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论文_李良玉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论文_李良玉

(嘉汇二中,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我国有着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古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瑰宝,也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还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的美主要是在于意境与内涵。为了更好地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将古诗文的精粹引入到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

引言

我国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古诗文的学习和赏析。与此同时,还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需求对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全面构建集传统文化教育和古诗文教学为一体的全新的教学体系。

1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应试教育的情况来看,由于受到传统教学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使古诗文教学无法发挥其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整体的教学理念过于落后,且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此也会让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古诗文的翻译与背诵,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在教学中过分地强调翻译与背诵,忽略了古诗文意境教学,学生无法体会到古诗文的意境。最后,教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再加上古诗文与生活的联系不大,因此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不高。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

2.1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灵活化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需要多方式化,主要是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传统文化涉及的方面来采取合理的可行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能够保证传统文化以及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效率,还能够保证学习的氛围活跃性,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偏向诗词歌赋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可为结合音频形式,或者学生、教师朗诵形式来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需要保证内容的灵活性,不局限于教材,同时不脱离教材,即引入相关的课外知识,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偏向故事性的传统文化教学,则采取学生表演,相关短片播放等形式进行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印象;偏向生活性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实践形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能够对传统文化产生一个全新的正确的认知;还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来让学生更为深刻的了解认知相关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多角度,多方式的渗透,这样还能够推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2.2学习古诗文的历史背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任何古诗文的创作都有其创作的背景,大到社会的背景、国家的背景,小到家庭的背景,当时所处的情境等,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为学生讲诗,更要使学生了解到这首诗所处的社会文化大背景,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在学习杜甫的《望岳》与《春望》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同样是杜甫的诗,为什么一首是充满着雄心壮志,而另外一首却是忧国忧民的感叹,这就需要我们对杜甫个人的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的探究。杜甫写作《春望》时,整个唐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所有人都具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及自信心。刚刚25岁左右的杜甫,正在齐赵一带过着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虽刚经历进士落地的失败,但对于满腹经纶的杜甫来说,也只不过是小试牛刀而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父亲杜闲正好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无经济之忧,当时的杜甫可以说是充满着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激情,因此写出了这《望岳》这首极具气概的诗,表达出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的情感。而创作《春望》时当时的唐朝正处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在投奔肃宗朝廷的途中被叛军俘获,深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空有一身报国之志却无用武之处,在忧国忧民的境遇下写出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通过这种对比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了历史背景对古诗文创作的影响,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2.3对古诗深入剖析,感受内容之美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政治上遭遇诸多不顺之后进行创作的。苏轼的一生充满波折,经历诸多磨难,存在诸多缺憾,所以他常常借助明月对自己的人生出路、追求归宿进行构想。苏轼在经受了各种挫折之后,其越是表现出“归隐”的趋向。他想回到大自然,回到田间,过上恬静安适、泰然自若的生活,想寻回灵魂的自由。词作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显示出作者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祝福寄予明月,希望远在他乡的亲人们能够幸福、平安,并以共勉,自己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世间的多变世事。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让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去感受诗人的情绪。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水平,树立正确价值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例如,教学《关雎》一文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先对《诗经》的创作背景进行解释,如《诗经》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而这些诗歌通常是描述什么,这些诗歌又分为几类,等等。这样可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对《诗经》进行介绍后,教师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对《关雎》的大体内容进行讲述,不仅可让学生有一个整体印象,对诗歌的整体大意有所了解,还能降低诗歌学习的难度。然后,教师可开始对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并设置相关问题,如:明明在描述人,为何开头要写“雎鸠”?少年发现求之不得以后是怎样的表现?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便会一步一步理解诗歌,感受到诗经之美。

2.4开展课外活动,提高教育意义

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工作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还应该积极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为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比如设立古诗文兴趣小组。在设立了兴趣小组后,学生互相交流对古诗文的看法,促进思维互相碰撞,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一些《成语大会》的场面,与学生讨论成语的出处,了解成语背后蕴含的内涵,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比如开展诗意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喜欢的诗歌进行吟诵,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又比如说在特殊的节日开展活动。教师可以将古诗文与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了解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古诗文。比如端午节时给学生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并给学生介绍屈原的事迹以及经典的代表作,如《离骚》,这样也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结语

总之,初中古诗文教学不仅仅是在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延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和蕴意美,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此外,教师在教授古诗时应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充分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樊怡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0).

[2]马丽丽.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6,10(10):138.

[3]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5(18):129.

[4]顾加飞.基于古诗文教学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J].新课程(中学),2018(1).

论文作者:李良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论文_李良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