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地理: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与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旅游产业论文,地理论文,核心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旅游地理学研究发端虽然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1]历经时间也仅80多年,但由于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区域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诞生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涉及的研究内容也十分纷繁庞杂,米切尔(Mitchell)教授将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的发展归结为他所谓的“鸟足理论”,他认为旅游现象研究内容的发展像鸟足一样,由一个研究点而分叉,成为几个相近的研究内容,而同时可能有多个研究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前沿变得毫无秩序,一片混杂。[2]有人将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归为:概念、旅游吸引物、游客空间行为、旅游影响、旅游空间分布、旅游地发展等。[3]保继刚在其《旅游地理学》中将国内旅游地理研究归为旅游资源区域开发、理论与方法、旅游市场、旅行者行为、旅游影响、综述、译文、旅游气候、主题公园、旅游区位、国外旅游业研究、旅游地图、旅游环境、其他等。旅游地理学内容繁多,研究主题分散,过分重视实践性应用等导致了旅游地理学理论和方法无法得到迅速提升的重要原因。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应是基于地理学的研究传统——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的区域性、综合性等构成的旅游产业地域系统,并以其中的旅游景观业、旅游产业地理研究为其核心内容。
一、近30年来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旅游地理学尽管渊源较早,可追溯到我国古人的游记及旅行考察、古罗马人的休闲活动,——我国地方志中就有丰富的旅游地理学资料,[4]并具旅游地理学价值。但其研究之发端则缘起于上个世纪的20~30年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克麦克莫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20世纪30~40年代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地和旅游形态的个别地区,以及旅游地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其代表性成果有罗·伊·沃尔夫的《安大略的旅游地》、查尔斯·爱·斯坦费尔《美国海滨避暑地》、《西印度群岛》等,导致了旅游地理学学科开始萌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迅速发展并使旅游地理学学科得以确立。在这一个阶段,主要研究了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旅游地开发、游客流的调查分析以及旅游的影响研究。如1969年加拿大建立的游憩评价系统,1974年英国科波克等建立的旅游资源评价系统,1975年美国建立的土地供游憩活动适宜性评价系统等及对夏威夷、加勒比海、地中海沿岸等旅游地进行的开发研究。英国1967-1969年在全国开展了第二次试验性的游憩调查。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包括旅游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在内的旅游影响研究得到充分重视,一批成果得以发行,如马特勒的《国际旅游地理》、阿姆西洛诺维奇的《旅游地理》、皮尔斯的《旅游开发》、马西森和沃尔德《旅游:经济、自然、社会影响》、史密斯的《游憩地理学》、浅香辜雄和山村顺次的《观光地理学》、冈思的《旅游规划》等。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旅游专业刊物《旅游研究纪事》于1974年创刊。作为旅游地理学科地位得以确认的是,1976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第2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旅游地理被列为一个单独的专业组。[5-6]20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地理学得到了蓬勃发展,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资源调研与评价、旅游流及其规律、旅行者空间行为规律、旅游区划、旅游地规划与开发、旅游地演化及其规律、国家或地区旅游业、旅游环境地理与旅游影响、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由上可见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面广,在世界和地方旅游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并未得到凸现,致使旅游地理学与旅游研究的其他学科之间似乎没有太明显的“分野”。
旅游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在其本质上更多的应是界于自然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之间的新兴综合交叉、应用性特色明显的学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综合性、应用性、前瞻性的学科。旅游地理学应该进一步进行聚焦研究,研究旅游地域现象和旅游地域综合体产生、演化、运行规律、探讨旅游地开发和合理运行。其核心研究内容和主题应定位于“空间地域”、“旅游产业地理”等方面,因而马耀峰先生在《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优势与挑战》一文对强化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作出了探讨。[7]
二、30年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发展的反思
旅游地理学研究,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应该来说先于旅游研究的许多其他学科,但其发展与受重视的程度现今弱于旅游研究的其他学科,被大大弱化了,政府官员和社会公众可以熟练地说出旅游规划学、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市场学等名称,而讲不到旅游地理学;即使是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也多处于选修课的位置,而且,学生们认为,旅游地理学与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旅游市场学等内容重复,学习旅游地理学似乎是复习或学习旅游基础知识,较少有内容是不可替代的,从而轻视了旅游地理学的学习,导致旅游地理学的地位与作用被弱化或称作为边缘化。反思过去30年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的确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1.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庞杂,未能凸显出自己的核心内容
旅游地理学在中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应用地理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与旅游地理学前后出现的还有城市地理学、环境地理学、计量地理学、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这些应用方向中,旅游地理学是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个方向。其实,旅游产业是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参与这一产业研究与开发的学科,除地理学之外还有园林学、建筑学、经济学、环境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可以说这是一个多学科介入的领域,是一个需要多种知识的综合学科。对地理学来说,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说它是机遇,这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行业,反映了人类在物质生活得到初步满足以后,出现了对精神、文化方面的新的需求。在地理学中,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自然地理学与研究物质生产、运输、销售的空间现象的经济地理学是反映人类对物质生活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学科。而旅游的发展则必然促进人文地理学中的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关于挑战,是反映这个多种学科介入的综合学科必然吸引许多学科,而各个学科也必然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相互学习、交流与相互竞争。作为研究人与环境多种关系与现象的人文地理学中的旅游地理学在该产业的发展中占据着一定优势。但是我们还应看到上述的“一定优势”只是以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为依据的。要使这种优势变成现实还需做两件事:第一件是在参与旅游产业发展中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学习相关学科的优点;第二件事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自己的理论。[8]
旅游地理学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旅游产业形成发展的旅游资源形成、稟赋、评价等内容,研究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地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地理因素,研究各种资源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的内外关系等,的确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一定优势,在此基础上,我国旅游地理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旅游资源调查评价(我国的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和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研评价》均是以旅游地理工作者为主完成的)、旅游规划、区域旅游开发策划等,无论是在旅游发展的理论建树,还是在旅游发展的实施功效上,均已获得旅游界和其他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尽管如此,旅游地理学在旅游界、社会各界及科技界,教育界的地位与作用被弱化、边缘化已成为了不争的现实。究其原因,其内容涉及庞杂繁多不能说不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旅游地理学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行为、旅游交通、旅游线路、旅游环境、旅游影响、旅游规划、旅游区划等,甚至有的还涉及旅行者、酒店、旅游餐饮、旅游电子商务等,几乎涉猎旅游社会文化现象的方方面面,大有“千万事项熔于一炉”的气概,很难辨清旅游地理学的主体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是什么,旅游地理工作者成为“万金油”式的“大科学家”。
2.较充分地实现了旅游地理学的社会价值,但在学科进步上发展较慢
旅游地理学研究者们往往根基于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前瞻性等学科特长和优势,有着较强的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分析能力、驾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较好地调查研究和评价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构思和策划,较好地分析旅游开发对区域社会经济等的影响……成为旅游规划与策划的“行家里手”,广泛得到旅游界和其他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好评,我国最早的一批旅游规划实践成果及以后占很大比例的旅游规划都是由旅游地理工作者或以之为主完成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各地也深刻地认识到旅游产业的重要关联带动作用及“窗口”作用、动力作用、“就地出口”的非物质贸易和强大的就业容纳量等,各地纷纷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来进行发展,对旅游规划编制的需求增多,[9]众多旅游地理工作者纷纷承担了繁重的旅游规划工作任务,将旅游地理学的知识价值转化成为社会价值。也正因大量的重复性规划任务,较难有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也包括很少有人来思考和探讨旅游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虽然保继刚、马耀峰等作了一些分析研究,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旅游地理学在理论、方法等研究上进展缓慢,影响到旅游地理学的学科进步。
3.总体上实现了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但缺乏研究的主线和形成学科的逻辑框架
旅游产业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边界模糊、较为松散的产业,这种特性带来的是一些涉及因素多、视野开阔,复杂系数较大的一些问题,旅游地理工作者在解决这些综合性问题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并非能“包打天下”,因而旅游地理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主动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市场学、文化学等多方面的专家学者合作进行研究,吸收相邻学科的知识与研究方法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以地理学者为主吸收其他学科专家参与的河北昌黎黄金海岸的开发研究等即为成功的案例。这一渐成趋势的发展方向应加以大力提倡,利于旅游地理学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固然,由于地理学的特性和旅游地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可以是多样的,如资源调研评价、旅游开发、旅游规划、旅游客流、旅游线路、旅游环境保护、旅游影响效应、旅游者行为、旅游地图、旅游设施等,积极地为旅游产业发展服务,这是必要的。正因如此,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并没有形成学科独有的、属于自己的学科领域,使学科框架很难形成一种逻辑关系,研究内容上出现了散点式的分布,缺乏能用一条主线串联、组合起来的研究体系。英国著名的旅游地理学家科波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告诫并预见:“毫无疑问,未来研究中大的进展将是在概念上和理论上。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概念网络,除了案例研究的数量增加以外,将不能有什么别的进步”,保继刚先生认为科波克当时对西方旅游研究的告诫在今天看来对我们仍然十分中肯。
三、旅游产业地理研究的基础——旅游产业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地理学的实质是人地关系地理学的研究,[10]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始终是地理学研究的主题。旅游地理学研究涉及旅游活动与其相关联的地理环境、旅游活动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相互作用,因而可以概括为人——地关系和人——人关系。[11]实质上是旅游地域的人——地系统及相互作用问题。
人——地关系泛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此,“人”是指在自然之上叠加有社会人文特征的“社会人”,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产业活动的“行为人”(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地”是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环境。而所谓的旅游“人——地关系”是指旅游发展过程中,人不断认识和利用适合于旅游的地域环境及其地理事物,同时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旅游活动——地理环境之间需要不断地进行协调以促使其共生与发展。自然地理环境为旅游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如典型地质构造、标准地层剖面、名山大川、奇特山石、岛屿、洞穴等地文景观;河川溪流、湖泊瀑布等水域风光;古树名木、森林、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等生物景观;云蒸霞蔚、日月星辰、佛光、日出日落等天文气象景观。而人文地理景观从其本质来看,可以说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此作用下留下了众多古人类遗址、古水利工程、建筑、各地地域文化及民族风情,即使是“人造景观”也是众多地理区位、交通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及依托的城市发展、人口规模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所提供的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聚集度、组合度以及所处地理区位等影响着旅游地的形成及演化过程,自然地理景观的地域分异本身就是激发旅游者动机的因素,同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造就了各地各类人文景观和地域文化的不同,营造了不同的人文旅游资源。当然,地理环境与旅游活动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地理环境如朝着恶化方向演化则会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不同的地理环境的旅游承载力也会在某种意义上限定了旅游发展的规模。
人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也是我们研究地理学的终极目标和对象(人的生存及其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在旅游活动产生以后,更多的则是人与人之间在地域空间中发生经济和社会文化上的行为联系和相互作用。旅游主体——旅游者在空间相互作用规律下由客源地流向旅游目的地,产生了地域空间移动,除与存在的地理环境之中的客体——旅游景观发生联系与作用外,也与旅游经营者(旅行社、旅游交通、宾馆酒店、餐饮、娱乐、购物)之间发生了人——人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也与相关产业(如信息传媒业等)经营者有一定的相互交往与作用。旅游主体、客体与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者也存在着人——人相互作用。后者以其政策条例、行政许可、管理业务等保障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或者纠偏纠错,规范行为,或……如此,则构成了复杂多样的人——人即人——人的经济、社会、文化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保继刚先生指出:旅游地理学研究,不只是经济问题,它也需要关注社会公平、环境伦理。更需要关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社会变化、环境变化等议题。西方旅游地理学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哲学思想,尤其是人文精神和科学伦理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意义。[12]
人——地、人——人的关系总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产生和发展,构成了旅游地域现象,构成了旅游产业地域系统。旅游产业地域系统包含了众多纷繁复杂的内容,并非全部为旅游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旅游地理学更多的应是关注旅游地域产业系统、旅游产业地域综合体,聚焦于旅游产业地理研究。
四、旅游产业地域系统与旅游产业地理研究
旅游地理学从其空间地域性、综合性出发,核心研究内容和主题应为旅游产业地域系统及旅游产业地域综合体,形成旅游产业地理研究。
旅游地域景观系统的构成,马耀峰曾有过一定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本文作了一些延伸和深化,构成旅游产业地域系统,即旅游产业地域综合体:
旅游产业形成与演化的地域环境与条件;
旅游吸引物系统:包括旅游产业形成的自然吸引物系统、人文吸引物系统、人造景观吸引物系统、节庆吸引物系统、会展赛事吸引物系统等子系统;
旅游设施产业系统:包括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系统(旅游交通、供水供电、电讯网络等)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接待设施系统(宾馆,旅游餐饮点等);
旅游服务业系统:包括旅游产业发展的批零系统、旅游信息业系统、旅游餐饮业系统、旅游交通业服务系统、旅游娱乐业服务系统、旅游解说服务系统、旅游购物服务业系统等;
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系统:旅游产业发展的环保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管理系统、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等。
涉及旅游产业的各种要素聚集在一定地域空间中进行集群,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地域综合体。旅游产业地域系统——旅游产业地域综合体形成的影响因子、形成过程和演化及其机制、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化等研究应是旅游地理学研究中应有之义,充分发挥地理学学科研究的区域综合体,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技术学科的交叉边缘性等优势。
构建和研究旅游产业地域景观系统,也正因为旅游景观和旅游吸引物系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真正的“支柱”。……从产业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来看,区域旅游的发展应建立起结构合理、运行良好的旅游产业地域综合体,以旅游产业集群方式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该概念来自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指以建立在一定区域自然、经济、社会资源基础之上的专业化部门为核心,充分发挥专业化部门的生产联系所形成的,包括生产部门、非生产性部门的经济体系。正因如此,地理学应在旅游研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与旅游产业地域综合体这个主要研究对象或内容相一致的,即是我们要重视旅游产业地理研究,[6]初步构建的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题及主要的研究方法;
旅游产业形成的资源地理学研究:包括旅游资源形成演化的机理、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异规律、旅游资源的利用区划等的内容。
旅游产业发展的地理因子影响论:包括全面系统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的区位、旅游产业发展的地理空间聚集度和竞争度、旅游产业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地理环境、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旅游产业发展的其他因子等。
旅游产业集聚地(旅游地)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演化:包括旅游产业聚集地(旅游地)的主要类型、旅游地空间结构要素、旅游地形成条件、旅游地演化与发展、旅游地的优化及其提升等。
旅游地产业结构及其优化:包括旅游地的产业定位、旅游地的产业要素和产业结构分析、旅游产业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分析、产业经济结构分析、产业结构优化机制等。
旅游产业发展区划与规划:包括旅游产业发展区划、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旅游地发展概念规划、旅游区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区详细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地理学:包括旅游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旅游地环境承载力、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保育与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等。[13]
旅游产业发展的地图学表达与应用:包括旅游地图的功能与作用、旅游地图的分类、旅游产业地图的编制、旅游产业地图的应用等。
旅游产业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包括旅游产业信息数据库、旅游产业信息可视化、旅游产业管理信息系统化等。
因此,旅游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和主题是在旅游产业地域系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旅游产业地域综合体,着重进行旅游产业地理研究,以旅游产业地理研究为主线,串联起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各项内容,促使区域旅游产业的形成、演化与发展,促进中国旅游强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