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二次创业战略思考_厦门经济特区论文

厦门经济特区二次创业战略思考_厦门经济特区论文

厦门经济特区二次创业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经济特区论文,二次创业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厦门经济特区在国家和福建省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十五年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今后的15年,将是厦门经济特区实施第二次创业战略的15年。为实现到2010年把厦门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远景目标,我们应该认真总结经验,迎接挑战,努力保证厦门经济特区第二次创业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第一次创业的回顾

自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以来,厦门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区位优势、侨台优势和政策优势,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高。1995年现价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0年增长16.7倍,年均递增20.6%;工业总产值384亿元,增长25.6倍,年均递增24.1%。1992年厦门市被评为全国大中型城市综合实力十强之一,1994年在全国19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万元城市中居第三位。

创办特区以来,我市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高层次对外开放的格局,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199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0亿美元,其中出口达34.8亿美元,继续位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四位;累计批准外商投资合同达3487项,其中外商投资金额达107.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1亿美元,开业三资企业达2381家,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3.2%;工业出口交货产值148.6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的45.8%。

在15年的特区发展中,我们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集中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先后建成了高崎国际机场一期、东渡一、二期、厦门大桥、特区供水一期等重大基础设施及一批干路,开发建设了湖里工业区、海沧、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象屿保税区、航空城等新区,逐步推进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建设。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由创办特区前的8.8平方公里扩大到58平方公里;全市人口12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约占40%;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314万吨,集装箱达到30.9万标箱,跻身全国第五位;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348万人次,成为全国五大航空港之一。与此同时,我市在加快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注意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15年来,特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和体育等得到较快发展。在特区迅速发展过程中,人民生活环境和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6354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2665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4.7倍和11.7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城乡居民实际年收入年均增长7%。

15年的发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经验:一是坚持以工业为主,兼营商贸、金融、房地产、旅游,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二是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心,改善软硬投资环境并重;三是坚持以巩固发展国有经济为重点,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四是坚持以高水平、上规模建设大城市,努力推进“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城市格局;五是坚持以厦门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点,推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六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特区两个文明建设双丰收。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特区第二次创业中,有待于培植几个联动性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一定经济规模的工业支柱行业,为特区经济实力的迅速扩张奠定基础;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投资运行机制,为特区全面展开跨世纪的经济建设和布局提供投资保障;有待于增强特区的带动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成为闽、粤、赣、湘邻近地区对外开放的支点和桥梁;有待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步伐,全面推进特区经济和社会实现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目标。

二、第二次创业任务的提出

经济特区经过了15年的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它将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央对经济特区坚持“三不变”方针,就是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提高整体素质,增创特区优势的新阶段。经济特区需要继续发展外引内联,为带动和促进全国其它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作出新的贡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对今后经济特区的发展也明确指出:“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基本政策不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些具体办法要调整和完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带要培育新优势,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这些决策,对经济特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优惠型向功能型、体制型转变,加快发展,充分发挥特区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认为,这正是厦门经济特区提出第二次创业任务的背景。厦门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经济特区发展的战略方针,按照中共福建省委对厦门特区提出的要求,结合厦门实际,确定了今后15年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到2000年全面实现工业化,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届时的中上水平,使厦门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这就是我们二次创业的目标取向。而二次创业的战略定位,根据厦门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分析,其重心在于:一是发挥厦门港口优势,以港立市,进一步增强港口和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二是充分发挥厦门人、文、景优势,以质取胜,创各行各业“名牌”,成为在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中占有一定地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三是充分发挥厦门对台的综合优势,努力构筑厦门成为我国对台交往的重要桥梁;四是充分发挥科研、教育的优势,以科教兴市,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全民素质,使厦门成为区域性的高科技基地和“教育之城”。

三、第二次创业的主要任务

厦门经济特区实施二次创业战略,应该紧紧抓住厦门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基地之一和对台区位优势的特色,围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扩大对台、对外经贸合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三项中心工作,从而把厦门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和继续发挥特区“窗口”、“试验场”和排头兵作用。

(一)体制创新

1、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从单项、浅层次改革向综合配套、深层次改革演化,率先建立特区市场经济新体制。以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为重心,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以理顺产权关系为核心,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完善企业组织制度,努力提高企业素质,实现资产向优势产业和企业的组合。培育和完善特区市场体系,重点发展要素市场,健全市场运行机制,为企业和投资者创造一个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要进一步建立和加强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

2、进一步实施以保税政策为核心的自由港某些政策,逐步使商品、资金和人员的进出更加便利。积极推进全面或绝大部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经贸合作和竞争。

3、全面落实《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加快海沧、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的配套建设,努力为台商投资创造更好的软硬环境。积极创造条件,在把厦门办成大陆与台湾统一的试验基地、宣传基地、交往基地、研究基地和培训基地等方面做文章,下力气抓出成效。

4、综合运用全国人大赋予我市的地方特别立法权,努力完善特区法律体系,进一步强化市民法律意识,坚持以法立市,创造一个稳定、祥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夯实基础

1、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总体构想,号召全市各行各业、各县区都按此要求确定发展规划,尤其要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管理,努力真正形成“众星拱月”之势,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交通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商务中心之一。

2、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跨世纪的建设布局。要以港口建设为中心,制定和实施“海港、空港、信息港”发展战略,全面加强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建设一个规划布局合理、设施功能较强、建筑风格鲜明、生态环境优良、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框架要求,强化未来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地推进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

3、以积极推进区域陆地交通网络为重点,迅速拓展腹地。要努力促进并加快“三南”公路、福厦高速公路、厦漳高速公路、梅坎铁路、赣厦铁路、沿海铁路建设及鹰厦铁路改造,构筑起沟通厦门港与腹地、连接国家交通干线的区域路港交通网络。

(三)扩充实力

1、积极扶植、发展支柱产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实施名牌战略。在二次创业中,要重点发展先进技术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品贸易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与房地产业、旅游服务业、信息与通讯业等七大产业,使之形成各自的拳头,创“高、大、名、优”产品,争全国乃至国际的一流水平。

2、围绕促进电子、机械、石化、电力等四个支柱行业的形成,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国内外的资金和技术,多渠道、高起点增加投入,分期分批建设一大批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重点工业项目;另一方面要全面改革、改组和改造现有传统工业企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分层次、分类型进行扶植和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解困转制一批、出售转让一批、嫁接一批,在更高层次上构造特区工业新的整体优势,围绕和创立优势、名牌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形式,实施拓展战略和名牌战略,推动生产要素和生产空间向国内外辐射。

3、大规模、高水准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全面提高第三产业整体水平。重点发展国内外贸易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信息通信业、旅游业、科教事业、房地产业和生产生活服务业,加强和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实施特区二次创业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必须相应提高全民的素质,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强化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的教育工作,真正从软件方面与之相适应,努力形成“团结、进取、开拓、奉献”的特区精神风貌。一是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二是积极发展各类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卫生和体育等事业,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大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为市民提供丰富的精神和良好的服务条件,不断提高市场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三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创建社会治安良好城市,努力构造特区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实施第二次创业战略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厦门特区可以没有农村,但不能没有农业。目前厦门市现有占总人口60%的农业人口。在38.5万农业劳动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25.4万人,占65.9%。未来15年的发展进程中,现代城市需要有稳定的农副产品基地,为城市居民以及工业生产提供服务。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现有广大农村以及相当部分的传统农业,是我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难点。为此,一要把同安县纳入市域规划中,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岛外县区要按卫星城市的标准进行城市建设,并相应地建立城市管理体制,从现在就应当做起。农村村镇建设要有规划、上水平,尤其是结合乡镇工业小区的开发建设,按照特区中小城镇建设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当前各县区要抓好一批镇的现代城镇建设试点和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示范起步,点面结合,一抓到底,坚持下去。二要界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发挥对台区位优势和特区“窗口”作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要建立稳定的“菜篮子”基地、副食品基地、农副产品出口基地,通过科农结合、贸工农结合,促进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三要加大对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投入。虽然厦门经济发展较快,随之带来的就业机会较多,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但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限制了其进城或到乡镇企业就业。因此要通过电视讲座、技工学校和创办农业中专等渠道组织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逐步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

(二)从抓国有企业深层次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和培育支柱产业入手,实现特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厦门特区拥有众多的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的15年中得到巩固、发展、壮大,创造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恰恰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全国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体制转变要抓住这个重心,利用我市国有商贸企业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可以为全国起到示范作用。但就产权明晰化问题而言,目前必须考虑由于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后实行贷款抵押法,大部分国有商贸企业房产同属于房管部门,影响了国有商贸企业的正常运营。因此应该进行清产核拨,增加其资产,从大的方面理清产权,以有利于国有商贸企业的发展。通过努力,既要提高特区经济整体素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又为全国继续发挥特区“窗口”、“试验场”和排头兵作用。在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厦门作为全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基地之一,又有科教优势,只要把工作做好,都有助于通过增量向大规模、高水平拓展,存量向优势产业和企业组合,同时依赖于科教兴市的驱动和科学的效益考核体系的评价与监督等,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发展规模经济,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搞好厦门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布局。各县区都应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总体目标,按“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城市布局,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地全面展开跨世纪的经济建设和布局。

(四)厦门本岛是现代化、国际性大城市的轴心,要十分珍惜岛内的土地。要根据现有规划水平、建设水平、管理水平,综合考虑本岛的开发建设,注意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既要大手笔,又要巧雕琢,同时要注意岛内开发与岛外开发相协调、相呼应,为今后发展为更大区域的中心城市、需要具备更高级的职能留有足够的空间。考虑到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我市与腹地的联系,要尽早把对外联系的通道确定下来并加以控制。

(五)要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综合功能,充分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城市综合功能的提高,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市各行各业、各县区都从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规划发展自己的领域,尤其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从单项体现特区的现代水平,又要注意照顾到面上的协调,从而充分发挥特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厦门由于其独特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环境,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为此,要十分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优美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注意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治理,尤其要保护好城市的自然景观,划定在近中期不得用于开发的土地。要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强化对海洋排污、海滩保护和海岸工程的管理,界定海域使用功能,合理有序地使用海域。同时要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加强防灾设施建设,制定应急措施;建立健全城市安全综合保障系统,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化解重大灾害。

(七)要十分重视社会事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创办特区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加上经济迅速发展和增长较快,新城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入产出机制尚未相应建立健全,可供安排建设的财力又只能大部分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因此,目前各项社会事业与特区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今后,在继续通过多渠道筹资,逐步改革社会事业管理和经营体制的同时,要改革投资体制,区分经营性和公益性的项目,实行投资业主责任制。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应确定为经营性项目,走多元化、多渠道融资的道路;对其中少部分公益性项目,也要在政府赋予投资建设主体必要政策的前提下,确定每个建设项目的建设方案,包括资金筹集和回报的保障条件等,由此来改变财政基建投资结构,加大各项公益性社会事业项目的投入。

标签:;  ;  ;  ;  ;  ;  ;  ;  ;  ;  

厦门经济特区二次创业战略思考_厦门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