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博客中的科学家形象研究-以中科院科学家为例论文

科学网博客中的科学家形象研究
——以中科院科学家为例

张培富 王 珂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太原 030006)

[摘 要] 本文在科学网博客的基础上选取样本,对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的形象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科学网博客中的科学家是科学求真的探索者、科学教育的反思者、科学文化的传播者,还是回归生活的社会普通个体。他们在科学网博客中呈现的形象是全面的、丰富的、饱满的。科学网博客中的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科学网博客的特征及传播特点密不可分,对科学网博客中的科学家形象的建构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科学网博客 科学家形象 建构 反思

科学自诞生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生活也因科学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次科学取得的重大进步,都能带动人类衣食住行乃至精神生活的巨变。作为科学活动主体的科学家,是科学发展的促进者和科学进步的推动者,科学家的形象也因其职业属性而备受关注,而公众对科学家形象的认知直接影响了公众对科学的态度。提升对科学家形象的认知能够增进大众对科学本质和科学精神的深刻理解,深化大众对科学工作的全面认识,增强大众对科学事业的认同感。

科学家的形象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米德(M.Mead)和美特劳克斯(R.Metraux)对3 50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明确他们心中的科学家形象[1]。经过60多年的探讨,国内外对科学家形象的文献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主题:特定群体眼中的科学家形象、媒介中的科学家形象、艺术作品中的科学家形象、科学家形象研究的其他方面等[2]。围绕这些主题,科学家的形象研究可以分为真实的和虚构的、成规的和变化的等不同侧面的特征研究。

近20年以来,一批科学家通过互联网博客来展示自己的科学认知和其他方面的内容,成为公众对科学家形象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学界对它的影响力研究处于初级阶段。截至 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8.29 亿,以中等教育水平的群体为主,其中学生群体最多[3]。在此背景下,以互联网博客为纽带可以建立起科学家与公众之间联系的桥梁。科学家利用科学网博客进行形象展现,而公众通过科学网博客平台能够获知对科学家形象的认识,进而建构了科学网博客中的科学家形象。本文以科学网博客为第三方平台,通过对科学网博客的分析,对科学家的一手资料进行整理,试图揭示出科学网博客中的科学家形象的主要特征及其与科学网博客传播之间的关系,建立对科学家形象的丰富认知。“科学网”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学报社主办,致力于全方位服务华人科学与高等教育界,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起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其目标是促进科学共同体与公众之间的开放交流,促进科学传播,普及科学教育[4]。科学网的博客频道汇集了科学家等众多与科学相关的人士,根据用户分析显示,50.6%的用户为研究员或教授职称,30.1%的用户为副研究员或副教授职称;多数位居各大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政府科技部门等的学术带头人或管理者[5]。其中,科学家博主在博客平台分享了大量原创博文,谈学术、做科普,讨论社会热点,进行学术交流和社交活动。我们以2019年1月1日科学网博客总排行为基准,对排行榜显示的100名科学网博主按照科学家身份优先且所属单位相同的原则进行筛选,最终来自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的10名科学家入选,具体见表1。本文以10名科学家2018年度的精选博文为样本进行分析,最终获得有效博文共计158篇,根据系统分类,这些原创博文分为科研笔记、教学心得、观点评述、人文社科、人物纪事、图片百科以及生活其他等,具体见表2。

以目标成本作为成本管控的重要手段有3个重难点:(1)目标成本在不同阶段的组成;(2)目标成本的编制;(3)目标成本的调整。因此,目标成本制定后,要进行严格的论证和优化,并对目标成本变化率严控。

表1 中科院10名科学网博客作者名录

表2 中科院10名科学网博主博文内容分类统计情况

1 科学网博客建构科学家形象要素的分析

形象在文献中的生存状态主要有三层含义:人、物之相貌形状;能够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使人产生印象、观念、思想及情感活动的物质;它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也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6]。科学家形象由科学家主体承载并塑造,具有外在和内在特征;科学家作为一种社会角色,与科学事业相联系,进而具有相应的职业特征;科学家还有作为个体所反映的生活特征。因此,科学家形象是对科学家综合认识后形成的整体印象和评价。本文基于科学网博客的特点,从科学家的外在形象、内在形象、职业形象、生活形象等方面进行要素分析。

1.1 科学家的外在形象

科学网博客建构的科学家形象以职业化、个体化、生活化的多重角色为主要内容,打破了传统的科学家与实验室捆绑在一起的单一形象,与“以互联网为最重要科技信息获取渠道的公众,对科学家群体的刻板印象程度明显相对较低”相呼应[19]。科学家通过科学网博客平台向公众展示了真实的科学家身份,他们就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工作者,通过博客记录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让公众能够有机会通过博客平台“近距离”接触科学家。科学网博客中的科学家具有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科学传播者的三重职业身份,塑造了创新探索、求真务实、注重教育反思、积极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的职业形象,他们是科学研究人员,是科学教育工作者,同时承担着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此外,科学网博客建构的科学家形象还具有个人生活特点。综合来看,科学网博客建构的科学家形象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丰富和鲜活的,他们是科学求真的探索者、科学教育的反思者、科学文化的传播者,还是回归生活的社会普通个体。同时,研究过程中发现,科学家的内在形象与职业形象存在部分重合,其内在形象、职业形象、个人生活形象之间相互影响,根据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的表露和延伸[20],人的内在本质会在职业当中得到充分扩展。科学家的职业形象是科学家内在形象的外在表现,通过科学家的职业形象能进一步深入理解科学家的内在品质以及科学家职业在社会中的角色,进而理解科学家作为社会普通个体的生活形象。

经过前期长时间的研究积累,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员或者教授阶段往往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绩,根据默顿的马太效应,相较于青年学者,这些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并取得一定成绩的科学家通常更容易受到关注,其博客的关注程度越高、博文阅读量越大,传播范围就越广,越能够引导舆论。科学网博客实行实名制认证,来自中国科学院的10名科学家有一半以上是以自己的照片或肖像画作为头像,其他则以风景、人物等作为头像。在相册分类中也能很好地获得科学家的工作照、生活照,这些照片展现了真实的科学家形象,没有出现“Draw-A-Scientist”(DAST)① Draw-A-Scientist是一个开放式的投射测试,旨在调查儿童对科学家的看法。1983年由大卫·韦德·钱伯斯开发,其主要目的是了解科学家最早出现的刻板印象问题。 测试中所显示的怪异发型和胡须、不修边幅等形象。科学家通过科学网博客的平台向公众展示的是按照个人意愿建构起来的真实形象。

1.2 科学家的内在形象

科学家的内在形象主要指对科学家人格特质的价值判断[7],科学家的个人经历是其人格特质形成的基础,而科学家的学术态度和生活态度是其人格特质的突出表现。

1.2.1 科学家的学术态度

在对中科院科学家的博客研究过程中发现,科学家在博客中表达了自身对科学和学术的态度,在精选博文中出现此类描述的博文共64篇,根据博客内容主要归纳为求真、创新、坚持、严谨、批判、合作六种学术态度。做科研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求真求实,中科院的科学家在博文中有56.3%提到了类似的描述,有29.7%的博文记录中提及了创新意识,有32.8%的博文提及科研贵在长期坚持,有28.1%的博文提及学术严谨,有17.2%的博文提及科学家对科学要有质疑批判的态度,有14.1%的博文提及科学家的合作意识,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中科院科学家学术态度博文的归纳统计情况

1.3.2 教师形象

运用Rost内容分析软件对博文进行情感分析,显示结果见表7,积极情绪占63%,中性情绪占26.9%,消极情绪占10.2%。根据结果对高度积极的词汇概括有:“做好的科学”、“创新性研究”、“突破科学难题”、“凝练科学问题”、“质疑与批判”、“好奇心与想象力”、“严谨的科学求证”、“勤奋是通向成功的必备要素”,这些词汇有力地反映了科学家的职业特质与精神。例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四清在其博文《科研经验:让联想力帮个忙呗》中记录了由探索锁固型斜坡失稳机理,引发了其团队对系统的标志性地震物理预测理论和配套方法的创立,将科研比作是“解谜”的过程[8]。在博文《探索马里亚纳型俯冲带应力状态与震级的奥秘》中,他对前人的理论观点作出质疑,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结合典型震例进行剖析[9]。博文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词汇,如发现(27次)、创新(26次)、探索(14次)、推理(11次)这些词直接反映了科学家善于观察、推理,勇于创新、喜爱探索的职业形象。科学家通过科研笔记记录科研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以问题为导向驱使他们不断探索,进而通过严谨的论证来解决问题,印证了波普尔的“科学始于问题”。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解谜”过程中呈现出求真、严谨的科学求证态度。

1.3.1 科研工作者形象

表4 中科院科学家的生活态度博文情感分析情况

表5 中科院科学家生活态度博文的归纳统计情况

1.3 科学家的职业形象

科学家的职业形象以其职业特点展开,主要体现在科研、教学与科学传播方面。

运用Rost内容分析软件对记录生活的博文进行情感分析,结果见表4。积极情绪占75%,其中,中度以上的积极情绪占57.7%,中科院科学家的博文所展现的生活态度整体表现积极。根据博文内容主要归纳为积极向上、自信乐观、平常心态、胸怀宽广、追寻梦想五种生活态度。其中,有83.3%的个人记录展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54.2%的记录描述了自信乐观, 33.3%的记录展现了平常心态,广阔胸怀的描述有45.8%,对生活有梦想有追求的记录有29.2% ,统计结果见表5。

我国对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水泵机组能效、泵站工程、给水或污水处理能耗等方面,属于水系统中单个环节的能耗研究,缺乏针对城市或区域层面的水系统整体水—能关系的研究,对水在终端消费环节的能耗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过去对给排水能耗的研究多是从企业成本角度出发,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没有从城市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关注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能耗。

在精选博文中,关于教学心得的文章共33篇,占20.9%,进行词频统计,结果见表8。“研究生”成为第一高频词汇,共出现284次,“导师”出现195次。中科院的研究员通常既承担科研工作,同时也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成为了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表6 有关科研笔记博文的高频词统计情况

在装发动机E的涡轮部件装配任务t4的工序路线图如图2~图6所示,圆圈上方所标数字为各工序任务pt4j(1≤j≤17)的工时wh4j(单位:min),深色表示该工序已完工。

表7 科研笔记博文内容的情感分析情况

1.2.2 科学家的生活态度

关于科研笔记内容的博文共36篇,占22.8%。科学家通过博客实时记录科研的进展动态、对科学问题的思考成为书写博客的主要部分,以博文为载体与同行分享学术成果,可以促进科学工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下对某个话题进行自由理性的讨论。运用“语料库在线”对36篇科研笔记进行词频统计,统计结果见表6。去除无效词汇,“问题”、“研究”、“科学”、“论文”成为高频词。这些词汇反映出科学家科研工作的性质——以问题为导向而开展的科学活动,论文是衡量科学家成果产出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创新的驱动下,科学家围绕问题,通过严密的推理进行层层分析以达到预期效果。

表8 教学心得博文内容高频词汇统计情况

根据高频词汇并结合博文内容归纳为培养指导(18篇)、师生关系(8篇)、教学建议(7篇)三个主题。科研工作者以日志方式记录自己的教学心得,提出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意见与教学建议,分享师生间情谊、师生关系处理等个人经验与心得体会,反映了中科院的科学家作为教师负责任、关爱学生、注重教学反思的形象。例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鼓励研究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年轻时集中精力做好科研”,学术人“要有学术素养、遵循学术规范”[10]。在博文中,勤奋(18次)、严格(12次)、努力(11次)、学术规范(8次)、尊重(8次),这些词汇既反映了科研工作者作为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要求和期许,也体现了高标准严要求的师者形象。师生关系是“非对称的共生关系”,导师通过指导研究生,“延续了学术思想,建立了友情”[11],是一种学术与情感的传承,而导师的性格、品行、学识、处世等各方面会对研究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博文体现了中科院的科学家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感悟,博文的传播同样受到同行以及研究生的关注,例如在《回答年轻人的迷茫:我该不该读博士?》中,从导师的角度回答了硕士研究生所关心的问题[12]。他们不仅是科研工作者,同时也是研究生导师,肩负着培养新的研究工作者的重任,中科院的科学家呈现出了传道授业解惑、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深刻反思的师者形象。

1.3.3 科学传播者形象

科学家作为科学传播的专业代表,在科学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各种形式更有效地与大众进行沟通,一直以来是科学界对科学家的期待。在科学网博客中,中科院的科学家以博客为载体,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文化。其中,科普集锦的文章共36篇,占22.8%,涉及生命科学、数理科学、地球科学、工程材料、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科学家以科学网为平台,通过博客写作承担了科学传播、科学普及的职责。例如,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教授刑志忠在《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年龄与性别的双重突破》中,以物理学家的角度对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从性别和年龄的视角进行科普[13]。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李泳在《漫画量子》中介绍了关于量子物理的漫画小说[14],在《睡莲 黑洞 引力波》中借钱德拉塞卡研究黑洞、引力波碰撞之例介绍科学探索与发现中所蕴含的美学[15]。科学家博主的科普文章集中于自身的专业领域,突显了专业性与知识性,科学家的“现身说法”也增加了科学内容的可信度。这些科普博文中科学家的角色更多的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通过博文让公众从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了解科学,参与科学,体现了科学家作为科学工作者的科学传播精神和科学分享意识的传播者形象。

1.4 科学家的个人生活形象

在系统分类中,反映科学家生活形象的博文共24篇,占比15.2%。其中,人文社科5篇、人物纪事5篇、图片百科1篇、生活其他13篇。在24篇博文中共出现6组关于个人见闻与感想的图片。这些博文记载了中科院的科学家在工作之外的生活片段,是一种真实的生活写照。他们不仅在博客中记录他们的科研过程,也记录日常生活、兴趣爱好和人生感悟等内容,比如,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鲍海飞在博文《驼铃与绒花——人生若只如初见》中写道:“这么多年来,黑发的我,早已不在。走过的岁月,已成为记忆中的徘徊……还是像孩子一样,喜欢秋霜,喜欢秋月。”[16]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青春、芳华的感悟;在《吾心何求——写作是一种冲动》中,他将写博客看作是一种求知、求新、求真、求善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生活、追寻理想的美好情怀[17]。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四清在博文《深切缅怀刘光鼎院士》中回忆与刘光鼎院士交往的几件事,缅怀他胸襟远大、奖掖后进、甘当人梯的精神[18]。作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个体,他们有对喜怒哀乐的自然流露,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对韶华易逝的感叹,透过科学网博客,科研人员的形象回归生活与大众。

2 科学网博客中科学家形象的呈现

在选取的样本中,全部为男性科学家,他们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各个研究所,女性科学家撰写博文的比例较低,在博客总排行榜前100名中,从事自然科学的女性研究人员只有两名。由于性别刻板印象、家庭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很多研究表明女性从事科学事业的人数比例较低,撰写科学博客的女性科学家相对更少。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重视程度的增加、政府及高校科研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大,高校科研实力日益增强。因此,动态考量科研成果转化过程,根据科研成果转化的演化过程制定合理的成果评价系统和灵活的利益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将更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

3 对科学网博客建构科学家形象的反思

科学网博客中的科学家形象是真实、丰富、立体的。通过博客——科学家的一手资料,展现出科学家不仅是科学求真的探索者、科学教育的反思者、科学文化的传播者,还是回归生活的社会普通个体。那么为什么科学网博客中塑造的科学家形象会如此接地气?这与科学网博客的特征以及传播形式密不可分。

1.2.2 心理健康评定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综合测量》(MHT)[7],该表是我国心理工作者据日本铃木清等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参考我国学生实际情况修订而成,其折半信度为0.83~0.88,重测信度为0.663~0.870,效度>0.76。含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8个内容量表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分量表分高于8分视为有焦虑倾向;8个内容量表原始分之和查表得出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为高焦虑水平,视为存在心理问题。

科学网博客作为一种自媒体传播平台,是博主自我呈现、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博客被看作是个体向外传播的过程,迎合了自我表达的诉求。科学网博客频道汇集了众多科学家,书写博客满足了他们分享心得体会、宣泄情绪、表达情感的需要,科学网博客作为科学家个人信息输出平台,在此过程中构建了科学家个人意愿的生活世界。同时,科学网博客传播的开放性使网络私人日志不再属于博主个人私有,而是成为一种公共领域,为公众通过科学网博客的平台了解科学家日常,获悉最新科研动态,理解科学提供了可能。此外,科研人员博客打破了以往公众需要透过新闻媒体、出版物等媒介来了解科研人员和理解科学的传播框架,搭建了公众与科研人员“直面”沟通的平台[21]。科学家在科学网博客上思想自由,畅所欲言,与浏览者保持互动,及时解答反馈的问题,以自身的专业背景知识为公众提供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进行科学传播活动的参与度,公众从科学家的博客中不仅能获取到科学动态、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还能获取对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全面认知。

以模块化理念为指导,对接企业文职类岗位中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具体能力与素质为教学目标,将计算机基础实训课堂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 4 个模块,明确各模块的能力目标,限定 80 个学时完成教学任务,适合高职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

1.2.1 缓冲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Na2B4O7、KH2PO4、NaH2PO4、Na2HPO4、Na3PO4、柠檬酸、柠檬酸钠适量,分别用超纯水溶解制成0.05、0.2、0.2、0.2、0.2、0.2、0.2 mol/L贮备液。根据种类和浓度需要配制运行缓冲溶液,若需调节缓冲溶液pH时,则通过滴加1 mol/L NaOH及磷酸(H3PO4)溶液调节,用pH计精密测量。缓冲溶液使用前用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

本文从科学家的外在形象、内在形象、职业形象、生活形象等方面综合概括了科学网博客中科学家形象的特点,这与过去的科学家形象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别。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作为社会活动产物的科学家,其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活动形式和性质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研究人员的激增,科研规模的扩大,科学的社会作用不断增强,引起了科学家研究生活的质的变化。然而,从以往对科学家形象的认知来看,人们对于科学家形象的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既存在不能与时俱进地提升对科学家形象的认识问题,也存在现实的科学家与陈规模型中的科学家之间不一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对科学家形象进行深化理解,能够丰富对科学家群体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知晓科学精神的衍生过程,加深对科技与社会这一研究领域的认知。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样本量小、代表性可能不足;二是缺少对受众的具体分析。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增加样本量、扩大研究范围,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分别对科学家博主以及科学网受众进行深入理解,并对公众对科学家形象认知的动态过程作深度分析。

参考文献

[1] Mead M,Metraux R. Image of the Scientist among High-School Students[J]. Science,1957,126 (35):384-390.

[2] 张芳喜,张增一.科学家形象研究:现状与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30(10):70-75.

[3]中国国信网.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2-28)[2019-06-12]. 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77.htm.

[4] 科学网.关于科学网:我们的宗旨[EB/OL]. [2019-04-01]. http://www.sciencenet.cn/aboutus/default.aspx?id=1&type=1.

[5] 科学网.关于科学网:用户分析[EB/OL]. [2019-04-01]. http://www.sciencenet.cn/aboutus/default.aspx?id=7&type=1.

[6]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

[7] 任悦,潘婉茹.初中科学教材中科学家信息的呈现与科学家形象分析——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生物、物理、化学教材为例[J].科普研究,2016,11(5):42-47,71.

[8] 秦四清.科研经验:让联想力帮个忙呗[EB/OL].(2018-10-12)[2019-04-1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40398.html.

[9] 秦四清.探索马里亚纳型俯冲带应力状态与震级的奥秘[EB/OL].(2018-10-09)[2019-04-1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39756.html.

[10] 王德华. 新年里给学生的两点建议[EB/OL].(2018-01-01)[2019-04-1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092551.html.

[11] 王德华.师生关系是非对称的共生关系[EB/OL].(2018-02-18)[2019-04-1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100240.html.

[12] 王德华.回答年轻人的迷茫:我该不该读博士?[EB/OL].(2018-07-08)[2019-04-1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122887.html.

[13] 刑志忠.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年龄与性别的双重突破[EB/OL].(2018-10-05)[2019-04-1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79-1138949.html.

[14] 李泳.漫画量子[EB/OL].(2018-05-31)[2019-04-1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1116622.html.

[15] 李泳 .睡莲 黑洞 引力波 [EB/OL].(2018-10-15)[2019-04-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1140860.html.

[16] 鲍海飞.驼铃与绒花——人生若只如初见[EB/OL].(2018-02-27)[2019-04-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1101439.html.

[17] 鲍海飞.吾心何求——写作是一种冲动[EB/OL].(2018-07-12)[2019-04-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1122379.html.

[18]秦四清.深切缅怀刘光鼎院士[EB/OL].(2018-08-08)[2019-04-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28142.html.

[19]薛品,何光喜,张文霞.互联网新媒体对科学家公众形象的影响初探[J].科普研究,2014,9(6):19-24.

[20] 尹忠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33-34.

[21]黄晓慧,詹琰.科研人员博客的科普内容研究——以科学网博客为例[J].科普研究,2010,5(2):24-29.

[中图分类号] N4

[文献标识码]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19.05.008

收稿日期: 2019-04-18

*通信作者: E-mail:251657004@qq.com。

(编辑 袁博)

标签:;  ;  ;  ;  ;  

科学网博客中的科学家形象研究-以中科院科学家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