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发展与民族素质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少数民族论文,事业发展论文,民族地区论文,素质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由一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人类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二是指由共同利益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从这个含义而言,社会事业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的或精神的所有要素。但我们现在所论社会事业,特指除政治、经济以外的所有构成社会的要素,具体指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等内容。社会事业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当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社会事业的发展就成为能否进入发达社会的关键,也是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发展社会事业对国家、民族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2000美元,社会事业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比较而言,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处于更加落后的状态,其对发展的制约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既重要又紧迫。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民族素质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
一、我国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受过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少数民族人口为:内蒙古自治区64330人,占6岁及6岁以上少数民族人口的1.44%;广西壮族自治区79114人,占0.5%;西藏自治区5499人,占0.25%;宁夏回族自治区12597人,占0.7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7357人,占0.98%。[1](P.108-111)。按民族统计,受过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6岁及6岁以上人口见表1。
表1 部分少数民族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情况表
大学本 占6岁及 大学本科 占6岁及
科和研 6岁以上
6岁以上
民族 民族 和研究生
究生人 人口比例 人口比例
数 (%)人数
(%)
蒙古族 964311.81回族
125747 1.40
藏族191480.39维吾尔族
75080 0.99
苗族325720.40彝族
20920 0.30
壮族815490.54布依族 10223 0.39
朝鲜族 741323.98满族
168853 1.69
侗族153960.57瑶族
13716 0.56
白族188621.12土家族 49635 0.68
哈尼族 2003 0.15哈萨克族
13514 1.19
傣族2609 0.24黎族
4065
0.3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24-143页。
少数民族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蒙古族为8.40%;回族为17.77%;藏族为47.55%;维吾尔族为9.22%;壮族为6.83%;苗族为19.83%;彝族23.20%;满族5.54%;布依族23.77%;侗族10.87%;朝鲜族2.86%;瑶族9.32%;白族10.99%;土家族11.71%;哈尼族29.76%。[1](P.184-187)以上是对15岁及15岁以上少数民族人口超百万部分民族的统计。
这些数据说明,中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还相当低下。如藏族的文盲率高达47.55%,回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均超过了10%以上,而全国平均为9.08%,汉族为8.60%,这其中的优等生是朝鲜族、满族、水族。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比率也大致如此,全国平均为1.29%,高于这个比率的不多,朝鲜族最为突出,达3.98%,满族、回族、蒙古族也超出了这一比率。尽管如此,纵向的、历史的比较,我国少数民族的教育还是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比如建国前,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文盲率都在90%以上,读过大学的人凤毛麟角。
行业门类的人口分布情况能够反映社会事业发展状况(见表2)。
表2 少数民族行业门类的人口分布
卫生、体 教育、文化
科学研究占行业
民族社会服务业 育和社会 艺术及广播 和综合技术 人口的%
福利业电影电视业
相关产业
蒙古族 5447
4737
144907008.19
回族 13214 5472
136191369
6.88
藏族 1779
2076
8511 2324.33
维吾尔族5309
4188
150332825.50
苗族 3146
2372
8142 2052.74
彝族 2417
2305
7279 1782.59
壮族 9701
6284
226377504.08
布依族 1011
7582994 84 2.91
朝鲜族 3815
1873
4683 41612.47
满族 13383 7547
189441555
7.13
侗族 1302
1095
3725 1023.78
瑶族 1080
9093241 78 3.34
白族 1353
1009
2838 1555.00
土家族 4955
3396
9888 3154.11
哈尼族 5273181174 28 2.43
哈萨克族4858523888 48 9.20
傣族 5943261141 30 3.00
黎族 7963841441 44 3.87
说明:以上为长表数据。抽样比=长表总人口/计算机汇总总人口=9.5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318-323页。
在以上所统计民族中,超过全国平均比率的有蒙古族、回族、朝鲜族、满族、哈萨克族。汉族的比率为6.11%。朝鲜族最为突出,超过全国平均比率的48%。而其他大多数少数民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差距较明显,说明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城市化人口也能从侧面反映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发展的情况。在人口超百万的少数民族人口中,蒙古族、回族、朝鲜族、满族的非农业户口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24.73%),其中朝鲜族最为突出,达到了51.05%。
现代化指数也是衡量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现代化指数主要反映现代化在经济、社会和知识等三个领域的综合水平。不仅包括经济、社会和知识领域的变化,也包括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2](P.225)现代化指数包括世界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和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为典型特征的经典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是以知识化、绿色化和全球化为典型特征的新现代化,更能体现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综合现代化是以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现代化。[2](P.252)从这三种现代化的实现程度看,民族地区处于较落后的地位。
表3 2005年民族地区现代化水平
民族地区 2005年第一次现代化 2004年第二次现代化 2004年综合现代化
和全国
实现程度 全国排名指数排名
指数排名
内蒙古 86%
1534 18 33 16
广西 76%
2828 28 29 27
西藏 69%
2927 30 27 29
宁夏 84%
1736 15 31 21
新疆 79%
2232 20 32 19
全国 87% 39 35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435页。
在上表中,内蒙古的综合现代化水平在5个民族自治区中最高,排在16位,最低的西藏排在29位。5个自治区的第一次现代化水平实现程度、第二次和综合现代化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以下一系列数据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表4 2005年第一次现代化社会指标达标程度
城市人 婴儿死成人识 大学入
地区 医疗服务 预期寿命
口比例 亡率 字率学率
内蒙古 94 100
100 100
100 92
西藏
53 100
81 9269
57
宁夏
85 100
100 100
100 81
新疆
74 100
100 96100 88
广西
67 100
100 100
100 67
全国
86 100
100 100
100 100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439页。
表5 2005年第一次现代化社会和知识指标
城市人婴儿死 预期成人识 大学入
地区医疗服务
口比例亡率a
寿命a字率学率
内蒙古47 2.1 28 70
89 13.8
广西 34 1.2 24 71
91 9.5
西藏 27 1.7 37 64
55 8.5
宁夏 42 1.8 22 70
81 12.1
新疆 37 2.1 27 67
92 13.1
全国 43 1.5 26 71
89 18.0
说明:a为2000年或最近年的值。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440页。
在5个自治区中,没有一个达到全国平均达标水平,内蒙古、宁夏、广西达标个数为4个,均比全国平均少一个。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大的贵州省和云南省,达标个数仅分别为2个和1个。
在更能体现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排名中,民族地区处于全国靠后的位置。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分列第18、28、30、15、20位。在体现社会事业核心内涵的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生活质量等方面,民族自治区尤为落后。
表6 2004年民族自治区知识创新指数
知识创新指标的实际值 知识创新指标的指数
知识创
知识创知识创 知识创 知识创 知识创 知识创
地区
新经费
新人员新专利 新经费 新人员 新专利 新指数
投入a投入b 产出c指数指数指数
内蒙古
0.3 4.0 12.0 11 12 1
8
广西0.4 2.6 10.0 14
8 1
8
西藏0.2 0.6
7.3
7
2 1
3
宁夏0.7 4.8 15.1 27 14 2
14
新疆0.3 2.7 13.9 11
8 2
7
中国1.4
751
57 22 6
28
世界平均 2.4151 94 17 56
说明:a.指R&D/GNP(%)。
b.指从事研究与发展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万人。
c.指知识创新活动中发明专利产生,数值为居民申请国内发明专利数/百万人。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445页。
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大的贵州、云南的知识创新指数均为9,也很低。
表7 2004年民族自治区知识传播指数
知识创新指标的实际值 知识创新指标的指数 知识传
地区
中学
大学电视因特网 中学普 大学普 电视普
因特网
普及率 普及率 普及率
普及率 及指数 及指数 及指数 普及指数
播指数
内蒙古73 12 84
39 73 18 87
7 46
西藏 42 7
50
26 42 10 52
5 27
宁夏 64 10 95
53 64 15 98
1047
广西 58 8
69
58 58 12 72
1138
新疆 70 12 69
61 70 18 72
1143
全国 70 15 91
73 70 23 94
1350
世界 66 24 84 140 66 35 87
2653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446页。
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大的贵州和云南的知识传播指数分别为35和38。
表8 2004年民族自治区生活质量指数
生活质量指标的实际值 生活质量指标的指数生活质
地区
城市人医疗
婴儿死 预期城镇化 医疗服 婴儿存 预期寿
口比例a
服务
亡率b
寿命b
指数务指数 活指数 命指数 量指数
内蒙古47 2.1 28 70 61 81 21 88 56
广西 34 1.1 24 71 43 42 25 90 42
西藏 27 1.6 37 64 34 61 16 81 48
宁夏 42 1.8 22 70 54 70 27 89 57
新疆 37 2.2 27 67 48 84 23 85 53
全国 40 1.6 26 71 51 63 23 90 50
说明:a.为2005年的值。
b.为2000年或最近年的值。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447页。
贵州、云南、青海的生活质量指数分别为37、38和47。从生活质量看,民族地区与全国的差距不大,有3个自治区还超过全国平均指数,说明中国政府在民生方面对民族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007年7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2006年度中国31个省区市创新能力指数,包含创新资源、攻关能力、技术实现、价值实现、人才实现、辐射能力、持续创新和网络能力8个要素方面,下设39个具体指标。所有的民族自治区和人口比例较大省均列入创新能力显著不足行列,云南、内蒙古、新疆、广西、贵州、宁夏、西藏、青海分列24、25、26、28、29、30、31位。①
上述罗列了大量看似繁琐枯燥的数据,意在更清晰地了解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发展状况,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和意义。
二、我国发展少数民族社会事业的规划和措施
2007年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这是我国政府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期发展少数民族社会事业的总体规划。[3]这个规划至2010年主要预期实现的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发展指标是:民族自治地方“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少数民族婴儿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5‰;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种数比2005年增长20%,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印数比2005年增长25%;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占在业人口比重比2005年提高0.5%,基本接近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化率比2005年提高5%。在这个预期指标中,未将2004年我国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发展的真实指标公布出来,也未对2004年少数民族社会事业情况进行全面的普查,所以,验证这次指标的真正实现情况是十分困难的。
《规划》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即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科技水平;推进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提升少数民族社会福利水平;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涉及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包括:民族基础教育帮扶工程;民族高等院校建设工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工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工程;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培养等。可见,《规划》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其中,涉及少数民族社会事业的内容比重最大,内涵有新的拓展。特别是将社会事业发展的核心教育和文化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规划》如果顺利实现,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将起重要作用,奠定坚实基础,也将促进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但问题在于,虽然这是个非常好的规划,但在具体实施措施上乏善可陈。与全国的《规划》比较并没有特殊之处。我国的少数民族存在明显的历史发展、文化、自然环境,特别是价值观的多样性,少数民族之间差异很大,少数民族与汉族、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差异更为明显,所以,一个没有具体针对性的《规划》得难顺利实施,其效率和效果也值得怀疑。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更重要的是,有效实施一个规划,必须有可操作的硬性的实施计划,不仅包括资金的投入,还包括一系列的政府治理手段,而这方面正是我们最不完善之处。《民族区域自治法》在执行过程中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三、民族素质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影响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发展的因素很多,资金、教育、政府治理、地理环境、历史因素、传统文化、宗教等等。
资金投入显然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事业发展不同步的情况仅在少数国家出现过。比如在2004年的世界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中,高收入国家的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指数分别为100和101,而低收入国家仅为13和20。知识创新指数中,高收入国家的经费指数和人员指数分别为102和100,其专利指数为100。具体而言,高收入国家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而其专利产出数为862个(居民申请国内发明专利数/百万人),而低收入国家的研发投入比率为0.7%,专利产出仅为1个。教育是社会事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它对社会事业的其他部分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可以直接改变人们的观念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大学普及率与生活质量指标基本相符合。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高收入产油国由于教育的不普及,直接影响了其生活质量指标,比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都是高收入国家,但他们的大学普及率不高,导致医疗服务水平和婴儿死亡率与其收入严重不符。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由于宗教和传统文化的因素,大大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和知识传播指标。
那么民族素质对社会事业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民族素质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综合能力,即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生存能力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自我发展能力,也就是充分利用人口的素质水平,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以及国际国内环境等因素,推动自身发展的能力。竞争能力指在其具备的生存能力的基础上,民族之间的竞争过程。竞争能力虽然也体现了同一国度内的民族间的竞争上,但更主要是指不同国家的民族间的竞争过程。概括而言,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自身生存发展和对外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既需要历史积累的过程,也需要现实的不断提高过程。民族素质的高低,历史积累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因素是现实提高过程。民族素质由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和心理素质构成。很显然,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最主要途径,但历史的积累同样不可忽视。传统文化和宗教对民族素质起着特殊的作用。
从民族素质的内涵可以发现,与民族素质相关的很多内容或属于社会事业的主要构成部分,比如教育、医疗卫生等等,但两者并不相等,教育、医疗卫生的发展等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并非是全部,民族素质的高低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最能体现民族素质的是民族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比如某些高收入产油国,尽管教育和医疗设施很完备,但创新能力很低,教育的普及率也不高,从综合因素而言,民族素质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民族素质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影响是主要的。
很显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民族素质和社会事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互为影响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较高的民族素质,社会事业就不会得到实质性的发展。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释,即除历史、文化因素外,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孰先孰后。一般而言,现代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最主要的手段,也是民族素质状况的标志性指标。所以,那些进入发达行列的民族在发展的初期,将教育的投入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以压缩其他产业投资规模为代价率先关注人的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从表面上看,优先发展教育似乎简单,但作出这样的决策是很困难的,因为教育的回报滞后于对经济领域的投资。如果没有超凡的魄力和智慧,很难作出这样的决策。
教育投资虽然回报滞后,但长期回报率极高,影响久远,对发展形成综合性的影响。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民族素质,对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直接作用。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1年,GDP就会增长9%,而且可以连续以这样的速度增长3年,尔后劳动力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1年,GDP可以增长4%,这样的增加速度也可保持3年。仅技术进步一项,就占了自1945年至90年代初美国经济增长的50%以上。[4](P.45)1929-1982年间,美国人均GDP的增长中的25%可以由受教育年限的增长率解释。[4](P.20)以上这些事例所反映的其实是民族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因为教育年限虽然重要,但更重要是你教了什么内容,以及教育改善、提高了人的哪些能力。民族素质同样对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社会事业,其效益都具有滞后回馈的特点,发展初期,一般不会作为首选的目标。除了向经济领域的投入外,很难作出向社会事业超前投入的决策,这一现象已被世界发展现状所证实,几乎所有民族素质高的国家(衡量指标是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数)社会事业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民族素质低的国家社会事业均处于较低的水平。[2][5]还有一些例子可以说明这一规律,一些高收入的资源输出国其社会事业并未达到与其经济收入相称的水平。亚洲的3个发达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是高度重视教育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国家,他们的民族素质指标处于世界前例,而他们的社会事业发展指标同样处于世界的前列,社会事业发展指数高于经济发展指数。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二战后仅有这3个国家能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发展我国的少数民族社会事业,资金投入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民族素质。民族素质是发展的真正动力,社会事业的发展更不例外。在世界发展史上,有民族素质较低的高收入资源输出国,但却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是由低素质的民族所缔造的。社会事业作为第二次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尤其需要超前提高民族素质,才能保证其快速发展。
注释:
①参见《生活报》2007年7月14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