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打造智慧化小学语文课堂的过程中,教师的即时评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即时评价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既能够灵活的应对课堂中的变化,也能够有效控制学生的之后的学习行为,还有助于化解预设和课堂生成之间的矛盾。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运用点拨性、互动性、情感性即时评价能够有效地优化学习引领、推进课堂对话、催生学习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即时评价 智慧课堂
在“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应充满着人文情怀以及智慧理性,并且要蕴含浓厚的创造激情以及充满灵动性的意蕴,透露强大的生命张力,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智慧都是极大的挑战。即时评价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既能够灵活的应对课堂中的变化,也能够有效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还有助于化解预设和课堂生成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其还能够充分显示教师应当具备的引领作用,更是对学生智慧的有效激活,使语文课堂充满迷人的魅力。
一、点拨性——优化学习引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点拨性评价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引领,这样,才能让他们的语文学习更高效。
1.进行适时点拨,引领学习方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恰当的评价时机,学生思维受阻时、理解出现偏差时或者未能有效解决争议等关键节点,以实现引领思维、启发智慧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有一名学生对小女孩充满了同情,并不满意结局。我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生成,选择即时评价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点拨,使其沿着正确的思考方向展开更深层面的探讨。师:假如你是这篇童话的作者,你想怎样安排小女孩的命运?生1:她应该在一个快乐的日子中死去,不应该这样悲惨!生2:她根本不应该死,她是那样可爱!生3:为什么不能是一对善良的夫妇收养了她,这难道不是很好的结局吗?师:看起来大家是非常善良、非常有爱心的,这一点让我很感动,可是在当时,这些善良的愿望能否实现?(此时学生默默无语,仿佛陷入了沉思)新年来临之际,小女孩悲惨地死去,是不是还有更深层面的含义呢?
以上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当时的社会背景并展开研究,很快学生们就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才是导致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根源,她的惨死不可避免。在这样一个团圆的新年夜里,安徒生安排小女孩死去,渴望通过这种鲜明的反差,充分暴露社会的冷酷以及人们的无情,这实际上是对黑暗社会制度的一种控诉。
2.注重学习过程,引领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上的引领,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站》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完成阅读之后展开思考:“通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站的小?”生1:我认为通过“小站上两个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这句话可以感受到小站很小。师:看起来你的想法有些不同。我想大家都和老师一样,特别希望听听你的想法,你可以说一说吗?(教师的评价并没有明确对错,而是引导大家展开更深层面的思考)生1:如果车站很大,肯定不会只有两个工作人员。师:你可以通过工作人员推断车站的大小,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办法,那么其他同学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教师的评价并没有关注结果,但是却肯定了学生的思考方法,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同学)生2:我想可以通过“蜜蜂嗡嗡地飞舞,使这个小站非常宁静”感受出小站的小。师:这样也能够看出吗?(教师没有作出具体的评价结论,而是故作疑问引导学生继续阐述个人见解)生2:如果车站很大,熙熙攘攘,人一多,声音也就很大,这样肯定就不能听到蜜蜂的嗡嗡声。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评价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因此更应当引导学生尝试多元的、有效的学习策略,既要关注结果方面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评价。对于学生的正确答案,不一定非要着急做出肯定和表扬,而应引导学生回顾具体的思考过程,这样才能揭露思想和方法的价值,使其他学生得到共享。面对错误答案时也不能着急否定,必须要关注思维过程中具有价值的因子要给予充分的尊重。特别是孩子之间所呈现出的差异性,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耐心等待,允许异步达标。
二、互动性——推进课堂对话
在“生本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互动性评价来推进课堂对话,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课堂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深入化的语文学习。
1.师生互动,促进平等对话。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互动性评价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蚕姑娘》一课时,提问:“在朗读这一篇课文的最后一段时,应当选择怎样的语气?”生1:应该是高兴的语气。生2(小声的嘀咕)高兴什么呀?这一句小声的话语被细心的老师听见了,她微微一笑: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同学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吧!生2:当蚕姑娘产完卵之后会死去?那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还有,我认为此时不应该叫它蚕姑娘,应该叫做蛾妈妈。师:(老师竖起大拇指)原来你懂这么多呢!可是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教师的这一提问使课堂立刻炸了窝,很多同学都开始插话。)生:课外书上也有。生:我从课本上的插图能够看到。师:(饱含情感的说着)是的,当蛾妈妈铲完一枚一枚的卵之后,就面临着死亡,但是当春天再次来临,这些卵里又会钻出无数个可爱的蚕宝宝,蛾妈妈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新的生命,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漂亮的蚕茧。你认为她的心里会怎样想的呢?生:她一定对自己特别满意。生:她渴望她的孩子以后能做得更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师:你们可以通过阅读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读出来吗?
从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掌控课堂的坏习惯,这样才能够以一个指导者、合作者以及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之间展开平等的交流以及意见方面的软交换。当学生的表现和具体的教学要求之间出现差距时,切忌武断评价,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现自我的机会,更要尊重学生不同的个人见解。生生互评的方式既能够实现有效互补,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多元互动,引发学习交流。《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具体的评价过程不但要包含教师的评价,还应当包含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只有实现三者相互融合,才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反思。由此可见,只有在多元互动的评价活动中,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集群策群力,共同架构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更优化、更高效。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真实的热烈欢迎于周总理的场景,教师选择“朗读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多元互动评价。教师首先挑选的是一个朗读水平较为普通的学生,之后组织学生展开即时点评。师:大家认为他这段话读得怎样?生1:语气有些平淡,声音有些弱,这种情感应该是热烈的,这种气氛应该是热闹的,这种情感一定是浓郁的。生2:虽然他的声音有些弱,但是他能够大胆主动举手,这说明他很勇敢,这一点值得赞扬。生3:我想给他一个小小的建议,为了突出当时的热闹场景,可以重读以下这些词语,例如“四面八方”、“撒满”等等。生4:我认为语速的变化要更加明显,例如,当朗读到“一条条龙船……”时,速度应该一点点快起来,声音同时也应该一点点更响亮。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那么我们再要求他读一读吧!(学生读完之后,教师,给予了肯定评价)这一遍读得非常好,你真聪明,大家说的意见你都能够吸取!生5:我觉得自己在把握快慢节奏方面还不够,我想以后可以读得更好!教师带有赞许地肯定:你一定可以,老师相信你!,
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为他们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同时也引导他们能够立足于与众不同的视角阅读文本、理解问题。通过多元互动的评价交流活动,既有助于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将群体智慧聚集在一起,任何一种评价都与课堂生成紧密关联,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兴奋状态。他们在相互品头论足的过程中,既能够掌握朗读的技巧,也有助于提高其对于文本的感悟能力。
三、情感性——催生学习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催生。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性评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交流。
1.注重情感激励,引发情感共鸣。《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针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应更多地选择表扬或者鼓励等具有积极性的评价语言,这样才能够对其进行正面引导。例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一位教师首先选择的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让他说一说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和“掌声”相关的故事,很显然他的讲述过程非常吃力,但态度认真。而且他所在的学习小组以及班级中的其他学生都给予了鼓励的掌声,这一点让教师和学生都深受感动。教师悄悄地伏下身体,问:你知道这些掌声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吗?生(含着晶莹的泪花):大家告诉我要勇敢,不能胆怯!师:你真的听懂了大家的掌声!之后教师转向其他同学:当他需要鼓励时,大家回报的掌声,会让他终身难忘!
这种形式的即时评价,既关注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情感,也超越了教材的局限,充分把握学生的存在状态以及情感需求,这样才能够使师生和作者之间真正融为一体,融入的不仅仅是情感,还有灵魂。大家的掌声充满着激励、充满着赞扬,对他来说,是一种充满幸福的情感体验!当教师的教学评价充满着人文关怀、饱含亲和力时,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所感受到的必然是平等和谐的、充满真情的课堂氛围。
2.突显形象生动,拉近情感距离。 语文这门学科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所以,应当给评价穿上“形象的外衣”,这样才能够使评价更灵动,使学生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既能够享受审美乐趣,也有助于启迪思维,促使他们主动拉近和语文学科之间的情感距离。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即时评价的。师:在描绘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中,文本中连续使用了两个“不可估量”,那么你们在阅读到这句话时,产生了怎样的心情?生:这些“鬼子”非常不好!师:“鬼子”这个词语用得好,但是“不好”这两个字,能否表达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呢?生:他们非常可耻。师: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一个将“可”换掉?生1:他们非常无耻,更没有羞耻之心!生2:我内心充满着怨恨!师: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词语替换?生:憎恨!痛恨!师:是的,面对这两个无耻的暴徒,谁能够估量此时的憎恨之情?大家可以再一次朗读这段文章,并读出你们的情感。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聚焦的是学生的表达,因为紧扣文本语言,评价才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在不断替换词语的过程中,学生定然可以感受到情感的激荡以及语言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艺术首先应当体现在谈话的艺术上。由此可见,教学语言往往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特别是评价语言。伴随着语文课堂的深入改革,开放性不断增强,这也就意味着,课堂生成的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也会随之递增,教师只有灵活的运用即时评价,娴熟的掌握评价艺术,才能够使课堂充满灵动、走向深刻,带领学生走进智慧的澄明之境。
参考文献
[1]文永红 浅谈小学语文即时评价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8,(09)。
[2]杨小凡 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0)。
论文作者:郭灵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5总第3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评价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课堂论文; 过程中论文; 这一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45总第3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