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系统的人性化管理功能_人性论文

论学校系统的人性化管理功能_人性论文

论学校制度的人性化管理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论文,功能论文,学校论文,人性化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32(2009)04-0017-04

近些年,受世界范围内人性化管理发展趋势的影响,在我国的各级各类组织(包括学校)中,人性化管理之风蔚然兴起。然而由于许多管理者对于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关系问题等的理解存在偏颇,致使人们往往把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对立、割裂开来,其结果是在管理实践中经常出现忽视制度的盲目人性化管理现象。究竟如何理解人性化管理的内涵,如何认识管理制度,这是有效发挥制度这一最富人性化的管理手段的基本功能,真正实现人性化管理的基本前提。

一、关于人性化管理的理解

当前,很多学校尝试实施人性化管理,这是我国学校管理的一大进步。然而当前学校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着诸多误区,影响着管理的效益,其最基本的原因在于管理者对人性化管理内涵的理解存在偏颇。

1.对制度的淡化是理解人性化管理的误区

人性化管理是近年来我国学校管理学界与实践界探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很多管理者把麦格雷戈的Y理论作为人性化管理的理论基础——认为人并非天生懒惰而是追求工作、愿意工作、主动承担责任;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人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且愿意表现出来。①该理论基于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而提出。这种人性观认为,人类价值体系中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成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成为高级需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结构中,包含了由低级到高级五类人的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②认为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依据Y理论,我国部分学校管理者提出人性化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尊重人的需要,创造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氛围,让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实现其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最终达到实现学校发展的目的。具体的管理手段注重激励,尊重、理解、信任教职工;追求被管理者的自律;追求管理情感化与民主化等。

就我国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推行的上述人性化管理的内容及采取的手段而言,笔者认为存在“淡化或忽视学校管理制度”之嫌,这是对人性化管理理解的误区,其主要原因或许在于:管理者们对人性化管理孤立片面的理解而忽略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尽管我国从古至今不乏人性化管理的要素或案例,但人性化管理作为西方舶来品是一个事实。了解人性化管理必须了解西方企业管理制度、人性假设及对应的管理理论的沿革。近现代西方企业管理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人治到法治的过程,现在则正走向人性化管理。可以说,人性化管理是对“法治”即制度化管理扬弃而非摒弃后的超越。就其人性观与管理理论基础而言,仅仅把“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及Y理论作为人性化管理的理论基础,而完全忽略制度化管理的人性假设及管理理论基础——“工具人”、“经济人”假设以及对应的管理理论X理论,是有失偏颇的,这样的人性观与管理理论对人性的看法过于乐观。人性化管理应是建立在制度化管理基础之上而非和制度化相对立的管理,离开了管理制度而片面强调自律、尊重、激励、情感等人性化管理内容与手段,人性化管理必将走向盲目、失败。

2.科学认识人性是理解人性化管理的关键

人性化管理是基于科学认识人性基础之上的管理,只有正确认识人性才能科学实施人性化管理。近现代西方管理学及其管理制度从形成到完善,再到新的发展,始终沿着人性假设这一内在逻辑有序地演化。在这一演化过程中,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人性假设,试图揭示人的本性,其人性观先后经历了“工具人”、“经济人”、“组织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决策人”、“复杂人”、“文化人”、“经营人”和“变革人”等诸种人性假设。上述人性假设虽然经历了从最初较为注重单一的消极或积极因素到比较重视人性综合因素的发展历程,但总体而言,仍然较多关注或凸显人性中的某个或某些因素而缺乏对人性的整体、系统认识与把握。

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不能脱离两个基本维度:一是人的动物性,二是人的社会性。立足于这两个基本维度,至少要从四个角度思考人性假设——本性假设、习惯假设、习俗假设、创新假设③。人是动物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动物的某些特性即动物性——人具有遗传而来的本性,如惰性、趋利避害等本性;人的本性难移,但可以顺其自然,引导利用或通过规范加以约束。动物性是人作为生命个体一出生就有的自然属性,但人之所以为人的决定性因素是后天形成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人能够适应环境,在塑造机制下形成左右着人的许多行为的习惯;其次,表现在人除了依靠本性求生存外,更多依靠人类群体共通的习俗、文化求生存,文化也左右着人的部分行为;再次,表现在人和群体都是自组织系统,能够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能够推陈出新改造外部环境,表现出创造力。人性化管理必须通过制度约束、引导人的动物性,塑造人的行为习惯,保障人创造性的发挥等,从而发扬人性中的优点,抑制人性弱点。因此,制度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石,制度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关于制度的人性化管理功能的理解

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很多人认为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无关,对制度管理存有误解。实际上,制度自身蕴含着人性化的因素,它一直发挥着约束与保障等基本功能,是最富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1.关于制度化管理理解的误区

论及制度,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与“刚性”、“没人情味”、“惩罚”等字眼联系起来,很少有人考虑到制度的人性化管理功能。如有人概括制度化管理存在着诸多不良后果——制度管理太死板,过于教条,容易使学校气氛沉闷,教职工的冲劲与干劲不足,影响学校教职工的工作效率;监督力度太严,物极必反,容易造成员工的厌烦情绪,从而造成抵触;制度管理缺乏变通,即便是一些不是违反原则的员工犯了小错也不能给予纠正错误的机会;员工没有归属感;学校缺少文化氛围,教职工相互之间缺少人性关怀与真诚等。其实,这些不良后果并非实施制度化管理的必然结果,其出现往往和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制度的执行密切关联,如制度过于繁琐、制定制度的程序不规范、制度内容不合理、执行落实不公平等。

制度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由人治走向法治的保障与表现,是学校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制度化管理能够确保学校组织内包括管理行为在内的所有行为都置于规章制度之下,学校所有管理行为都来自于制度的规定,管理权威集中于制度而不是控制在校长等领导的手中。实行制度化管理,排除了因管理者的个人偏好,凭经验行事的影响,使得一切活动都是在理性和合理化的原则下进行。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国学校管理水平真正提升的关键是实现制度化管理。对于很多学校而言,制度化管理尚未实现,抛开制度化管理而盲目追求人性化管理,无疑是一种奢谈。学校管理实践中,人性化管理实施最好的学校往往是制度化管理最成功的学校,只有做好了制度化管理,才可能做到人性化管理。制度化管理的不足在于其有时会产生管理滞后现象——当制度滞后于学校面对的变化时,可能会导致制度不再适用,这种情况出现后,学校应尽快废除不适用的制度制定新的制度,或对制度不适用的部分进行修正,推动制度创新。

2.制度是最富人性化因素的管理手段

制度是维系群体的人正常生活的基本规范,理解制度与人的关系至少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制度对于群体中所有人的约束、规范作用,即群体中的人必须遵守制度;二是制度框架范围内制度对于人基本权利的保障作用,对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作用,即群体人的权利依靠制度来保障,在不违反制度的前提下,群体的人可以自由发挥其主体性。制度两大基本功能是建立在整体把握人性——动物性和社会性基础之上的,它既保障了人性中优点的发扬,也约束、抑制着人性弱点,就此意义而言,制度是最富人性化因素的管理手段。在一个注重群体利益的组织内,制度从一开始,就发挥着人性化的管理功能。通常情况下,人们更多关注制度的约束规范功能而忽略了其保障、鼓励功能。即便理解制度的约束规范功能,往往是也从外显的“管住人”层面而不是从内隐的“约束人生物性”层面为出发点,这是人们往往认为制度化管理缺乏人性化的主要根源。

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制度富含的人性化因素、多角度理解制度时,便能更多体会到制度的人性化管理功能。举例来说,某校长在教师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大多教师为了支持其工作,甘愿放弃自己的合法休息时间,个别年轻教师结婚只利用周末时间,放弃了国家法定的婚假时间,校长为此在教职工会议上大加表扬并号召全校教师学习这种“主人翁”精神,其结果是该校年轻教师结婚不请婚假的做法,沿袭了下来。尽管放弃休息时间或休假是部分老师的自主选择,但很显然这种管理方式是非人性化的。为了保障充分享有权利避免权利不被逐渐蚕食,老师们必须依靠学校规章制度乃至国家的法律法规,这是制度人性化管理功能的基本表现之一。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崇尚“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在学校这一知识分子云集的场所,如果校长不注重制度的人性化功能而过多关注人际关系、激励等人为因素,则人性化管理往往成为一句空话或沦为虚假的人性化。

三、发挥制度的人性化管理功能的基本途径

学校管理能否发挥制度的人性化管理功能,取决于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但简约的制度体系,取决于制度制定的程序是否规范、制度内容是否合理、制度执行是否坚决与公平等。

1.建立系统但简约的制度体系

制度化管理是以系统的规章制度为基本手段,协调学校中教职工行为的管理方式。学校能否走向制度化管理,取决于学校是否建立了系统但简约的规章制度体系。系统是对学校制度整体而言,意味着学校管理中不能出现制度盲区,必须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制度可循,所有人员都受制度约束、都在制度范围内享有各种权利。简约针对的是具体规章制度,要求各项制度应该简洁明了而不纷杂,且避免面面俱到,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独特性决定的。学校教育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如果对于教师管理的规定事无巨细,势必会造成教师的工作走向程序化而很难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简约的规章制度应注重把握教师工作的底线——基本的责任,即明确教师做到哪些后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而不是无限要求教师尽善尽美,否则,对教师的管理就将走向非人性化。

2.确保制定制度程序的规范性

学校管理制度面向全体教职工,应该代表广大教职工的集体意志。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应呼吁并保证教职工积极参与,以确保制度制定程序的规范性。具体表现在,学校重大制度制定之前,学校领导要征求教师员工的意见、听取其建议;根据他们合理化的建议,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照顾大多数教职工的利益,拟定制度草案;在教职工(或代表)大会上进行充分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对制度草案进行修改、调整;最后提交教职工(或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这是发挥教师主人翁精神、保障教师正当权利的基本表现。经过规范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容易得到教职工的理解、认可与支持。

3.确保制度内容的合理性

内容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人性化的前提条件,然而在管理实践中,很多学校的规章制度非常不合乎常理。如某校年轻的A老师为人师表,工作认真踏实,善于创新,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年度考核中被教职工评为“优秀工作者”。但因该老师声带手术后休息了三个星期,违反了学校制度规定的“教职工事假超过五天,病假超过两个星期”而最终考核不得评为先进工作者。④人生病与否是自然的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上述规章制度漠视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违反人性的,必然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必须仔细斟酌具体内容,切实做到合情合理;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不合理处,要尽快通过规范的程序对制度内容予以调整,从而确保管理制度的人性化。

4.确保制度执行的坚决性与公平性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如果不能坚决贯彻执行,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更遑论人性化管理功能。在当前我国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普遍在着制度执行力缺乏的现象,表现为有令不行。只有确保学校合理制度的贯彻执行,才能充分发挥其人性化管理功能。贯彻执行制度,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注意加强监督,监督是制度执行力的灵魂,没有监督就没有制度执行力。在执行、落实制度的过程中,在同一种制度下,对不同对象执行制度不一会引起教职工的不满,因此,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力求公平、公正,让学校规章制度切实走向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

注释:

①陈宏友.制度化与人性化:中小学教师管理的新思考[J].安徽师范学院学报,2008(5).

②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29-131.

③倪楠.人性化管理与M理论[J].中国新时代,2006(11).

④李继东.学校制度化管理误区例谈[J].中小学管理,2005(10).

标签:;  ;  ;  ;  ;  

论学校系统的人性化管理功能_人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