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课程标准改进计算教学_数学论文

贯彻“课程标准” 改进计算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仅靠单纯的技能训练是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的,程式化地叙述“算理”,更会让学生感到计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倦心理。《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给计算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它要求教师既要重视以计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又要关注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发展性目标。

一、计算内容的提供,提倡学生参与

让学生参与计算内容的提供,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计算产生亲切感,而且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

1.从生活中提出

计算是由解决问题产生的,又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所以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把计算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数学角度获取信息,解决问题,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例如,教完了“表内乘法”后,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春天到了,你们想欣赏一下春天的景色吗?学校决定明天去春游。这次春游的食品以各小组为单位去购买。下面是一些食品的单价:

可乐

饼干 鸡腿 汉堡梨

苹果

果冻

2元3元

3元

5元8角1元5角

用30元买本小组食品,要求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你们打算怎么买?看哪组安排得最合理。

这样设计计算教学,既达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从习题中提出

例如: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整数,使结果是18。 ()+()=()-()=()×()=()÷()=18

想一想,()里可以填哪些数。学生随机举例,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无序的、零散的。教师可在学生充分举例后问:像这样的算式一共有几道,你们能全部写下来吗?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学生通过全班交流,不仅使计算的结果得到了调整,而且感受到数学的奇妙,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样的计算教学,不仅仅关注了学生学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关注了学生“创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并使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思维过程,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对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创新意识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

3.从实践中提出

在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恰逢学校筹建网络教室,于是借这个机会,我发动学生设计最合理的装修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大家互相讨论,在初步方案进行答辩,对不合理的设计进行改正。有的学生为了使自己的方案更具说服力还画出了效果图,有一位学生居然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出他心中未来的网络教室。在活动过程中,大家关注的问题不仅涉及地面装修、墙壁粉刷,连窗帘布的多少也列在计算范围内。在这样的活动中,难道仅仅是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吗?试想,长此以往,学生还会畏惧数学课吗?他们定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美,体会到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成就感。

二、计算方法的选择,提倡自主探究

1.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水平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整数除法等知识,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新课:小明去商店买文具,每支笔0.3元,他用1.2元可以买几支笔?学生因为有生活经验,所以很快就得出答案:可以买4支笔。可当我请他们用竖式解答时,学生产生了疑惑:1.2除以0.3,商4应该写在哪儿呢?这时,有的学生说,如果都是整数就好了。我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个迁移点,因势利导地提出:如果把除数变成整数,要使商不变,有什么办法?学生思考、检索有关知识,不一会儿就回答出: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得扩大10倍。接着,我设计了把除数变成整数时,要使商不变,被除数的几种情况(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多、比除数少)的练习,从易到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这样,就使新的计算法则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获得了实际意义,同时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真正理解了算理。

2.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受教育的影响不同,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算法多样化。例如,教学“25×12”时,学生出现了这样几种算法:

25×12

25×12

=25×3×4=5×5×12

=25×4×3=5×(5×12)

=100×3 =5×60

=300 =300

25×12

25×12

=25×(10+2) =25×2×6

=25×10+25×2=50×6

=250+50 =300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种做法不应急于评价,而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优中择优,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计算练习的设计,提倡形式灵活

1.变式计算,激发兴趣

如,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传统的教学大多直接出示:9+1+5=15,8+2+3=13,3+7+8=18。如果把这样的练习改为:请你很快求出下面每个三角形上三个数字的和。这样,运算的顺序有一定的自由度,明显比直接给出式子进行计算所起的教育价值大得多。

2.开放练习,拓展思维

如,班里有57人春游,可供租的车辆有:大客车可乘38人,中巴车可乘19人,面包车可乘10人。大客车每辆的租金是85元/天,中巴车每辆的租金是45元/天,面包车每辆的租金是35元/天。请你设计一个既节省租金、又最少浪费座位的租车方案。通过这种开放式的练习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功能,切实改革计算教学,把计算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上,让学生在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促进数学思考,逐步形成数学意识。

标签:;  ;  ;  

实施课程标准改进计算教学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