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探析论文

我国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探析论文

我国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探析

吴林娣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古现街道办事处,山东 烟台 264006)

摘 要: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互联网了解社会发展、关注国计民生、表达利益诉求等,由网络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致使我国社会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和创新网络社会管理,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网络社会管理;软实力

随着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论坛、快手等网络传播方式的日益普及,网络社会日益崛起。网络社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中有利一面,可以使政局稳定、国家安康,百姓生活更加富裕,不利的一面,可能会引起民生怨起甚至社会动荡。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和创新网络社会管理,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 我国加强网络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网络社会管理话语权

网络覆盖及网络应用目前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学习、社交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已经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随着我国网络社会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安全可操作的信息网络覆盖体系逐渐出台,对于维护我国的网络空间主权可以更加有利。同时,一个稳定的网络社会体系可以更多地吸引国外用户参与到我国的互联网各类应用中来,创造更多的经济文化政治效益,也会吸引更多的国外公司或人才加入到我国互联网应用体系的设中来,为我国更好更快地为提高应用环境和客户感受、提高应用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从而提高我国在互联网世界中更多的话语权。

1.2 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网络得到广泛应用之后,伴随着社会利益分化多元、人们利益需求增多、诉求表达方式日益多样的变化,思想宣传阵地也由自上而下的传达式宣教逐渐转变为网络平台上的普及性互动。宣传思想工作是巩固壮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思想舆论、彰显我国独立自主优秀文化自信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有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1.3 有助于国家适应新媒体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就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式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是世界对我们开放了,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什么秘密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成了现实;二是当每一个人都试着要求抓住别人的眼球的时候,网络对你的创意、沟通能力、怎样经营网络上的平台的门槛要求越来越高;三是在这个数据科技时代,每一个人都是大数据的一部分,同时我们也是分析别人的那一部分。

1.1.1 供试样品 供试样品为 2017年收集的湘鄂6个不同地区三叶木通类群的鲜叶,具体信息见表1。

1.4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目前,我国网络社会管理方式存在两种问题:一是管理过程主要由政府主导,忽视了网络社会其他主体在网络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二是我国目前的网络社会管理主要采用“先发生、后处理”的模式,忽视了网络安全预防的方面,对于已经发生的网络安全事故,也是主要采用行政处理和严加防范的态度,网络舆情管理重“捂、盖、删”等封堵管制手段,轻互动沟通等引导方式。

2 我国网络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网络社会管理主体不明确

第一,企业对内部网络进行渗透测试。在这个信息时代,企业的大多数资金也以银行存款等方式体现,网上银行的使用率也较以前大幅提升,财务人员去银行的次数也随之减少。网上交易的增多,对于网络安全的需要迫在眉睫。企业应定期请网络安全公司对企业内部网络进行渗透测试,保证问题能被及时发现并解决,将损失降到最低的措施就显得非常必要。购买杀毒和监控能力较强的软件,可避免大多数的黑客攻击。

目前,我国的网络社会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处于管理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有:一是管理机制与管理措施存在不足,致使多部门、多主体在参与网络社会管理中出现相互掣肘的情况;二是管理机制缺乏统一、完备的执行标准。在发生同一类网络安全问题时,不同的网络管理主体人员可能有不同的处置机制,造成网络信息杂乱、整体网络氛围不稳定。

2.2 网络社会管理方式陈旧

相较于硬实力而言,软实力通常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对于国家政策执行力和人民文化能力的体现。一套好的网络社会管理体系可以从爆炸性的网络信息中筛选出良好的知识体系,加强了人们了解的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加强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凝聚本国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有助于营造正气良好的网络氛围,树立本国的政治价值观,对于国家的和平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2.3 网络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备

最近这两百年间,中国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史时期。我们进入曲折的发展道路,经历了民族危亡的低谷。经历这段艰难曲折之后,我们走上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道路”。4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使创新成为发展中的根本性因素。首先是理论、制度、道路上的探索。今天,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正在全面展开,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创新发展的时代。中国的发展趋势以及创造能力的显著上升也得到西方一些学者的认可。总的来说,中国的创造力在迸发,这是个事实。

2.4 网络社会管理行政措施不规范

BIM技术在竣工阶段得到的应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可以提高工程造价信息的公开性,实现造价控制的完善与全面,减少各类纠纷现象的发生,另外BIM技术还可以提供完整的结算资料,保证工程的有效完成,在整个结算过程中,BIM技术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对比,了解投资效益,构建内部数据库,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奠定信息数据基础。

3 我国加强网络社会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创新网络社会管理理念

从政府创新网络社会管理理念的角度,首先要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安全问题的行为分析,找准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从问题的源头进行主攻,制定切实有效的网络社会管理方案;其次要确立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理念,真正做到网络社会管理各主体治理的协作化、智能化,提高解决重大网络安全问题的工作效率;第三是确立多主体参与的网络社会管理理念,提升网络行业组织的自律性、网民的参与度、网络市场的引导性;第四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使网络社会管理部门的结构优化,效能提升,真正的做到内外监督透明。

目前,我国的网络社会管理部门大体上可以分为公安、行政、通讯行业、宣传文化等组成。然而,这些部门并无具体职责划分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这就造成了当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时,各组织部门之间出现了职责不明确、效率低下和推诿扯皮的现象发生。

在网络社会管理方面,我国还缺乏相对应的社会道德准则和完善、可行的行政措施。网络社会管理部门未能适应网络社会中信息来源广泛、杂乱、信息零碎等情况,对于严重的网络安全隐患,各部门生搬硬套各项规定进行处理。对于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成了网络治理的主流。

3.2 强化网络舆情导控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网络舆情是民意的“显示器”、民情的“温度表”,还可以是公众负面情绪的“泄压阀”。要强化网络舆情管理:一是建立常态化的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手段。网络社会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地对网络舆情做出回应在监测一些民众关注度高、反应强烈、带有敏感性的话题,同时,应化身成为网络中的“隐形人”,既给民众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言论空间,也能够时刻关注和把握网络社会是否正常化运行。二是重预防,强处置。网络社会管理部门应确立多方位的网络问题处理方案,确保在已经出现网络安全问题后,能够进行快速的问题处理。三是重引导,强思想。面对网络舆情事件,应主动在政府微博或网站等网络平台,及时公布舆情工作的真像和进展,必要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摆正舆论导向,避免国家政府的公信力在国民中打折。

3.3 加强管理运转机制建设

各级要政府加强网络管理的顶层设计,建立完备的网络社会管理部门内部流程和相应的管理运转机制。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一套纵横联动的协同模式、开放合作的共建模式的网络管理系统,实现资源配置高效公平、社会秩序规范有序的合理合规的价值链。二是要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以及市场专业化服务组织、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支撑社会力量发挥作用。三是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有助于政府把握宏观趋势、了解民生动态、推动管理创新。

3.4 加快网络社会管理立法

我国网络社会发展应从立法主体、网络犯罪研究、网络心理研究等多个角度出发,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确立完善的网络社会法律法规体系,彻底消除目前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依法完善以管网为基础的各种机制建设,是实现网络公平、合规运营、人民满意的根本。建议尽快制定《互联网管理法》。通过制定《互联网管理法》,对参与互联网活动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做出详细规定,做好立法顶层设计。

3.5 构建多方参与的网络监管模式

目前,互联网应用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多种互联网模式本身也为公共网络监管带来了更加艰巨的挑战。为此,应采取构建多方参与的网络监管模式来应对。一是提高对移动应用程序的安全审核和技术监督制度的完善程度,在程序的研发之初就要判定该软件的各项功能与所需权限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力度。二是追根溯源的从移动互联协议和网络接入方式对应用软件的恶意行为进行追溯。三是增加监管部门和用户本身对应用开发商的监督,提高应用开发商的信息加密技术水平和应用在移动应用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崔士鑫.新媒体时代新闻写作的变化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8,(3):5-9.

[2] 邢振江,钟秋红.网络时代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154-150.

作者简介: 吴林娣(1988-),女,黑龙江大庆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古现街道办事处公务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8.063

标签:;  ;  ;  ;  

我国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