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制度根源以及对我国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根源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制度论文,我国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宏观层面的制度缺陷是危机产生的根源
(一)流动性过剩与不足的失衡
自1973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国际货币制度成为美元本位,其实质上是信用本位,这为美元无限发行开了方便之门,全球流动性过剩成为一个基本态势。但是鉴于经济周期的影响,时而又出现流动性不足,这就导致货币当局时而放松流动性,时而采取紧缩。比如,2000年以来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直接促成了2001年至2005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美联储实行低利率政策,让联邦基金利率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给美国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廉价资金,推进了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随着美国经济的反弹和通胀压力增大,从2004年开始,美联储启动了加息周期,在一年半时间内17次加息,一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25%涨到5%。由于此前市场预期利率长期走低,借款人较偏好浮动贷款利率,加息后贷款利息负担大大加重,特别是次级贷款的借款人主要是抗风险能力弱的低收入人群,很多人在此情况下无力还款,房贷违约率上升。正是货币政策造成并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与此同时,美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不断增加,高达GDP的5%以上,美国用信用美元换取了大量廉价国外的商品和劳务供美国消费,美国向全球输出流动性,又用各种美元金融资产换回美元。因此,国际货币制度体系的缺陷,流动性失衡是这场危机根源所在。
(二)创新与监管的失衡
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动力,但是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过度创新、盲目创新,创新离开了监管,必然失去方向,带来危害。一是监管漏洞多。这场危机暴露了美国监管体制改革滞后。《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美国金融业进入混业经营时代,但是美国仍然实行分业监管,金融监管机构多达七家,如果把带有某些监管职能的机构算进去,监管机构则更多。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机构监管。次贷证券化过程中有众多的不同类型的机构参与,需要各监管机构高度协调配合。监管机构过于庞杂就会出现协调和配合问题,更容易出现监管漏洞。比如,美国国际集团(AIG)这样涉及多领域的公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根本无人监管的灰色地带,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金融创新。再如,次级抵押贷款本身由美联储监管,但在次级抵押贷款基础上衍生出来的MBS和CDO,从理论上既属于美联储监管,也属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从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看,投资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在证券市场上的活动,几乎没有什么监管。二是对金融创新的监管不力,鼓励多,监管少,特别是场外(OTC)市场衍生产品发展过快,监管滞后。三是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乏力。由于以上三点原因,监管与创新失衡,监管机构不能科学识别并正确处理创新过程中累积的风险。这充分表明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
(三)放任与干预的失衡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近三十年以撒切尔、里根为首鼓吹的私有化、民主和市场自我调节的新自由主义成为英美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并成为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也成为美国在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工具的理论根源。新自由主义突出强调“最少的政府干预,最大化的市场竞争,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市场自我调节”。正是这种对市场过分信任的理念助长放任了市场微观主体的非理性行为,造成了市场的内部坍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应对这场危机采取的干预,以至收归国有等措施,包括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认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
虚拟经济是指市场经济中在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基础上产生的虚拟资本活动。实体经济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虚拟经济是在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济形式,其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美国作为世界最强的经济大国和资本大国就在于其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很强大,形成了美国资本市场垄断地位和美元霸权地位。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但当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则会产生经济泡沫,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必然会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甚至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是虚拟经济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也正是上述失衡进一步造成虚拟经济的膨胀,造成房地产市场、抵押证券市场失去价值基础,导致全球金融危机并波及实体经济,使许多国家陷入经济危机。
(五)全球金融资产配置与价格的失衡
西方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合理配置资源,资源配置失衡往往是危机产生的根源之一。从历史上来看,鉴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战争都与资源争夺有关。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国际经济贸易技术交流和往来日益加深,这种交流往来中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必然通过双方认定的支付手段进行结算。目前,全球65%~70%的贸易通过美元计价结算。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也占70%上下。全球流通支付手段过分集中于美元,一旦美国经济金融出问题,必然造成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从更广义的层面来看,由于美元金融衍生产品杠杆的无限放大,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余额高达数百万亿美元。这些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资本市场、投资人手中,特别是那些几万亿美元的CDO,几十万亿美元的CDS,分布在全球。一个仅30多万人口的冰岛,三家银行所持有的金融衍生产品就高达上千亿美元,是冰岛全国的GDP的7、8倍。金融资产配置的失衡反映了金融资产价格的失衡,这两者互为影响,互为拉动。从会计角度来看冰岛已经资不抵债,已经破产。正是因为这三家银行高息揽储,又把这些巨额存款大量购买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当这些产品价格不断飚升时,银行获取暴利,一旦价格狂跌时,必然就受损失。冰岛政府为了防止事态的扩大,把这三家商业银行收归国有。这一措施虽然阻止了危机的曼延,却意味着整个冰岛国家的破产。
全球金融资产配置和价格的失衡,清楚地告诉人们,当今作为国际储备的美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基础,几十万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完全脱离了价值基础,迟早要出问题。美国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招致破产倒闭、并购以及转型为普通商业银行,证明了他们被金融资产价格失衡所击垮。尤其是这五家投行的股票暴涨、暴跌,昨天还是煊赫一世的金融旗舰,今天已经沉入大海,也是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
(六)储蓄与消费的失衡
上世纪美国新经济泡沫破裂后,自2002年以来,美国居民消费就具有显著的财富驱动色彩,即自有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推动美国消费者通过负储蓄来扩大消费,以致美国的储蓄率降至零。加之美国鼓励信用卡透支用以提前消费,因而美国GDP中的70%是由消费拉动的。然而当次贷危机爆发后,购房违约率的比例高达20%以上,加之信用卡透支违约无法偿还,涉及人数达200多万人,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通过负向财富效应大大抑制了居民消费,消费的大幅度下滑直接影响美国的实体经济,房地产、汽车行业首当其冲,美国经济已进入衰退。2008年底,美国失业率已超过7%,月失业率已创三十年来的新高。美国国会通过了7870亿美元救援方案,美国新总统奥巴马表示,将在两年内增加350万人的就业机会。
美国失业的增加必然导致居民消费的下滑,它将极大地冲击美国的经济,必然影响美国的进口,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出口。
二、危机冲击对我国的反思
(一)应改变外贸依存度过大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外贸总额占GDP的60%~70%,出口占了一半以上,净出口拉动GDP到了20%以上。这样的格局,形成了中美经济的特殊关系,造成了中国提供商品和劳务供美国消费,美国支付信用美元给我们,我们又买了美元的债券,使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它加大了我国货币投放和通胀压力,使得这些资金得不到更好地运用,一旦生产消费链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有序进行。
(二)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地区结构必须调整
我国出口企业仍有不少属于“三来一补”性质,产品附加值很低,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出口40%以上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这样的结构十分脆弱。
(三)“走出去”和“引进来”很不匹配
目前,外国直接投资总额(FDI)将近8千亿美元,已渗透到我国各个领域,有的享受超国民待遇。而我国的直接投资大概也就是1千多亿美元,而且本土化程度低,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比例相对较弱,不符合利用外资的双向流动,不利于实现国内外生产要素最优配置。
(四)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当中,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作用以及我们的社会责任
在我国经济实力位居全球第三的情况下,应加大我国参与对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要增加我们的话语权。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做出不懈的努力。
(五)对外金融开放步骤是否有序,是否危及金融安全
当前,大型银行引进的海外战略投资者纷纷套现,我们应该以一个平常的心态看待这一事件。但是我们应该深入考虑,重新评估战略投资者的作用、责任和功过。
我们对外资参股中资金融机构,是维持现在比例,还是进一步继续放开。有关外资控股中资金融机构,应制定不允许控股的法律法规。我们应加快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努力增加国际金融市场,乃至于国际商品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六)加大巨额投资的管理,防止负面影响
这次政府扩大内需的4万亿,以及可能带动地方、银行增至16万亿,或者18万亿。如此大规模的投入,会不会出现新一轮的“大跃进”,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会不会加大产能过剩?而内需、外需又消化不了,以至出现通货紧缩或者通货膨胀,最后再次由银行买单,以致形成新一轮的银行不良资产。
现在更重要的不是调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而是调整我国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因此要把更多的钱用于农村的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的投入,使农民提高素质,使得农民能够增加收入,这才是拉动扩大内需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