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走出“四个误区”_政治论文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走出“四个误区”_政治论文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走出“四大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误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重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笔者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员,深感这一“家宝”回归的重要性。企业管理关键在于企业决策,而企业决策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决策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且还在于职工群众对决策的认可程度。这无疑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和支持。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当前某些职工群众对思想政治工作似乎有种“抗药性”,不大愿意接受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改革开放年代思想政治工作不管用、该让位了呢?当然不是。而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时被现实某些负效应所抵消和淹没。笔者以为,就目前而言,要唤醒更多人的理智和良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益,让“生命线”这一历史瑰宝放射出时代光芒,特别需要走出“四大误区”。

需要走出的误区之一:“家常便饭”不加强,依赖“大夫”开“药方”

一些企业管理者、经营者以为,现在企业领导体制既然党政分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由政治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专人专管,其他人应集中精力抓经济中心,不必为人心而分心。其实,企业管理归根到底是对物和人的管理,其深刻内涵是围绕企业管理大目标,调动和发挥积极因素,抑制和消除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和凝聚到正确意志上来。这些思想政治工作,当然需要企业政治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更多的投入,更多的开动脑筋。但是,职工大量而经常的思想问题还是在对人和物的管理上反映出来,有些是政治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所鞭长莫及的;而且新时期职工思想反映灵敏,变化较快,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结成的思想“疙瘩”不能随结随解,“小病”容易积成“大病”,日积月累想治也不好治,顺利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就无从谈起。

“壮筋骨”重在加强“家常便饭”,切忌依赖“大夫”开“药方”。尤其是在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职工思想比任何时候都要活跃多变的新情况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才能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实效,改变政治工作者“一家之言”的局限性,扩大职工思想活跃中的积极内涵,及时有效地扫除企业经济建设和深化改革道路上的各种思想障碍。

企业其他干部骨干与政工干部骨干一道通力合作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有利于协调党政工团关系,加强企业党组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维护政治工作者和政工部门的权威,更在于他们本身具有各自的特有优势,能弥补政治工作者和政工部门的许多“空档”。比如,企业行政领导干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往往处于思想政治工作最前哨,首先掌握着职工思想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并且具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措施和经济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的特殊优势,这些都是政治工作者所不及的。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对于现实工作、生活中反映出来的经济技术指标完成的好差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大量具体矛盾,不能单纯地视为经济、技术、业务信息予以处理,而应当同时当作干部职工思想信息反馈加以认真研究,并能及时提醒政工干部骨干和运用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化到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工作中去,才会促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和更大延伸,取得单靠政治工作者努力所达不到的特殊效果,更好地发挥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需要走出的误区之二:困境时当个“宝”,顺境时当根“草”

在某些企业,工作上不去时有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什么这意识不强,那观念不牢,取得胜利展示成果时,却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功劳,榜上有名的大多是这生产指标,那经营喜报;企业出现困难时想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对政治工作者百般抬举,大功告成时忘掉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贡献,庆功评奖没有政治工作者的份。真可谓:困境时当个“宝”,顺境时当根“草”。

常常听到一些领导同志对政治工作者游说:“只有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没有地位,照样能够有作为”。这作为给政治工作者鼓劲当然没错,但作为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性主导思想就缺乏科学性。虽然“作为”对于取得和加强“地位”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决不能因此就忽视甚至否定“地位”的重要作用。“地位”本身能够对有所“作为”提供可靠的保证和支持,创造有利的条件。事实上,没有“地位”或“地位”很低者,往往不被重视,甚至他的真知灼见和真理传播也没人理睬,所谓“人微言轻”就在于此。西汉军事家韩信,年轻时就有雄才大略,可当初怀才不遇时,无奈连肚子都吃不饱,常遭人戏弄,还受到无赖少年的胯下之辱。何谈有所作为呢?只有在刘邦拜他为大将、有了“地位”之后,韩信才能统帅大军,大展宏图。诸葛亮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刘备三顾茅庐把他请出来,又给他军师、丞相这样重要的“地位”,恐怕也就不会有后人津津乐道的联吴破曹、确立三国鼎立的局面。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我们应当从中悟出点真谛。现在企业生产经营上各类奖励越来越具体,如安全奖、营销奖、节能奖、质量奖、革新奖等等,当然这些是必要的。但由于一些企业管理者的认识偏颇,加上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也不太容易用量化标准衡量的特殊性,至今未能推出一套科学合理、被人们认可的有关思想政治工作贡献方面的奖励政策,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摆不上适当的位置,有的企业连必要的活动经费都保证不了,几乎使政治工作者“背着石头过河”。严格地说,这种激励失衡现象是不尊重政治工作者的劳动和艰辛的表现。既容易挫伤当事人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发动群众一道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笔者建议,除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的荣誉份量、奖励规格和不断扩大舆论宣传之外,企业和地方党委或政府还应设立思想政治工作个人贡献方面的奖励荣誉和基金。对企业政工贡献卓著者,也要使他们象出类拨萃的优秀企业家那样享受企业和政府的特殊津贴。当然,这种奖励并非专属企业政治工作者的“专利”,只要是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可享受这种荣誉和物质奖励。

古人讲:森林形成了,才会有鸟儿去安居。推出这种举措,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内外激励环境,不仅能激发大批企业政治工作者安心本职,立志把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当作终身追求的事业,致力于成为出色的企业政工行家里手,更有利于激励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参与、研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需要走出的误区之三:看重政工“服务到位”,轻视改进“管理错位”

在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无疑要围绕企业管理中心工作服务到位,但思想政治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它要靠真理的力量打动人心。服务到位这个“位”必须是符合规律和科学的“位”,才有说服力。同时,在做人的工作中,也需要管理与教育保持一致性,才能产生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对此,有些人缺乏深刻认识和科学界定,把管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混为一谈,甚至仅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去解纯属管理造成的“乱麻”,自然收效甚微;或者明知“服务”的管理模式本身错位,也不能纠正、不敢纠正,还要违心地去“服务”,昧着良心叫人不要那样想,当然更没人理这一套。比如,当前某些企业青年职工对学习岗位技能不热心,让他们到高深艰难的技术岗位上去磨炼,他们还“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不会,不能去;还有的职工把本属自己的脏累苦活儿,却等着别人和领导来干,有点儿自觉性的同志想去干又怕旁人说他假积极。这看似是这些职工思想觉悟不高,实质上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大锅饭没打破,工资档次没拉开,赏罚不明,好差不分所致。尽职尽责好的也多拿不了多少,差的也少拿不了多少;好的也说不上怎么好,差的也说不上怎么不好。干嘛还去学技术、找活干呢?再比如,企业安全生产,出了问题总是说安全意识不强,言外之意是教育力度不够,其实,其中许多是属于管理者管理不严,没有认真负责地运用管理手段保证用血和泪换来的科学规章贯彻落实。强化安全意识,不仅需要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更需要经常性地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和安全纪律。更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某些企业违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法则,招收员工“家族化”、“关系化”,企业里血缘亲的、感情深的、关系硬的不断增多,而且这种特殊队伍大多被安排在技能要求低、工作量少、拿钱又多的岗位上,出现不应有的内部竞争不平等、分配不公现象,严重挫伤了职工的感情和积极性。不少政治工作者苦口婆心给职工做了半天工作,盼望职工能为企业作贡献,可有时被职工摆出一两件不正常的事进行反驳,既解释不清又解决不了,搞得他们“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这些现实难题清楚地告诉我们:企业管理既要管又要理,既要理又要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把提高职工思想觉悟与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同步推进。必须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健全完善企业法制和制度建设;充分履行管理职能,确保科学规章落到实处;切实遵循起码的公平准则,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长短。只有企业管理机制不断向应该去的地方前进,才能为政治工作者传播真理、把职工引向他们应该去的地方提供必要的支撑和“润滑剂”。

需要走出的误区之四:要求职工“向先进看齐”,满足于“领头雁”“不违法乱纪”

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是全方位的,教育者同样要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而且他们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要比一般群众高一个档次,自己做的跟自己说的一样漂亮,才能使群众乐意接受。李瑞环同志曾说过:“思想政治工作一要靠真理的力量,二要靠人格的力量”。而一个时期以来,我们一些企业对职工教育连绵不断,却对干部教育较为清淡;要求职工学雷锋、学时传祥、学王进喜,向先进看齐,为企业效劳。而某些企业领导干部学习孔繁森就是学不起来。企业领导干部满足于不违法乱纪的大有人在,以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不违法乱纪就可以带好职工,办好企业。其实,不违法乱纪是企业领导干部最起码的“底限”,而这离具备现代企业领导素质的要求,能带领职工办好企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且不说现代领导还当以“无功便是过”论高低,就说是基本的“为官之德”吧,就象时下一则在某些企业“领头雁”中很有市场的“灰色腐败”民谣:“大吃不大喝,收礼不受贿,喜新不厌旧,风流不下流”。这说不上太黑,也说不上太黄,又不好上纲上线,推进法院。但这又是职工群众极为不满、无法容忍的腐败问题。不少企业领导班子对这类本该认真消除和纠正的敏感问题,因碍于情面和缺乏章法,几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下,党的“三大作风”在一些企业干部头脑中淡漠,“表扬与自我表扬”成为一种时尚,自我批评不认真,相互批评让三分,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只管揉,发现问题绕道走,碰到难题踢皮球;组织上表扬一个干部难,批评一个干部也难,处理一个干部更难。这怎么能让职工口服心服,听你所言,服你指挥呢?

笔者建议,在当前国家的有关企业的管理法规难以一时健全完善这个特殊时期,应指定有关部门根据我党的传统精神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出一套较为系统的企业干部行为规范,并具有法规效力。如果确有困难,就应明确地将这一权限赋给企业党组织,让各自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在那些“法律打不到,纪律够不上,职工不满意,不制止不得了”的问题上,为企业干部设置一些清醒“路标”。这项工作越快越好,尽快改变那种对职工教育管理具体细致,对干部教育管理抽象笼统的状态。干部行为导向是最现实、最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时比舆论导向、教育导向的效应要大许多倍,务必抓实抓好。

上述“四大误区”是影响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严重障碍。如果能很好地加以解决,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大有希望,一个清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春天将会来临!

标签:;  ;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走出“四个误区”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