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筹资的热点——香港证券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中国企业论文,香港论文,证券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虽然证券市场最大的功能是有效地调动和配置资源,但是从企业家的角度来说,证券市场最吸引人之处是能为企业提供筹资的渠道,有助企业将来的发展和扩大,香港证券市场以它优越的外在和内在条件,成为了中国国企海外筹资和上市的主要市场,十七家来自各个基础产业和重要产业的大型企业已成功地在香港发股筹资和上市,共筹资金达二百多亿港元,有力地支持了这些企业,产业以及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受到这些成功案例的鼓舞和激励,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有意到香港筹资和上市,香港现时是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而证券市场更是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香港证券市场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之中荣列第九,而它的主要投资者更是来自世界各地。
香港证券市场历史悠久
香港证券交易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香港第一间正式的股票交易所香港股票经纪协会(后称香港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891年,但是香港证券市场直到1969年随着香港经济的起飞才开始有令人满意大量或活跃的交易,随着另外三家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和九龙证券交易所的陆续开张,证券市场的业务走向了一个新高潮,香港以其弹丸之地,而拥有四个证券交易所,这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是少见的,但是四个交易所都各有不同的管理和规则,也给投资者带来了许多不便,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也为管理的方便,四间交易所最终于1986年合并成为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
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过很多挫折,争议最大的挫折应该算是在87年的股灾中的处理手法,随着香港联交所的正式运作,香港股市逐渐向上升,在1987 年的头九个月内, 恒生指数升了50%,但是好景不常,1987年10月16号(星期五)美国股市大幅滑落,下跌达108点,引起全球股市的连锁下挫,10月19号(星期一), 香港股市一开市就向下跌,一天之内下跌402点,跌幅达11%, 同日美国股市再下跌508点,在10月20号早上, 据说是可能害怕国际股市的崩溃会给香港股市带来更大的灾难,香港联交所决定从20日到23日停市四天,其公开理由是给时间让投资者冷静下来和清理大量堆积下来的股票买卖交收。
这一决定引起国际投资者强烈的不满和批评。证券市场(交易所)的最大功能是为投资者提供买卖证券的场地,它的突然并闭使它失去存在的意义。停市的决定当时严重地打击了国际投资者对香港证券市场的信心,它不但没缓和股市的下跌,还可能加大了股市下跌的强度,10月26日(星期一)香港股市重开,恒生指数下挫333%, 为香港股市有史以来跌幅最大的一天。
香港证券市场演变成为中国企业集资和上市之地
进入九十年代,香港证券市场一扫八七年股灾的黑影,慢慢重新获得投资者的信任,这发展应该归因于红筹股和H股的热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股份制的推广以及于香港的金融地位,不断有人探讨中国企业直接到香港上市集资的可能性,由于当时中国的法律和会计制度与香港的大有不同,再加上其他很多较为复杂的问题,中国企业直接在香港上市以至难以如愿,很多香港中资企业和中国企业就采用卖壳方式这种间接的形式以达到在香港上市的目的,这类股票通常叫红筹股,红筹股通过买壳上市的热潮当时吸引了许多投资者,投资者主要受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吸引,瞳憬这些红筹股的蓬勃中国业务会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回报。
所谓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购入上市公司后,由进行收购的公司把其资产注入该上市公司内,从而命名进行收购的公司取得上市地位,而无须通过香港交易所视作新公司上市的审批程序,所以一直以来,都有中国或中资企业利用买壳方式在香港上市,最早的例子就有1987年的粤海投资收购友联世界,首钢在1993年连续购买东荣,三泰和开达三间香港上市公司更是中资机构买壳上市的高潮,引起中资企业在香港买壳上市热潮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是中国经济开放,发展迅速,国营企业对资金需求殷切,企业向海外借贷殊非容易,因此能在香港买壳上市,无疑是不错的集资渠道。
到1993年,中国国有大型企业更被直接引进到港发行H股, 首次为国外投资者提供直接投资于中国企业和受益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的大好机会,H股的介绍和发行相当受国际投资者的追捧, 这不仅带动了香港证券一级市场的发展,亦促进了二级市场的交易,它改善了香港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深度和广度, 大大增强了香港证券市场的国际地位, 到1994年底,香港联交所的市场总值有三千亿美元,为全世界第五大证券交易所,远远超过除东京股票交易所以外的亚洲各交易所,巩固了香港作为一个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
早在1991年,香港证券业就开始研究如何将香港联交所发展成为中国企业股票发行和上市的主要场所,以方便中国企业筹集外资,为香港和国际投资者提供机遇,投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大陆,并将此直入中国上市公司的大计列为重要发展计划,1992年底,香港联交所正式向中国证券当局提出了有关发展方案,立即获得中国领导阶层的肯定。
当时中国B股刚发展不久,虽然B股在92年初的发行还算成功,但终因交易不便和流通量低,市场和公司透明度低,公司运作不规范,缺乏适当市场监管和法律体制不完善等因素,B 股投资者逐渐失去投资兴趣,以至B股交投慢慢萎缩,而后来很多的B股发行都没有得到十足认购,B股市场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鉴于如此, 中国证监当局亦开始讨论开辟另一条供海外投资者在境外直接买卖交易中国股票的筹资渠道。
香港联交所给于中国企业直接在香港上市的方案,刚好与中国证监当局的设想不谋而合,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企业到香港发行H股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准备工作得到迅速展开, 二十多家来自各主要产业和全国各地而又业绩优良的国企被提选,最后九家大型国企获选,该九家国企均是其行业的领导者,遍及石油化工,钢铁,交通,电机,机械等行业,甚具代表意义。
在1993年6月1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联交所,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在北京联合签订了“证券事务监管合作备忘录”,确立了各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及合作的具体范围,这备忘录的签订,为中国到港发行股票,俗称H股, 正式亮起了绿灯。
青岛啤酒作为首家国企于1993年在香港成功地公开发行了价值八亿多港元股票,而该发行当时可以说轰动一时,极受本地和国际投资者的欢迎和追捧,并获得一百多倍超额认购,第二只上市国企上海石化更走向全球,同时在美国,欧洲和香港发行股票,筹集近三十亿港元以作扩建生产厂房用途,而1993年最后一只H股, 昆明机床的H 股发行更得到628倍超额认购。
目前在香港上市的国有大型企业已经有17家,香港联交所也因为引进中国大型国企而声威大振,其上市股票的组合也因这些大型工业企业而得到改善,从以金融和地产为主变为更多元化。事实上,上市公司的不断增加导致市场的持续扩大有助加强香港在世界资本市场的地位,香港本土能上市的新公司已不多,市场新血液的补允就要靠中国大陆,而中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兴大国,可以上市的优质公司数目众多,引进中国企业可以保证香港证券市场的将来发展。
香港上市集资注意事项
中国企业在香港上市,可以有效地吸引海外资金,有利企业将来的壮大和发展,更能使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办事,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而运行,最终使企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并承担为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责任。
中国企业直接到港集资上市通常要符合香港交易所所制定的一些条件,例如说,该企业必须最少有三年的业绩,它要编制符合国际标准的招股说明书,附有可接受的会计报告,其会计报告既要遵守中国会计的有关规定,又有必要符合香港或国际会计准则,所以有可能在同一会计报告里列出两套帐目,如果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根据中,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列出两组会计数据时,公司必须同时显示其重大善异。
招股说明书必须披露有关公司,其业务和其他有关事项的祥细资料,以便投资者能够对该公司及其股票作出有效和有根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作出理性的投资决定,草拟招股说明书可以说是上市过程中最烦锁的事项,花费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最多时间,通常草拟招股说明书的工作是由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主承销商(保荐人),公司和承销商双方的律师,审计会计师等共同担当的,在整个草拟过程中,参与的人士应尽量使到招股说明书里所有披露的准确性能够经得任何查证。没有遗漏任何重要的资料,所有参与者对招股说明书内容的准确性承担法律上的责任,违背这些责任,他们可能会负上民事或刑事责任的后果。
为了保持足够数量的股份在公众手上,以维持一个公开的市场,香港发行和上市的H股不能少于企业总股本的百分之十, 而公众所持有的H股和A股的总和必须超过企业总股本的百分之二十五,该企业在香港上市的H股的最低市场值须为五千万港元, 它去年的盈利不能低于二千五百万港元。
在香港上市成为一间国际上市公司,它的公司组织形式,管理手段和运作方法可能会大为不同,管理阶层的责任会重了很多,他们不单会受国内监管,他们还会受到国际投资者和媒界的监督和批评,管理阶层要对股东负责和要学习按国际惯例处理公司事务。
市场发展的隐忧和动力
虽然香港在过去已成为中国国企海外第一上市的主要地方,但也不是会无问题的,第一个是市场的深度,也就是市场承受力的问题,有几间国企H股的发行,都要靠同时在美国发行美国托管收据来完成, 第二个问题就是监管国企的能力问题,国企H股香港上市之后, 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使用所筹资金没有按招股说明书上所说去做,没有提供中期业绩报告和会计准则的应用等问题。
很多上市国企因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1995年中期的营业业绩出现大倒退,引起投资者恐慌性抛售H股,国企本身所具有的风险, 是否得到足够的披露,这是很多人心里的问题,另外许多国际投资者也开始质疑,由于香港一向没有大型工业,香港证券市场是否具有监管和分析大型工业公司的能力,特别是中国国企,中国正处在一个翻天覆地的转变,史无前例地从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手法都在不断地改变,另外,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有所不同,在尽量发挥市场功能的同时,政府要利用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引导和调控经济向指定方向发展,这些体制和政策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国企的业务和运作。
无论怎样,在过去几年,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无可疑问取得了很大成就,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是,欲继续保持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还需努力。目前亚洲各主要资本市场都清楚地表明有追赶香港及代替香港地位的意向和计划,事实上,随着世界资本证券化和证券市场一体化的趋势,各国都有,加快本地让券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愿望,这种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竞争将会形成对香港能否保持其地区金融中心地位的强大的挑战。
面对如此挑战,香港有必要重新衡量其长处和短处,采取有效措施,增强补短,以增强其竞争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竞争中运作,亦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