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铝土矿资源的一些特点

世界铝土矿资源的一些特点

一、世界铝土矿资源的若干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坤,胡鹏,程湘,姜军胜,刘江涛,向鹏[1](2022)在《几内亚优势金属矿产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及开发现状》文中提出几内亚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非克拉通南部,主要受Libérien、Eburnéen及泛非三次大的造山运动影响,主要的地质单元包括东部太古宙—古元古代马莱地盾、西部古生代博法(Bove)盆地和西南部泛非期Rokelide造山带。在广泛调研文献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几内亚铝土矿、铁、金等矿产资源的开发现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典型矿床分析,剖析了这3种优势金属矿产的成矿作用,认为几内亚超大规模的铝土矿资源是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构造、成矿母岩、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几内亚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未开发BIF型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几内亚东南部宁巴山和西芒杜2条绿岩带上,BIF型铁矿经历了太古宙至今漫长的沉积-变质/变形-风化富集作用。几内亚金矿以造山型金矿为主,形成于Eburnean造山运动晚期(2102~2085 Ma),主要分布在北部锡几里盆地内,具有明显的构造和岩性控矿特征。

唐波,付勇,龙克树,龙珍,王天顺,刘阳,杨颖[2](2021)在《中国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稀土资源分布特征及富集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在广泛搜集公开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稀土资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稀土富集机制。从矿床成因类型来看,沉积型含铝岩系伴生稀土含量最高,其次是红土型、堆积型;配分特征上,伴生稀土都具有明显的右倾特征,属于轻稀土富集型;区域分布上总体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主要含铝岩系在稀土含量与富稀岩性上存在差异,但在剖面上都具有由上到下含量逐渐增高的趋势。离子吸附、类质同象以及稀土独立矿物都可能是含铝岩系伴生稀土的存在形式,但沉积型含铝岩系中的伴生稀土由于经过了成岩作用,其离子吸附机制与中国南方现代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存在差异。相对于基岩的稀土含量与含铝岩系的矿物组成,沉积环境的酸碱度才是主导含铝岩系伴生稀土迁移与富集的主导因素。原始铝土物质的沉积过程伴随着频繁的潜水面波动,由此引起沉积环境酸碱度的转换,而潜水面波动的频度及水位的持续性在不同含铝岩系形成过程中势必存在差异,正是这一差异影响了沉积物中稀土的活动性及迁移距离,最终形成了不同含铝岩系间稀土含量与富稀岩性的差异。

赵婷伟[3](2021)在《EDXRF法测量铝土矿中铝元素含量》文中指出

黄荃莅[4](2021)在《从拜耳法赤泥中回收铁和铝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固体废弃物的回收与资源化再利用是当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每生产1吨氧化铝就会产生1.0~1.8吨的赤泥。大量的高碱性赤泥的产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赤泥本身含多种有价值金属,特别是铁和铝,可以用作二次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但由于性质相似,赤泥中铁和铝的存在对于其它金属的回收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本论文广西平果铝业有限公司的拜耳法赤泥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铁和铝含量较高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回收赤泥中铁和铝的两段酸浸工艺。首先采用低浓度盐酸一段浸出赤泥,富集其中铁和铝;接着草酸二段浸出赤泥,使铁和铝进入浸出液中。最后从浸出液中分离和回收Fe、Al和草酸,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盐酸一段浸出赤泥中,Na、K、Ca浸出并富集Fe、Al的最佳工艺为:盐酸浓度为1 mol/L,液固比6:1 m L/g,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60 min,此时Na、K、Ca、Fe、Al的浸出率分别为84.56%、65.53%、86.99%、0.11%和11.09%。同时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使用低浓度盐酸对赤泥一段浸出的反应是可行的,且赤泥中钙霞石、方解石、叶腊石、方钠石相对更容易被浸出,而赤铁矿和硬水铝石在此条件下很难与盐酸反应。(2)草酸二段浸出赤泥中Fe、Al的最优浸出条件为:草酸的添加量为4.22 g,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150 min,液固比为14:1 m L/g。在此条件下,Fe和Al的浸出率分别为87.76%和80.45%。通过浸出动力学分析得到,化学反应扩散控制动力学速率方程(?)为草酸浸出赤泥中(?)的反应速率模型,内扩散控制动力学速率方程3为浸出Al的反应速率模型,上述两个动力学速率方程很好地描述了Fe、Al的浸出行为。(3)Fe、Al及草酸的分离回收研究中:采用太阳光光照草酸浸出液,产生Fe C2O4沉淀,光照420 min后可回收85%以上的Fe;向除铁后的浸出液加入氨水,调节p H值至10~11,可回收得到Al(OH)3,而草酸以(NH4)2C2O4的形式回收。经过初步的经济分析,盐酸-草酸两段浸出赤泥工艺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赤泥带来的环境压力的同时,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许箭琪[5](2021)在《桂西二叠系含铝岩系中锂的超常富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锂作为一种战略性稀有金属在高新技术行业有着广泛应用,目前世界已发现的锂矿通常分为伟晶岩型、盐湖型和黏土型三类,与前两者相比,黏土型锂矿的勘查程度和利用率较低,但锂在含煤、含铝等岩系中的富集现象十分普遍,具有良好的综合利用前景。桂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铝土矿产地之一,矿床数量多、规模大,锂在沉积型铝土矿含矿岩系中的富集情况十分可观,Li2O平均品位0.17%,超过锂金属伴生综合利用指标(Li2O≥0.05%),具有作为锂资源库的前景。桂西二叠系含铝岩系顶、底板皆为灰岩,剖面主体自下而上呈现为(底砾岩)、铁铝岩、铝土矿(碎屑状、豆状、鲕状)、铝土岩和碳质泥岩(或煤层)。为研究锂在含铝岩系中的富集机制,以桂西二叠系沉积型铝土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查明锂在含铝岩系中的赋存状态、还原含铝岩系沉积-成岩-成矿过程中的沉积环境变化,分析锂的富集过程。通过野外调查、等离子体质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锂元素酸浸提取效率实验,得出锂产出于含铝岩系碳质泥岩层位,在铝土岩层位也有少量富集,锂元素赋存于以高岭石为主的黏土矿物中,主要以类质同象替代的形式存在,部分锂离子因黏土矿物产生的负电荷被吸附矿物表面,少量的锂以独立矿物锂绿泥石的形式存在。含铝岩系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经历了泻湖-潮坪-沼泽三个阶段,其中锂富集层位主要在低能潮坪(铝土岩)和滨岸沼泽(碳质泥岩)环境中沉积。锂在含铝岩系中的富集与沉积型铝土矿成矿过程有密切联系。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含铝岩系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铝硅酸盐风化,凝灰岩可能为成岩、成矿作用提供了主要的物质来源,第一阶段风化产物主要为高岭石和可溶性硅酸,高岭石经过进一步风化形成一水铝石,风化程度较高的一水铝石形成铝土矿,风化程度较低的含铝溶蚀物则形成铝土岩,在生物作用下形成碳质泥岩。桂西二叠系含铝岩系主要形成于半封闭的孤立台地,台地周围广泛发育的生物礁阻止了成矿水体中的锂向广阔海洋中流失,黏土矿物沉积后,Li+首先因黏土矿物表面负电荷被吸附,而后以类质同象的方式与Mg2+不成对替代Al3+,或与Al3+结合不成对替代Si4+,这一过程使得Li+进入了黏土矿物的晶格中,形成富锂黏土岩,部分黏土矿物形成锂绿泥石,同时少量吸附态的锂因类质同象替代反应不完全而保存下来。这一研究查明了桂西二叠系含铝岩系中锂的富集层位、赋存状态,初步揭示了锂在黏土矿物中的富集机制,对桂西铝土矿开发综合利用和研究富锂黏土岩作为锂资源的潜力提供依据。

杨点[6](2021)在《超临界水处理对赤泥脱碱、浸出铁及其脱除SO2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赤泥作为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工业废渣,因其碱性强、排放量大、环境风险高的特点,已成为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排放量最大的且难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除可作为原料整体利用外,赤泥中还富含多种有价金属,因此对赤泥的综合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难点课题。针对以往赤泥处理中存在的脱碱效果差和成本较高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超临界水的处理方法,以拜耳法赤泥为原料,探究了温度、压力、反应时间、浸出剂、液固比等对赤泥脱碱及铁浸出效率的影响,并评估了赤泥超临界水处理后的烟气脱硫效果,进一步结合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技术手段对反应前后赤泥固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未加入浸出剂时,超临界水处理过程中反应的温度、压力、时间和液固比可对赤泥的脱碱和铁浸出效率产生影响,其中温度为385℃,压力为23 MPa,45 min的反应时间,液固比10 mL/g为赤泥脱碱和铁浸出的最佳条件,此时赤泥的脱碱率为42.3%,铁的浸出率达31.7%。分析结果证实超临界水处理过程中赤泥中三水铝石和其他化合碱的降低,以及CaO与化合碱中的碱金属元素发生的置换反应,是赤泥实现脱碱和浸出铁的关键所在。(2)基于研究结果,CaO为最佳浸出剂,在反应温度为385℃,压力为23MPa,反应时间60 min,液固比20 mL/g,赤泥和CaO质量比为8的条件下,脱碱率可达97.9%,对铁的浸出率为82.7%,相关表征结果发现处理后赤泥中的钙霞石,石榴石等被转化为碳酸钙、硅酸钙等简单化合物,且反应后赤泥表面变光滑,团聚体消失,从结构上杜绝了再次反碱的发生。(3)脱硫结果表明,处理后的赤泥脱硫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在25℃,气流速度400 mL/min,SO2体积比0.2%,液固比100:5的条件下可实现赤泥脱硫的最佳效果。脱硫后的分析表明,赤泥中的碱能与SO2完全反应,其脱硫的主要产物为CaSO4和其他钙硅渣,反应后产物微观表面更为光滑,大颗粒被分解成为了小颗粒。

王祝堂[7](2020)在《建设西南边陲绿色水电铝工业带的设想》文中认为西南边陲铝工业带是指云南红河彝族苗族自治州、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崇左市、南宁市、防城港市在内的二州四市的铝工业,还包括云南省其他市州的铝工业。这两州与四市应使用同一电网的水电与统一的优惠电价,云南应向广西输送水电,不够可以从老挝进口水电或到老挝去建水电站。云南边陲铝工业带(含云南其他州市)内的铝产品设想产量:氧化铝30,000 kt/a,铝用炭素4700 kt/a,原铝15,000 kt/a,应把全部原铝转变为从初级(压力加工用锭)深加工产品到高级(结构件与装备零部件)的深加工产品。

单淑秀[8](2020)在《拉美地区的铝工业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拉美地区拥有丰富的铝土矿资源,曾经是重要的铝工业中心。但近十年来,拉美地区的铝工业一直处于衰退状态。区域内铝土矿矿山受到的影响较小,氧化铝受到的冲击仍然在继续,电解铝已经衰退到谷底。导致拉美地区铝工业衰退的原因众多。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和国家政策的不稳定、薄弱的基础设施和高昂的能源成本将会在长期影响拉美地区的铝工业。

龙乾[9](2020)在《棕刚玉用低品位铝土矿的脱硅及灰渣利用》文中认为优质铝土矿是棕刚玉冶炼的主要原料,随着矿石品位降低,主要杂质硅是造成炉况不稳定、产品质量差、高能耗、灰渣产量大的重要因素,而灰渣主要含铝、硅、钾等成分,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本文采用碱浸的方式对矿石进行脱硅,结合生产实际,对粉矿造团,以喷淋碱液的方式进行脱硅;采用常规水浸方式回收灰渣中的硫酸钾和粒度分离富集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相,并将灰渣和铝土矿进行混合碱浸脱硅。重点考查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碱浓度、脱硅温度、脱硅时间、液固比和喷淋温度等参数对脱硅效果的影响,并分析脱硅机理。获得主要结论如下:确立了粉矿焙烧制度,以10°C/min随炉升温至1000°C,保温1min,较佳碱溶条件为脱硅温度95°C,脱硅时间40min,碱浓度110g/L,液固比12:1,脱硅率可达58.44%,脱硅精矿的A/S从5.68提高至10.23,碱耗为5.62%,铝损失率4.37%。造团矿较佳碱液喷淋工艺为碱浓度110g/L,喷淋初始温度400°C,脱硅率为45.26%,脱硅精矿A/S从5.68提升至7.24,碱损失率为5.47%和铝损失率4.93%。前者脱硅效果更为显着。水?回收灰渣中的硫酸钾,适宜工艺为水浸温度60°C,水浸时间30min,水浸液固比20:1;经蒸发结晶产物硫酸钾回收率为65.46%,氧化钾含量达52.27%;经湿筛粒度分离后大于1微米的氧化铝和二氧化硅分别为54.65%和11.04%,小于1微米的氧化铝和二氧化硅分别为17.19%和57.57%,且灰渣中的氟、氯、钠等有害物质大幅度减少。灰渣与低品位铝土矿混合脱硅适宜条件为:灰渣/矿石配比为1:7,脱硅温度95°C,脱硅时间30min,碱浓度110g/L,液固比12:1;脱硅率可达66.40%,脱硅精矿A/S从3.15提升至8.55,铝损失率2.69%,碱耗率为5.23%;灰渣与高品位铝土矿混合脱硅适宜条件:灰渣/矿石配比为5:1、液固比10:1、温度95°C、时间40min、碱浓度110g/L,脱硅率可达54.37%,脱硅精矿A/S从5.02提升至10.98,铝损率和碱耗分别为4.23%和6.74%。棕刚玉用低品位铝土矿的微观形貌主要呈板状和柱状,经900°C焙烧后形成致密豆鲕状,温度升高至1000°C出现裂缝并呈蓬松板状,有利于脱硅过程固液相接触;在900~1000°C范围,温度升高脱去结合水的偏高岭石(Al2O3·2Si O2)形成尖晶石(2Al2O3·3Si O2)和过渡形态Si O2*,在1000°C时达到适宜的活化效果;温度继续升高至1100°C,出现石英相,不利于脱硅。

周璞[10](2020)在《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空间分区或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义,也是地球科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针对当前国土空间分区科学性不足、省级国土空间分区定位不清,以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资源型地区空间治理亟待加强等问题,本文以全国第一个全省域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为研究区域,开展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和实证综合研究,优化提出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的模型方法与技术流程,提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与空间管制建议,以期为省级空间规划分区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为促进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一是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重构和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在国土空间分类、分区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从国土空间功能系统演化机理出发,按照平行维度分类结构的思路,优化构建了五级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根据资源型地区独特的空间演化路径和高质量发展诉求,综合考虑资源产业发展及其外部影响,改进提出了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二是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和区划技术方法体系优化。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指标设置指向性不突出、模型方法机理解释不足,功能判别的量化依据不明晰等问题,引入生态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自组织理论中的协同学等原理,构建了以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为核心,以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和空间兼容功能协同性分析为判别标准,以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定性研判为校验准则的技术方法体系。三是开展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评价、综合识别与分区方案制定。构建体现山西特色的国土空间功能“态”“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方法进行多功能适宜性评价。基于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比较优势分析和协同性分析等结果,划定了山西省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和复合功能分区方案,兼顾了空间管制的政策需要和增强空间管制弹性的现实诉求,并提出了以功能为导向的空间格局优化建议和分区管治策略。综合山西省分区方案衔接对比和技术方法体系总结讨论,本文提出的功能分区体系、综合识别与区划技术方法基本可行,能够对不同尺度尤其是宏观、中观尺度下的空间分区研究提供一定指导,对完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与方法、指导省级和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世界铝土矿资源的若干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铝土矿资源的若干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几内亚优势金属矿产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及开发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优势金属矿产开发现状及典型矿床
    2.1 优势金属矿产开发现状
        (1)铝土矿
        (2)铁矿
        (3)金矿
    2.2 典型矿床/田
        (1)巴拉亚(Balaya)铝土矿床
        (2)皮德丰(Pic de Fon)铁矿床
        (3)锡吉里(Siguiri)金矿田
3 讨 论
    3.1 铝土矿成矿作用
        (1)区域构造:
        (2)成矿母岩:
        (3)气候条件:
        (4)地形地貌与水文条件:
    3.2 铁矿成矿作用
    3.3 金矿成矿作用
4 结 论

(2)中国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稀土资源分布特征及富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铝土矿的时空分布
2 中国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稀土分布特征及赋存状态
    2.1 中国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稀土特征
    2.2 主要含铝岩系伴生稀土含量
    2.3 不同成因类型铝土矿剖面结构及稀土分布
        2.3.1 沉积型铝土矿剖面结构及稀土分布
        2.3.2 堆积型铝土矿剖面结构及稀土变化
        2.3.3 红土型铝土矿剖面结构及稀土变化
    2.4 含铝岩系中稀土赋存状态
3 沉积环境与含铝岩系中的伴生稀土
    3.1 沉积环境与沉积型铝土矿中的伴生稀土
    3.2 沉积环境与堆积型、红土型铝土矿中的伴生稀土
4 含铝岩系伴生稀土富集的影响因素
    4.1 基岩的稀土含量
    4.2 含铝岩系的矿物组成
    4.3 沉积环境
5 中国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稀土的迁移与富集机制
6 结论

(4)从拜耳法赤泥中回收铁和铝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铝资源概述
        1.1.2 氧化铝生产工艺
    1.2 赤泥的产生、性质及危害
        1.2.1 赤泥的产生
        1.2.2 赤泥的性质
        1.2.3 赤泥的危害
    1.3 赤泥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1.3.1 在建材工业中应用
        1.3.2 在环保功能材料的应用
        1.3.3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4 赤泥回收金属的研究进展
        1.4.1 赤泥中稀有金属的回收
        1.4.2 赤泥中铁和铝的回收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5.2 研究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5.4 课题经费支持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性质、设备及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性质
        2.1.1 实验原料
        2.1.2 赤泥化学成分
        2.1.3 赤泥物相组成
    2.2 试验试剂及设备
        2.2.1 试验试剂
        2.2.2 试验主要仪器
    2.3 研究与计算方法
        2.3.1 试验方法
        2.3.2 计算方法
        2.3.3 分析软件
第三章 一段浸出赤泥的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盐酸、硫酸和硝酸与赤泥反应的比较
        3.2.1 理论用量计算
        3.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3.3 反应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3.4 盐酸浸出赤泥的结果与分析
        3.4.1 盐酸浓度对金属元素浸出率的影响
        3.4.2 反应时间对金属元素浸出率的影响
        3.4.3 反应温度对金属元素浸出率的影响
        3.4.4 液固比对金属元素浸出率的影响
        3.4.5 浸出后赤泥物相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段浸出赤泥中铁和铝的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草酸浸出赤泥的结果与分析
        4.2.1 草酸添加量对铁和铝浸出率的影响
        4.2.2 反应时间对铁和铝浸出率的影响
        4.2.3 反应温度对铁和铝浸出率的影响
        4.2.4 液固比对铁和铝浸出率的影响
        4.2.5 不同条件下AL的浸出率比较分析
    4.3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
        4.3.2 回归方程建立与分析
        4.3.3 三维响应曲面的建立与分析
        4.3.4 工艺参数优化
        4.3.5 草酸浸出后赤泥的分析
    4.4 浸出动力学分析
        4.4.1 草酸浸出赤泥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4.2 动力学方程的确定及拟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浸出液中铁、铝及草酸回收的初步探究
    5.1 引言
    5.2 太阳光催化回收铁研究
        5.2.1 反应原理
        5.2.2 试验部分
        5.2.3 草酸亚铁表征分析
    5.3 回收铝、草酸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情况

(5)桂西二叠系含铝岩系中锂的超常富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已发现的黏土型锂矿
        1.2.2 国内黏土型锂资源
        1.2.3 锂的赋存状态研究
        1.2.4 桂西二叠系含铝岩系的沉积环境
        1.2.5 锂的富集机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
        2.2.2 断裂
    2.3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矿床(化)地质特征
    3.1 含铝岩系地质特征
        3.1.1 含铝岩系剖面层位划分
        3.1.2 含铝岩系“旋回”现象
    3.2 含铝岩系主要岩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3.2.1 铁铝岩
        3.2.2 铝土矿
        3.2.3 铝土岩
        3.2.4 碳质泥岩
    3.3 含铝岩系主要层位的矿物组成
    3.4 含铝岩系锂富集层位及地球化学特征
        3.4.1 锂在含铝岩系中的分布规律
        3.4.2 富锂黏土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第4章 锂的赋存状态
    4.1 锂的主要赋存矿物
        4.1.1 锂与主要矿物组分含量的相关性
        4.1.2 锂绿泥石
    4.2 锂的浸取实验
        4.2.1 实验原理及测试方法
        4.2.2 实验结果
    4.3 锂的赋存状态分析
第5章 富锂黏土岩的沉积环境
    5.1 岩相古地理
        5.1.1 海陆过渡相
        5.1.2 台地边缘相
        5.1.3 斜坡-深水盆地相
    5.2 岩相学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5.2.1 黏土矿物种类对古气候变化的指示
        5.2.2 铝土岩韵律层理对氧化-还原条件的指示
    5.3 元素地球化学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5.3.1 古盐度
        5.3.2 古氧化还原条件
        5.3.3 古气候
    5.4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第6章 锂的超常富集机制
    6.1 锂富集的影响因素
        6.1.1 物质来源
        6.1.2 古气候因素
        6.1.3 古地理因素
    6.2 锂的富集过程
        6.2.1 风化阶段
        6.2.2 沉积阶段
        6.2.3 成岩-成矿阶段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超临界水处理对赤泥脱碱、浸出铁及其脱除SO2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论
    2.2 赤泥的产生及分类
        2.2.1 赤泥的产生
        2.2.2 赤泥的分类
    2.3 赤泥的危害
        2.3.1 占用土地
        2.3.2 污染土壤和水资源
        2.3.3 污染大气
        2.3.4 其他危害
    2.4 赤泥的综合利用
        2.4.1 建筑材料
        2.4.2 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
        2.4.3 赤泥中提取有价金属
        2.4.4 制备催化剂
        2.4.5 土壤修复
        2.4.6 烟气脱硫
    2.5 赤泥脱碱现状
        2.5.1 赤泥中碱的存在形态
        2.5.2 水洗脱碱法
        2.5.3 酸中和法
        2.5.4 盐(离子)沉淀或置换
        2.5.5 其他脱碱方法
    2.6 超临界流体
    2.7 超临界水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3.1 实验原料
    3.2 实验仪器及药品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药品
    3.3 赤泥的物相和形貌分析
        3.3.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3.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3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和 EDS)
        3.3.4 赤泥pH值测定
第四章 赤泥经超临界水处理后脱碱与浸出铁的研究
    4.1 实验方法
    4.2 实验测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超临界水条件下赤泥脱碱和浸出铁的探究
        4.3.2 赤泥表征
        4.3.3 酸碱曲线滴定分析
        4.3.4 浸出剂在不同条件对赤泥脱碱及浸出铁的影响
        4.3.5 反应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赤泥经超临界水处理后脱硫性能的探究
    5.1 实验方法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流程
        5.1.3 分析测定方法
    5.2 实验设计
        5.2.1 水对SO_2的吸收实验
        5.2.2 赤泥超临界水处理对脱硫的影响
        5.2.3 温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实验
        5.2.4 气流速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5.2.5 体积比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5.2.6 液固比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5.2.7 实验的分析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水对SO_2的吸收
        5.3.2 赤泥经超临界水处理后脱硫的影响
        5.3.3 温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实验
        5.3.4 气流速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5.3.5 体积比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5.3.6 液固比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5.3.7 表征与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目录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附录 C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建设西南边陲绿色水电铝工业带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铝谷简介
    1.1 加拿大圣劳伦斯河铝谷
    1.2 海德鲁铝业公司
    1.3 俄罗斯的铝谷经济特区
2 中国西南边陲绿色水电铝产业带
    2.1 位 置
    2.2 优越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便利
        (2)气候适宜
        (3)人才济济
    2.3 铝土矿资源
        (1)广西铝土矿资源丰富,品质优良
        (2)云南铝土矿资源
        (3)西南边陲与邻近国家的铝土矿资源
    2.4 铝用炭素
    2.5 云南省的水电资源
    2.6 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力资源
    2.7 原铝提取能力
        (1)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
        (2)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原铝工业
    2.8 铝加工及其他深加工产品
        (1)云南铝产业的深加工
        (2)广西铝产业的深加工
3 西南边陲绿色水电铝产业带建设的设想
4 后 记

(8)拉美地区的铝工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拉美地区的铝工业
2 拉美地区铝土矿资源
3 拉美地区氧化铝生产
4 拉美地区电解铝生产
5 拉美地区铝工业衰退原因
    (1)拉美整体经济衰退,影响实体经济
    (2)拉美企业无法持续盈利,迫使高成本产能退出市场
    (3)社会冲突加剧和政策的不稳定性,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营
    (4)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和较高的能源成本加剧企业成本高企
6 结 论

(9)棕刚玉用低品位铝土矿的脱硅及灰渣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棕刚玉及生产工艺概述
    1.2 棕刚玉原料铝土矿概述
    1.3 棕刚玉灰渣来源及其特点
    1.4 铝土矿脱硅及棕刚玉灰渣利用现状
        1.4.1 物理法脱硅
        1.4.2 生物法脱硅
        1.4.3 化学法脱硅
        1.4.4 棕刚玉灰渣研究利用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思路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思路
        1.5.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方法
    2.1 实验原料、设备、药剂
        2.1.1 试验原料
        2.1.2 实验分析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脱硅方法
        2.2.2 棕刚玉灰渣回收利用方法
    2.3 检测与表征方法
第三章 铝土矿及灰渣结构与形貌特征
    3.1 棕刚玉用铝土矿及灰渣物相
    3.2 棕刚玉用铝土矿及灰渣形貌特征
    3.3 棕刚玉灰渣粒度及其他矿物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品位铝土矿碱浸脱硅研究
    4.1 铝土矿细化-焙烧-碱浸脱硅
        4.1.1 焙烧温度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4.1.2 焙烧时间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4.1.3 脱硅时间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4.1.4 碱浸温度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4.1.5 液固比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4.1.6 碱浓度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4.1.7 验证实验
    4.2 铝土矿制球-焙烧-碱液喷淋脱硅
        4.2.1 焙烧温度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4.2.2 焙烧时间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4.2.3 喷淋初始温度对脱硅效果的影响
        4.2.4 验证实验
    4.3 脱硅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棕刚玉灰渣回收利用研究
    5.1 灰渣水洗回收硫酸钾及铝硅分选
        5.1.1 水洗回收硫酸钾
        5.1.2 水洗后铝硅分选
        5.1.3 产品质量评估
    5.2 灰渣与低品位铝土矿混合脱硅
        5.2.1 不同比例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2.2 碱浓度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2.3 脱硅温度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2.4 脱硅时间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2.5 脱硅液固比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2.6 验证实验
    5.3 灰渣与高品位铝土矿混合脱硅
        5.3.1 不同配比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3.2 碱浓度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3.3 脱硅温度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3.4 脱硅液固比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3.5 脱硅时间对混合脱硅效果的影响
        5.3.6 验证实验
    5.4 混合脱硅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完成的工作量
2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界定
        2.1.2 相关基础理论
    2.2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研究
        2.2.1 国土空间功能类型划分
        2.2.2 国土空间功能评价方法
        2.2.3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
    2.3 国土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研究
        2.3.1 国外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类型
        2.3.2 我国“多规合一”的发展背景与分区对比
    2.4 资源型地区相关研究
        2.4.1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研究
        2.4.2 资源型地区空间发展相关研究
        2.4.3 山西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2.5 研究进展评述
3 山西省国土基本概况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资源环境
        3.1.2 土地利用状况
        3.1.3 经济社会发展
    3.2 国土空间分区现状和开发利用问题
        3.2.1 现有国土空间分区类型对比
        3.2.2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问题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4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
    4.1 国土空间优化治理的需求分析
        4.1.1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理论与现实需求
        4.1.2 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
    4.2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机理分析
        4.2.1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的一般机理
        4.2.2 资源型地区空间功能演变的主要特征
    4.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优化
        4.3.1 分区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4.3.2 “多规合一”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构建
        4.3.3 基于省级资源型特征的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
5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
    5.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方法改进
        5.1.1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基本原理
        5.1.2 功能“态”与“势”评价模型
        5.1.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5.1.4 改进的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
        5.1.5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动态综合评价
    5.2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和参数选取
        5.2.1 标准地域单元确定
        5.2.2 功能“态”与“势”评价指标构建
        5.2.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与参数选取
    5.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和分析
        5.3.1 功能“态”和“势”测度结果
        5.3.2 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结果
        5.3.3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结果
        5.3.4 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空间关联分析
6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
    6.1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判别与分区技术流程优化
        6.1.1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
        6.1.2 国土空间功能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6.1.3 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性分析方法
        6.1.4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路径
    6.2 基于比较优势分析的主导功能识别与分区
        6.2.1 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
        6.2.2 主导功能调整优化
        6.2.3 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
    6.3 基于协同分析的潜力功能识别与分区优化
        6.3.1 国土空间兼容功能性识别
        6.3.2 兼容功能协同性指数测算
        6.3.3 兼容潜力功能类型判别
        6.3.4 国土空间复合功能分区方案
    6.4 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主要特征和政策导向
        6.4.1 功能区的市域分布规律统计
        6.4.2 功能区分异特征和调控政策
        6.4.3 与相关分区成果的衔接与对比
    6.5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和技术体系适用性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附录2 个人简介和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四、世界铝土矿资源的若干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几内亚优势金属矿产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及开发现状[J]. 张海坤,胡鹏,程湘,姜军胜,刘江涛,向鹏. 地质通报, 2022(01)
  • [2]中国铝土矿含铝岩系伴生稀土资源分布特征及富集机制[J]. 唐波,付勇,龙克树,龙珍,王天顺,刘阳,杨颖. 地质学报, 2021(08)
  • [3]EDXRF法测量铝土矿中铝元素含量[D]. 赵婷伟.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 [4]从拜耳法赤泥中回收铁和铝的工艺研究[D]. 黄荃莅. 广西大学, 2021
  • [5]桂西二叠系含铝岩系中锂的超常富集机制研究[D]. 许箭琪.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6]超临界水处理对赤泥脱碱、浸出铁及其脱除SO2的研究[D]. 杨点.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建设西南边陲绿色水电铝工业带的设想[J]. 王祝堂. 轻金属, 2020(07)
  • [8]拉美地区的铝工业综述[J]. 单淑秀. 轻金属, 2020(06)
  • [9]棕刚玉用低品位铝土矿的脱硅及灰渣利用[D]. 龙乾. 贵州大学, 2020(03)
  • [10]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D]. 周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标签:;  ;  

世界铝土矿资源的一些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