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几个基本原则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基本原则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兴起的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日益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不仅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而且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这样的情势下,对这些年来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实践进行概括总结。对其中带有规律性的基本经验和基本原则作出理论阐述,对于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效果。使之更好地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性原则
所谓实践性原则,就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广大群众投身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建设精神文明、发展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人们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的精神结晶,可以说任何精神成果都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全集》第2卷,第14页)。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任何精神活动都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实践。许多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并不生疏,但由于长期以来受思想政治工作传统做法的影响,似乎一讲到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仅仅上几堂课,做几场报告,或者出几期专栏,把工作抽象化、简单化。这种坐而论道的方法,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效果不十分明显。
近几年来,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克服了就精神文明抓精神文明的做法,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在引导广大群众投身改革、改造环境、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始终保持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生机和活力。在精神文明建设初始阶段,许多地方选择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这从表面上看是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物质文明建设活动,但“脏乱差”治理从宣传发动、实施整治到实现“三优”的全过程,实质上是我们提倡的“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文明新风大发扬的过程。因此,通过治理“脏乱差”,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环境,而且促进了全社会的道德养成。1992年各地在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精神中,把精神文明建设多层次创建活动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举措配套起来,在开展文明楼院、文明单位、文明街区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干部群众开展文明路带、文明市场、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不仅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推动了经济发展,而且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形成。
由此可见,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并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二、精神文明建设的渗透性原则
所谓渗透性原则,就是把精神文明建设渗透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用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在服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坚持和发展。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过程,是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过程中更为重大的飞跃,只有实现这一飞跃才能最终实现改造人类、改造世界的目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句话的内涵就是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为新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长期以来,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的棘手问题。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存在着“厂长抓生产,书记抓政治”的问题,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作用的发挥。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又因此感到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效果不佳,更加重了“重经济、轻政治”、“重物质、轻精神”的不良倾向。
因此克服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相脱节的做法,把精神文明建设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与为群众办实事,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作用,使精神文明建设在服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得到坚持与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精神文明建设自身的内在要求。渗透和服务是相辅相成的,有效的服务才能达到全面的渗透,准确的渗透才能有良好的服务。近几年来,我省一些地市领导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改革开放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热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切入点,使两个文明建设有着较好的结合点,并以此指导基层的精神文明建设,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三明市针对干部群众思想保守、等待观望等思想和心理状态,通过开展“评选改革开放带头人”活动,以“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群众性献计献策活动,在全市形成了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开放意识,调动起干部群众投身改革、支持改革,“敢闯、敢试、敢冒”的积极性、主动性。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渗透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而且还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1986年以来,我省各地持之以恒地在农村开展以“六提倡、六反对”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通过组织“青年新风促进会”、“老年互助会”、“妇女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立各种内容的乡规民约,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等多种办法,形成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教育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到农村社会生活中,促进了农村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出现了“五多五少”的可喜现象,即,搞封建迷信的少了,学农业科技的多了;聚众赌博的少了,婚姻自主的多了;宗族纠纷的少了,村邻和睦的多了;铺张浪费的少了,婚丧事简办的多了。
这些经验说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是从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过程。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在于组织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同时,发展精神文明。
三、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性原则
所谓群众性原则,就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群众的伟大事业,引导群众自觉和自愿地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依靠主体的力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落实到党的各项工作中,关键在于坚持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一文中指出:“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在一切工作中都是如此;在改造群众思想的文化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如此。”(《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13—914页)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其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在精神文明建设这样一项伟大的群众事业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时期以来,许多地方、部门对精神文明建设也十分重视,动员报告没有少做,活动没有少搞,但成效甚微,其关键原因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形式和办法与群众的需要相脱节,缺乏对广大群众的吸引力、感召力,“领导热、群众冷”的问题没有解决。
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始终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努力为群众办实事,不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让群众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惠、受到教益、得到提高。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必须采取政府主办、单位共建、群众联办等多种办法。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解决诸如就业难、乘车难、购物难、入托难、娱乐难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完善城市功能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结合起来,在群众心目中树立起“公仆”形象。要通过组织单位共建、引导群众联办的办法,发展社区服务、优化社区环境、强化社区管理,不仅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而且增强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形成无私奉献的社会风气。党委和政府要通过自身的满意的工作、满意的服务,在全社会营造满意的氛围。凡重大决策,要始终把“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标准。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根据群众的要求,引导基层行政管理单位和专营部门建立“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和廉洁勤政优质高效“一条龙”服务,在商贸服务窗口单位开展了群众性的“评优评差”活动,在公共场所建立群众“市容督导员”,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发动群众对党风、政风、行业作风以及社会风气进行监督,并通过这些以群众为主体的活动,达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良好效果。
总之,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精神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都要贯穿为群众谋利益的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人。
四、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就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实施,坚持在统一规划、总体目标下,发动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建,形成整体效应推进精神文明。系统性原则要求在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统一性和整体效益的前提下,调动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合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原则。许多地方还缺乏经验,表现在既缺少系统的规划,又缺少分层推进的办法,往往出现“一个时期,一个提法”、“抓一项,丢一项”、“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等问题,形不成整体效应,影响了工作效果。
因此,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实施,认真贯彻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正确处理全面规划与分步实施,总体目标与分层推进,全方位发展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使精神文明建设走上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首先,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精神文明建设有统一的、明确的目的性。避免各级、各部门工作的盲目性,使精神文明建设年年有新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深入。其次,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形成合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分解为思想理论建设、道德风尚建设、科教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城乡环境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社会细胞建设和活动载体建设等。并发挥宣传、文教、政法、科委、科协、建委、工商、财贸及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齐心协力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第三,要从单项创建发展到系列创建,形成创建活动的整体效应,不断扩大社会文明片。80年代初,我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仅限于争当文明市民、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单位等单项创建活动。1986年后,创建活动开始连点成线,开展了创建“三优街”、“文明街巷”、“文明路带”活动。1988年又在文明街路创建的基础上连线成片,开展了“六联六建”区域共建活动,从而使创建活动形成系列、涵盖到全社会。对此,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实践,把创建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取得新的拓展。第四,分层施教、分类指导,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中,要根据各个创建活动的主体需要,选准创建内容。文明企业以创建文明岗位、文明班组、文明车间、文明科室为载体,把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教育,树立企业精神、发展企业文化,强化企业管理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创建活动,增强企业内聚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党政机关文明单位建设,应把转变机关职能和工作作风作为重点,突出树立机关的“公仆”形象,促进党风、政风的明显好转;文明楼院则应以实现“三化”(绿化、美化、净化)、“三无”(无刑事案件、无灾害事故、无治安案件),“三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重点,通过创建改善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全面实施这项伟大工程,既要有明确的总体目标,又要根据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确定阶段性任务;既要统一目标、统筹规划,又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合力,推进整体目标的实现;既要全面规划,又要分层次推进,形成整体效应,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和发展。
五、精神文明建设的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原则,就是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开放的系统,积极吸取先进地区乃至西方文明成果,在保留自身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整合,不断创新,从而始终保持其生机和活力。世界文明就是在不同文明体系互相碰撞、互相融合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各种文明体系,特别是西方文明逐渐渗透进来,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挑战。在对待西方文明渗透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办法。”采取全盘否定或全盘西化的态度、或者采取“堵”的办法将西方文明拒之门外、或者不考虑自己民族的特点照抄照搬,这些做法都是片面的,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性。
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于它的开放性、在于它能够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融会贯通,消化吸收,使自身不断创新发展。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三明市其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坚持不懈的改革创新。而且在于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博采众长。他们学习借鉴新加坡开展“礼貌”活动和城市管理的经验,结合三明实际,把依法治城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轨道,创造了建设与管理、教育与管理、疏与堵相结合的城市管理经验,走出了一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新路子。学习借鉴山东省威海市注重从完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入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经验,根据山区城市的特点,创造了环卫设施建设与环境卫生管理相结合、爱国卫生运动与专业管理相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经验,成为继威海市之后首批进入国家卫生城市行列的城市之一。学习借鉴广东省珠海市、安徽省合肥市注重从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入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经验,把加强城市园林规划和管理与发动群众大搞植树绿化、创建园林街巷、园林式单位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了城市绿地面积,提高了人均公共绿地率和城市园林绿化水平,1994年,被建设部评为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学习借鉴上海锦江集团、宝山钢铁公司创建文明企业的经验,在全市大中型企业广泛推行创建文明岗位、文明班组、文明车间、文明科室等内部系列创建活动,促进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三明经验说明,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种与外界紧密联系,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开放式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应该积极开展对外接触、交流,“打出去,引进来”,并强调立足自身优势与特点,才能不断整合出适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的体系。那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或者脱离实际、照搬照抄的做法,都必然窒息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