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教学视野:模块的意义及其教学要求_语文论文

整体教学视野:模块的意义及其教学要求_语文论文

一种整体的教学视野——“模块”的意义及其教学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模块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模块”,即主题单元。由于2003年新颁布的高中课程方案的影响,“模块”遂作为“单元”替代词而被广泛使用,但通常所说的模块并不具备高中课程所言模块之所有特性。本文所谓的“模块”,仅指内容组织上的单元,指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就其内容而言,整体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都致力于共同说明某方面的问题;就学生而言,在学完某个单元后,应对单元的共同目标有清晰而全面(而非分散、孤立的)的整体把握。之所以叫做“模块”或“单元”,是为与一般意义上以“课”为单位组织的内容进行区别。本文探讨的问题是:当教材以模块形式呈现时,教学应该如何设计、组织和实施。

一、模块的意义和特点

教学内容以模块形式来组织,大体上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围绕某一主题组织相关内容,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沟通,在学科课程的背景下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对于以独立篇章为基本内容的语文学科而言,模块形式的组织对于加强内容间的联系更具意义。例如,某版本《语文》(注:本文所例举小学语文教材均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者注。)三年级下册,以8个主题单元组织了32篇课文,或者说,32篇课文被组织为8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模块,而不是各自独立的32篇课文。

2.模块的组织方式为基础性、结构性的教学内容与生发性的内容的联结提供了可能,从而为学术知识与学生相关生活经验的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获得一种自觉的、有意义的生活创造了条件。比如,上述《语文》教材的8个主题单元分别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如此,便使得教学内容不再是脱离儿童生活的外在的东西:学术内容因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相结合而显示其充实和丰满,学生经验则因学术生活的介入而更具理性、更有意义。换言之,学术生活与日常生活得以相互滋养、相互提升。正如赞科夫所说:“在课堂上跟教师、同学交谈自己的想法,跟在校外偶然听到别人的谈论并不是一回事儿。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校外听到的那些话,一般地说是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的,这里就有可能形成错误的观念。如果教师能够简明扼要地,以儿童能够接受的形式加以讲解,那就不仅能形成正确的观念,而且有助于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注:赞科夫著:《和教师的谈话》,第4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在“课”的背景下,虽然也有部分优秀教师在教学时会考虑到课与课之间的纵向贯通及横向联合,即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但“课”的组织方式毕竟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即,无需教师对学科内容做整体安排和设计,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够相对不错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保证教学的系统、全面,而不会有太多的缺漏。模块这种组织方式则必须具备整体性思想和视野。围绕某一主题组织的模块内容,一方面更具整合性(将不同的内容整合到同一主题下);另一方面,也更具散射状(通过多种内容来突出主题)。模块的这种特性既为实施灵活而开放的教学提供了可能,也带来了挑战。现有的教学经验表明,若不能真正了解模块内容的基础结构特性,就可能使教学走向误区。一方面,可能被模块内容的发散性分散教学精力、扩散教学焦点,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某些扩散的或经验性的案例中,仅满足于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而忘记了学术提升,从而有可能导致教学的低俗化,难以实现教学与生活结合所带来的丰富性和意义联系;另一方面,被模块的整合性所迷惑,局限于抽象的共同主题,忘记了每一篇课文可能有的独立的价值。这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例如,某版本《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由《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一”组成。显然,主题是一致的,但每篇课文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风格等方面,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二、模块教学要通盘考虑、整体设计

如前所述,模块是由各自相对独立的几部分内容组成,最终也要通过几部分内容的分别实施来达到模块的统一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模块与以往的教学是相似的,并无特别之处。但在教学设计阶段,却要通盘考虑,整体设计。

首先,要考虑确定模块的教学目标。与“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模块的整体目标,相对上位而抽象。之后,则要进一步具体化为模块内每一组成部分的教学目标,并要清晰地意识到每一部分的目标如何去体现整体的模块目标。从这个角度也可看出,模块非要整体设计才可能有效实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模块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体现学科本身的特点,要用本学科特有的符号、工具和方法来实现模块目标。例如,上述《语文》教材的8个单元,就要与科学、品德与社会(与生活)、历史等学科区分开来, 体现语文学科自己的特有方式和特有内容。

其次,要考虑教学时间的分配问题。在模块背景下,教学时间是以模块为单位统一给出的。如上述《语文》教材第一单元,《教师教学用书》建议的教学时间为13~14课时。那么,是不是要把这些课时平均划分到各组成部分,使各部分内容所用时间相对平均?一般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来灵活机动地分配教学时间,这恰是模块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能够给予教师更大的自主弹性空间。当然,要保证各组成部分最基本内容的实现。

再次,要通盘考虑本模块所要展开的教学活动,如何展开这些活动,在哪些部分展开哪些活动。教学活动需要多样化,但不是在每一内容、每一课时都要体现形式上的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是多样化内容本身需要的反映,也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本模块主要促进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可能通过哪些活动来实现;也要考虑,哪一内容适合教师精讲,哪一内容适合学生合作学习,哪一内容需要学生现场调查,哪一内容需要学生动手探究,等等。当然,多样化活动的开展,恰好可以配合不同的教学时间长度来整体安排。

最后,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以主题来组织内容的模块,已然为教师利用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即同一模块下的各部分内容可以相互支持,互为资源。但是,主题的内容还可以扩展,既要联系以往学过的内容,更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沸腾的现实生活。当然,也不能无限扩展,而是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接受水平和知识基础。

在一个模块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就要对模块进行整体设计。一般而言,应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注:根据乔治·J·波斯纳和艾伦·N·鲁德尼茨基所著《学程设计:教师课程开发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二章内容改编而成。)

1.编写本模块的教学提要。

2.领会本模块预期学习结果的意义和重要性。

3.将预期学习结果进行分类。

4.提出对本模块学习至关重要的几个问题。

5.提出本模块教学所需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可能要进行的活动以及可能涉及的其他人或事。

6.绘制本模块的教学流程图。

7.绘制本模块的概念图。

8.编制能够统领本模块学习的一个故事。

当然,在模块整体设计之后,还需要对具体到每个课时的内容做具体的设计。

三、教学实施要体现多样综合的思想

所谓多样综合,即教学方式要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优化。教学不能满足于一种“万能”的方式,也不能为多样化而多样化,而要根据内容特点展开适当多样的活动,自觉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模块内容的综合性,为教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要求。如果教学不能采取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则不能很好地实现模块整体安排的意图。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遨游汉字王国》部分,便是以“汉字”为主题组织的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中包括“有趣的汉字”、“我爱你,汉字”等板块,在这些板块之下,则选取与汉字相关的多篇文章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初步认识汉字的悠久历史,了解汉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明确如何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等等。这些目的,需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来实现。例如,上述“有趣的汉字”板块,建议的活动有:搜集和编写字谜,开展猜谜活动;查找利用了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等等。

再如,北京市的一位高中语文教师自己创编了“胡同文化”单元(模块)。根据这一单元内容的特点,她将教学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分别在课堂及胡同现场进行。在课堂上有教师的主讲,有师生间的讨论,也有学生在调查胡同后的感受以及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对胡同的见解。在对胡同的调查中,同学们带着在课堂上所获得的对胡同的一般了解,运用多种方式,有的拍照、有的摄像,有的与胡同居民访谈,有的甚至做起了类似考古的工作,去亲身感受、了解、研究胡同文化,然后再带着鲜活的感受回到课堂上,深入地、以研究的姿态学习课本上的“胡同文化”。通过这样的多样化的学习,不仅深入地掌握了课文,而且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了关于“北京胡同”的各种作品,有诗歌、散文、诗配画,等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时空得以扩展,也使课内外一体化可能成为一种教学常态。

四、作业安排要适当体现综合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是学生独立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参与课程内容构建的重要途径。通过作业,最终使静态的、可能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动态的、现实的课程,成为学生掌握和体验的课程。因此,布置什么类型的作业、学生在作业中可能从事什么样的活动、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作业等问题,也是教学活动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在“课”的背景下,由于每一课所学内容相对较少而比较确定,因而无论是教材设计的作业还是教师布置的作业,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更多的是所谓的“短作业”,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当天所学内容,通过不同于教学例题的变式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作业反馈教学效果,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等等。短作业当然是必要的,没有此类作业,教学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掌握都难以保证。但是,若只有短作业这样一种形式,其弊端也是明显的。最大的缺点便是可能造成学生只关注书本知识,而对现实生活、对周遭的人、事、物的漠不关心,从书本到书本,使得学习活动只是一种纸笔实践及内在的思维实践,而缺少对火热生活的关注和参与。

模块内容的整合性以及相对较长的时间分配,使其有可能布置更多样化的作业。从弥补“短作业”之不足出发,可以在“短作业”的基础上,布置用时较长、内容较为复杂多元且必须通过或动手、或实验、或调查等方式才能完成的“长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将静态的书本知识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用学术生活的理性来提升对日常生活的感受与理解,以日常生活的鲜活与丰富来滋养学术生活,使学生参与建构一种自觉的、积极的、提升了的、高尚的教学生活。

某版本的《语文》教材在每一单元结束后都安排有“语文园地”。我理解,“语文园地”并非必须在课文内容学习之后进行,而常常需要在学习开始之前或结合内容的学习同时展开;而且不必都在课堂内进行,可以扩展到课堂之外由学生自己来进行。通过这样的“长作业”,将模块不同组成部分的内容最终在学生的活动那里得以整合,同时也通过学生的活动,拓展了模块单元的内容空间,也为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提供了条件。

事实上,长作业本身是模块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模块内容综合性、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于长作业的布置,应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长作业,教师要明确以下问题:

1.通过这项作业,能够实现哪些预期学习目标?

2.这项作业是否是围绕教学重点来设计的?

3.这项作业设计是否包含特有的活动?

4.这项作业是否有助于学生关注、了解、参与社会实践?

5.这项作业所需时间的上限与下限?

6.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指导与帮助?

以上所述模块的特点,仅仅是课程设计上的可能,要真正成为教学的现实,还必须依靠教师的现实努力来转化。

(说明:本文为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学的社会本性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之一。批准号为:DHA010272。作者注。)

标签:;  ;  

整体教学视野:模块的意义及其教学要求_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