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计算是数学的心脏,可以说没有计算就没有数学,在小学阶段计算可以说是贯穿数学教学全部内容的主线。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值得我们教师去探索、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 兴趣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面对21世纪的小学生,教学也要与时俱进,需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不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观察,并主动地去探索,参与法则、公式、定律、性质的推导过程。这样,学生对于获得的知识,才能理解得深刻,并自觉地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不仅记得牢,而且运用自如。
一、兴趣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了兴趣就会变“强迫学”为“主动学”。由于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计算教学中,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和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单一的机械的计算,学生易于疲倦、分心。
二、创设情境教学与生活结合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一个简单的例子——卖菜,别人买了3千克,每千克2.5元,你可能计算能力不好要用计算器去按,而别人计算能力好的口算就出来是7.5元,当你算出来的时候可能别人都又卖了两次菜了。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生由于天生爱玩,活泼爱动,在课堂上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提高不了,教师对于小学生计算方面的指引也难以达到成效。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课堂上我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这样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地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新奇,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也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是手段不是目的,在创设情境时要便于学生探索计算的方法,理解算理。
三、丰富计算能力的内涵,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能力不仅仅指会用笔算、口算等进行计算,以及计算得正确和迅速。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至少它还包含对口算、笔算、珠算、估算等多种计算形式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计算形式,它还应包括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简便,等等,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要保障计算的正确,除了正确理解、掌握、运用法则外,还受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直接影响。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要轻易地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在计算的时候要让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重视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小学阶段,学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不是真正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是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如学生在计算250×24时,很多学生是这样算的:250×24=250×(20+4)=250×20+250=5000+250=5250。这部分学生知道这道题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试想,我们的老师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质,知道该定律是把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变为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和,学生在计算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
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
论文作者:董晓惠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5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情境论文; 口算论文; 兴趣论文; 除法论文; 小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