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多元教学;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小,并不注重给与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而是运用“细化知识”的方式讲授数学知识,忽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获得感差。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加深对学生数学认知,并构建与学生认知相符的数学教学模式,注重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度的同时,让他们保持数学学习的新鲜感,促进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借游戏之光,提升计算教学高效性
游戏教学的优势在于消除课堂授课的严肃性和紧张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及 创造力,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本段具体从讲授数学计算知识点为例,提升教师计算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在讲授“6到10的认识以及相应的计算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法开展这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增强数学计算教学的高效性。具体教师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点,讲授数学知识。因为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运用多媒体,并创设相应卡通人物,开展人机互动教学,提升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掌握力。第二点,创设游戏。教师以小蝌蚪找妈妈为游戏背景,并让学生选择喜爱的小蝌蚪,并以学生的名字命名。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说:“每答对一道题,你们的小蝌蚪会长大一点,假如连读答对4道题,则代表你们的小蝌蚪会长成青蛙!”教师通过运用小蝌蚪大小对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点,展示成果。教师截取其中一段游戏情境,运用文字的方式论述。小冉看到如下的试题:10-4=?他积极地说道:“6!”教师运用游戏教学法,既让学生享受游戏学习的紧张感,又激发他们进行计算学习的能动性,增强计算教学的高效性。
二、借合作之光,增强学生思维灵活性
多样性往往运用着更多可能性。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法,给与学生思维碰撞,提供相应的舞台,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和综合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从而探究出正确的答案,增强学生思维灵活性。本段具体从合作教学的角度进行介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讲授“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从以下几点进行。第一点,划分小组。为了保证小组之间水平的均衡性,教师注重从整体的角度,对小组进行划分。与此同时,也应保证小组成员学习水平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化,教师可在小组划分的过程中,保证每个小组中有不同成绩层以及性格的学生。第二点,创设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教师创设具有开放性以及具有一定的难度数学题。题目如下:小明手中有20元。他打算买一瓶12元五角的植物油,售货员阿姨应该找回小明多少元?第三点,展示成果。给教师印象最深的是萧赞的回答。他说:“这个方法是大家共同讨论的结果,我们将12元五角,分成12元和5角,即先给售货员12元,让其找回8元。之后,在给1元,找回5角。最后将剩余的钱相加,从而得出7元5角的答案。”教师运用小组合作法,利用学生思维的差异性,通过相互交流,从探究出对应性的答案,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三、借实践之光,提高知识吸收有效性
实践教学的优势在于让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平面转向立体,让他们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现象,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解题的灵感,提升他们对知识的吸收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授“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感知数学知识,探究数学知识,增强对数学知识吸收的高效性。在开课后,教师对学生说:“对于直角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比较模式。但我们可以运用已知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比如运用分割法或是拼补法!”与此同时,教师列入如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小名的妈妈要给为小明的书桌买一块布,而书桌的形状为直角梯形,其中梯形的上底为25厘米,下底为50厘米,高为25厘米,则这个梯形的面积为多少?在大部分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进行提问。小婵说:“我将这个梯形的大小缩小十倍,并画到本子上,用小刀割下来,我惊奇地发现两个这样图形可以拼成一个长为50厘米,高为25厘米的长方形,而长方形面积的一半为梯形的面积。”
总而言之,在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构建数学知识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连接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对他们进行精准性地指导,从而在降低学生学习坡度的同时,让他们数学学习更具有方向性,提升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查健.新课改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6(A2)
[2]韩晓梅.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教师.2017(27)
论文作者:刘永德 李根存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学生论文; 高效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梯形论文; 课堂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