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新宏观调控政策分析_宏观调控论文

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危机论文,新一轮论文,宏观调控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各国实体经济也因此面临着严峻考验,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国际市场消费能力下降,进口大幅萎缩,直接导致了全球经济出现萧条甚至衰退。虽然我国至今尚未全面放开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仍然存在相当程度的资本管制,使得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我国经济产生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本身对外依存度较高,经济发展结构不均衡,因此,这一次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

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出口开始承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加上投资萎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直接导致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随之而来的失业压力使社会不安定因素存在被放大的可能。

一、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的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形势严峻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前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01,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比去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同时,GDP增速由第一季度的10.6%,到上半年的10.4%,再到前三季度9.9%,我国经济在连续8年不断增长之后,呈现出回落的态势。

(一)出口锐减,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2008年,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其表现也差强人意。前三季度出口总额为10,741亿美元,增长22.3%,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5%,比上年同期下降8.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海关总署发布的11月进出口商品贸易数据显示,11月我国进出口额7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

(二)投资萎缩,经济发展推进乏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自2008年9月冲顶之后连续回落,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7,614亿元,同比增长26.8%,比1~10月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而据此前数据,1~10月增长数据已经较1~9月的27.6%回落了0.4个百分点。从房地产市场来看,前11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2.7%,增速比1~10月回落1.9个百分点。

(三)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就业形势严峻

抽象的宏观经济数据背后,是难以回避的严峻的经济、社会形势。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经营成本增加、融资困难、出口锐减、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量企业盈利能力急剧下降,经营陷入困境。来自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数据显示,仅2008年上半年我国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的大规模倒闭,使得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企业倒闭之后的失业问题极有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被放大的推力。

二、渐趋恶化的经济环境中,宏观调控政策全面转向

2008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和严峻的内部经济形势,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一年内全面转向。就大方向而言,年初我国宏观调控的基调还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当时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还停留在抑制经济过热和控制通货膨胀。但下半年起,随着出口锐减、投资萎缩、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的凸显,宏观调控开始逐渐由“双控”向“一保一控”转变。至11月初,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全面转向,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明确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转变为:保障出口,拉动内需,从而保增长,保就业,保经济稳定,保社会安定。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面对经济增长放缓的严峻形势,我国政府重拾积极财政政策之剑,采取了扩大政府支出和减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加以应对。

1.积极扩大支出规模,关注民生,拉动内需

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通过了进一步拉动内需的十条措施(即“国十条”),具体内容如下:

(1)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3)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4)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6)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7)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8)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2009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9)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10)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资金投向安排见图1。

图1 4万亿元资金投向

资料来源:搜狐专题“4万亿投资蛋糕怎么分”,http://business.sohu.com/s2008/4wanyi/。

2.连续上调出口退税率,确保外贸稳定增长

继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我国从2008年11月1日起再次提高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至14%,部分玩具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也提高到14%,并同时上调包括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由9%提高到13%不等,涉及商品合计3486项,约占我国海关税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此后,自2008年12月1日起,我国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3770项商品出口退税率;在不足一个月之后的12月29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再次宣布,从2009年1月1日起,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这已是2008年我国第四次采取提高出口退税率以缓解出口企业困难,保持外贸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

综观2008年这四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政策目标均直接指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通过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能够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克服经营困难、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通过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有利于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3.相继推出减税举措,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2008年9月19日起,我国下调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从3‰降至1‰,同时改为单边征收,即只向出让方征收;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增值税转型减轻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而且作为其“附加税”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亦会体现出减税效应。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4年来的首次降息,从而拉开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序幕,至今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已达6次。表1对货币政策调整的时间和内容做了梳理。

三、经济发展前景尚未明朗,财政、货币政策效用有待检验

“国十条”的推出、出口退税率上调、增值税转型以及利率下调、准备金率下调等一系列组合拳式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继出台,令社会公众对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全面调控宏观经济的态度感受切身,产生了良好的预期,极大地提升了对我国经济前景的信心。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政策效用到底如何,尚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效用问题

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增支;二是减税。

就增支来说,“国十条”中的措施或刚刚实施,或尚未施行,其效用还没有显现出来。但是,根据以往国际、国内财政政策实施的历史经验来看,扩张性财政政策经过一定时间的应用,对拉动内需、保证经济增长有着相当的推动作用。本次增支包括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中急需重点“照顾”的几个方面:基础设施、三农、医疗教育、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灾区重建等都在其中。只要政府这次承诺的投入能够快速有效到位,在政府投资乘数效应的作用下,我们是有理由对增支产生的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保持乐观的。另外,政府投资不仅能够直接形成社会需求,而且在带动民间投资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同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使政府以一个负责任的、勇于面对复杂问题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这本身就能够起到相当重要的提升信心的作用。

再来看一下减税方面的举措。在增值税全面转型、出口退税率上调、印花税税率下调并单边征收以及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停征等诸多减税政策中,出口增值税转型和出口退税率上调应是焦点,也是重点,在整个积极财政政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就增值税的全面转型来说,一方面,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和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下调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另一方面,购入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可以抵扣确实能够在刺激投资方面产生积极效果,但是将减税放到经济形势不明朗的背景下来考察,其效果是否如预期的那么快、那么强劲则值得商榷。而出口退税率的4次上调在我们看来是否需要如此之大的力度也是需要反思的,因为一方面我国出口萎缩的根本原因在于外部需求不足,而不完全是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下降,被其他国家商品所取代;另一方面,如此大规模地上调出口退税率,将直接导致财政收入的大量减收,可能制约增加财政支出刺激经济的力度和作用。从目前宏观调控的整体目标来看,“治外不如治内”的观点似乎更应得到支持。

(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用问题

自2008年9月央行降息以来,仅4个月的时间里我国的货币政策就经历了6次调整。如此大力调整货币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刺激投资,刺激消费。但是目前的情况来看,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至今并未显现。

就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来说,从9月16日起,央行先后5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4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虽然贷款利率的下调会降低融资成本,但是,对融资成本的考量并不是融资人决定是否融资的根本因素;同样,虽然存款利率的下调会减少储蓄收益,但是对储蓄收益的考量也不是消费者增加消费意愿的根本因素。当人们对经济形势不抱良好预期时,融资成本的降低、储蓄收益的减少对投资、消费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这也正应了温家宝总理2008年9月24日在纽约与美国经济金融界人士座谈时谈到的那句话“勇气和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就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来说,从2008年9月25起,央行先后4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至15%,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至13%。央行连续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增加货币流动性,改善企业融资环境。但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对于需要融资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的关键并不是融资成本而是融资渠道。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银行体系,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进入2008年,上半年预防经济过热时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加剧了这些企业的融资困难。下半年虽然逐步转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出于对经济下滑的担心,或因出于自救需要增持流动性的考虑,商业银行惜贷现象显现。同时,利率的下调通过抑制银行收取的风险溢酬又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的惜贷行为,六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不足55%,而与银行惜贷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对信贷资金的渴求。

我们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调整,首先,要避免因不断降息而陷入所谓的“利率陷阱”;其次,要时刻警惕通货膨胀的卷土重来;最后,就是要关注急需资金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拓宽问题。

注:

[1]本项研究得到了教育部“211工程”三期子项目“我国特色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学科平台建设”的资助.

标签:;  ;  ;  ;  ;  ;  ;  ;  ;  ;  ;  ;  

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新宏观调控政策分析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