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开设“矩阵与几何变换”选修专题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开设“矩阵与几何变换”选修专题的研究

高金泰[1]2004年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开设“矩阵与几何变换”选修专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标准》),矩阵与几何变换被确定为选修专题之一,这在我国高中的数学课程中还是首次。因此,研究这一专题的设置背景和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做出科学、有效、可行的教学设计,不但能为即将开始的高中这一选修专题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又能为这一专题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本研究首先综述了主要发达国家高中数学课程中矩阵与几何变换的设置情况,这些国家的高中数学课程中均有矩阵与几何变换的内容,这一事实为国内高中开设矩阵与几何变换这一选修专题提供了横向参照依据;研究了矩阵与几何变换的巨大教育价值,表现在它的文化教育价值、智力教育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并举例加以了说明;根据矩阵与几何变换作为数学知识自身所具有的逻辑体系,采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系统设计法”,尝试进行了“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学习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阐明,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过程确定、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 其次,本研究进行了“矩阵与几何变换”这一选修专题的试验班教学,对所做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所编写教学材料的有效性与适应性进行了实践检验,结果表明,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开设矩阵与几何变换这一选修专题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矩阵与几何变换这一选修专题的知识既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发现矩阵与几何变换对学生全面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主要有:能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习兴趣,增加数学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等。 最后,本研究对基于新《标准》的、尚在进行之中的选修专题教材的编写工作和新《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赵京波[2]2007年在《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文中提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选修系列专题的设置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面对新课程,特别是选修系列专题的挑战,教师应该如何提高专业素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做出界定;然后,利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了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和高师院校成教生(在职数学教师)和统招生(职前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以及对新课程特别是选修专题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对在职数学教师和职前数学教师进行培训实验研究,期望构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途径。论文主体内容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研究,介绍了国内外对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概况,以及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意义。第二部分,在梳理己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内涵做出界定。然后阐明数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结构,从宏观上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从理论上阐述教师知识结构对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影响。第叁部分,现状调查与分析。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贵州省所属县市中学的数学教师和职前数学教师进行了调查,了解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对即将实施的新课程的了解程度以及新课程对教师要求的掌握程度,并从教师的观念与实践行为、专业发展的支持性条件、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对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选修系列专题进行分析,由此得出选修系列专题对数学教师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第五部分,优化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的实验研究,通过选修专题的教学案例说明推进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一种途径。论文最后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为以后继续研究提出若干有待解决的问题。

郭成林[3]2009年在《“矩阵与变换”在高师院校教学实验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数学选修专题的设置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点,其中专题“矩阵与变换”是首次被引入高中课程;同时,该专题的相关教学内容和大学《高等数学》、《解析几何》等基础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对于在校高师生来说,利用已经学过的高等数学知识来研究该选修专题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笔者调查发现,大部分高师生缺乏对《标准》中“矩阵与变换”这一专题设置目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的理解及掌握,在如何选取教学内容、如何开展教学方面存在困难,对高中数学教师师资培训来说,也缺乏研究资料,特别是实际教学研究的资料。本文以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学生和在职数学教师为样本,研究高中课程标准中选修专题“矩阵与变换”的教学设计和实验。首先依据问题研究的背景,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作“矩阵与变换”专题内容了解情况的问卷调查、并访谈部分高师生,了解高师生的实际需求,确定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并开展第一轮教学实验,对所作的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所编教材的有效性进行实践检验,然后再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研究结论;在第一轮教学试验的基础上,修改、调整教学设计方案并重点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矩阵与变换”教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矩阵与变换”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结构合理,能满足高师生学习的需要;“矩阵与变换”教学设计方案可行且有效;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通过教学实验,还制定了相关教学设计方案、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软件应用平台,初步形成了高师生和在职教师开展“矩阵与变换”教学研究的体系;对学生的学业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取得预期成效,值得借鉴与推广。最后对本研究的不足进行总结并提出本研究的展望。

李艳琴[4]2007年在《我国普通高中设置数学选修课程的认识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选修课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近200年的历史。但是在我国,它在中学阶段起源于1919年。而首次提出在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程问题的是在1963年,也就是说我国高中真正开设选修课程的时间是比较晚的。长期以来,我国的普通高中的课程较为单一,必修课程占据了高中课程的绝大部分,选修课程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的设计,使得对选修课程有了很高的重视。其中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数学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对选修课程的性质、目的、地位、作用等都作了明确的说明,这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本文的研究总体是基于选修课程设置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而进行展开的。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通过对高中数学选修课程设置的意义和选修课程设置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当前新课程标准下对高中数学设置选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首先是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做出一定的理论分析,弄清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涵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选修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趋势、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关系、以及我国普通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历史过程;其次是对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设置选修课程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之前选修课程的开设历史过程的研究;第二阶段是对我国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下选修课程设置的研究,主要是从它的设置背景、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以及《标准》与《大纲》选修课程设置差异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第叁部分是实践与思考。通过对实验省区的实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得出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对这些经验与教训理性思辨的基础上,提出了我省在新课程标准下实施高中数学选修课程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并通过一项实验研究来说明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高中数学选修课程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我省高中数学职前教师的培训提供理论支持,使职前教师能够更好迎地接新课程的改革。第四部分是结论与展望,得出本文研究的成果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杨丽丽[5]2012年在《北京市海淀区高中数学选修课及校本课程实施调研报告》文中研究指明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设置了富有弹性的数学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数学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有五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四个系列构成,其中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选修课程中系列1,2还有系列4中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以及不等式选讲这3个专题作为高校选拔考试的内容,所有的学校都已开设,那么系列3、4的其余13个专题的具体实施情况如何?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我国对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课程开发理论方面的研究或者是非高考学科的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的研究。那么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又如何呢?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教育方面,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都有着其他地方无法超越的优势,海淀区作为北京教育文化中心,更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密集的高素质人才,那么海淀区的高中数学课程实施情况如何?本文拟对北京市海淀区普通高中学校不做高考要求的系列3、4以及数学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从实际调查入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从多个角度获取北京市海淀区关于数学选修课及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通过调查主要解决叁个问题:(1)北京市海淀区高中数学选修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如何?(2)分析影响高中数学选修课程及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3)对高中数学选修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实施给出一些建议。

朱利花[6]2015年在《我国大陆与台湾近十年高考数学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台湾《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数学考科)》(简称“台湾指考”)与大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简称“大陆高考”)功能类似,其数学甲、数学乙试卷分别对应于大陆的理科、文科试卷,故本文选择2005-2014十年间大陆高考理科、文科数学和台湾指定科目考试数学甲、数学乙共四十套试卷为研究对象,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比较两岸高考数学在考试形式、试卷结构、知识模块分值比重上的异同,并对这些异同产生的原因从两岸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纲要)上进行了对比分析。有如下结论:(1)两岸高中数学课程文件在框架结构方面相差不大,不同点在于大陆《标准》还有前言,台湾《纲要》则设立了核心能力、时间分配等项目。另外,台湾《纲要》是分《必修纲要》和《选修纲要》两部分来阐述,大陆《标准》中有关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只在内容标准部分分开叙述,而其它部分的要求则一致,并没有分开。(2)两地的数学课程均采取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在必修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大陆与台湾的目的与标准是一致的。在选修内容设计上,台湾针对建议学习对象的不同,分为四类:标准课程、基础课程、统整课程和进阶课程,大陆的选修课程仅相当于台湾的标准课程,显然台湾在课程设计上要比大陆更加多样化。(3)台湾教材包含的知识点数量明显多于大陆教材。两岸高中数学教材对知识内容的安排上各有侧重:大陆教材重视传统数学内容的选择,注重大众的数学学习,侧重基础数学的讲解;台湾教材更重视现代化数学内容的选择,与大学教育相联系。台湾《纲要》强调课程要注重与大学数学的衔接,而大陆《标准》中未涉及课程的时代性、前瞻性与衔接性。(4)台湾指考数学的试题题型较之大陆更为丰富和多样,包含多选题,相同点是都有单选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其中,台湾的单选为五选一型,大陆为四选一型。大陆高考客观题比例维持恒定,相较之下台湾指考无论在单选题还是客观题(单选+多选)上,波动都很大,无明显规律可循。(5)大陆高考数学理科、文科试卷在题型和题量上保持完全一致,折线图呈现直线。台湾指考数学试卷的题量较为稳定,但无明显规律。两岸试卷题量的差别对应于考试时长的不同:台湾考生要在80min的时间内完成11-13道题目,满分100;大陆考生要在120min的时间内完成22道题目,满分150。(6)台湾指考考试时长的限制,仅占大陆数学考试时间的53%,故在知识容量和知识点覆盖率上远低于大陆,这就对台湾在试题的“知识交汇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7)大陆对“函数与导数”模块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台湾,另外,内地不论文理,均侧重于函数性质与图形的抽象研究,而台湾更注重生活应用,特别是数学乙,只要求简单函数的简单应用,不做复杂抽象的分析。(8)大陆理科在“叁角”部分的比重不算很高;文科在此部分的变化比较有特点,大致可以认为其比重以两年为一组,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台湾数学甲中,“叁角”部分并非每年都涉及,但一旦有相关题目,所占比重都很高,数学乙则对“叁角”不作要求。(9)大陆理科从2008年至今,对“概率与统计”部分的考查保持稳定。台湾不管数学甲、乙,都对基于排列组合的概率分析有较高的要求。相对数学甲而言,数学乙对“机率统计”要求更高,考查的力度也更大。(10)大陆理科和文科中对“解析几何”的考查往往是两道小题、一道大题的形式,分值均在22分及以上。台湾数学甲中考查分值的波动很大;数学乙中,对“解析几何”的考查出现“点断”式的空缺总体来说要求较低。(11)大陆无论理科还是文科中,数列题是每年的必考题之一,属于重点内容。台湾数学甲、乙都出现了大片的空白。这与台湾的考试范围有关,数列知识往往在学测中考查,指考很少涉及,且试题多集中在级数和极限上。所以,台湾在“数列”领域与大陆侧重点不同。(12)大陆理科和文科在对“立体几何”部分的考查上基本保持同步,十年来考查的比重波动不是很大。台湾数学甲中,波动较大,无明显规律和模式;数学乙则对此部分不作要求,最近七年均未出现相关试题。笔者就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粗浅的建议:大陆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可适当延拓;大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可并重;借鉴台湾的考试资讯模式;大陆试题在体现数学应用性可加强;大陆理科、文科可增大区分。

叶诚理[7]2009年在《新课程下开展高中数学竞赛的实践和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逐步展开,数学竞赛也开启了新的篇章,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中学数学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数学竞赛承载了太多人的期望,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本文作者在高中一线教学,怀着对竞赛数学浓厚的兴趣,密切关注数学竞赛的发展,积极探求竞赛数学教与学的方法与规律.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数学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出发,透过新课程的视角,探寻竞赛数学与与新课程数学的联系,比如与高考、高等数学的关系;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研究数学竞赛活动与日常数学教学的内在联系,比如与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数学建模、数学文化等的关系.本文将现代教学理论的新成果与数学竞赛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探讨如何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竞赛活动中,以提高参赛者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并对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刘文清[8]2008年在《高中数学板块教学与模块教学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与高中数学大纲课程比较,课标课程最大的变革在于学习内容的模块化设置.这一变革,使首次接触模块教学的一线教师都必须直面以下挑战:知识模块教学相对于以往的知识板块教学有哪些优势和不足?知识模块教学如何实施才更加合理?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知识板块教学与知识模块教学展开对比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发现:知识板块教学采用直进式,即“一步到位”,它注重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而知识模块教学则采用的是螺旋式上升,它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分散知识难点,使能力形成分散.通过实践研究发现:模块教学设想完美,但与实际操作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对知识模块设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必修5个模块的顺序安排”、“模块内容的调整与整合”、“模块的作业设置”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杨慧娟[9]2012年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使用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高中教育是是初等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桥梁,也是两者衔接的关键阶段,有些国家甚至把高中作为大学预科,所以,任何国家的高中教育改革都非常谨慎。在高中课程改革过程中,除了理念的革新,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因为教科书是策划改革者思想的体现,是新课程的载体,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权威资料。2004年我国开始试用高中数学新教科书,2010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与西南大学对高中新课程教科书的使用进行调查。本研究的选题背景总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使用调查”的子课题“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使用调查”,这是继“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使用调查”之后对教科书的使用进行的一项调查。对高中数学教科书进行使用调查研究,发现并进一步再认识新教科书的特色、优势、在编写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在教科书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教科书的编写质量,强化特色,提高使用效果,从而稳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丰富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和使用的有关理论研究,有利于提高数学教科书的质量和使用效果。在一般性地教科书使用调查的基础上,探寻出针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使用调查研究的维度,这是进行本调查研究的根本,也是提高高中数学新教科书使用效果的必经之路。本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明确高中数学教科书使用调查的内涵,找出高中数学新课程教科书编写与使用中的问题,为师生有效使用教科书提供有意义的实践性指导,同时为新教科书的修订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意见,也希望能够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尽微薄之力。本研究采取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对高中数学教科书的历史变迁及国内外对教科书的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实地调查,对师生认可高中数学新教科书本身的情况作了统计。通过均值比较,统计了不同类型群体的师生在认可新教科书及使用新教科书方面的一些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性,使本研究更具有科学性。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深度了解了新教科书本身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1)教科书的编写理论基础;(2)高中数学教科书使用调查的维度确定;(3)高中数学教科书使用调查的结果统计与分析;(4)高中数学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凸显的特色、问题与矛盾;(5)修订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及教科书使用的建议等。论文的主要框架结构包含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中主要阐述了研究课题的由来,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了国内外有关教科书编写、使用以及有关评价方面的成果和发展动态。第叁部分“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与使用的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教科书编写和使用的基础理论;数学课程设计的原则;数学教科书与数学课程的关系;教科书与师生的关系等;数学教科书的功能与价值。第四部分“高中数学教科书使用调查的维度确定与调查问卷设计”主要阐述了高中数学教科书的使用调查应该从哪些维度展开;本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与信度、内容效度等。第五部分“高中数学新教科书使用调查的结果统计”主要从叁个方面对问卷的结果进行了统计:样本的基本信息;师生对教科书的认可指数统计、师生对教科书内容及使用的均值比较。第六部分“高中数学教科书的特色、问题”主要阐述了高中数学新教科书的特色、使用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与矛盾。第七部分“建议”主要论述了进一步修订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建议。论文的最后指明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后续要开展的研究。本研究的发现与结论:(1)师生对新教科书的主体内容认可指数较高,部分内容并不适合当前的教学现状;(2)学校类型以及学生的成绩是造成师生对新教科书认可差异显着的主要因素。(3)新教科书具有很多新的特色,如:理念新颖、注重应用、注重过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等。(4)新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如衔接的问题给新教科书的使用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拓展性课程资源存在高评价与低使用率的矛盾;师生对数学教科书教育价值认识的偏移等。对此,我们提出建议:(1)课程制定者:进一步审视并明确高中数学教科书的价值定位,进一步推进教科书编写与使用的多样化与一体化;(2)教科书编写者:平衡增加内容与删除内容关系,在教科书适当的位置增加引申链接,增强课外资源的可操作性;(3)高中数学教师:克服不利于教科书使用的教学惯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使用过程中要充分认识高中教育价值的多元化;(4)新课程培训部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包括培训主体的针对性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另外高师数学教育专业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满足高中数学新教科书使用的需求。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内容创新:本课题切合国家基础教育的迫切需求,在国家层面上进行高中数学教科书的使用调查研究在国内具有新近性,所以对高中教科书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本身就是一项新的研究工作。(2)方法创新:利用统计的方法以及数学的工具对高中数学教科书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质的分析与量的统计相结合,提高了研究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结论推广范围有限:由于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师生对教科书的认识亦是如此,所以对本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得到的结论推广范围有限。(2)样本数量有限。对高中数学教科书的调查研究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研究为个人型的研究,受个人人力资源条件,调查的数据样本有限。另外由于本人学识和研究能力所限,亦还没有对所得到的数据做进一步更为深入的分析与建模。

李水仙[10]2011年在《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而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良好地掌握了学科知识,才可能在教学中体现学科逻辑,所以扎实深厚的学科知识是教师的基本学科素养。那在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呢?影响教师学科知识的因素有哪些呢?本研究基于对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的相关文献分析,在对有关专家的咨询基础上,编制了问卷。研究分析了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本研究初步得出了以下结论:(1)高中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整体水平并不高,教师对模块2、3、5所涉及的立体几何、数列、函数等知识内容掌握较好,但教师对新增知识的储备不足。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这些新增的内容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对知识本身缺乏深刻的理解。(2)影响教师学科知识的因素是多元的。调查发现,教师所在学校类别、教龄及现在的学历都对教师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的差异,而教师的初始学历对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影响不大。(3)在职培训效果不佳。如今教师培养和在职培训内容以及形式大都由专家或者“上层”人士决定,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推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调查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师培训提供有效的建议。新意在于在国内对高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进行了定量分析,对影响数学学科知识的因素也进行了分析。但由于样本取样仅在川渝两地,代表性还不是很强,文章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开设“矩阵与几何变换”选修专题的研究[D]. 高金泰.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 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D]. 赵京波. 贵州师范大学. 2007

[3]. “矩阵与变换”在高师院校教学实验的研究[D]. 郭成林. 贵州师范大学. 2009

[4]. 我国普通高中设置数学选修课程的认识与思考[D]. 李艳琴. 贵州师范大学. 2007

[5]. 北京市海淀区高中数学选修课及校本课程实施调研报告[D]. 杨丽丽. 首都师范大学. 2012

[6]. 我国大陆与台湾近十年高考数学的比较研究[D]. 朱利花. 河南大学. 2015

[7]. 新课程下开展高中数学竞赛的实践和认识[D]. 叶诚理.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8]. 高中数学板块教学与模块教学的比较研究[D]. 刘文清.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9].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使用调查研究[D]. 杨慧娟. 西南大学. 2012

[10].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的调查研究[D]. 李水仙. 西南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开设“矩阵与几何变换”选修专题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