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十大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教育改革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深化改革中也看到要注意处理好的一些问题。综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
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校内、校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这十大关系是:
一、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关系
教育体制改革,包括教育结构、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教学改革主要是指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必须正确处理教育体制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关系。两者关系处理好了,彼此推进,健康发展;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
教育体制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它与教学改革密切相关,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前提和保证。从宏观上讲,搞好教育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办学的整体规模效益,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与合理的利用,有利于投资体制畅通和对学校的管理;从微观上讲,校内体制改革搞顺了,有利于对各教学环节的管理,形成优良作风和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教学改革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培养人才是通过各种具体的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而教学活动直接反映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所以,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体制改革要首先考虑对教学与教学改革是否有利,围绕教学与教学改革这个核心来进行。教学改革成果是教育体制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两者改革目标一致,都统一于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对高等教育改革,要两手抓,一手抓教育体制改革,一手抓教学改革,两手都要硬。要加强教学理论研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指导好教学改革。要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动他们投入到教改中来。
二、高等教育改革与市场的关系
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一种不顾教育规律,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迎合“社会需求”和急功近利价值取向,设置“热门”专业、“热门”课程,而很少预测市场变化趋势的现象。大家都懂得,建立一个新专业,由于师资队伍、实验设备、教材内容方面的原因,没有三、四年是建立不起来的,等到专业建成之后,市场需求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学改革中专业的调整、设置,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改革是个难点。教育的长期性、普遍性和稳定性,决定了教育不可能象经济部门那样,全面向市场敞开。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中,要处理好三个矛盾:一是教育的长期性与市场需求的短期性的矛盾,二是教育的普遍性与市场的局限性的矛盾;三是教育发展的相对稳定性与市场急剧变化的矛盾。我们不能光靠市场这样一个机制来控制,来调节专业和设置课程。由于正处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阶段,更要注意克服市场经济天然弊端给教育带来的短期行为。
我们必须提高识别和调控市场经济给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短期行为的能力。在对市场经济本质和教育规律认识基础上,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把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短期行为降低到最低程度。我们要在认真调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搞好预测,纵揽全局,精心策划,充分考虑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景和国家长远利益,合理进行专业调整、设置,搞好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三、发展、效益与质量的关系
高校要通过改革发展自己,全面提高效益和教育质量。但在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发展、效益和质量的关系。三者关系处理得当,既发展了学校,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三者处理不当,就失去平衡,出现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直接影响学校的稳定。
发展是硬道理。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我国又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经济还不富裕,国家要举办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国力有限。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将是一个长期的矛盾。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给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生机。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发展自己;要在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中,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大力提高劳动效率和办学效益。要充分挖掘现有人、物、财的潜力,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办求为国家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人才。
效益和质量,是紧密相关的。提高效益,本身就包含着质量因素。没有质量,自然就谈不上效益。质量是高校全部工作效率的综合反映,也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目标的最终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质量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才质量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与存亡的大事。“教育要发展、质量要第一”,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这个观念。
如何处理发展、效益、质量三者的关系呢?首先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办学的整体效益,在效益好的前提下求发展,在发展中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发展、效益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新思路,积极探索,促进发展、效益、质量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四、教学、科研和校产的关系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必须处理好教学、科研和校产的关系。从我国国情来看,今后一个时期,除极少数高等学校办成教育、科研型外,大部分院校将办成以教育为主。当前,高等教育活动出现了一些“市场化”、“商品化”的倾向。高等学校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过多,影响了教学工作。我们要始终树立这样一个意识:高等学校对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培养合格人才间接地进行的。重科研、校产,轻教学的现象,应予以纠正。
教学、科研、校产三者中,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无论在资金、师资、设备的使用上,首先必须给教学以保证。一般高校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在充分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去积极搞科研、校产。高校搞科研,要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锻炼师资队伍的观念出发。离开教学搞科研、校产是不适宜的。科研要从教学和教学与生产实践中找课题。校产要尽量创造条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建了厂房,有了设备,又为教学提供了实习场所。科研、校产挣了钱,可弥补教育经费不足;积累多了,还可以发展学校,扩大校产。通过改革,要努力形成教学、科研、校产的良性循环,做到相互依靠,相互促进,彼此发展,共同提高。
五、基础课改革与专业课改革的关系
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都是为了培养合格人才,二者不可偏废,单纯强调一方面,轻视或忽视另一方面都是不对的。基础课教学是为专业课教学打基础。当前,改革基础课,学时下降较多。有些基础理论,该加强的没有得到加强。学生中也出现重专业课,特别是重“热门”专业和“热门”课程的学习,而轻基础课程的学习。这是教学上的短期行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让它任其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增大基础课比重,拓宽专业口径,加宽基础理论知识面。因为,基础理论是科技发展的源头与根本,一些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带有体系性的理论突破,往往是科技革命的先导。学生的基础打坚实了,后劲就足,专业就会巩固、扩大和加深,并能综合利用基础知识独立解决专业实践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并会有所创新、创造和发明。专业课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能力的课程。专业技术的实践、发展,又给基础理论提出新的要求,促进基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以适应专业技术的要求,这就发展了基础理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互有交叉、包含,互为依靠、提高,互为推进的关系。
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他们的课程结构改革与建设,都直接影响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在改革中,要根据当今基础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本着加强基础,更新内容,学科渗透和少而精的原则,精心设计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对现有课程进行合理调整,从而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学到最基本、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毕业后工作需要。
六、联合办学各方的关系
高等教育在改革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是我国当前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高校走内涵发展的一条新路子。它给高校注入了强有力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决走下去,越走就会越宽广。
从当前看,联合办学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一是高校之间采取松散性的联合办学;二是高校之间合并办学;三是中央部委与地方共建办学;四是高校与企业、企业集团、科研单位联合办学;五是国际间合作办学。
认真而细致地处理好联合办学各方的关系,是保证联合办学的关键。从这几年经验看,联合过程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本着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各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联合办学形式,切忌“拉郎配”,“硬联合”;二是要用协议的方式将各方的人、财、物、成果分享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晰的规定,并经过有法律效力的公证,切忌搞“一平二调”;三是联合办学各方主管部门,要认真调查,搞好规划,共同磋商,加强管理、协调;四是树立全局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出现问题和矛盾,各方要宽容大量,本着总结经验、教训,着眼未来,彼此谅解,处理好联合办学各方关系,保证联合办学沿着健康方向顺利发展。
七、物质利益与精神支柱的关系
这几年来,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引进市场竞争,采取经济手段,讲物质利益,确实对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实践结果看,过分夸大物质利益的作用,把“企业化”管理经验全搬到高等教育管理中,是不完全适宜的。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必须处理好物质利益与精神支柱的关系。我们并不反对物质利益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但不能把它作为唯一的动力机制。
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有序的整体的过程。这种长期性、有序性和整体性,决定高等教育活动并不是全为了盈利。高等教育领域必然追求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公平性与效率、效益的辩证统一。高等学校的教师们更注重的是精神追求。对他们的劳动价值和贡献,给以认可,受到尊重,这不仅要有竞争活力,更需要和谐相处,合作共事的人际关系,以摧人奋发,卓然成才的软硬环境。
八、学校和二级单位(系、部)的关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小院校都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什么事都集中由学校管理,管得过多过死,使二级单位没有积极性。解决这个矛盾,应当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给二级单位一些权力,让他们多办一些事情。
改革以来,给二级单位下放了一些权力,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这些必须肯定,但也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有五个:一是某些二级单位有了权后,学校整体利益观念淡薄了,考虑局部利益过多过重了,有时使用权力不当。二是在权力下放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权力下放过多过大,不该下放的权力下放了;另一种情况是该下放的权力没有下放,仍集中在学校,造成学校该管的事没有管好,不该管的事管得过多过死。三是在后勤、科研部门实行承包后,没有从它们在学校既有经营又有没务这种性质情况出发,不切实际地把在企业管理一套办法和经验全搬到后勤承包中来用,承包者以“法人”自居,滥用职权,处理问题不顾学校全局利益,职工收入普遍高于教学、行管人员,引起横向不平衡。四是不少院校改革后处室不是少了,反而多了。上边很多只手插到二级单位,给他们压力很大。表报、简报、通知之多,泛滥成灾。五是机关作风不够深入。这些都是矛盾,都应该处理好。
高等院校比较复杂,下放权力不能搞一刀切。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规模大的院校,多给二级单位一些权力,让他们多办一些事情。学校主要任务是提出指导方针,制定工作规划,管理重要干部的任免,决策有关全校性重大改革、重大任务、重大措施出台和专业调整设置、课程结构、学科体系调整、建设,还有思想、政治、党的建设方面的大事。一般工作让二级单位去管理、去办。在他们权力范围内,也可以决定一些较大的事情。规模小的院校,可以直接多管理一些事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适当划分学校与二级单位的权力和职责,做到职责和权力的统一,并力求做到规范化、法制化。校机关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为二级单位多办事,多提供服务。总之,学校是一个基层单位,一个小的整体,必经加强学校的领导。同时,学校也要改善领导,发挥二级单位的积极性,把两个积极性都发挥出来,总比发挥一个积极性要好。
九、收入分配中教学人员、行管人员和后勤人员三者的关系
高等学校内部分配改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教学人员、行管人员和后勤人员三者利益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改革后,从事经营服务的单位、部门和与经济有直接联系的专业,尤其是“热门”专业的教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了。而行管部门,从事基础课教学和经济联系不大或没有直接联系的系部、专业和部门的教职工,在基础收入同样的情况下,他们的收入明显地减少了。
值得提出的是,高校后勤搞经济承包,开始,由于没有经验,指标基数一般都定得过低,加之管理失控,以包代管,以改代管,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今后,对后勤直接从事经营的部门要实行全额承包;对既有经营又有服务的部门要探索承包的新思路。后勤改革总的思路要从计划管理型走向经营服务型,再向前一步走向社会化,这是高校后勤改革坚定不移的大方向。要加强后勤管理,努力节约开支,把“开源”与“节流”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机制和制度。逐步做到少花学校经费到不花学校经费,逐步做到“以外养内”,这是检验后勤承包成功与否最根本的经济标志。
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没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社会实践。列宁有句名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总结前段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我们深深感到:改革陈旧的过时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指导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解决高教改革与发展前进中种种矛盾和问题的先导。实践已证明:改革与发展的迟缓,大多是思想观念的朦胧,改革的盲目性和软弱无力,又大多是思想观念处于糊涂的状态;改革与发展的进度,往往取决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程度;而忽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就会导致改革与发展工作上的失误。在变革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中,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深入;在深化教育改革中,不断树立新的教育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