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及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发展历程论文,成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271(2001)01-0116-04
成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然而,严格意义上的成人教育及成人高等教育是伴随着现代大工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在我国,现代概念的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是近百年之内的事情。回顾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我国现代成人教育随之产生。
我国成人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不发达,科学文化教育落后,政治斗争此起彼伏。所以,比起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不仅起步晚、发展慢,而且,其兴起的直接原因亦有所不同,主要是为适应民主革命的需要。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领导建立高等法文专修馆长辛店分馆和李大钊为适应政治革命的需要,在北京建立大学业余法文夜校,开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先河。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在长沙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以后在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在革命根据地和老解放区,为了培养革命干部和抗日军政干部,也为了替新中国准备干部而创办了一系列的成人高等学校。如广州劳动学院、农民运动讲习所、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中国女子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民族学院、抗日军政大学、北方大学等等。这些学校为革命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过伟大的贡献。但由于处在战争年代,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其教学与管理只能服从革命与战争的需要,教学内容以政治教育为主,并且大多数学校开办一段以后就停办或与其它学校合并。同时,由于革命根据地、老解放区来不及进行学制建设,所以成人高等教育不可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与其它事业一样,跨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当时正是百业待兴,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任务与困难很多,总方面都急需人才。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工人阶级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成人高等教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第47条就明确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为贯彻“共同纲领”精神,同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实施计划的决定》中,要求该校开办夜大学,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夜大学正式招生,标志着新中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正式创立。195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社会主义工业化对教育事业提出了迫切要求,不仅要求扫除文盲、普及初等教育,而且急需大量高级专门人才。因此,1952年国务院在批准《教育部1952年工作计划要点》中提出:1952年全国教育工作方针和目标是:采取短期速成和长期培养相结合,大量举办专修科、短期训练班的方针,迅速有效地为国家培养各种建设干部。同时提出要在大中城市试办夜大学、业余中学、函授学校及其它实习学校。1953年,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开办函授教育和夜大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办了函授教育,设财经专业,招收学生共2500人。从此,高等函授教育和夜大学作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两种重要办学形式,由全国各地全日制高等学校广泛兴办,并纳入我国教育体系。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一些厂矿企业也开始试办职工业余大学和职工大学。1955年以后,职工业余大学、职工大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办。1958年,吉林省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创办了黎明业余大学,培养当时农业生产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这是我国第一所农民业余大学。在吉林省的带动下,全国有的省、市也尝试性地办起了一些农民业余高等学校。1960年,北京率先创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大学,这是全国第一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面向北京地区职工的高等教育机构。紧接着上海、沈阳、长春、哈尔滨、广州等城市相继成立了电视大学,北京、上海、沈阳、青岛等大中城市广播电台举办了自学广播讲座。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的迫切要求,也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以及提供的条件,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几种基本形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到1965年,全国已有各类成人高校964所,在校学生412616人,专任教师8493人。[2]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成人高等教育,其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已初步形成。
“文革”十年,成人高等教育事业与其它事业一样,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据1972年的统计,成人高等学校由1965年的964所,减少到195所,减少近80%,在校生仅为1965年的4%。高等学校附设的夜校部和函授部全部被迫停办。由于1973年以后,国务院科教组推广“七·二一”大学的所谓经验,全国许多工矿企业纷纷仿效,一时间办学无要求,教学无规范,质量无保证的“七·二一”大学遍布全国。1974年统计,全国成人高等学校包括大量的“七·二一”大学在内共有3158所,1976年又猛增至46810所。在校学生达262.9万人,平均每校学生56人,相当于中小学的一个班[3]。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成人高等教育开始步入一条健康发展之路。从1977年8月开始,邓小平同志先后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全国科学大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科学和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拨乱反正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还是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4]”。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讲话确立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也提出了成人高等教育的任务。这一时期,一方面是迅速恢复“文革”以前已有的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函授学院、夜大学、教育学院等,另一方面是对“文革”中建立起来的“七·二一”大学进行整顿,对其中一些符合条件的,经调整后改称职工大学或职工业余大学,同时,为满足广大工人、农民、干部、教师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成人高等教育的新的形式相继产生。
1978年11月,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召开了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广播电视大学筹办工作的指导思想,制订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试行方案》,对开办广播电视大学急需解决的编制、物质条件等问题作了初步的安排。会议以后,国务院以国发[1979]14号文件批转了这次会议的报告。1979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正式开学,紧接着除西藏外,28个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广播电视大学,到1979年8月,全国共办起了29所广播电视大学。
为促进青年自学成才,教育部制定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规定凡自学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此项制度从1981年起试点,不久在全国推广。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适应干部队伍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需要,1983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等单位《关于成立管理干部学院问题的请示》,规定:管理干部学院培训具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在职管理干部。管理干部学院这一新的成人高等教育形式也迅速发展起来。此外,在全国各地还出现了社会力量举办的函授大学、刊授大学、自修大学等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
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力争实现在本世纪末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党中央先后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召开了成人教育工作会议,讨论了《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成人教育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必须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坚持一要改革二要发展的方针。”确定了岗位培训、成人基础教育、成人高中等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和生活教育为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其中岗位培训为成人教育的重点。这些基本精神在成人高等教育迅速得到贯彻和落实,高层岗位培训和大学后继续教育的重点地位在不同成人高校受到普遍重视,成人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入。至此,普通高校的函授、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其他社会力量兴办的成人高校,构成了我国成人高教的基本力量。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以后,全国掀起了新的思想解放热潮。党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做出了“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使经济建设隔几年迈上一个新台阶”的战略决策。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进一步对外开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进一步认识到,要使经济和社会持续、高速、健康地发展,要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必须大力发展成人高教。1992年8月,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意见》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成人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提出了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及十项政策措施。此后,我国成人高教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大力发展。1997年成人高教本专科在校生数272万人,招生数100万,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的在校生数317万人,招生数100万人。从学历教育来看,成人高教已接近或相当于普通高教的数量[5]。近几年成人高教的在校生数和招生数不断增长,98年在校生282万人,招生数100万人,99年在校生305.49万人,招生115.77万人,招生比98年增加16%。[6]
二
我国现代成人高等教育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从萌芽、产生、发展到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总结。
思考一:怎样看待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及其发展
我国的成人高教肇始于20世纪初,但它的真正发展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经过这些年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成人高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擎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成人高校以其办学的业绩和鲜明的特色,奠定了其应有的地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受传统正规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对待成人高教及其发展的问题上,社会上一直存在种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一些人认为,成人高教在我国主要是在补文革时期十年动乱所带来的人才断层和知识失缺,这种任务现在业已完成,故成人高教应转向或取消;还有人认为,成人高教是一种“低标准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特色越来越淡化,质量问题越来越严重,故应整顿完善后再图发展;也还有人认为,成人高教只是普通高教的附带和补充,它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普通高教的情况等等。
我国成人高教几十年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它产生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大量高级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一种反映,是人们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的一种必然选择。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优势,必须发展科技教育,而要发展高等教育,必须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成人高教在我国绝非权宜之计,绝不是可有可无,或这一阶段需要,那一阶段不需要,它是穷国办大教育,“两条腿走路”发展我国高教事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达到15%,即达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15~50%)。实现这一目标,成人高等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重大使命。因为大众高等教育的许多特征,如招生对象的大众性,培训目标的多元性,办学的多层次,专业设置的多样,学习方式的灵活等,正是成人高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优势和风格特色。至于办学经费投资少,办学主体多元化等更是成人高教的强项。成人高教不仅在数量规模、办学形式等方面符合大众高教要求,而且为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可与普通高教协调配合,发挥各自优势。目前,精英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都是必须的,普通高教以精英提高为主,而成人高教则承担大众普及的任务,两条腿走路共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
思考二: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如何保持特色,提高质量
有特色才有优势,才有竞争力。成人高等教育之所以蓬勃发展,其缘由也正在此。应该说,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其总体发展过程中的成教职教特色是鲜明的,基本做到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培训时间的速成性,培训方式的灵活性。但是,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有忽视和淡化特色的偏向。如在培养目标上以学历教育为唯一导向;教学计划上沿袭普高的模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注重成人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不够,教材直接或间接套用普通高校教材;以课程讲授为主,电大不电、函授不函、夜大不夜的现象仍程度不同的存在。因此,在筹划成人高教进一步发展的时候,要切实注意保持其特色和优势。首先在目标定位上,成人高教应侧重于职业技术,兼顾文化养成以区别于普通高教的侧重于文化养成,兼顾职业技术;教学计划上要冲破三段式结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专业课),注重针对性、实用性、职业性,强化操作技能训练;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发挥成人学习优势,大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模拟式等适合成人学习的方法。
质量问题也是人们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所以这样,与人们在议论这一问题时的参照标准不同不无关系。到底应用怎样的质量观来看待成人高教的质量,成人高教的质量究竟怎样呢?我们认为,教育质量是多样的,发展的和体现出个性与特色的。在评价成人高教的质量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即要从成人高教的人才培养对满足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而不能仅以学历知识的掌握为唯一评价标准;二是多样性。即体现质量标准的层次和类型差异,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成人高教质量标准是不一样的,都可在其所在层次和类型方面办出高质量、高水平;三是发展性。即把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为主的评价变成以个体纵向比较为主的发展动态评价。
以这样的质量观来看待我国成人高教,则不难看出,我国成人高教发展的成绩是巨大的,总体质量也是符合要求的。国家教委曾对我国成人高教进行过几次规模较大的质量评价,如95年左右的职工大学评价,95-97年的全国普通高校函授夜大学评价,97-99年的广播电视大学评价等。评价的结果也基本反映了这种情况。
当然,质量是一个持续追求的过程。成人高教在我国发展时间短,投资少,加上部分人思想认识不到位,以创收为唯一追求,质量问题始终存在,有些学校还表现得十分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始终高度关注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当前特别需要加强以下质量管理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这种质量保证体系应由以下三大部分构成:即宏观的国家社会市场保证;中观的学校保证和微观的教学质量保证。要从学生入学注册、专业计划、教学学习直至毕业的从输入到输出的全过程,从教、学、管三个主要维度对每一个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管理。二是建立起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这主要包括为教育提供的人与物质的资源质量标准(投入);教育教学实践质量标准(过程);成果的质量标准(产出)。三是规范质量管理活动。管理活动规范有序,管理规章制度的健全是第一步,应该符合三个条件,即完备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完备性指制度完整,各岗位职责和各主要管理环节都应具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可操作性是指管理者可按要求去做;可检测性是指质量管理工作做得好不好可以检测,并与奖罚挂钩。
思考三:成人高教如何在改革中持续健康发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对人才及高等教育发出了深情而急切的呼唤。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既给成人高教带来大力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发展的良机,深化改革以应对挑战,这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第一,调整成人高教的结构体系。进一步调整的思路是:办学形式结构多样性。要在继续发挥传统学校教育在实施系统教育方面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远距离教育如广播电视、自考、网上大学和社会推广教育(各类岗培班、短训班、讲座)等的优势;层次规格结构有序化。为了与普通高教协调平衡,有序衔接,成人高教还是应注意层次的低重心(以专科为主体)、规格的应用型,当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条件较好的普通高校的函授和夜大学重心可以适当上移到以专升本和本科为主;科类专业结构的合理化,专业设置上以大力培养各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主,应社会急需,培养交叉、边缘、紧缺专业人才。通过调整以优化结构和资源配置,在当前可利用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以及普通高校调整的契机,借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通过“抓大放小”,将成人高教整体规模扩张与机构优化有机结合起来,对一些条件差、效益低的可采取撤、并、合、改等方式进行重组。
第二,改革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应进一步鼓励企业投入、社会参与、引进外资,与政府部门共同办学,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社会各界共同办学体制,以满足社会对成人高教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又必须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成人高教的引导和管理。1999年,教育部承认的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成人高等学校有37所,高等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150多所,在校生近10万人,不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教育机构1000多个。民办高校在整个高教系统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7]
第三,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从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所需知识和能力入手,削枝强干,建立符合成人高教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上,目前,由于企业普遍实行的承包责任制和定编定岗,工学矛盾十分突出,职工很难进行长时间脱产学习,因此,成人高教的教学组织形式应以函授和学生自学为主,自学、函授与面授相结合,以不脱产、半脱产学习为主,不脱产、半脱产与脱产相结合;在方法和手段的采用上,应废除注入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启发思维,发展能力。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如电视录音、计算机网络等。
收稿日期:200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