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摘抄字词,划句阅读法
这种方法的重要在于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准确地划出有关内容,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教学中先提出摘录和划句的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划、一边摘,或字词句篇,或语修逻文,或知识哲理,或问题答案,教学生分门别类摘录在自己的本子上,从而便于学生攻克难点,解除疑点,培养其按要求划内容、摘抄内容的阅读能力。
二、质疑问难,议论阅读法
知识的获得,才能的增长,需要从疑到无疑,再从无疑到有疑,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在指导小学生读书时处处设疑,将探讨释疑相结合,我对问题做出评价,通过阅读、质疑、议论,理解文章的思路,这是读书的基本条件所在,因此,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和同学们讨论,反复琢磨课文的全部标题,分析标题之间的关系,钻研课文的结构、层次、划分段落列出提纲,有规律地加以思想分析和结构分析。
三、反复比较对照阅读法
不管是诗集、散文、说明文、记叙文,不管是写人、叙事、状物、抒情,我都选择某些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两三篇文章指导学生比较朗读,掌握特点,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多归纳、多揣摩、多体味,一字一句不轻易放过,为此,我对一些重点课文或重要章节要求学生反复阅读,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即边读书边思考,边划杠,积极引导学生反复钻研和咀嚼课文,培养“真读书”的本领。
四、读写结合法
范文教学首要是在启发示范作用,而不只是为了吸取文章的精华,结合读写例话和习作例文,引导学生进行剖析,从中授以规律,教授方法,然后运用所得方法,让学生自己自学其他各篇,有的文章结构相同,学生自己自学其余各段,熟练掌握学习方法和提高自学能力。另外,仿照原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练习写作,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加深对别人文章的理解,又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写作效果尤为重要。
五、表演描绘法
表演、描绘形象直观,利于学生想象理解课文,我在教学中对故事性、寓言、童话、古诗等课文,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演、一边画,或者先阅读后表演,把阅读内容通过表演或者画画形式反映出来,能让学生形成联想习惯和根据要求表演做画的创造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六、课文回忆升华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常是这样做的,就是让学生拿自己的思想认识跟所读文章相比,看到一文章提出问题,想想后面情节怎样发展,怎样结尾,学生的读书方法、认识水平就大大提高了。叶圣陶说:“作为一名教师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比传授更多知识更重要。”掌握了学习知识方法和一技之长会使学生受用一辈子。
七、手把手教写汉字法
研究写字教学好几年了,目前,还没有找到比“手把手教”更为有效的方法。“放松”这种细微的技巧,以及正确的书写姿势,真的不是教师讲解,学生就可以掌握的。每节课,都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书写。教师今天教几个,明天教几个,一个星期,来一个轮回。当然,个别比你写得还好的,就不要去教了。一个学期,近20个轮回,绝大多数的孩子,书写都会大有进步。
八、一句句教读课文法
不要老是让学生自由读、齐读、赛读、合作读……你有没有发现,出彩的永远都是那几个语言天赋比较好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教师带读课文,一句一句甚至半句半句地教。当然,如果你班的孩子懒惰,不肯出声音,可以让全班站起来,谁的声音响亮,谁可以先坐下。教师一边教,一边拍那些读得好的同学的肩膀,示意他们坐下。你会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在读,都在大声朗读,他们会模仿你的声调、你的气息、你的韵味、你的感觉……天长日久,他们就有了你朗读的状态,逐渐超越了你。坚持一年半载,我敢肯定,你们班的孩子,个个都是朗读的高手。
九、优美段落背诵法
不要把课堂肢解为无数细小的碎片,头绪繁多,做不出成绩。不要把背诵的任务全部放在课外。课堂上,要留出大块的时间,让孩子背诵。背诵一段话,真的不是三五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我还是希望教师可以一句一句地教,教顺了,带着孩子们理清线索,列一张思维导图,按图索骥,学生就能很快背诵下来。记忆力的习惯,是需要培养的;记忆力,是需要打磨的。长时间不训练,就像刀生锈了,也就报废了。当然,最好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挑战老师,学生会更有兴趣。
十、生字词听写法
生字词的听写,至少每天两次,家里一次,学校一次。当然,每次听写的数量,可以适当少一点,八个、十个都可以,复习的时候,可以更多一点。最好能有所选择,挑选学生容易出错的字词,反复听写。要经常抽错别字多的孩子,到黑板上书写,对他们是一种激励。听写后,立即改错,改正错别字,比其他事情重要得多。会就是会,不会就多写几遍,甚至造个句。一个经常写错别字的孩子,学习成绩能好吗?
论文作者:蒲超群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8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9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一句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孩子论文; 教师论文; 方法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8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