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安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将损伤控制性手术应用于肝胆外科临床治疗所取得的效果,为肝胆外科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医院进行肝胆外科创伤患者的资料收集,肝胆外科创伤患者100例,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个组各50例。其中研究组在肝胆外科的相关手术中运用损伤控制术,对照组则进行一般常规手术。然后对两组患者恢复情况进行对比(指标有病死率、黏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肺部感染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比对照组好(病死率、黏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肺部感染率均小于对照组),并且实验调查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外科的相关手术中运用损伤控制术可以更好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以降低病死率、黏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肺部感染率),帮助患者恢复。
【关键词】损伤控制性手术;肝胆外科;临床应用;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149-02
损伤控制性手术是在上个世界在美国首先被提出,在临床实践中发展发现,对于一些严重创伤的病人来说,实行一些简单的止血等手术后,然后等患者生理允许时再进行相关确定的手术计划时,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现阶段,临床上损伤控制性手术主要是为救治严重创伤病人,改变以往医务人员在患者早期进行一些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而首先采用一些快捷、简单的操作,但又能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保留进一步处理的条件,使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在患者生理允许的条件下,有机会再进行完整、合理的手术。这项技术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准确并且熟练地对患者的紧急情况进行分析并且熟悉掌握损伤控制术的适应证。现阶段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技术步骤包括初步抢救的同时对进行患者止血和污染的控制、ICU继续复苏、计划性的进行二期手术。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统计
在医院进行肝胆外科创伤患者的资料收集,肝胆外科创伤患者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22~47岁,平均(29.5±3.8)岁,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100例患者:车祸,高空坠落伤62例,刀剑等利器损伤26例,其他损伤12例:临床检查胆囊损伤25例,肝脏破裂40例,胰脏损伤27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数据为随机抽样,研究组、对照组两组的患者的性别、年龄、肝胆损伤分级情况(按照1994年美国创伤协会指定的肝胆损伤分级标准)、病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案
对照组则进行一般常规手术,然后转入重症监护室(ICU)进行密切的观察。研究组首先采用一些快捷、简单的操作,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保留进一步处理的条件,使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在患者生理允许的条件下,有机会再根据损伤部位不同依次开展完整合理的对症手术,回复期也对患者监控护理。
1.2.1肝脏损伤 首先快速进行患者的复苏抢救,进行术前准备(建立呼吸、输液通道),对于大量肝脏出血难以止血的情况可以考虑切除肝脏,对于肝脏破裂的患者,形成向内压力实行止血,需要对患者进行肝周围填充压迫性损伤控制性手术,并且注意胆道的大出血。当患者生理体征稳定时,再进行肝修补等手术。
1.2.2胰腺损伤 胰腺损伤的控制性手术的关键在于止血,首先得进行清创和止血,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及时进行引流,建立呼吸输液通道)
1.2.3胆道损伤 对于良性的患者来说就对患者进行胆道梗阻的恢复和引流来控制损伤,对于严重的患者来说首先考虑到防止患者发生休克,然后再进行胆道引流。此手术得注意胆道梗阻的清楚和引流发生感染。
1.2.4门脉高压症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还手术过程应该注意胃左静脉严重曲张而发生血管的破裂而发生的大出血,对于一般的缝合和结扎无效果来说,应该立即绷带等进行填充性止血,并且快速关闭腹腔,然后观察消化道的出血状况。
1.2.5术后进行复苏 严格监控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血容量、呼吸频率、凝血状况等生命体征,强调对患者创伤性凝血病的重视,即致死三角(致死三角包括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病)。然后结合容许性低血压、损伤控制性手术、止血性复苏等手术环节,快速遏制致死三角的恶性循环,为二期手术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条件。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研究组在肝胆外科的相关手术中运用损伤控制术,对照组则进行一般常规手术)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指标有病死率、黏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肺部感染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方式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正态分布数据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且最终以P<0.05为标准判断相关因素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相关的治疗,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例(2%)、7例(14%);肺部感染率分别为3例(6%)、11例(22%);黏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分别为2例(4%)、9例(18%)。对比以上数据研究组(肝胆手术中采用损伤控制术)明显低于对照组(进行一般常规手术),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损伤控制性手术,已成为严重创伤复苏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不断地临床经验总结中,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概念也得到认可和发展。损伤控制性手术策略强调对患者创伤性凝血病的重视,以及对致死三角(致死三角包括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病,病理变化过程中这三者相互影响和促进,有人描述为恶性血腥循环)各方面的立即处理。损害控制性手术则是致力于早期纠正致死三角,该手术结合了容许性低血压、损伤控制性手术、止血性复苏等手术环节,快速遏制致死三角的恶性循环,然后通过再次手术进行相关脏器的修复。损伤控制性手术注重患者生理变化和外科手术相结合,指导安排再次手术,指定合理合适完整的手术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损伤控制性手术而在严重创伤出血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中扮有重要作用。而对于传统手术模式来说,对于严重创伤的患者来说,传统手术模式过程复杂,耗费时间长,患者手术后并发症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病发生率大大提高。
本研究对于肝胆外科患者进行传统手术与进行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治疗效果对比发现进行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患者术后的病死率、肺部感染率、黏连性肠梗阻发生率都大大低于进行一般传统手术的患者(P<0.05)。损伤控制性手术结合了容许性低血压、损伤控制性手术、止血性复苏等手术环节,快速遏制致死三角的恶性循环,为二期手术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患者生理条件,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肺部感染率、黏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并且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的复杂性(手术时间上大大降低,手术操作难度降低等),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肝胆外科手术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所以,肝胆外科的相关手术中运用损伤控制术可以更好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以降低病死率、黏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肺部感染率),帮助患者恢复,在肝胆外科手术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廖家鸣,李敏皓,黄仕灵.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肝外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12):361-362.
[2]杜宗志.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6):109.
[3]熊俊,尚丹,郑启昌,等.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在严重肝外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13(1):521-522.
[4]黎小平,胡立春,赵绥明.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肝外伤20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1):136-137.
[5]赵瑞银.肝胆外科损伤控制性手术临床应用疗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1):55-57.
[6]周辉,牟洪超,郭鹭,等.损伤控制手术在治疗严重肝外伤中的临床意义.中国急救医学,2010(2):168-171.
[7]宣恩胜,卢志坤,张权锋.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8(22):125-126.
论文作者:梁兵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手术论文; 损伤论文; 控制性论文; 患者论文; 肝胆论文; 外科论文; 感染率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