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没有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其培养的效果最大化。“活动元”教学将重点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生参与活动,一堂课设计若干活动元,形成课堂活动流,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资源、学生实际特别是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等因素,找准学生学习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活动元设计。各活动元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某种逻辑关系。在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中, 学生的“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宏微结合与变化守恒”、“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逐步形成。
案例一:《废旧垃圾再利用》
案例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关键词:“活动元教学”;“化学核心素养培养";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11-109-02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核心素养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当仁不让的“热词”,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刻影响一代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为学生学力和人格发展奠定。以“新课程”为标志的课程改革,至今已进行了十多年。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让教学产生了和以往不同的新变化,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在学生那里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最大化。自笔者接触“活动元”以来,根据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利用活动元教学设计原理,将教学设计的重点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生参与活动,一堂课设计若干活动元,形成课堂活动流,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中, 学生的“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宏微结合与变化守恒”、“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逐步形成。
“活动元”是指在教学中为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子任务而进行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背景来进行的。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活动抽取出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元素或一个环节来使用,在明确的活动元学习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活动,各活动元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某种逻辑联系。
以下案例通过四个“活动元”展开对“废旧垃圾再利用”的教学,培养“社会责任”这一重要核心素养,实现新课程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的无缝衔接和有机融合。笔者发现,每每谈到垃圾,学生更多想到的是垃圾带来的污染,很少知道垃圾可以变废为宝,更是没有“垃圾是放错的位置资源”的观念,不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所以设计这节课是新课程实施的需要,也是“核心素养”培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落地生根的一个缩影,因为垃圾可以带来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这节课我是安排在初中化学新课结束后进行的。
案例一:废旧垃圾再利用
[课前活动]目的:了解常见的垃圾,体会垃圾对环境的破坏,为课堂小制作做准备。
1.统计自己家中的垃圾,做好统计。
2.观察周边垃圾对环境的破坏。
3.安排学生用照片、漫画等形式呈现垃圾对环境的破坏。
4. 准备旧报纸、易拉罐、塑料瓶、药盒、废布等材料。
学生对生活中的垃圾及对环境的破坏有一定了解,通过观察和统计,为课堂的学习活动收集和准备素材。
[活动一]目的:调查反馈垃圾的种类。
1.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垃圾名称
家 庭
菜 市 场
商 店
建筑工地
工 厂
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对生活中的垃圾有更多了解。
[活动二]目的:感知垃圾的危害。
1.独立完成下表。
垃圾名称危 害
2.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所拍的照片。
3.小组讨论:生活中一些常见垃圾有哪些危害?
4.汇报交流:各小组推举代表向全班汇报垃圾的危害。
课前学生进行环境污染的调查,并以照片、漫画、数据收集等形式在活动中加以展示交流,让被污染的环境走进课堂,使之具有真实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环保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
[活动三]目的: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1.我们应该怎样爱护环境?
(就此展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分享。)
2.以小组为单位,创写环保的公益广告。
在学生认识了垃圾的种类和危害后,树立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活动四]目的:树立“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的意识。
1.分组进行垃圾变废为宝的制作和展示:用旧报纸、易拉罐、塑料瓶、药盒、废布等制作艺术品
2.全班展示,评出奖项。
通过这一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动手制做水平,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与想象创新精神,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活动元”立足于学,所以活动元的设计必须遵守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兼顾目标明确,方式简单的特点,必须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可操作性强的基本规律。
依据化学方法探究未知世界,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要求通过镁、铝、锌、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与盐酸、硫酸的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反应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在教学中若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留给学生探究和思维空间,学生很难透彻理解知识,也缺乏成功体验,学习消极被动。这样的教学只是进度上去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浅尝辄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根据“活动元”教学理念,将“教”转移到“学”,设计活动流,利用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让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主动地去思考探索,教学效果很好。
案例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前活动]目的:不同金属在常温与氧气反应难易程度不同。
探究Mg、Al、Fe、Cu四种金属在干燥的空气中的变化情况
镁条铝片铁钉铜片
放置几天后
结 论
[活动一]目的:不同金属与氧气的难易程度。
1.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用坩埚钳夹持铁片和铜片在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并完成下表。
铁片铜片
加热后
结 论
2.请你独立回答下列问题,完成后小组交流分享。
(1)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说明什么?
(2)铁、铜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而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说明什么?
小结: 比较活泼, 次之, 最不活泼。
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仅从教材的描述学生并无法对其有更加深入的认知,若采用教师的讲解,归纳等方形式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对在生活未能感知到的铁、铜在空气加热仍会感到生疏。通过活动,学生采用动手体验、使学习变得生动。
[活动二]目的: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
1.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在试管分别在放有少量镁、锌、铁、铜,分别加入5 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
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完成下表。
金属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稀盐酸稀硫酸稀盐酸稀硫酸
镁
锌
铁
铜
2.小组讨论
(1)请根据反应是否有氢气产生,将金属分为几类?
(2)镁、锌、铁可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H2,铜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说明什么?
(3)镁、锌、铁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其次是锌,再其次是铁,说明什么?
(4)请根据以上事实,判断镁、锌、铁、铜的活动性顺序。
小结: 比 活泼、 比 活泼、 比 活泼。
3.请你思考下列问题,完成后小组交流分享。
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习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小结: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本活动采用实验探究,通过组内同学的交流,认识到可以通过金属与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活动三]目的: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1.小组合作,完成实验。①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②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③把另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
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实验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2.小组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吗?
小结: 比 活泼、 比 活泼。
本活动采用实验探究,通过组内同学的交流,认识到判断金属金属的活动性又一条途径。
[活动四]活动目的:归纳和总结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判断方法。
1.小组交流: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有哪几种方法?
小结: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情况
2.小结: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从左到右由强逐渐减弱
本活动通过组内同学的交流,综合几种判断金属金属的活动性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生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得以升华。
以上两则案例都是笔者进行“活动元”教学的真实教学设计,通过“活动元”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体现学科特征,构建出充满活力的课堂生态。生生互动与师生交往让思维碰撞出新的火花,迸发出的智慧让人惊奇,化学知识在不断的思考讨论中清晰起来,通过“活动元”教学,知识巩固了,能力提升了,思维深刻了,兴趣浓厚了,课堂教学效率更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正通过“活动元”这种教学方式慢慢“生长”出来。这也坚定了我继续研究和实施“活动元”教学的决心,让“活动元”教学真正成为形成和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傅兴春,《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和教学原理》[M].天津教育出版社,20
论文作者:周克雄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金属论文; 学生论文; 活动性论文; 垃圾论文; 目的论文; 素养论文; 核心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