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翻译语境的时空解读_韩礼德论文

译后翻译语境的时空解读_韩礼德论文

复译背后的翻译语境时空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时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美国人类学家Shaw(1987,1988)提出“翻译语境”(translation context)概念以来,研究者对翻译语境的研究虽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热潮,但对“翻译语境”的整体认识仍属萌芽阶段。西方不乏对语境与翻译关系的讨论(Hatim & Mason 1990;Bell 1991;Nida 1993,2001;Hatim 1997;House 2006;Baker 2006a,b;Melby & Foster 2010),却少有人沿用“翻译语境”概念,对语境与翻译关系的探讨也缺乏新意。国内多有学者使用“翻译语境”概念并对其进行探讨(程永生2001;李运兴2007,2010;彭利元2008a,b,c),但对于翻译语境对翻译的具体影响模式仍缺乏深入研究。

      “语境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很多学科(包括翻译研究的中心概念”(House 2006:338)。本文就近年网络热门翻译事件的内在根源进行探讨,挖掘翻译多样性与翻译语境时空差异的内在关联,以深化对复译的本质认识。

      2.翻译的多样性

      译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国度不同,译文就会不同。近两年网上疯传一首短诗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的各种汉译本,有普通版、文艺版、诗经版、离骚版、七言绝句版、七言律诗版等几十个版本,甚至还有吴语版、女汉子版。在为中文之美赞叹时,也无不感叹译文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原文及部分译文如下①:

      ST: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because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TT1:普通版

      你说你喜欢雨,但是下雨的时候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喜欢阳光,但当阳光播撒的时候,你却躲在阴凉之地;

      你说你喜欢风,但清风扑面的时候,你却关上了窗户。

      你说你也爱我,而我却为此烦扰。

      TT2: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

      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

      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

      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

      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TT3: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TT4: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

      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

      君乐吾兮吾心噬。

      TT5:五言律诗版

      恋雨偏打伞,爱阳却遮凉。

      风来掩窗扉,叶公惊龙王。

      片言只语短,相思缱绻长。

      郎君说爱我,不敢细思量。

      TT6:七言绝句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叫奴如何心付伊。

      TT7:七言律诗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凉。

      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犹恐流年拆鸳鸯。

      TT8:吴语版

      弄刚欢喜落雨,落雨了么搞布洋塞;

      欢喜塔漾么又谱捏色;

      欢喜西剥风么又要丫起来;

      弄刚欢喜唔么,搓色唔霉头。

      五年前,另一翻译事件同样受到热炒。2011年10月24日李开复在微博发布英汉对照版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写给妻子劳伦·鲍威尔(Laurene Powell)的情书We didn’t know much about each other twenty years ago,其译文迅速遭到网友痛批。各路发烧友纷纷发布各自改译本,有白话版、文言版、方言版②,等等,引发千万网友热议疯转。

      此类网络复译事件的出现,把E.Nida或英若诚所说的“译作寿命50年”(郑海凌2003)大幅缩短为数月乃至数日。网络的发达和网络发表的极大自由,让读者能迅疾贡献并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各种译文;而网络的热炒,再次把本已成常识的翻译多样性问题推向前台,迫使我们深思相关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这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不同译文究竟有何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是否存在不变的共核?存在哪些共核?这些共核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翻译多样性是否意味着翻译“忠实论”的彻底瓦解?“翻译语境时空距离观”(彭利元2008a)似可为这些问题提供合理解释。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前两个问题——即译文差异性的根源及差异性的表现——做一深入探讨,为译文差异性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视角。

      3.翻译多样性源于翻译语境的时空差异性

      英语中有句非常精辟却出处难考的名言曰,no context,no text(转引自劳陇1979:1,5,10)。我们可以说,no context,no translation。任何译本的产生,都有其特定语境。从整体论视角对翻译语境进行全面考察,可为译本多样化神秘面纱的揭开提供一个有力工具。

      中外学界对语境的讨论汗牛充栋,然而对语境整体形态的论述极少。笔者曾整合一般/特殊、主观/客观、时间/空间三个不同视角,提出“语境球体假说”(参见彭利元2005,2008a,c),通过形象性的整体构建,认为“语境系统整体可看作是以语言为内球体,以言语、情景、文化为环绕语言的外球体的多层次球体形态;认知贯穿始终,沿着时间和空间两种不同维度,推动语境球体围绕语言,沿着时间轨迹,做滚雪球式的运动”(彭利元2008a:23)。笔者进而从跨文化交流视角构建了“翻译语境球体论”,主要观点有:1)翻译语境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构建起来的两种语言文化相关主客观因素互动的总和;2)翻译语境与一般语境一样,可看作是由语言、言语、情景、文化构成的多层次球体结构;3)语境球体沿着时间轨迹,向三维空间无限延展,滚雪球式地越滚越大;4)从时间、空间两维度,可为翻译语境球体勾画出时空经纬网。利用翻译语境时空经纬网,可定位每位译者,解释每位译者的翻译行为;5)翻译语境的时空差异是导致翻译动态变化的根本原因,翻译是原文在跨文化语境中不断语境化的意义构建过程(参见彭利元2008:第五、六章)。

      观点1突出了译者在翻译语境构建中的关键作用,既体现了原语语境与译语语境主客观因素的对比、互动是翻译语境构建的基本机制,也体现了翻译语境是译者构建的两种语言相关主客观因素的集合体。观点2对这个主客观因素“集合体”的层次及总体形态做了清晰的形象化勾勒,揭示了语境的四大基本层次及其整体形态,突出了语境的立体性和多维性。观点3对该语境球体的动态运行规律做了简洁阐述,认为该语境球体是沿时间轨迹,向空间三维无限延展,既体现语境整体的四维性,也表明语境的构建是语言使用者或译者对与语言相关的主客观因素在时、空上的认知累积体验过程。观点4从时、空两维度形象地勾画了翻译语境时空经纬网,以定位每位译者在翻译语境球体上的确切位置,定位每位译者的特定语境时空,从而解释其翻译行为。正如在地理学上通过地球的经纬度来定位地球上每一点的具体位置一样,这种翻译语境时空经纬网的勾勒,可为一切翻译行为和翻译事件找到强有力的整体阐释框架,为各种具体翻译现象的解释和把握提供客观有效的背景参照。观点5既解释了翻译动态变化的根源,又从翻译语境角度深化了翻译本质的理解。翻译语境的时空差异,是揭示翻译多样性的一把金钥匙;翻译是在跨文化语境中不断语境化的源本意义构建过程。

      笔者曾把翻译语境分为自然时空、社会时空、心理时空三类,但同时指出,“人在世界上一方面和自然打交道,另一方面和其他人即社会打交道,舍此只有人类自身及其思维和语言了”(彭利元2008a:259)。实际上,“人类自身及其思维和语言”应该作为三类不同事物来看待:“人类自身”从物理、生理属性上看属于可供人类认知和研究的自然物,应纳入自然时空;“人类思维”属于精神层面,应纳入心理时空;而“语言”既属于自然时空,又属于社会时空和心理时空,是三合一的特殊时空,应单列来考察。因此,翻译语境可分为自然时空、社会时空、语言时空、心理时空四个维度,它们都与翻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自的影响和作用又各不相同。在特定翻译事件中,既需区别考察和对待语境时空的四个不同维度,又需统筹兼顾,全面考察。唯有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翻译的多样性及其基本指向的一致性,把握翻译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更好地把握翻译的本质。

      翻译语境的自然时空指翻译所及一切自然事物及其时空状态,指人类认知所涉及的需从概念上进行把握和区分的一切事物,包括天然、人造自然、人造的一切物品(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品等)。对自然万物从概念上进行区分和把握,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是人对物的认知和把握,在语义上对应于韩礼德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Halliday 2001),包含经验和逻辑两类范畴,相当于语场(field of discourse)。对物的认知和区分不一样,概念和语词就不一样,从而导致翻译中相应概念的理解和表达不一,引发翻译的多样性。

      翻译语境的社会时空指翻译所及一切交际参与者(既可指文本内部的,也可指文本外部的,如译者、出版商、赞助人、委托人、听读者等)的相互关系,如长幼尊卑、等级高下、社群区分、宗教派别、政治关系等,在语义上对应于韩礼德的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同上),相当于语旨(tenor of discourse),体现的是人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把握。交际参与人关系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导致语言中人际关系表达手段及方式的变化;译者对交际参与人相互关系的理解把握不同,激活的有关人际关系的语符储备就会不同,从而对翻译表达产生或此或彼的影响,引发翻译的多样性。

      翻译语境的语言时空指翻译所及相关语言的历史状态和空间分布,是翻译涉及的相关语言在字、词、句、篇、体式等符号形式方面的历史储备。符号资源和结构形式的储备与文本的构句谋篇密切相关,在语义上与韩礼德的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同上)相对应,相当于语式(mode of discourse),体现的是人与语言符号的关系,是人对语言符号资源的认识、把握和运用。语言社群不同、译者不同,拥有的语言资源和符号储备就可能不同,语义表达也因此可能不同;符号资源储备越丰富,语言表达就可能越丰富,译本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上述三种语境时空在翻译中具有较强的外在性,而翻译语境的第四类时空——心理时空——则具有明显的内在性。它聚焦译者本身,体现的是译者对翻译及所有主客观因素的认知把握程度和心理体验状态,是译者对特定文本的一切认知经验的累积叠加,具有很强的体验性和感知性。前三种语境时空可作为公共知识储存于公共认知世界,处于公共知识库当中;而心理时空则可能是译者的私人知识,储存于译者私人的认知体验之中。公共的知识和认知体验作为公共的心理时空,是语言理解和创造的基础,制约着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然而翻译,如同创作一样,属于译者个人的语言运用和语言创造行为,与译者个人对语言和世界的体验认知密切相关。没有深切的体验感知,一切公共的语言知识和认知体验都只能是一种外在的知识体验,无法对个人的写作翻译发生作用;公共知识和体验唯有经过译者(或作者)个人切身的体验和感知,才会对翻译、创作发生作用,影响文本创造。

      因此,很有必要在韩礼德对语境做语场、语旨、语式三分的基础上,为翻译语境增加“语感”(sense of discourse,sense of language)一维,与心理时空相对应。“语感”是语言使用者个人对语言的深切体验和心理感悟;就翻译而言,是译者对制约翻译理解、表达的所有相关主客观因素的切身体验和感悟状态,涉及与翻译相关的自然、社会、语言的方方面面。苏联心理学家鲍若维奇认为,“语感”是“感知和生成言语的直觉成分”,“依靠这种直觉成分,人对言语作品的本质特征(语法的、词汇的、文体的,等等)同时产生直接的理解”(转引自胡学云1992:7-8)。胡学云(同上:12)则认为,语感不仅包含直觉成分,还包含言语心理定式成分和熟练化了的话语结构形式。邢公畹则说:“语感是某一民族语言的使用者对本民族语言的感性认识”。语感在写作和文章鉴别中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朱德熙说,“我们对于口语的感性知识就是鉴别文章通顺与否的最可靠的根据”;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以上三引文转引自王培光1999:107)。在翻译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同样是项首要任务。增强和加深学生对两种语言的心理体验和认知感悟,是切实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翻译能力的根本任务;译者语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其翻译表达。

      译者的心理时空实际是对自然时空、社会时空、语言时空的认知和把握,是译者的心理储存和体验积累,可随时间推移不断演进扩展,然而总是有限,总是与翻译语境的整体状态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为译者认知体验的调整和更新提供可能,也为译文的不断调整、更新提供可能和必要。翻译语境整体状态的四维立体性与译者翻译语境构建的历史残缺性之间的矛盾,是翻译多样性的语境根源;翻译多样性源于翻译语境构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4.翻译多样性的三大表现

      关于翻译多样性,学界曾有李商隐《锦瑟》多译本的广泛讨论,人们从不同语境资源出发,提出令狐青衣说、适怨清和说、悼亡说、自伤说、自叙诗歌创作说等不同观点,且“各有其文本依据或旁证”(刘学锴2003:287),译者也基于不同阐释给出了不同译文(参见周领顺1999;祝朝伟、张柏然2002)。译文形态各异无需争辩,然而译文差异性是否存在类型性特点无人提及。笔者认为,根据翻译语境四维时空距离说和韩礼德的元功能三分说,译文差异性可归为三类:概念意义的差异、人际意义的差异、语篇意义的差异。在每个特定译本中,三类意义相互依存、互为映衬;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是基础,却必须由语篇意义来实现,正如韩礼德所说:“语篇因素对其他两个因素起着赋形功能(enabling function);只有与语篇意义相结合,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才得以实现”(Halliday 2001:113)。这三类意义的构建完全依赖于译者对文本翻译语境的认知体验和心理感悟,依赖于译者在具体文本翻译上的心理时空状态。

      4.1 自然时空体验与概念意义之异

      自然时空体验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是人对物及其运动、性状、关系的认知和把握,与韩礼德的概念功能相对应,代表的是说话者作为观察者的“语义潜势”(semantic potential),是语言的“内容功能”(content function),是“关于什么”(about something)的问题,是语言对环境现象的表达,包括文本涉及的世界万事万物,如生物、物体、行为、事件、性质、状态、关系、人类自身的意识、语言现象本身,等等(同上:112)。

      作为译者,对文本自然时空的体验是通过文本词汇语法表现追溯相关言外语境来实现的。根据系统功能语法观点,文本理解是从文本到(言外)语境的意义追溯过程,文本创造是从(言外)语境到词汇、语法、结构的文本构建过程(参见龙日金、陈浩东1993:69-72)。译者不同,从语言文字追溯的言外语境会各有差异,因而导致各自从语境再次用另一语言构建译语文本的具体表现各有差异。在上文诗歌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概念意义的构建过程中,八位译者都对文中自然时空的下述事物有类似体验:1)述说者(I/me)和述说对象(you);2)爱情话题(love);3)述说对象的言行(say/open your umbrella,find a shadow spot,close your windows,love me);4)爱之又怕之的心理和行为(love;open your umbrella,find a shadow spot,close your windows);5)相关的事物及其行为(rain,sun shines,wind blows;umbrella,shadow spot,windows);6)述说者对爱之担心的心理(afraid)。原文对这些事物的表述都非常简约精炼,不加修饰;然而,不同译者对这些事物的体验却各不相同。每位译者对相应事物及其行为、状态的体验,因各自经历和生活感悟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或对相关事物的性状感受丰富而细致描写(如TT2,TT7);或对相关事物的性状感知平淡而不加修饰(如TT1,TT3,TT8);或把相关事物与其他事物进一步关联、比赋(如TT的“林”“栏帐”,TT5的“叶公惊龙王”,TT6的“怕绣衣湿”等);或对相关事物、情景添油加醋、铺陈阐发(如TT5的“片言只语短,相思缱绻长”,TT2的“兰亭远望”“绿袖红香”等)。这一切的差异,均源于不同译者对文本相关自然时空的不同体验和认知感悟。对自然时空的认知体验感悟不同,对源本概念意义的追溯和译本概念意义的构建就会不同。这是同一源本、不同译本的第一类差异。

      4.2 社会时空体验与人际意义之异

      社会时空体验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把握,与韩礼德的人际功能相对应,指交际参与者作为情景介入者(intruder)所体现的个人态度、判断、影响施与等,表达的是“情景中的角色关系”(Halliday 2001:112)。

      对文本社会时空的体验同样是通过文本的语言文字追溯相关言外语境来实现。译者不同,对文本相关言外语境的追溯和相关社会时空的体验可能各不相同。在诗歌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人际意义的构建中,八位译者都考虑了文本内部的人际关系,即“你”与“我”的关系,也可能考虑了文本外的译文读者因素,没有考虑文本外赞助人、出版商、委托人等人际关系。然而,每位译者都把“你”“我”体验为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社会人,处于特定的社会时空之中:或处于《诗经》的西周春秋时代(如TT3),或处于《离骚》的先秦时代(如TT4);或处于律诗、绝句盛行的唐朝(如TT5至TT7),或处于新潮涌现的现代(如TT1,TT8);或漫步于远古、现代的中国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如TT1至TT7),或定位于现代的江浙吴越(如TT8)。而不同社会时空中,恋人“你”“我”的称呼会因相互社会关系不同而互不相同,因而,不同译者对“你”“我”的表达也各有差异。诗经版中变成了“子”“吾”;离骚版中变成了“君”“吾”;七言绝句版中成了“伊”“奴”;七言律诗版中“你”变成了“卿”,而“我”则隐去了;吴语版中成了“弄”“唔”。同时,“述说者”与“述说对象”的关系也出现了差异:除TT6外,其他各译文均保存了原文那种“我”对“你”的直接述说,但对述说者、述说对象的性别做了确定:述说者为女性,述说对象为男性;而TT6则定位为“我”(奴)对“他/她”(伊)的间接述说,而且,因“伊”多指女性,而“奴”既可指女性,也可指男性,该译文述说者性别的另一解读则为男性,而述说对象为女性。因此,该译文两个恋人的性别状态与其他译文相比发生了逆转,而这种逆转的可能正是由源语中you,I/me的非性别化特征提供的。所有这些人际意义的表达差异均出自不同译者对文本相关社会时空的不同体验。对文本相关社会时空的认知体验感悟不同,对源本人际意义的追溯和译本人际意义的构建也就不同。这是同一源本、不同译本的第二类差异。

      4.3 语言时空体验与语篇意义之异

      译者对文本语言时空的体验同样是通过文本的语言文字追溯相关言外语境来实现。这里的相关言外语境指文本外的语言系统、言语系统及其状态,即韩礼德所说的“文本构建潜势”(text-forming potential)(Halliday 2001:112),它们为具体文本的语篇构建提供词汇、语法、结构模式,也为概念意义、人际意义的表征提供词汇、语法、结构的实现范式。语言时空体验与文本语篇意义的建构密切相关。

      译者对语言时空的体验直接影响其文本构建方式,影响文本的最终形式和状态。译者不同,对文本语言时空的体验和感悟不同,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表现就会不同。语言时空不仅包含词汇,也包含语法、结构;既包含句子结构,也包含逻辑结构、篇章结构。从相互关系看,句子结构等微观结构往往受制于逻辑结构、篇章结构等宏观结构,逻辑和篇章作为宏观语境制约着句子的微观结构和布局。不同译者因为各自对语言时空的体验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篇章体式,因为选择了不同的篇章体式,而选择了各有差异的构句方式和语词搭配。比如,TT3的译者首先选择了诗经体这种语篇范式,因而表达上需模仿《诗经》的构句方式。TT6和TT7因译者选择了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两种不同诗体范式,因而需选择不同的构句谋篇方式:选择了绝句,就只能译成四联四句,并遵循相应格律;选择了律诗,就得译成四联八句,并遵循严格的四韵、五韵押韵方式和对仗方式。而TT8因为译者选择了口语化的吴语体范式,因而通篇须选择吴语口语的构句方式。搭配衔接、简约繁复、句子的齐整韵律等,皆因语篇范式这种宏观言内语境的不一而形态各异;而这些语篇范式的不一,又皆因译者的语言时空体验的不一而形成。译者的语言时空体验不同,对源本语篇意义的解读和译本语篇意义的构建就会不同。这是同一源本、不同译本的第三类差异。

      最后还要说说心理时空体验问题。心理时空体验实际上已贯穿在自然时空、社会时空、语言时空的体验之中,与前三种时空体验紧密联系、密不可分。没有心理时空体验的参与,就不可能有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也不可能有任何的语言表达和文本创造。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的理解和再创造都务必有译者认知体验和心理感悟的参与。体验越深入透彻,表达也就越贴切周到。可以说,译者认知心理体验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翻译的贴切度和传神度。心有多大,意(译)就有多大;“心宽”方能“神译”。把韩礼德的语境三分法拓展一下,笔者认为,用“修辞意义”与“心理时空”“语感”相对应比较合适,从而构成系统的语境四维和语义四维。该“修辞意义”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修辞意义,而是语言使用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能力、悟性、体验,体现的是一种语言使用技巧、能力、悟性、体验方面的元功能意义,与文本创造的优劣密切相关。译坛宿将和新手在翻译表达上的优劣高下往往与他们各自的语感密切相关;即便同为译坛宿将,也常因各自语感的不同而在译本中展现出不同的修辞意义。乔布斯情书的出版译文被批,是因为译者的语感太差或修辞意义把握不准所致;本文短诗ST的各种绝句、律诗类译文,也是因为译者格律诗歌创作的语感或功力不足,而被指在平仄韵律的修辞谋划上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翻译多样性取决于翻译语境时空体验的差异性,而翻译语境时空不同类型的体验决定了译本的不同意义差别:自然时空体验的差异决定了译本概念意义的差异,社会时空体验的差异决定了译本人际意义的差异,语言时空体验的差异决定了译本语篇意义的差异;而心理时空体验贯穿前述三类不同时空体验的全过程,决定着译者对源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的挖掘、鉴别和选择,也决定着译者对译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设计和驾驭,决定着译者对译本修辞意义的挖掘、鉴别、选择和构建。

      “作者死了”,阐释无限,解构无限。这种无限的阐释,需要有个合理的解释。翻译语境四维时空观的提出,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和再创造提供了一个可感、可行、可信、简洁的解释框架,为复译的层出不穷、译本的形形色色找到了合理的语境根源,这对于深化翻译本质的认识,切实把握和分析译本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推进复译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①http://bbs.rednet.cn/thread-44750265-1-l.html。

      ②http://news.itxinwen.com/2011/1028/353722.shtml。

标签:;  ;  ;  ;  ;  ;  

译后翻译语境的时空解读_韩礼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