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版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出台,为我们指明了小学语文教学更明确的方向,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诸多问题。其中一点尤其值得高度关注,那就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新课改实施到如今,很多教师普遍能理解、认同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譬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要重视教能力,教规律、教方法,而不是仅仅教知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等,可在教学工作中,却常常出现不知怎样用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意无意地走上了无效教学的老路。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真正的美丽转身”呢?下面,我结合着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我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做法。
一、适时进行创造练习,激发学生想象能力
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为落实这些目标,我会在课堂中适时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造。比如在教《新型玻璃》一课时,我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后,设计了“新型玻璃自述”的想象的练习,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五组,每组分别练习一篇新型玻璃的自述。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调说:“现在,别忘了,你就是新型玻璃。要会夸自己,把自己的特点、用途说清楚,叫人一听就想买你。”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思路被我的话语打开了,都跃跃欲试,纷纷交流自己想象的新型玻璃。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新型玻璃写下来。这一课的练习,我根据说明文的特点,要求学生以自述的方式,分组练写一种新型玻璃。这种表述不是简单复述,而必须改变人称,又带有童话的趣味性,还有广告特色,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我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吸收了课文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大体脉络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直是高段学习的一个重点,更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维时常跳跃,总是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也总是一半一半,很不完整,要是面对长篇大论的文章,那可真是难为死他们了,不要说是10来岁的小孩,就是成人也会感觉有些吃力。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我会教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理清文章的整个脉络。如《猴王出世》一课,在预习的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结合着预习单,很轻松的就概括出了文章主要内容。这不仅是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也是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同时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再如《草船借箭》一课,我也是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概括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这样做,既让学生把握住了文章的脉络,理清了人物间的关系,又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人物形象、感受名著语言魅力
新课标高年级目标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而小说的核心恰恰是人物形象,所以在学习一些经典小说时,我会引导学生抓典型人物形象,让学生来品读、感悟。比如《猴王出世》一课,在教学石猴在山间行走跳跃部分时,我先从画面入手,再到关注表达范式,让语言的跳跃感契合石猴顽劣、活泼的性格特点;在教学石猴成王部分时,我抓住重复性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走进石猴的内心,让学生在品读、咀嚼、领悟中,感悟石猴敢作敢为、足智多谋的性格特点。这样内容与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使“猴王”神性、猴性、人性的形象渐次丰满立体起来。《草船借箭》一课,给大家塑造了一个充满智慧、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形象。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从文字间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诸葛亮的形象,从品读中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因此在“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一环节,让学生抓住“一天两天三天没有动静”那句话,教给学生“前后联系”的方法,从而更充分地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的“笑”,则让学生仔细品味、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这一笑字丰富的内涵。紧随其后,话锋一转,为什么作者不将他的话中有话写出来呢?因为他说的话都暗含玄机呢,学生能体会出语言带来的含蓄,以及想象的空间。为塑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者可谓是字字推敲、句句句锤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感受到了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
四、学习课文表达方法,进行作文写法指导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是新课标对高年级阅读的要求,也是高年级课堂的训练重点。文本中的很多段落与篇章的表达方法是值得学生去学写,以提高他们构段谋篇的写作能力。《鲸》一文是一篇说明性文章,文中的很多说明方法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因此,在学习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搜集有关鲸的一些资料,然后用上这课的说明方法进行“鲸的自述”小练笔。在这个单元“向别人介绍一种物品”的习作指导时,我也鼓励学生大胆的用上这个单元学过的说明方法,这样文本与习作结合起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了习作写法的指导。再如在《开国大典》一课中,我让学生抓住描写毛泽东主席的语句,让学生自由体会。学生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当时普通大众对于毛主席的爱戴和崇敬。我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体会“点面结合”写法的妙处,从而教给学生场面描写的方法
另外,语言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还应该将语言训练延伸到校园、社会,多给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促进所学语言的全面内化,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美丽转身。
论文作者:李秀英 邵玉龙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4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语言论文; 方法论文; 很好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