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儿童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0.01至2016.01我院新生儿科颅内出血早产儿69例作为研究组,同期住院非颅内出血(63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对15种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种危险因素,经单因素分析,7种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氧、胎龄<34周二种因素是早产儿颅内出血最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病与缺氧和低胎龄密切相关,故加强围产期保健,重视孕期胎儿监护对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早产儿;颅内出血;高危因素
【中图分类号】R722.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4-0208-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经头颅影像学确诊颅内出血69例,其中男47例,女22例,平均时龄21.78±14.47小时,根据时龄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非颅内出血早产儿63例作为对照组,男39例,女24例,平均时龄19.21±11.15小时。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如表1,并按设计好的调查表逐个登记后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分析方法
对所收集的资料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对15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7种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ICH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疾病,多见于早产儿,其病因、发病机制复杂,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病率有所下降[1],但仍需要重视。
本资料显示,在单因素分析中,早产儿ICH与7种危险因素相关,与文献报道相近[2-5],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缺氧、胎龄<34周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最危险因素,与文献报道相比,因素较少,部分病例的临床资料不够完善有关。
本组资料显示缺氧是新生儿ICH的最危险因素,及时发现缺氧史,可降低早产儿ICH的发生率,提高ICH治愈率。胎龄<34周也是早产儿ICH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这种生发基质大约在32周以后退化。在本资料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尽管现在早产儿ICH的发病率已有所下降,但不少患儿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对于有缺氧史早产儿,尽量做头颅影像学检查,头颅B超可床旁进行,可作为早产儿ICH诊断的首选方法。我们要尽量做到不漏诊误诊,提高早产儿ICH的治愈率,减少死亡率、致残率。
【参考文献】
[1]毛健.新生儿颅内出血[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6).
[2]罗香团.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J].广西医学, 2013(12) .
[3]易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J].重庆医学, 2014(23).
[4] Lee J Y,Risk Factors for 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n Premature Infants[J]. Journal of Korean Medical Science,2010, 25.
[5]杨嘉琛.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 24(19).
论文作者:钱玉萍,刘光辉,朱晓珊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早产儿论文; 因素论文; 颅内论文; 危险论文; 统计学论文; 资料论文; 新生儿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