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藏自治区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_经济论文

论西藏自治区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_经济论文

论西藏自治区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自治区论文,社会经济发展论文,地位论文,在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藏拥有十分丰富的资源,但大部分资源目前只是隐性优势,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较低。1996年,西藏国内生产总值仅64.76亿元,只占全国的0.0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732亿元,仅为全国的48.49%。西藏工业发展水平低,1996年工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6%,农业仍占相当大比重。就经济发展现状而言,西藏是中国最大的受援区,经济总量在全国所占比重十分低。但西藏的战略地位重要,而且具有巨大的潜在的后发优势。正确认识西藏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确定其未来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藏的发展是巩固国防与维持国家统一的中坚力量之一

自十三世纪西藏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之后,藏民族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西藏的国境线长、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西藏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正是由于西藏在巩固边防与维持国家统一中具有特殊地位,建国以来西藏的发展一直受到中央政府与国内其它地区的关注。

西藏北部与新疆相邻、北部与东北部与青海相接,东部与东南部分别与四川、云南相接,历史上与西北与西南其它地区往来密切。西藏的南部与西部分别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克什尔米等国家与地区接壤,边境线长达3842公里,扼我国与南亚次大陆联系之要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区位条件独特。西藏自治区是中国西南与西北两大经济区的中间地带,北依欧亚大陆桥,南可经云南走广西出海。拉萨市经青藏公路与欧亚铁路接点(柳园)的距离约2600公里。西藏可通过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与横贯中国东中西部的欧亚大陆桥相连,保持与西北经济区和中亚的密切联系。拉萨市经滇藏公路与云南铁路网的西端大理市相距1623公里,沿滇藏公路、南昆铁路与南防铁路可直达防城港出海。西藏可通过这一通道保持与中国西南和东南亚的联系。西藏的边境线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6以上。西藏与相邻国家和地区之间有着悠久的经济、文化交往历史,传统的民间贸易互市点有200多个,现已开放8个边境口岸,其中樟木与普兰为国家二级口岸。从日喀则的亚东到印度的加尔各达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陆上最短里程为1500公里,亦可经印度、孟加拉寻找其它出海口岸。亚东口岸的开放与远洋出海口的建立对于西藏乃至西南、西北诸省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相当大的战略意义。全区有5个地区21个县位于沿边地区。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与西藏开发的启步,西藏的边境贸易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

西藏的经济基础薄弱,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藏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区内人民福利的提高,而且对整个国家的稳定、协调发展以及其它地区的发展环境均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西藏极有可能而且事实上已经得到了中央政府与全国各地的支持。

中央财政补助一直是西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80年代西藏的中央财政补助收入每年超过10亿元。1993年中央对西藏的财政补助为17.0946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91.64%。1996年,西藏财政总收入为36.845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与西藏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34.407亿元与2.4388亿元,而该年西藏行政管理费支出就达8.013亿元,是地方财政收入的3.3倍。地方财政收入不够地方行政管理费开支,若离开中央财政补助,则西藏的行政管理费将难以筹措,更不用提生产建设了。建国以来,西藏的社会经济运行一直是靠中央财政补助支撑的。

除中央财政补助外,中央与其它省区对西藏的直接支持也是西藏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五十年代,西藏主要交通干线的建设或改造是在全国各方支援、驻高原部队直接参与下完成的。仅凭西藏自身的力量进行如此浩大的工程是不可能的。进入80年代以来,为加快国土开发速度,中央对西藏自治区的直接援助力度加大。为加快西藏的发展,中央曾召开三次西藏工作会议。1980年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西藏的区情,决定从实际出发,实行特殊政策,让农牧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尽快富裕起来。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在财政、税收、金融、外资等多方面支持和帮助西藏,并确定由部分省市援建43项工程,总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总投资4.8亿元。1994年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新形势下支援西藏的范围、方式、方法等,并确定了62个援藏工程,投资总额预计23.8亿元(注:参见陈汉昌、殷庆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西藏”,《人民日报》,1995年9月12日。)。全国29个省市区、6个计划单列市和国家10多个部委参与了援建工作。截止到1995年10月,62个项目中已有拉萨市环行路改扩建、拉贡公路、拉萨市粮油加工厂技改工程、拉萨市新华书店营业大楼、拉萨水泥厂改造工程、泽(当)贡(嘎)公路、日喀则东嘎雅鲁藏布江大桥、羊湖抽水蓄能电站、那曲查龙电站、罗布莎铬铁矿、山南铬铁矿等40个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其中,有些项目的建成赋有历史意义。如藏北那曲查龙电站的建成发电,结束了那曲无水电的历史,光明照亮羌塘高原;日喀则东嘎雅鲁藏布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创造了高原桥梁建设史上的新奇迹。这些项目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农业、林业和水利项目13项,占总投资的24.8%;二是能源项目,主要是水电,共15项,占总投资的27.3%;三是交通通讯项目,共7项,占总投资的9.2%;四是工业项目,共6项,占总投资的7.3%;五是社会发展和城市项目,共21项,占总投资的31.4%。这些项目所需资金国家承担75.7%,各省市承担24.3%(注:参见边吉:“援助西藏的六十二项工程已隆隆启动”,《中国西藏》,1995年第1期。)。项目集中的领域为基础设施、城市与社会发展和农牧业生产等,这些项目无疑会增强西藏社会经济基础结构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据统计,1994年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20.2亿元,1995年将达到37亿元,而1990年仅7.61亿元,“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37.2%。如此超常的巨额投资与大幅度的投资增长率是与中央有关部委和全国其它

省市区的援助分不开的。

对青藏高原的援助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而且体现在人才、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除项目援助外,人才方面的援助也是影响青藏高原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以西藏为例,和平解放40多年来,从50年代知识分子支边,到现在国家制定鼓励内地干部、科技人员支援民族地区的政策措施,全国共派出11万人次支援西藏建设。1995年2月,中央组织部和人事部召开了为西藏选派干部工作会议。首批承担选派干部任务的14个省(市)和中央、国家机关29个部委,已选派1000多名领导骨干和专业技术骨干去西藏工作,对口支援西藏的44个重点县和区直机关、业务部门(注:参见钟仁同:“今年干部流向:到西藏去。”《人民日报》,1995年6月29日。)。为了培育人才,国家一直在西藏实行特殊的人民助学金制度,自治区内的所有学生均免费接受教育;为强化师资力量,国家有组织地选派了大批教师进藏,帮助发展教育;为了加速人才培养,1984年中央提出“在内地办学,帮助西藏培养人才”的战略决策,全国各地为西藏培养了许多急需人才(注:参见兰智奇:“西藏教育成就巨大”,《光明日报》,1995年9月8日。)。

外部的直接援助无疑是西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而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1995年9月2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致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的贺电中明确指出:“今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原则,继续实行有利于西藏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国人民也将继续支援西藏的建设,促进西藏的发展和繁荣”。在中央与全国各地一如既往的支持下,西藏有望加快大规模开发前的准备工作。

二、西藏的发展是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环境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作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与“中华水塔”的青藏高原的环境变迁会对广泛的地域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西藏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决定了其开发将不可避免地影响高原的自然环境,而高原的自然环境又具有较大的脆弱性。因此,西藏的开发会影响周边许多地区。

西藏目前仍是百业待兴:大农业的基础不牢,有待进一步发展:工业化程度不高,资源利用率低,制造业与资源采掘业外延扩张势在必行;交通运输业滞后,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业方兴未艾,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也就是说,西藏的经济发展不可避免会有一个产业扩张期,产业扩张无疑会影响环境变迁。但是,西藏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环境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①资源的恢复与更新速度慢。西藏气候寒冷而干旱,土壤水分不足,氮磷含量低,风蚀严重,植物发育生长期长,而且高原干燥猛烈的西北风不利于植物生长。植被一旦被破坏则难以恢复,生态环境会遭到严重破坏;②风沙化、泥石流、寒冻等自然灾害较多。垦草伐林会加剧土壤风沙化,诱发泥石流。风沙化与泥石流不仅毁田毁草,而且会阻塞交通,毁屋伤人。在海拔高的地区,寒冻时常发生,植被一旦被破坏,几无恢复之可能;③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等著名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在这些河流的中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若开发不当,江河两岸森林植被遭破坏,则会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泥少含量增加,河道、水库淤塞。长江、黄河流域是近十多年来水灾不断,黄河断流,与上游生态环境破坏不无关系。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将关系到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生产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④西藏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藏东交通线两侧昔日郁郁葱葱的高山如今大多已变为童童秃岭,横断山区泥石流频繁,西藏粮仓“一江两河”地区正面临风沙化的威胁。生态环境破坏已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西藏大规模开发无疑会影响其生态环境,而其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而且影响广泛,这就决定了西藏环境保护十分重要,且其重要性已超出地区界限。但西藏本身的环保投入有限。因此,国内或国际合作投资于西藏的环境产业是未来西藏的一个发展趋势。由于西藏的环境具有国际影响,西藏有可能争取相关国家与国际机构的援助。

三、西藏是中国乃至东亚、南亚未来发展的后备资源库

西藏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不高。随着国际与区际合作的不断加强,环太平洋地区的全面崛起,西藏有望成为周边地区与国家的重要资源供给地。

90年代以来,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华约的消亡与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西方国家80年代的低速增长与亚洲国家的高速增长,使世界经济重心开始转向环太平洋地区。许多预言家预言,21世纪世界经济重心将移至亚洲,21世纪是亚洲腾飞的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资金与技术向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亚洲环太平洋地区流动的速度在加快,这将为这一地区的资源开发提供难得的机遇。而且,中国大部分地区将于下世纪中期前步入中等发达水平行列,从现在起经济将保持一段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西藏的资源丰富,其巨大的潜在资源优势可望在国际与国内经济重心转移过程中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仅以水能资源为例,据马来西亚杨忠礼集团估计,要加速工业成长以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亚洲经济至2000年时将额外需要278兆千瓦的电力(注:资料来源于《产业周刊》,1995年第6期。)。西藏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00兆千瓦,可开发56.6兆千瓦。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对下个世纪存在巨大电力需求的亚洲来说将是最具吸引力的合作开发对象之一。尽管目前西藏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但中国于“九五”开始将经济重心逐步向内地与沿边地区推移,亚洲的崛起将会使慧眼独具的投资商看好西藏的资源价值,西藏的资源开发可望展开,合作者会纷至沓来,西藏将成为国内其它地区、周边国家的重要能源、原材料供给地区之一。

构成资料后备库的主要资源有水电、有色金属与稀有金属、森林、珍稀动植物资源等。

四、西藏是中国未来特种旅游业基地之一

西藏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奇异的文化而闻名于世。西藏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分布广,开发潜力大。

西藏的旅游业肇始于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藏的旅游业发展较快,但目前的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表现为:①旅游业景点少,旅游网络尚未形成;②旅游设施数量少,档次不高。例如,1996年西藏仅有涉外饭店29个,仅占全国涉外饭店总数的0.66%,且绝大多数是客房总数少于100间的小饭店;③旅游基础设施有待改善,管理人员短缺;④旅游商品经济不发达。丰富的旅游资源与落后的旅游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表明西藏的旅游业潜力巨大,扩张机会多,前景十分广阔。

旅游业按内容可分为一般性游览观光旅游、探险和科学考察等特种旅游以及休闲度假旅游三类。西藏发展这三类旅游的潜力均很大。西藏的旅游资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是特色鲜明的,其特点主要是:①文化与历史遗迹堪称世界一绝。藏传佛教文化神秘的个性特征,吸引力常盛不衰。众多的宫宇寺院、历史久远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无不是藏民族在生息繁衍过程中所创造的文明与文化的结晶,令探古者心驰神往;②西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的古环境变迁与地质形成留下了异常丰富的自然历史遗迹,具有较高的科学考察与旅游价值;③许多旅游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来说“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珠穆朗玛峰为世界最高峰;纳木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等是世界上最高的湖泊;“圣山”冈仁波钦吸引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宗教派别的信徒来此转山朝圣,西藏的南迦巴瓦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其周围地区的原始生态环境为全球现存的奇观之一;羌塘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那里栖息有珍稀的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等,有面积广阔、原始景观保护完好的无人区;藏东南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在亚洲独一无二,4000多种植物与众多的野生动物构成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生态景观;独特的植被类型、古冰川遗址、灿烂的古文化遗址等无不别具一格;④西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风土人情、建筑风格均独具特色、魅力无穷。总之,游西藏能给人以神秘、新奇、奇绝、粗犷、原始、自然之感受,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美与求知等多种需求。从上述资源特点不难看出,西藏具有发展独种游览观光、科学考察与探险的雄厚基础,大自然的造化与藏民族的创造力赋与了未来旅游业无穷的潜力。此外,特别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是西藏将有可能成为休闲度假与疗养的圣地之一。从区内考察,西藏除拥有吸引力巨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外,还具有气候高寒,夏季气温低等特点,是夏季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只是由于开发能力低,高档旅游需求条件尚不成熟,这一优势尚处于隐性状态。从区外考察,中国国内与周边国家的高档次的休闲度假与疗养旅游需求将在中期内迅速成长,对青藏高原的高档旅游业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一般而言,当一个国家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后,人们有可能产生广泛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5000美元。1994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679元/人(约450美元/人)。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至2030年前后就会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广东、江*

、上海、北京、天津等比较发达的省市比全国平均发展水平高,将有可能在2010年前后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另外,亚洲的崛起将有可能带动西藏周边或附近国家的旅游需求。可见,2010-2030年西藏的休闲度假与疗养旅游业的外部需求会逐步成熟,而且届时西藏的经济实力将达到有能力大规模开发旅游资源的水平。区内外两股推动力将使西藏成为下个世纪中国夏季休闲度假的圣地与中国特种旅游的基地之一。

综上四个方面所述,西藏在全国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在未来的区域分工中将担负一部分全国分工职能,西藏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地位低下的局面有望在下个世界得到改变。

标签:;  ;  ;  ;  ;  ;  

论西藏自治区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