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理论“三进”的战略意蕴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理论“三进”的战略意蕴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理论“三进”的战略蕴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蕴涵论文,三进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指出:“教育部门要做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加强教材编写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高等学校要开设专门课程,系统讲授邓小平理论。”(注:《求是》1998年第14期,第7页。)这是20 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新时期德育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这就是说,“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必然具有深刻的战略蕴涵。我以为,当前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认真探索和发掘这一战略蕴涵,科学把握“三进”的价值导向、社会意义和工作格局,对于高校改进、加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邓小平理论“三进”的首要价值导向,是改革课程体系,确立邓小平理论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应当指出,邓小平理论“三进”,不是一般性的政治学习或理论学习,而是一种严肃郑重的学校教育行为。因而,确立邓小平理论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两课”)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是搞好“三进”的基本前提。1999年初,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明确规定高校本科课程要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并强调指出“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我们认为,这一课程体系框架可以称为“一个中心,四个支撑”,即:以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为中心,集中讲授邓小平理论;围绕这个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进行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教育,为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提供哲学支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着重揭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为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提供理想信念支撑;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为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提供理论史、经验史等方面的支撑;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着重讲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环境及我国国际发展战略,为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提供当代世界的知识支撑。质言之,这种课程设置,有分工有侧重,各门课程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有利于邓小平理论“三进”向纵深层次发展。

作为一种严肃郑重的学校教育行为,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主要是通过教学环节实现的。进教材是前提,进课堂是桥梁,进学生头脑是目的。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真正做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并非易事。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既是理论课改革的重大举措,又是理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真正抓好“三进”工作,必须以求真务实的开拓精神,深入探索教育规律,走出理论课和建设的新路子。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着重在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课程教学改革取得较好成绩。但总体说来,教学效果尚不可估计过高。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是在已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邓小平理论“三进”的实现形式。在这方面,我不想更多讨论实现“三进”的各种具体形式,只是想着重探讨创造或坚持这些“实现形式”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第一,重新诠释并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方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首先应从实践的宏观背景出发,牢牢把握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并用以确定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大尺度立足点。这是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方针的宏观把握。其次,必须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注重研究理论与实践联系的“双向运动过程”的新发展、新经验,不断引进新思想新信息,使邓小平理论教学保持新鲜感和富有弹性。要勇于和善于探索实践上的亮点、理论上的难点、思想上的疑点,加强科学研究的力度,使邓小平理论教学具有思想理论上的开拓性。最后,还需强化邓小平理论教学内容的方法论意义,努力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第二,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课的课程性质。邓小平理论课是一门着重对青年学生进行邓小平基本理论教育以及较高层次的政治素质和思想修养教育的课程。把握其要义有三个参照系:1.它不同于其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进行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而是直接教授和灌输邓小平的理论观点,因而把它衍变为一般知识课、文化课是不正确的;2.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专业理论研究,邓小平理论课教学的落脚点是鲜活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学科理论的考证式学究式研究,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必须把时代精神、国家需要与个人前途有机统一起来,努力把邓小平理论变为学生的自觉意识;3.在同一范畴内,高校邓小平理论课又有别于中学的“常识性”教育。这里的根本问题是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就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构建而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因为,任何能力和素质的形成都只能依赖于一定知识的获得;而一定能力和素质的展现又必须以知识为工具性支撑。但是,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只有通过一定的体验体认机制而生成某个方面的素质,才能内化为人的理论思维能力;相对而言,能力是较为具体的,素质则是提高能力的先导和灵魂。因而邓小平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中心环节,是学习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和认同邓小平的伟大人格和革命风范,使学生形成较高层次的思想理论和政治素质,把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统一起来,内化和生成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几十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全面达到这种要求,但至少应奠定其坚实的基础。

第三,深入发掘学生自我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如果说,任何课程教学都有个古老而常新的“鱼”与“渔”的关系,那么,这一关系对于邓小平理论教学来说,就更加至关重要。因为,邓小平理论的真谛,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创造性思维导向不断认识和解决时代新课题,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阶段,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教授邓小平理论课,如果丢掉了这一基本精神,课程教学就将归属于失败。所以我们认为,邓小平理论课教授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邓小平解决时代课题已经做出的新结论,固然十分重要,因为这已为继续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问题开辟了道路;但更为重要的,是发掘和激活学生继续自我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这至少取决于三个原因:一是大学时期的学习时空毕竟有限;二是实践的不断发展;三是理论亦将继续发展。为此,在邓小平理论教学中,应充分注重这样一些基本要求:1.着眼于思想教育,侧重于理论升华,注重展现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示范意义;2.对于重大现实问题,切忌就事论事,不要搞“实例总和”,要上升到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进行阐述和说明;3.对于邓小平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思想,尽量溶入当代已发展了的理论中去发挥和讲授;4.对于疑难问题要通过民主平等的研讨学习,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自我参与意识,增强教学的方法论功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继续研究的浓厚兴趣,等等。

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的发展看,邓小平理论“三进”并不简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政治战略行为。所谓政治战略行为,就是关乎到国家民族根本、长远和全局性问题的活动方式。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这一代青年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意义重大。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最大的思想政治优势。因此,我们认为,邓小平理论“三进”的根本社会意义即是把我们党最大的思想政治优势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扼要地讲,就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基于这样一些认识,党的十四大以来,许多高校在抓好“三进”的过程中,不断把党对邓小平理论的新认识、新发展吸收到教学中来,特别十五大以后,及时组织“两课”教师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明确提出,要将“三进”的内容迅速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将十五大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新的认识,迅速吸纳到教学中去,努力将“三进”提高到十五大要求的水平。这是很有政治战略眼光的。

邓小平理论“三进”所以具有政治战略行为的蕴涵,除邓小平理论本身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政治价值而外,至少还取决于这样两方面重要背景情况。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现存态势,规定了邓小平理论教育的战略地位。新时期邓小平理论教育的战略地位,主要由三方面要素交互作用决定的。一是现实国情;二是面对的复杂问题;三是思想政治建设任务。当前我们面临的最突出的现实国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值建设过程中;社会体制处于转型期;西方影响的世界历史性存在。毫无疑问,我国社会正处于迅速发展进步中,思想政治建设的主流是健康的。但必须看到,社会体制转型期的最大特点,是过去为人们所熟悉所认同的许多理论思想、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已被打破,而新的观念体系还未普遍确立起来,出现一些思想混乱和浮燥心态在所难免。加上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双重影响效应,以及西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思想文化浸透,使得高校思想道德阵地已不是一片净土。所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加强思想工作、加强理论教育,弘扬与重塑主旋律,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那种把理论教育与专业培养对立起来,甚至认为理论教育是坐而论道的观念,在政治上是短视的,在实践上是十分有害的。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充分认识邓小平理论教育在高校整体工作中的政治战略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以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第二,是由这一代青年学生的历史重担、成长过程、世界观形成关键期的某些特点决定的。其中突出的是以下几方面。1.现在二十几岁的青年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将决定21世纪中国前50年的命运。这是因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从一定意义上讲,将取决于这一代青年学生中能够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者的质量和数量,这是一种世纪性世界性的历史使命。2.从国际背景看,这一代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正值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政客,声称社会主义已成为20世纪的一大遗产。这对青年学生潜在心态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便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迫切性。3.这一代青年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有国内社会环境的特殊阅历。一方面,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经济形势蒸蒸日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显然对学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为进行邓小平理论教育创造了基础性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他们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所有这些,决定我们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教育,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尖锐一点说,我们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试图把学生百分之百地都培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那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必须提出这样的全面性要求,而不是以什么样的比例捆住自己的手脚;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负责的政治态度,以对青年学生终极关爱的宽阔视野,扎扎实实地推进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

邓小平理论“三进”作为一种政治战略行为,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一种“政府行为”,因而在学校工作中应当给予重点倾斜。例如在组织领导、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其中,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实施“三进”教学,提高“三进”效果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素质。因此,必须建设一支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有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有献身思想理论教育职业理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即“四有”教师队伍。这是邓小平理论“三进”的有力保障。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根本在于实现对于邓小平理论“知、信、行”的内在统一。当前需要着重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坚定信念。据笔者观察,理论课教师的畏难情绪主要是:1.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的局面,感到进行邓小平理论教育难度很大,信心不足;2.面对国际上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 我国国有企业又遇到现在也不能说已根本解脱的困境,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感到底气不足,不那么理直气壮;3.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思想政治取向多层次、多样化的局面,感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不易收到好的效果,等等。应当说,当前进行理论课教学确有难点。但正因为有一定难度,才需要我们去奋力工作。理论教育本身的价值,就在于克服困难去达到预期目标。在这里,我们正确的思维逻辑应当是:由于历史的国际的复杂原因和诸种条件的制约,我们同发达国家还存着差距,历史发展的真正趋势被许多现象所掩盖,而我们又坚信真理在自己手里,所以我们才去加强邓小平理论教育,我们的工作才是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应当克服畏难情绪,坚信通过艰苦努力是会取得成效的。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纵观中国共产党人70多年的奋斗史,确实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克服目前的畏难情绪,也要靠我们自己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第二,理论课教师也还有个不断学习提高的问题。除了有计划地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邓小平理论,还要注意党的路线和方针及时事政策的学习,要学习一点历史知识包括世界史知识,要学一点经济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这对于我们能否搞好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足够的理论、学识和基础知识的储备,何以去教育学生?应当明确,我们理论课教师确有其职业性,是为党的事业奋斗的自觉战士。从这一点出发,就要像江泽民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学习、学习、再学习;就要像党的十五大报告要求的那样,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根据我们对于邓小平理论“三进”战略蕴涵的理解和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三进”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业,而是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三进”固然首先要集中力量建设好邓小平理论课,也需要“两课”的其他课程支撑配合,因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但依据现代教育发展的大德育观念,推动“三进”工作向纵深发展,真正将邓小平理论转化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需要搞好“四个匹配”,即:课堂学习与自我理论武装相匹配;教学活动与思想教育活动相匹配;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活动相匹配;学科教育与全员育人相匹配,以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系统化的工作格局。

第一,以学生学马列小组、学党章小组等形式为依托,搞好学生的自我理论武装。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无疑是课程教学。但我们认为搞好学生的课外自我理论武装工作,是“三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充分发掘青年学生对于邓小平理论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许多高校通过指导学生学马列小组活动,帮助选聘理论学习的辅导教师和顾问,召开全校性学生理论工作经验交流会,不断加强学生课外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组织领导,使众多青年学生坚定了正确的政治信仰,提高了思想素质,有力地深化了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

第二,以系列思想教育活动为载体,促进邓小平理论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三进”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改造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一种理论学说内化为人的思想素质,需要过程,需要与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相碰撞,需要经过体验体认机制而消化吸收。因而邓小平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必须在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同时,配置相应的思想教育活动。有些高校多年坚持开展“两史一情”教育活动、中国近现代史人物系列讲座、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系列讲座、形势政策系列专题讲座以及重大纪念日主题活动等思想教育活动,并使之系列化、规范化、制度化,使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收到良好效果。

第三,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路径,不断强化和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知道,邓小平理论“进学生头脑”,与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课堂教学尽管也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但这里的“实际”毕竟是间接经验。因此,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到社会实践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搞一些实际活动,亲口尝尝“梨子”的滋味,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为此,有必要经常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及双休日深入厂矿企业、农村山区进行社会调查,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有益于工农,有益于基层,有益于自身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让学生亲身考察和参加改革开放的实践,开阔视野,了解国情,增强对邓小平理论的深入理解。事实表明,开展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的邓小平理论教育提供十分重要的感性基础、理解契机和内化为思想素质的体验机制。

第四,以全员育人为根基,全面拓展邓小平理论“进学生头脑”的工作空间。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作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战略性措施,不仅是“两课”教师的事,而且全校教师都负有责任;也不仅是教师的事,全校干部、职工都应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应当着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三育人”工作中贯彻邓小平理论教育。“三育人”首先要用邓小平理论育人。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条例、建立奖励基金、推广典型经验等,使“三育人”工作发挥邓小平理论教育作用。这一点在以往“三育人”典型事迹中都有明显的体现。二是,发挥学校党校的教育功能,培训学生理论学习骨干,使他们在学生邓小平理论课外学习活动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三是,抓好教职工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为全方位推动“三进”工作奠定基础。教职工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不断深入,教职工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就会为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提高实效和水平提供基础性条件。

总之,科学把握战略蕴涵,大力抓好教学改革,不断加强队伍建设,自觉构建工作格局,是高校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思路。高校有责任、有条件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要求,把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为在全党、全国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做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  ;  ;  

论邓小平理论“三进”的战略意蕴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