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要原则_教育论文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要原则_教育论文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主要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则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10-0174-03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

1.价值取向多元,渐趋理性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在给我国传统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开始在价值观念领域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正统与非正统等观念并存的复杂局面。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在原有价值观的基础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他们更加注重自我成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也不完全认同西方人生哲学所倡导的利己主义;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社会充满责任但又不完全认同利他主义;他们富有激情但又容易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表现出盲从甚至行为冲动;他们既不只注重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也不只看到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而是努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向集体主义回归,努力将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之中,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并与集体利益共同发展。这从奥运志愿者、抗震救灾、舍己救人、激情理性爱国等行为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价值观渐趋理性。

2.价值主体凸显,呈现分化

“价值”表达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范畴,是客体所具有的属性及这一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及意义。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主体在不同的阶段和状态下也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因此价值是一个复杂的范畴。除客体固有的属性对价值起着客观的决定作用之外,主体的需要往往影响其对客体价值的判断。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对客体价值的认识、态度和观点,它支配和影响着大学生在实践中的认识过程、决策过程和行为选择。当深刻变化的社会现实作用于思想敏锐、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群体时,必然会对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产生影响。他们开始远离依靠、远离等待、远离他人的干涉,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自我,更加注重锻炼自己的能力,对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更加自信、务实地去面对社会和未来。追求个人利益、自我独立、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成为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主体在不同领域的不同利益表达也开始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成长经历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开始出现分化。

3.价值行为复杂,表现分离

社会多元多样的价值观必然会带来大学生的价值行为的不同选择。在政治生活层面,大学生在集体生活状态和个体状态下的行为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分离。在集体生活状态下,一旦社会出现事关国家荣誉、尊严和利益的重大政治事件,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很容易被激发,较易形成集中的政治性表达。而当利益的得失与取舍处于个人和国家之间时,比如在面临投身西部建设和农村支教以利于国家更好发展与就职于大城市效益好的单位以谋求个人更好发展之间的选择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在学习生活层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想努力把自己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但在具体实际工作面前,不脚踏实地、不勤奋学习、不刻苦钻研、不按规律办事,投机取巧的也大有人在,甚至还有的学生以抄袭作业、剽窃论文、考试作弊为荣,津津乐道于其间的技巧。在社会生活层面,他们也明白能力素质的重要性和做人的基本道理,但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往往对社会和他人要求过高,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和受到委屈时会表现出耐性不够、意志不坚、精神颓废、一蹶不振,甚至还会走向极端。

二、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原因

1.理论素养匮乏导致辨别能力较差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平时主要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忙于各种技能的提高,满足于以死记硬背的传统方式去应对考试。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不够系统和深入,不能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思考社会问题,更不能理性地看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种种发展中的问题。由于理论素养的匮乏带来的客观、理性、深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自然容易盲目相信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思潮,缺乏辨别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

2.压力过大产生非理性追求

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据统计,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6.5%。大学生面临着经济、学业、就业等各种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和未来发展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对而无法回避的问题。部分学生在压力面前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把压力变为动力,最终感到郁闷、无聊甚至失去斗志。为了寻找精神寄托,他们往往转向非理性的精神追求,较易接受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意识的影响。

3.人文教育缺乏影响人格健全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基本上还是培养“专才”的教育模式,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通识教育相对比较缺乏,还停留在培养“器”的层面。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导致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学习方法简单化,片面追求技能甚至是技巧的学习,严重忽视对中国文化、哲学社会科学及西方优秀文化的系统学习,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缺乏了解,不能很好地认识和理解近代中国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的理论问题。人文教育的缺乏使一些大学生往往忽视道德情操的陶冶,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4.网络与社会现实影响价值选择

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获取信息、进行娱乐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但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也极大的便利了非主流社会思潮的传播,催化了种种消极、腐朽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另外,现实社会生活中价值多元化和道德多元化的实际也使大学生容易迎合消极思想并盲目追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主要原则

人的价值观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体在适应外部环境与满足自身需要之间不断思考、提炼、整合与选择的过程。是个体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既成的社会结构中,不同个体之间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以及他们在行为中的价值取向就会有所不同。价值观形成的这一机理,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我们在教育帮助和塑造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1.核心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相统一

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既不是由单一价值观组成,也不是多元价值观的繁乱堆积,而是一个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并有多层面价值观与之相伴随的整体,是“一”与“多”的有机结合。过于强调多元价值观容易走向价值相对主义,而只强调核心价值观则容易抹煞价值主体之间的差别,二者都不利于良好的价值关系的生成。事实上,多元价值观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核心价值观对多元价值观起着加工、整合、滤清、导向的作用,二者之间应形成多元运作、核心主导的格局。

从多元价值观形成的角度看,它是外部世界在不同个体内心的沉淀,是在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尺度。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伴随多种价值观的渗透,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甚至还在一些方面表现出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之间的不相协调性。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舆论宣传和文化教育等多种途径,本着社会价值体系构建与个体价值观塑造相统一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对个体的价值观进行具有导向性的培植,使不同的价值观既在教育中碰撞,也在碰撞中教育,不断地在吸收和整合中促进个体价值观的转化与成型,使当代大学生能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一方面,要确立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下,社会主导价值观在内容和价值取向上具有一定的集中性和统一性,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鱼龙混杂的思想观念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观之间既存在一致也存在矛盾甚至是冲突。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缓解与解决需要运用价值协调的方法,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在确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使大学生在相互冲突和对抗的价值观之间作出理性判断与合理取舍,走出价值观领域的迷惑与困境。

另一方面,坚持核心价值观并不意味着打造全社会价值观的唯一性,而是要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是因为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使得价值表达过程中主体和客体之间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相关性,这一特性客观地决定了价值观领域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主导价值观在基本价值取向上具有整体性、理想性、精神性的特点,而个体的价值追求则更多地显示多元性、分散性、物质性的特点,两者在外部特征上看似相互对立,但在价值观的实践领域却具有复合性和依存性。主导价值取向的整体性是对多元、分散的个体价值取向的高度抽象与整合,主导价值取向的精神性又是对个体价值追求物质性的升华,两者之间的这一相关性正是价值观“教育”和“引领”的空间所在。

确立并坚持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既需要我们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个性发展,尊重其多样的价值选择,还需要我们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能把握好理论解释与宣传的尺度,切实寻找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并存的途径,使核心价值既能有效地引导个体的价值取向,又能对多元价值形成良好的控制力,而过于理想化、先进化的价值解释则容易使价值目标走向虚化,并降低教育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因此,我们既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体的活动对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促使他们向内积极地追求个体的自由、幸福和全面发展,又要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个体活动对社会和他人具有的价值,促使他们向外积极地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把多元的自我价值追求与爱国、创造、奉献、责任、共同社会理想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核心价值的实现作为总体的价值目标,把多元的价值追求作为走向核心价值实现的可操作的途径。

2.价值理想与价值现实相统一

从价值的实现机制来看,价值总是在现实的主客体关系中,通过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而实现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离开了现实,理想就成了空中楼阁;同样,理想引导着现实,现实离开了理想的引导就会陷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多元化是当今价值现实,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具有理想和目标指向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的合理价值取向必须体现现实关照与理想追求。

3.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由个人组成,而个人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的劳动创造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亦即对社会的奉献;人的个人价值是社会对于个人需要的满足,亦即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而从社会中获取。一方面,个人正当需要的满足是社会理想与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另一方面,社会理想与目标的实现也不能脱离个人正当需要的满足,它为其实现创造着条件。核心价值观是以社会为价值主体的,体现着社会价值取向;多元价值观是以个体为价值主体的,体现着个性化的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多元价值观要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均需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当今大学生一方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却并非没有社会责任感,一旦他们合理的个性价值意识得到应有的尊重,其社会担当也往往就会明朗起来,而这正是核心价值观发挥作用的体现。

4.价值观的民族性与全球性相统一

经济全球化大潮不仅带来资本的跨国流动、资源的全球配置、信息的自由传递、人员的交往、文化的交流,而且带来了跨国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但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并没有能够取代人们对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历史的、地区的、习俗的、语言的、文化的、政治的因素仍然是人们之间发生联系的内在纽带,仍然在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形成着不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观念领域的民族性依然是民族国家向前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但是由经济全球化而引发的全球政治和全球文化现象却也真实地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政治现象而言,世界各国之间既出现了为治理全球问题而对全球统一的行为准则与法律规范的呼唤,而这一现象也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与法制观念形成挑战。世界各国之间既有公共行政管理层面经验的相互借鉴,也有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同的民族发展道路选择而形成的政治体制差异性。因此,不同国家之间在相互借鉴和相互竞争中共存是目前世界的客观现状。就文化现象而言,各国之间科技与管理层面的文化越来越多地相互借鉴,也普遍接受民主、自由、平等、效率、公正、和平、发展等价值观念,但是不同国家之间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观念领域的分歧和冲突依然剧烈。这些现象就如汤因比所说的那样,表现为“人类文明世界在政治上分化为地区性的主权国家和它在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全球一体化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既是目前人类面临的困境,也引发了人们在价值观领域的诸多困惑。

在价值观教育中坚持民族性与全球性相统一的原则,就是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是共同向前的,在经济活动和经济组织跨越国界的同时,民族国家作为资源调节和分配的基本单位并未改变,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文化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领域呈中性的技术文明,有人称之为是“一种记忆力弱的文化”,历史的、地区的、习俗的、语言的、文化的、政治的因素所给予民族国家内部人们之间深厚的情感连接并未改变。无论在哪个国家,这种民族意识和情感依然是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大学生在学会融入世界的同时,依然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存在心灵的依附和精神的寄托,使他们在树立全球观念的同时更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关于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而且要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才能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标签:;  ;  ;  ;  ;  ;  ;  ;  ;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要原则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