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政治”指向“历史”_政治论文

用“政治”指向“历史”_政治论文

用“政治”点化“历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历史教学中,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鉴于篇幅和编写体例的限制,讲授政论性很强的历史概念时总是捉襟见肘,而学生往往略知一二,问之:何以知?齐答:政治书上说的!由此得到启发:政史不分家,完全可以借鉴,二者相长。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和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为例解说之,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

一、补白

补白,作填补空白、补充说明之意。就是说,历史教材在相关问题的表述中过于概要,比较抽象,需要引入政治教材的文字、图例等作深入形象的解释,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96页,2007年)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59页,2004年)

历史教材通过对1954年宪法的分析指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人民民主,并且该页“学思之窗”思考题设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体现这一原则的?”显然,教材正文的表述是无法解释清楚这个问题的。我们发现,思想政治教材的这部分内容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清晰地明确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性质、决策原则、民主程序等,“人民民主”的概念自然产生,历史教学时,完全可以把这段文字通过材料、结论等形式交给学生。

例2: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96、97页,2007年)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祖国统一大家庭内,使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的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各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使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81、82页,2004年)

可以看出,同样是表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意义,历史教材简要,思想政治教材详尽而透彻。关于“原因”,历史教材只交代了“历史传统”一点,政治教材还明确了“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关系”等因素,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我认为,在藏独、疆独势力逆流而上的今天,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作这样全面深刻的分析不但是必要的,更是必需的。

关于“意义”,两科教材的三点要义基本一致,历史教材比较生硬,只是告诉你“是什么”,缺少“为什么”。政治教材每一点结论独立成段,先因后果,以理服人;在82页正文部分又增加了“专家点评”和“相关链接”,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用事实说话,非常鲜活生动。所以,历史课上在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的时候,引用政治教材,引领学生回归体味,省时省力,一石二鸟。

二、补缺

补缺,即弥补缺漏。历史教学中设计的一些主题或概念,从全面把握的角度来看,书本内容往往言未尽,意未明,必须予以补善。

例3:

“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1页,2007年)

再看思想政治教材对相关问题的阐述:

“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91~94页,2008年)

人教版历史教材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背景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两科的教材比较可以发现,政治教材给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下了定义,历史教材只是在叙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文字中有隐喻,历史教学中应该直接把政治教材中的定义拿来使用,因为学生早在历史教学之前接触了这个概念,理解上不会存在任何问题。

在“表现”方面,思想政治教材明确、具体,在该教材的92、93几乎完整的两页篇幅对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进行科学的内涵剖析,并设计了三幅图表、两段文字链接解释说明,形象而生动。历史教材通过第二子目“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第112页的“学思之窗”,加上前两课涉及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局部、零散地展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历史课在教授此部分内容的时候完全可以把政治教材的相关内容补充进去,使之更加完善。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历史教材较之政治教材缺憾有二:一是对积极影响一带而过,缺少全面的分析。政治教材则告诉人们: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对消极影响立足于原因和对策分析,缺少表现的概括。政治教材既有原因和对策分析,对消极影响概括为:“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等,应该借鉴。

三、补正

补正,补充改正,是指增补他说,使片面的乃至错误的结论得以修正,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的形成有赖于历史教材表述的科学和客观,在历史教材的文字表述有失科学的时候,有赖于教师及时地做出增补和修正。

例4: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3页,2007年)“我国紧紧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新的冲击和挑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实践证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96页,2008年)

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来说,高中历史教材从利和弊两个方面作了全面评价,只不过概说“利”,详说“弊”。思想政治教材与之正好相反,所以,从完整的角度来看,把政治教材中对积极影响的分析部分引入到历史课堂的解释中即可。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无论解释“利”还是“弊”,都涉及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历史教材说不好,政治教材说好,到底怎么解释?显然,二者都是片面的,只讲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历史教材更是只看到眼前(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没放眼长远(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尤其令人担心的是,学生会不会得出这样的认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害处多多。所以,政治教材中的“实践证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的结论就显得特别珍贵,值得借鉴和体味。

由于历史与政治相融相通和相补,用政治教材的内容来点化历史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往往一“点”就明,一“点”就透,事半而功倍。但须知,用之有方,才能使之有效。

其一,教学的要义是为理解而教,为掌握而学。借用政治教材的相关内容解释和强化相应的历史知识,出发点是让学生全面理解,完整掌握。所以教学设计必须结合重难点,抓住生疑点,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他们能够理解容易掌握的材料、事例、理论来破解难题,交代方法,形成认识。无疑,学生手中的教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然是“选”,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冲淡主题。

其二,新课程的教学观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既然一标多本,就难以靠死记硬背来解决学生知识与能力诸方面的问题,所以学习历史的时候必须给学生一个信号:主动寻索,多方探求,辩证全面地认识历史现象。这样的意识和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平时教学的反复诱导,用政治教材的相关知识反射历史,进行比对分析。无疑,学生手中的教材是一个较好的帮手。既然是“帮”,就不能颠倒主次,不自觉地滑向政治学科的轨道而偏离主题。

标签:;  ;  

用“政治”指向“历史”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