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斜坡”开始新的攀登——谈教师的专业写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斜坡论文,教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近日,看到散文家李晓君的一篇文章《呵护写作,以农夫的耐心》(《光明日报》2012年3月27日第14版)。文中,李晓君把散文比做一道斜坡,在其上空,有诗歌的闪电;在其背后,小说的高峰耸立;在其侧旁,影视的河流惊涛拍岸。但是,正因为倾斜,散文才获得不断滑行、飞翔的立足点。接着他说,一个写作者必须有农夫的耐心和艰辛。
李晓君说的是散文,但我自然而然地将其迁移到教师的专业写作上来。我想,如果把教师的专业写作也比做一道斜坡,是不是也可以把教师的专业写作当做教师“不断滑行、飞翔的立足点”呢?是不是教师的专业写作也“必须有农夫的耐心和艰辛”呢?这是一种联想,而联想基于事物间的本质联系,所以,以上这些设问,答案都应当是肯定的。
说实话,教师专业写作是一个常常困扰教师,让教师困惑和苦恼的问题。我们要理解和同情教师。教师忙于日常教学,忙于提高教学质量,忙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忙于和家长的沟通和协调,忙于各种表格的填写,忙于各种检查、验收和评比……怎一个“忙”字了得!其中,有两个问题是必须厘清的:领导和校长对教师的要求可以“少”一点,教师就不那么“忙”了。但是校长也有许多无奈和痛苦,同样值得理解和同情。这是其一。其二,教师面对如此现状,如何善于安排、充分利用时间,如何让内心有写作的激情和冲动……如此种种,正是对教师智慧的挑战。这样看来,教师的专业写作有一种在夹缝里求生存的感觉。不过,夹缝是可以改变的,夹缝可以变得很大。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说,人的心理皱褶处有一个细微的景象:空档儿。他说的是人与人之间不可弥合的“空档儿”,我理解,人自己内心也是有“空档儿”的。“空档儿”是无限可能之处,对教师的专业写作而言,也同样如此。因此,我的感悟是,引导教师“忙里偷闲”是对教师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
此外,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换一种思维,获得另一种视角呢?当然是可以的。教师可以把“忙”当做自己写作的机会,因为“忙”的大部分还是忙在专业上。把“忙”转化为专业写作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就会有更丰富的写作灵感和源泉,有更深切的体悟和思考,也会有更精彩和更有深度的表达。我们应当把这些自喻为“农夫的耐心和艰辛”。
二
教师为什么要进行专业写作,除以上阐释外,还可以列出诸多理由,但我不想罗列了。因为,我不说,教师也知道,也认同。对教师而言,比知道写作的理由更重要的是,要有写作的激情。我始终认同一位美国教育学者的观点:激情可以成就教师。徐志摩曾说过,他一生的周折都在寻找感情这根线索,激情是他行动的指南,冲动是他前行的风。而激情不是天生的,激情来自一个人不懈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骑单车要保持平衡,必须要一直向前。哲人尼采说,新荣耀不是在他所来之处,而在他将要前往的那个地方。追求应当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主旋律,重点不在于追求到什么,而在于有没有追求。有追求的教师应当把专业写作当做“反思型实践家”的专业追求。“反思型实践家”是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对教师的一个“再定义”。当今的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应当依据这一“再定义”,把专业写作作为专业发展的内涵和重要标志。“再定义”,让我们内心充溢教育的理想和激情。激情推动我们写作,为教育的理想而写作,就会有一种责任感。
在我看来,激情和兴趣是分不开的。英国作家毛姆说,一打威士忌抵不过一个兴趣。有了兴趣,写作就不是一种无奈的应付,也不会成为一种不堪的负担。相反,兴趣会让人觉得写作有意思、很“好玩”。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可以因责任而产生,可以由成功的体验而产生。有追求的教师要在一次次的写作中获取成功的喜悦,由成功走向成功。因此,教师决不能以无兴趣为由而拒绝写作。
三
什么是专业写作呢?对教师的专业写作还未有个明确的界定。依我看来,教师的专业写作是为了教书育人的写作,是基于教书育人的写作,是在教书育人中的写作。这样的写作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为了教书育人而写作,这是教师专业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教书育人的认识和水平,为了更科学更有艺术地教书育人。专业写作有可能让教师成为作家,但更为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会写作、会表达的优秀教师。基于教书育人的写作,是教师专业写作的基础。教书育人是座最丰富的宝藏,可供我们不断开发、利用。基于教书育人,教师的写作才会有根基,才会贴近地面,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正因如此,教师有写作的最丰富的资源和明显的优势,最有资格成为优秀的写作者。在教书育人中写作,是教师专业写作的过程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教书育人和教书育人的写作在本位上是一致的,甚或可以说,在一定条件下,教师专业写作的过程正是教书育人的过程,专业写作的方式正是教书育人的方式。反之亦然,教书育人的过程可以成为专业写作的过程,教书育人的方式可以成为专业写作的方式——当然这里的“方式”具有策略的意义。教书育人与专业写作的互相“投射”、互相影响,使二者融合在一起。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专业写作,都是“田野式”的,更具现场感、鲜活感,这就是教师写作向生活的回归。
四
其实,原本教师就生活在“田野”中,但是,种种原因使教师不在“田野”,不在现场。如果深究原因,无非以下两个因素:首先是应试教育的干扰。应试教育是最不道德的教育,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灌输、简单的训练为基本方式,学生与教师远离了生活,被抽象化、符号化,成了知识的奴仆、训练的工具,哪还有作为人的尊严,哪还有生命的活力,哪还有生活的多彩?随之丧失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渴求,当然也消解了写作的激情。教师的专业写作向生活回归,必须向素质教育回归。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为本。教育有了人的在场、心的在场、生活的在场,写作才会在无限的田野里看到无限的风光和风采。其次是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师的教书育人既有理念价值取向,也有技术价值取向,二者缺一不可。值得注意的是,实践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技术而忽略理念,误以为缺的不是理念而是技术。其实,理念无处不在,无时不起作用。目光投向技术,兴奋点在技术,势必在技术的包围下而难以实现教育理念的突围,也难以实现教学改革的突破。这种技术化的生存,消解的也是教师心灵的丰盈和智慧的生长,无形中,生活被边缘化了。教师的专业写作向生活回归,必须在理念价值和技术价值的双向建构中实现,以理念引领技术,以理念和技术的统一、结合去创造更为丰富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场景和状态中,教师才会获取写作的灵感和源泉,生长写作的激情和智慧。
在初步梳理了这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后,我们要形成向生活回归的自觉。教师应当确定这样的信念:教书育人就是专业生活,要有生活的情趣;要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和学生一起创造生活;要丰富自己的生活,打开视界,向日常生活回归;向生活回归,就是向美回归,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为我们打开了生活美的图景。由此,写作的激情定会渐渐燃烧起来。
五
向生活回归的另一种意义是向研究的自觉回归。因为,生活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教书育人的生活需要用研究来改善和提升。无论是佐藤学的“反思型实践家”,还是“教师即研究者”的命题,都把研究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研究已成为现代教师的重要特征;同时,教师研究也是专业写作的另一重要基础和保证,没有研究作基础和保证的写作是平庸、肤浅的,缺失深度和新意,缺失普遍规律的揭示和普遍意义的推广;此外,写作是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研究的过程和结果需要通过写作来表达,只有研究而无写作,研究往往丧失了意义和价值,写作是对研究的反思、完善和提升。
向研究的自觉回归,要求我们在教书育人中,对以下一些问题展开研究,用研究的结果来证明、说明、解释教书育人的过程与结果,并修正和提升原有的教育理念、方式。
要自觉研究课程。以往我们只有教学的概念,而无课程意识,教学只在狭窄的路上行走。课程改革把教师带到了课程领域,看到世界课程改革的图景,开始与东西方的课程研究者对话,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以往,我们也只是把课程看做跑道,而且又将对这一经典比喻的认识,窄化为跑道本身,忽略了跑的过程。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研究在跑道上的跑。仅有这样的认识还不够,还应当把对课程的理解从跑道提升到机会,即课程更多的是给予一种机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就给学习者什么样的机会,就会给学习者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什么样的发展。用这样的课程理念去审视现行的课程,就不难发现,现行的课程给学生的机会还少,如何丰富课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就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还要关注的是,在小学阶段,机会是蕴涵在课程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中的,亦即越为基础的课程越具有再生性、可持续发展性,也就越具有各种发展的机会。同样,越具有综合性的课程越能为学生提供创造、创新的可能性,因为创新往往发生在综合地带和边缘世界,而综合性提供了这样的地带。以上这些问题值得教师关注、研究,如果通过写作表达出来,那无疑既具新意,又具深度。
要自觉研究教学。华东师范大学施良方教授认为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中具有实质意义的阶段,而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与途径。当下的教学存在什么问题,我们要去研究才会发现。比如,有效教学,究竟什么叫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追求效率就是有效教学吗……诸如此类,大家的认识还是模糊的。更为重要的是,有效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根本吗?如果不是,那么教学怎么从有效教学走向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呢?理论与实践早已告诉我们,根本性的教学改革要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但是,这一核心如何实现,可以有多种策略,形成多种模式。唯此,教学才会丰富多彩,才会从实际出发,而不会千篇一律、“千课一面”。再往深处拓展,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教师的教该怎么办?教学始终是教与学的统一,而且我坚定地认为,教师的教一定要“高”于学生的学。问题是教师该“高”在哪里,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高”,教师的“高”究竟为了什么。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去发现,更没有去研究。假若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投向这些问题,毫无疑问,研究与写作的价值会得到更高的认同。
要自觉研究儿童。我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和发现儿童。对儿童,我们似乎熟悉,其实很陌生。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认识儿童,教育还有什么成功可言呢?教师有自己的学科专业,有没有一种专业是超越学科的?有。我把超越学科的专业称为“第一专业”,这就是儿童研究。“第一”无非是言其更为重要。我们没有发现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可能性。当前,教师更多地关注、研究学生的现实性。现实性研究固然是重要的,但可能性研究更为重要和紧迫,因为可能性揭示了儿童发展的方向,在可能性观照下的现实性研究才更具方向感,更具积极意义和长远的战略价值。问题还在于,我们必须确立完整的儿童观,既不能只看到儿童的“一无是处”,也不能把儿童看得“洁白无瑕”。如果儿童是天使,还需要教师,还需要教育吗?当下,这两种现象都是存在的,都可能成为一种倾向。怎么完整、深刻、准确地理解儿童,需要我们去研究,并通过研究来表达我们的观点、经验和建议。
写到这儿,我顿生无限感慨:教师的研究与写作,这是一个幸福的“斜坡”。这片幸福的“斜坡”将给教师带来专业的快乐和幸福。让我们站在“斜坡”上开始新的攀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