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的第一块基石--兼论“汉语拼音方案”的优化_汉语拼音论文

奠定语文现代化的第一块基石——也谈《汉语拼音方案》的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拼音论文,基石论文,也谈论文,语文论文,方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汉语拼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获得批准,并向全国公布实施。方案公布近40年来,中国大陆每年有初入学的小学生2000万人左右依照方案学习汉语拼音,使目前中国大陆的中青年人基本上拥有了汉语拼音的普通常识;在许多领域的语言应用、技术应用方面,也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积极成果。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多年的国际会议讨论研究的基础上,投票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编号:ISO7089),使方案合法地进入了国际社会。方案的主要贡献,正如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纪念文字改革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总结的那样,“在帮助识字、推广普通话以及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汉语的国际标准”[1]。这些事实,都客观地说明了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确证了方案既符合汉语特点又适应国际习惯,大体上具有了能够在国内外通行的巨大优势,为汉语拼音的规范化提供了一块可靠的基石。从语音规范作为语言文字规范的基础这一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为语文现代化提供了第一块基石。

然而,语文现代化的这块基石,还远远没有被牢固地奠定下来。除开推行方案时遇到的外部困难,方案本身的进一步优化也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在1994年和1996年召开的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一、二次学术讨论会上,不少学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使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建议与设想,认为通过进一步优化方案,解决现行方案推广应用中实际存在的若干问题,既是能够做到也是应该做到的。在我们看来,方案优化主要应该在现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考虑,但也不排除有一定涉及面的不同于现行方案的若干技术性处理。这些技术性处理,可以首先提供给人们在手写式中试行。

一、关于方案优化的技术处理

(一)语音标准大体化

只是大体上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对北京语音中轻声、儿化、变调、生僻音节和非常态音节等规律性不够明显、不易掌握的语音现象,拼写时作如下技术处理。

1.轻声和第一声(阴平)合并处理,一般不标调号。在以往权威性较大的一些字母标调法的设计里,如周有光、杜松寿、张千松、胡百化等先生以及天津南开的设计,都主张第一声不标调号,意味着可以跟轻声合并处理④。这样做,既能简省1/4左右的标调工作,又能避免手写第一声调号时容易与第二、四声产生的混淆,还能减轻“满脸麻子”的版面、文面标调负担。

2.儿化音节不明显时,可以不加"r"。拼写儿化音节,要在原音节后加字母"r"表示。由于儿化现象在北京语音里相当普遍且引起原韵母发生复杂的音变,汉语书面语文里“儿”字又常常不写出来,所以拼写时难以把握,当儿化音节不明显时,即书面不出现“儿”字或口语儿化音不突出时,拼写音节一律从简,可以不加"r"字母。

3.变调现象一概从简,只标原调。参见1988年国家教委和语委联合颁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以下简称“正词法”)10.1、2项

4.生僻音节可以读写成ei⑤。非常态音节hm、hng、m、n、ng等均可以作为方言音处理,不纳于规范化的普通话语音音节之列。

(二)音节符号规整化。

汉语音节结构独特,一般有声——韵——调、声——调、韵——调三种自然组合方式。规整音节符号,字母n、g只表示声母,表卷舌的字母h用"'"代替,则声韵明确分工,可以更加简洁明晰地反映上述三种组合,每音节拼写字长,也可以从2~6个字母缩短为1~5个字母,比原方案缩减了书写长度。

1.声母符号 (1)zh、ch、sh省写成'z、'c、's,以便这些字母需要大写时,字母及附加符号可以不出行格(现行方案省作z、c、s,大写时出格)。(2)声——调组合时,可以用声母单字母不加(变)韵母直接表示音节。例如:b=bo,'z=zhi,z=zi。(3)韵——调组合时,可以用韵母单字母或双字母不加声母直接表示音节。例如:ú=wú,iě=yě。

2.韵母符号。(1)韵母用单、双、三字母拼写。(2)省去现行方案韵母表后面附注的(1)、(3)、(4)、(5)、(6)这5项文字说明。(详见后文二、3“韵母”部分)

3.声调符号。(1)阴平和轻声均不标调(参见上文一、(一)、1项),但是阴平标调能够起到区分音节界限的作用,可以标阴平调。例如,xw(续),w(西域)。(2)单声母音节上方有空格,可以标调。例如:z(子)。(3)最常用的人名、地名等不引起混淆时,可以少标调或不标调。例如:Lu Xwv(鲁迅),Běijiy(北京),'Savx(山西),'Sǎvx(陕西)。

(三)字母用途变通化

方案采用拉丁字母形式,被证明是一种远见卓识。但是过分拘泥拉丁字母的外文习惯却束缚了汉语语音的确切表达。汉语语音元音较多,可以进一步利用还没有被恰当利用起来的v、w、y等拉丁字母表示元音字母。

1.字母ü改写成w。现行方案中出现的字母ü是26个拉丁字母中的“编外”字母,可以改用闲置的“编内”字母w(半元音国际音标)表示。

2.字母v代表前鼻韵母中的n,y代表后鼻韵母中的ng,(原方案省作η属于“编外”字母)。字母v也属国际音标中的半元音,字母y是国际音标中的元音,现行方案主要为了隔音,用w作为u行韵母前无声母时添加的声母或代u的韵母,用y作为i行韵母前无声母时添加的声母或代i的韵母。由于上文一(二)2.项所述情形,wy不必再起隔音作用而可以简省,这就恰好能够如本项所述,给它们派上新的用途。

3.字母名称统一变读同一字母的声母呼读音和韵母音,同时改用国际音标标注读音。现行方案的字母名称,元音以音值或两读元音的主要读音为名称,辅音另加元音。这是考虑到国际习惯和名称的区别力的结果。然而,这样做反而产生了名称读音与声韵读音不一致的消极影响,实际上也经常造成干扰性的误读,给教学和使用带来不便。另外,方案原来注读名称的注音字母,中青年人已经基本上不能认读,社会应用面也极其有限,可改用国际音标标注,配合相关的声韵母读音,就能够在国内外被广泛认读。

(四)分词连写规范化

分词连写是方案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正词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规则。从语言史的角度看,汉语言的书面形态经历着十分必要的科学划分的变革。古代的汉语文章依靠“句、逗”从语段中划分出语句。近代以来采用了标点符号,进一步划分出不同类别的整句和分句,表达出语句中比较明显的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目前应当要求人们划分到词和正词法中提到的“语节”。由于分词连写和调号有隔开音节的作用,隔音符号可以取消。

二、关于方案优化的实际构想

汉语拼音方案(修订稿)

1. 字母

字母印刷体大小写如上所示,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字母名称标注国际音标,读音依照汉语声母呼读音和韵母音。

声母呼读为右边汉字在标准字表中最常用音节的阴平声;拼写时后面不跟韵母,即表示该音节。

3. 韵母

(1)韵母读为右边汉字在标准字表中最常用音节的阴平声:拼写时前面没有声母、即表示该音节。

(2)韵母er用作韵尾的时候写成r。例如:“儿童”拼作ertoy,“花儿”拼作huar。其它括号里的字母省写。例如:i(o)u省写成iu。

4.声调

(1)声调符号一般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在没有空位标调的情况下(如字母大写),可以不标调或标在声母上方。i头上一点,可以被调号取代。

(2)轻声不标调。在音节界限不发生混淆的情况下,阴平可以不标。单声母音节和单韵母音节大写时,没有空位可以不标各类声调。最常用的人名、地名等不引起混淆,可以少标或不标调。文章名、书名不标调。

5.分词连写

拼写现代汉语,按《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分词连写。

三、关于方案优化的理论思考

具体方案很难做到完美无缺,比较完美的方案也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以便适应新的时代需求,象目前要特别注重信息时代的需求那样。因此,具体方案的得失虽然重要,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关于方案优化必须具备的一些理论思考。

(一)科学依据和技术处理的和谐统一:深入而浅出

方案优化的科学依据,主要是有关汉语拼音的语文法规和学术思想。后者有待“深入”,前者必须“浅出”。

建国以来,有关汉语拼音的主要法规除方案外,还先后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1963年),《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1974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汉语拼写字母缩写表》(1977年),《中国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1982年6月),《汉语拼音字母名称读音》(1982年8月),《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1982年12月),《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1984年12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12月修订),《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8年7月1日)⑥,人们不难发现,这些语文法规颁发的密度渐趋加大:六十年代一项,七十年代两项,八十年代六项,这里边虽然有社会发展的外部原因,但是更多地反映出汉语拼音规范工作的内在规律性,即方案经受社会实践检验之后,研究并解决实际使用中存在的有关问题的迫切性在不断加大,复杂度在不断加大。1986年全国语言文学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研究并解决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的两次学术讨论会又都提出了方案本身的优化问题。可以认为,在方案等汉语拼音法规的科学依据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技术处理,修订出更加便于推广应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或其它法规,既是科学依据的又一次“深入”,更是技术处理的再一次“浅出”。所谓“深入”,意味着对汉语拼音法规产生更多的、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入细致的思考;所谓“浅出”,意味着对汉语拼音法规的表述浅显性、推广可行性、应用简明性、效应持久性作出更大的努力。我们不仅要参照现行汉语拼音法规,而且可以继续借鉴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等一度成为汉语拼音法规、而且迅速取得推广应用成绩的成功经验。例如,借鉴“北方话”的宽泛度,确立“语音标准大体化”的应用规范;借鉴“不标声调”的得失,确立声调符号适当合并、换位、少标、不标等变通处理办法。

有关汉语拼音的学术思想历经十几个世纪,从古代单字注音(读若法,直音法)到字音分析(反切法、三十六字母),尤其是近代百年以来语文现代化运动中出现的民族形式字母的拼写(切音字、注音字母)和国际通用字母的采用(威妥玛拼写法、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都无不渗透着汉语拼音思想先驱们的宝贵心血。建国以来,在方案公布前后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85年12月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递交的数千份具体方案,以及“拼音方向”、广狭义“拼音化”、“双文制”等宏观指导思想的论述,同样也凝聚着专家学者乃至普通大众的文字改革热望与学术精神。当前,不妨以专门的学术会议、报刊栏目、参考书籍、实验课题等有组织的形式,展开比较充分的“百家争鸣”,以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为方案的技术处理和相对完善提供必不可少而又充满活力的学术泉源,在此基础上修订出人们满意度更高的新方案,进一步便利大众应用,扩大推广范围。

(二)应用类别和推广范围的和谐统一:触类而旁通

方案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语言应用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教学应用附带在语言应用之中,文化应用、经济应用等推广范围的应用项目几乎还微不足道。因此,方案的优化既要解决在现有应用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又要预测到未来应用领域里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达到触及应用类别和旁及推广范围的高度统一。

举例说来,第一,给汉字注音的语言应用方面,目前局限于字母注音法和注音识字教学法,是否可以考虑大量出版拼音汉字对照读物,以便帮助人们学习普通话,巩固汉语拼音知识,提高朗读水平和培养口语能力?如果方案优化时,预见性地考虑到语音标准的适应面,音节书写的完全表音化、简省化,口语节奏中的“语节”,显然会极大地促进方案在教学应用、文化应用等若干方面的迅速推广。第二,中文信息处理的技术应用方面,目前局限于每个汉字平均击键两次的‘最快’设计速度,以及看打、听打、想打的普通操作速度,是否可以考虑每个音节平均击键两次以内的更快设计速度,以及“语节字母”跳打的超常操作速度?如果方案优化时预见性地考虑到每个汉字音节的声韵分键,就为加快设计速度和操作速度从根本规范上创造了先决条件,为技术应用向经济应用打开了又一条通道。第三,现行方案只用于拼写现代汉语普通话,是否可以考虑通过“语节”分写、淡化声调和其它变通办法(如附加简要的文言、方言拼写补充规则),使方案的适应范围扩大到文言和方言,更加切合“汉语拼音方案”的名称?

(三)民族特色和国际习惯的和谐统一:内方而外圆

汉语拼音处在兼顾民族特色与国际习惯的两难境地:一方面要重视方块汉字的时间维度影响力,一方面要顺应线性拉丁字母的空间维度影响力。能否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将两种影响力并为一种合力,让两个方面的数以十亿计的人口都能比较习惯?我们从字体形态上缩短音节长度,造成一种兼顾汉文字块状字形、又不破坏用拉丁字母进行音素(音位)线性拼写音节的“内方外圆”的文字形状,这在民族心理接受度和国际习惯兼容性两个方面,更容易达到和谐统一的境地。

与方块汉字相比,方案优化之后的汉语拼音文字字长缩短,笔画减少,结构分明,分词连写,语境整体性加强,更能准确地表音和表义,节省书写人力和纸张,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为汉语拼音成为汉语国度里的大众化辅助文字或与汉字并行的正式文字,构成了优势,开通了道路。

与拉丁文字相比,方案优化之后的汉语拼音,每一个字母和符号都表音,声韵分工明确,减少了不太迎合国际习惯的声调符号,规范性更明显,规律性更突出,比一切纯自然语文更具组合规律,比一切纯人工语文更有交际价值,也不难受到国际社会的永久性欢迎。

(四)语文任意和语文规范的和谐统一:约定而俗成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未晚斋语文漫谈》一书里,开篇就谈语言的“任意性”和“约定俗成”。他指出,“外国学者讲语言学,常常讲到语言的‘任意性’,中国古代学者则讲‘约定俗成’。其实,这二者并不矛盾,可以说是一件事情的两面,或者说是两个阶段。”⑦外国学者在倾向于语文任意性观点的潮流里,也有人开始注意到约定俗成观的合理性。《剑桥语言百科全书》的作者戴维·克里斯特尔在该书第一章谈“对语言的普通看法”,他也论及讲究语文任意的“描述性”观点和讲究语文规范的“规定性”观点,认为“两者之间有许多未曾被认识到的共同点——两派都对诸如可接受性、模糊性以及易理解程度等问题感兴趣”⑧。

实际上,我们谈的方案优化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语文现象的约定俗成问题。汉语语音本身就是貌似任意,实质上却经过无数次约定以后不断俗成的一种语言现象。汉语拼音方案又是在以汉语语音作为客观标准的基础上,经过约定以后力求规范性俗成的一种文字法规。这种文字能否俗成?俗成的范围、速度、持久力怎样?外部条件之外,最主要的是取决于方案约定的“可接受性、模糊性以及易理解程度”等内在依据。我们认为,正是方案约定的这些内在依据确有不足,才是影响方案俗成的根本原因,也才是方案亟待优化、可能优化、必定优化的根本原因。正象千千万万热望语文现代化大功告成的人那样,我们也提出方案优化的一孔之见,意在为汉语拼音约定俗成的现代化进程助一臂之力,为语文现代化第一块基石的奠定添一 之土。

收稿日期:1996—12—10

标签:;  ;  ;  

中国现代化的第一块基石--兼论“汉语拼音方案”的优化_汉语拼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