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理论看中学写作教学_教学理论论文

从创新理论看中学写作教学_教学理论论文

从创造学理论谈中学写作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理论文,论谈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生于本世纪40年代,由美国人奥斯本创始的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创造活动的实质、效能和规律的科学。它以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过程、创造成果和创造环境为研究对象。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有创造哲学、创造性思维理论、创造性人格理论、创造性环境理论和创造性工程理论等。

创造学理论从它诞生以来,便广泛运用到许多学科中,甚至经过科际整合、互补,产生了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影响着人类各个领域的创造活动。如注重学生创造力研究与培养的创造教育,便是创造学和教育学联姻的结果。因此,随着创造学理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中学写作教学这块迫切需要改革的园地,也就理所当然地为其所浸染。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创造学理论指导写作和写作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写作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写作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具有一定规律的创造过程。从起始对于客体世界的反映与选择,到大脑的转换加工成为主体的自为世界(意象世界),然后编码组合为全新的艺术世界,这整个流程,无不涉及写作主体多方面的创造能力。比如,在选择定题时,涉及主体的观察能力和直觉能力;在炼意构思时,涉及主体的批判能力和想象能力;在谋篇布局时,涉及主体的结构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修改润饰时,涉及主体的反馈能力和比较能力。可见,写作中每一个环节的深入,都是主体创造的不断推进。中学生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亦是如此。

但令人遗憾的是,多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未能认识到学生写作的创造性,没有把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到应有的高度。尽管有的教师在克服写作教学中的随意性、孤立性、单调性、依附性等无序状态的传统弊端,建构科学的写作教学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和探索,但是他们大都把立足的重心建立在作为客体的文章写法的外式规律上——诸如开头结尾、层次结构、遣词造句以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论证推理等,而忽视了对学生在写作中的各种创造能力的关注和培养。

不仅如此,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有的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观念陈旧,方法单一,其教学形式和手段是他当学生时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而他老师的那一套又是从他们老师那里学来的,如此陈陈相因、旷日持久、毫无创造性的写作教学,必然会极大的挫伤学生的写作兴趣,扼杀学生写作的创造潜能,导致学生写作的惯性和惰性。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在他们身上不能没有创造的能力。正如国外许多学者认为的那样,创造能力的开发比自然资源的开发更为重要,它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写作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中学语文教师就应该自觉地运用创造学的理论来研究和指导写作教学。

面对创造学的理论,有些教师开始摸索,竭力想将创造学理论运用于写作教学实践中。他们给学生讲授大量的创造方法,以帮助学生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光做到这点还远远不够,创造学原理的运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笔者认为,写作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创造工程,这一工程的建构和完成,既有学生主体的内部因素,又有写作的外部条件。因此,中学写作教学就必须依据创造学的理论和中学写作教学的规律,实施创造性的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写作既是写作主体多种智能的综合,又是写作主体心灵的展览、人格的体现。它不仅和主体一系列智力因素相关,而且更与主体的兴趣、动机、意志、信念、追求等一系列人格因素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以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为核心的创造性人格,在写作中是一种引擎并运载全程的写作能量,它之于写作,犹如甘露之于花草,血液之于躯体,泽被而发生机,灌注而获灵气。假如没有这种创造性人格,那么就没有创造性的写作。因此,在中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驱动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使之燃爆出创造性的火花。

首先,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心理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首先在于诱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即浓厚的写作兴趣和正确的写作动机。从创造学角度看,兴趣和动机,是一种引起和维持主体创造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创造目标的愿望和意念,是推动主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原因。由于它和一定的情感有关,和某些需要相联,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生发出对写作的热爱和渴望,从根本上消除写作活动的心理障碍,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例如,可以向学生讲授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道理来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写作的决心;可以讲述名家写作轶事,教师进行写作示范,让榜样的力量去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可以让讲读课文的美质美态作为潜在的引导力量,影响和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和行为,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变常规写作为竞赛作文和有奖作文,以培养和引发学生对写作的迷恋。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写作的心理动力调动起来后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把写作当作一种精神享受,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其次,要激发学生创新求美的思想意识。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不仅要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心理动力,而且还要激发学生创新求美的思想意识。笔者认为,中学写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写作技巧训练,它更多的是一种美的捕捉与创造。但是当前有不少学生在写作中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就是邯郸学步,学了人家,丢了自己,有的甚至东施效颦,矫揉造作,丑态百出。即使有些学生能文字通顺,结构完整,表现出较厚的写作功底,但也很难让人感受到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匠心。要改变这种状况,写作教学就要扬弃“我叫你怎么写就怎么写”的僵死程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优势和审美个性,以美的存在为目标,自觉运用新颖的材料和独特的表达运笔为文。唯有如此,创造性人格才能得以真正建构,写作也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美的创造。否则,写作水平永远无法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说创造性人格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源泉和动力,那么创造性思维则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在中学写作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三方面着手。

黑格尔认为:“对于艺术家来说,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其实,想象何止是艺术家的本领,中学生写作同样少不了想象。它能弥补学生生活的缺陷,丰富事物的内涵,赋予形象极大的审美价值,创造出气象生动、情真意切的“第二自然”(艺术世界),因此,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想象这种本领的培养和提高,而由于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则可以根据想象的层次和生成规律循序渐进的处理。首先,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如学生学了《石赋》一类借物喻人的作品后,就可要求他们以《……赋》为题,充分发挥联想能力,由事物的特征联系到人的品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又采用体裁改写和看图作文等形式训练学生的再造想象,使学生依据一定的材料,发挥想象,促进其形象地再造场景的能力得以提高。当学生的联想能力、再造想象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通过续写和补写等训练方法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而学生的想象训练达到一定境界时,他们就无需再根据课文,而是将储存在头脑中的各种生活表象根据写作的需要,做匠心独运的整合、处理,就能创造出新颖别致的艺术图景。

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要注重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与只有一个思维起点、一个思维角度、一个思维指向、一个逻辑规则、一个评价标准、一个思维结果的集中性思维不同的立体思维方式。它具有敏捷性、机变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因而人类的各种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发散性思维。由于传统语文教学对任何问题都以一个标准答案来判断的习惯作法,常常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尤其是写作教学中那种过细死板的指导、死扣命题的审题、勉强对照公式化的评分标准来评判文章优劣的作法,都在无形中使得学生的思维单一、呆滞和迟钝,产生学生文章结构公式化、语言程式化、手法模式化和思想板结化等大量通病。因此,要克服写作中这些弊病,首先,教师拟定的作文题目不能太窄、太死。太窄、太死,对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不利的。当然,也不能太笼统,漫无边际。好的作文题应当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向各个方面积极的运动。比如,《我的老师》这样的题目,在小学做一两次是可以的,在中学仍是出这样的题目,就易导致学生的思维集中于一个方面,难以写出新意。如果改成《老师的……》这样的题目,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能活跃起来,可以写的东西就很多,如老师的“笑容”“眼睛”“皱纹”“教鞭”“生日”“星期天”……一经点拨,学生就会从各个角度思考,抓住一点,写活老师的形象。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审题立意时思维拓宽和拓深的练习,小学生写“我的老师”,写来写去不外乎写老师带病上课、雨夜家访等内容,形成“一画像,二举例”的呆板思维模式。在中学这显然不够。要使学生写出人所未想、人所未见的内容和意蕴来,就要引导学生从老师的工作(上课、家访、补课等)、生活(读书、写作、绘画、唱歌、摄影、下棋等)、家庭(父母、爱人、子女)等全方位去思考,指导学生优选写作的角度和材料,以帮助学生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来。第三,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作文出新、文章显美的表现方法,比如许多学生在写人时都喜欢开篇定调直到结尾,尊敬谁,喜欢谁,开头就一语破题,感情没有发展,没有波澜,因而文章平淡无奇。如果教师启发学生在构思上选材上作多方面思考,采用学过的“抑扬法”“烘托法”写作,文章就会文意传神,扣人心弦。

此外,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要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一种唯上、唯书、唯现成答案的风气,使人不敢越雷池一步,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勇于批判、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些情况也严重束缚着学生写作的创造性。为此,教师要着力设计一些写作训练,有意识地打破学生由习惯或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突破思维的模式化,不苟同于传统观点,从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探索,正中求反,常中求新。

(三)努力营造有利于写作的创造性环境 创造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人的创造力的发挥不仅和人的主观因素有关,而且也和环境密切相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外,还必须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写作的创造性环境。

首先,建立畅通的写作信息渠道。创造学认为,信息是创造的源泉。信息畅通、情报敏捷,是提高创造水平,加快创造速度,获得创造成功的关键。中学作文教学,要提高学生写作中的创造性,教师就既要扩大学生写作的信息源,扩开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写作视野,又要扩通学生获取写作素材和方法的渠道。除了坚持课堂训练外,还要采用课外活动、参观访问、读书竞赛、实践操作等形式,以开发学生写作的生活源泉和情感源泉,必要时还要创造一定的写作情境和氛围。比如,要让学生写一篇庆祝香港回归的文章,教师就可组织学生读有关香港的书刊,看有关香港的影视,唱“迎回归、颂祖国”的歌曲,然后展开讨论,这样,便能孕育和诱发学生内心勃勃涌动的爱国情感,使之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而畅然成文。

其次,完善激励学生写作的机制。在人类创造活动中,适时的激励能推动创造者去取得更大的成绩,有利于形成正反馈,造成良性循环。在中学写作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写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还要设法完善学生写作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生写作的创造性环境。如可以开办学生佳作栏,将每次作文写得好的用白纸放大,贴在教室后面墙上的专栏里,供大家学习借鉴;可以评选优秀习作,让学生用八开的活页纸将文章誊写在一面的两页,订在教室四周,供大家评判,获票最多的为优秀;可以建立文学社团,编印刊物,发表优秀习作;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对于被评为优秀习作或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教师除了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外,主要给予精神鼓励。如让他们作现身说法,谈自己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的创意,为大多数同学树立榜样。而只要我们能成功地采用上述一系列具有鼓励性的教学形式,就会不仅为学生提供显示写作才能的机会,使班级成为一个热爱写作的创造性群体,而且还会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从创造的产品——文章中直观到自己的本质力量而获得一种最充分的创造的快乐。

标签:;  ;  ;  ;  ;  

从创新理论看中学写作教学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