年人。素质教育应该是终生教育,不仅包括对青少年在校期间的系统教育,也包括对成人的继续教育。由于这种误区的存在,导致我国继续教育开展不够,对职工的在职培训重视不够。
误区之二,认为国民素质教育就是智力教育,过分强调开发学生的智力,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素质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包括一个人的体力、智力、心理调节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那么素质教育也应该是一项综合教育。因此,在实施国民素质教育时应是全面的,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有所侧重,加强某一方面的能力,从而满足社会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需求。
误区之三,认为知识无用,提高素质也没有什么用。应该说在我国目前的确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使人们产生一些困惑。以北大物理系为例,全系现有1950年以后出生的教师33人,其中博士学位22人,但是22位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他们平均每月从国家和学校领到的工资收入仅为516.8元,低于北京市职工平均收入水平。这种高素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回报的现象应该说并不代表主流,更不代表世界发展潮流,但却足够让人深思。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不仅影响成年人对知识的态度,对素质的看法,甚至导致某些地区学生入学率的下降、辍学率上升。
误区之四,认为我国目前已经人才过剩,不用花大力气去提高国民素质。在我国部分大城市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使一些人认为我国目前人才相对过剩,对我国国民素质持乐观的态度。诚然,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此不想作过多的讨论,但是,以下一组数据却足可以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目前在我国3亿职工中,15万名职工中才有一名高级技师,70%的职工仅受过初中以下教育;我国平均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4人,而同期的韩国为420人;我国每百万人口中有R&D科学家和工程师不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对此,我们有什么理由说中国不用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呢?
误区之五,决策者重视眼前利益,没有将国民素质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教育是以一个政府行为为主的事业,因而政府决策者对国民素质教育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项工作的开展。我国政府应该说是十分重视提高国民素质的,在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全面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但是问题主要在于落实,不少地方主管干部只顾眼前利益,注重短期行为,过多考虑自己的政绩,对本地区的长远发展考虑不够,没有将提高本地区人口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抓下去。当然这也对组织部门对干部的考核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以上这些误区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应采取妥善措施予以纠正,从而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正确理解国民素质教育
在澄清误区的同时,必须正确理解国民素质教育。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将提高国民素质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使之能够长期不懈地进行下去;另一方面要正确理解国民素质的内涵,使工作更有针对性,更能起到实效。
纵观现在的工业发达国家,无一不具有一支素质很高的不断更新、壮大的科技队伍,这是它们的战略资源,这就是它们最宝贵的财富。目前多极化世界中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而竞争中的主战场是科技,而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因此,如何针对本国近期和长远需要培养各种各样的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是许多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而对于我国这又显得更加迫切。要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如果不花大力气提高国民素质,不将该工作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无法提供所需要的人才,战略目标也将落空。在这方面日本和韩国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正确理解国民素质教育应从其内容、时间上考虑。从内容上讲,素质应该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体力和脑力,包括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也包括时下十分流行的“情商”等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创造性方面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把握和控制情绪、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素质本身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有新的内涵。从时间上讲,由于高科技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缩短,从学校学到的知识10年左右就要老化,国民教育如何适应科技不断更新的要求,这是当前探索教育改革的一项主要议题。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学习过程并不仅仅依靠正规教育,强调边干边学,即通过实践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而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人们在非正规环境下学习和培训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因此,素质教育是“终身”的,是“随时随地”的。
四、开展行之有效的国民素质教育
开展有效的国民素质教育,从总体上来讲,应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开展。
宏观层面指整个社会大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的氛围。首先是政府的作用,政府应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在提出相关战略的同时,要配套出台相应的可操作性的措施,使地方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落实;逐步建成国家教育网络,为国民提供更为便利的教育机会。其次是企业,我国的企业应逐步与国际接轨,积极兴办教育,投资教育,这样既保证了企业有充足的劳动力,又为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作出了贡献。第三是舆论界,如何正确引导国民对提高素质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各界对教育的更多投入,揭露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是我国舆论界的一项重要责任。
中观是指学校教育。加快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提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提倡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心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协作精神的培养。同时,因为21世纪是国际化时代,是跨国竞争和合作的时代,因此学校教育也要同国际水平接轨,逐步开始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即具有世界公民意识、科技能力以及管理社会和企业能力的人才。
微观是指每个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每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一方面要自身不断提高素质,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协助学校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任务。这一点在我国目前急需加强。
在这三个层面上,最主要的是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即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防止各自的教育目标、价值取向、教育重点相互矛盾,才能保证对国民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一点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具体来讲,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随着国民素质教育的对象不同,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也各不相同,要强调灵活性和多样性。首先要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保证每一个公民有接受基本教育的权利,减少我国文盲比例,这项工作重点应放在农村;同时改进现有的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准备大量熟练劳动力;其次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要加强工程技术方面的培养,增加学生参与企业的研究开发和到各种合作研究开发中心学习和工作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加强制造过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逐步培养国际化人才;第三,加强对职工的在职培训,通过奖励培训、按职工的技术水平和业绩提高报酬等措施扩大熟练工人队伍,提高他们的适应力,这一点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其重要;第四,逐步完善和加强国家科普工作,通过国民教育减少愚昧,通过国民素质的提高减少利用愚昧事件的发生;第五,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知识网络,由政府、企业、社区等共同建立各种形式的教育机构,使得公民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实现“终身”学习,“随时随地”接受教育的目标。
国民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因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大环境,使我国的经济、社会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为我国下一世纪的腾飞打下良好的基础。21世纪不是军备竞争和经济竞争,而是教育的竞争;谁在教育质量的竞争中获胜,谁的素质更高,谁就成为21世纪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