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谭柏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谭柏生

(衡东县教育局,湖南 衡东 421400)

摘要:中学语文阅读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生命、关爱个性、理解人生、崇尚美感、求真务实、追求崇高、热爱生活的人文情怀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受“工具性”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以课本代作品,以习题作阅读,以能力训练代心灵感受,学生人文精神普通缺乏。文章试图从阅读的民族化、社会化、个性化、人格化四个方面阐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对策和方法;渗透

1、人文精神的内涵

何谓人文精神?在英语里面讲就是Humanism,一般是被翻译成“人道主义”或是“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含义和“人文精神”的含义非常接近,实际上是一个同义词。

“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第一个就是人性,就是对人的尊重,可以用一个概念来说明它,那就是人的尊严。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也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个元素是理性,可以说是对真理的追求,头脑对真理的思考,也就是科学精神,是广义的科学精神;第三个元素是指用一个词就是超越性,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那么这个含义看起来就是广义的宗教精神。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包括了“人道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和宗教精神。这三种精神概括起来,一个是人的尊严,一个是头脑的认真,一个是灵魂的认真。

2、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

现代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然而近年来,很多学生对价值观、人生观缺乏正确认识。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物质享受的同时,却丧失了越来越多的精神文明。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并具有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里所讲的人文素质,不仅包含一个人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水平、感悟能力,而且还包括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内在气质和精神境界。语文,作为母语,其中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文化和精神。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人文素质的天然乳汁,她毫无疑问地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能使学生受到高雅的审美情趣的熏陶,进而起到启迪心智、陶治情操、丰富情感体验、辨明是非等作用。

3、语文教学中缺乏人文精神的原因

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存在一些影响学生人文精神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功利思想作怪。许多教师和家长一样,往往不从学生的天赋、能力、兴趣和愿望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出发,一味灌输“功利”思想,用成绩的好坏决定一个人的好坏,迫使学生逐步远离自己的个性而去一味追求学科成绩,这样就负面影响着一大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心灵培养。

2.网络信息误导。网络世界信息丰富,交流便捷,图文并茂,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让自己精神驰骋的圣地,让情感宣泄的宝地,然而网络中大量的垃圾信息和精神毒品,对中学生无疑充满了诱惑,布满了陷阱。在这样的虚拟世界里中,学生极易产生错误的思想,日常行为极易失范,而教师对网络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没有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提升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对策和方法

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受到高雅的审美情趣的熏陶,也即人文精神的陶冶和培育。

1.在课堂学习中培育,使学生体验人文精神的魅力

语文教材,特别是现在正在试行的新编教材,都是一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现当代名篇佳作、古代经典之作,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发现、感悟。教师在授课时,应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点,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

(1)情感启迪,以情激情,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和友谊。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加上教师动情的讲述,感染打动学生则是必然的事情。如《秋天的怀念》是小学课文中一篇赞美伟大母爱的佳作,经教师的语言修饰能起到催人泪下的效果,学生从文中可深切体会到母亲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亲情是无价的。如讲《再见了,亲人》这一课,先要求学生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让学生默读课文时去探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友谊。

(2)情中悟理,学会关爱,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在教《一定要争气》时,可以设问:“为什么中国学生以前会被外国人看不起?”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利用学生被激起的情感追问:“为什么童第周没有自卑、沉落?他是怎么做的?你们从中懂得了什么?”同学们会表示现在只有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富强,才不会被人看不起。在此,虽然没有强调学生要如何爱国,但在学生内心世界升腾的为国家兴盛而努力的情感,却是最真实、最亲切的爱国情怀。

2.在习作教学中培育,使学生感受人文精神的真谛

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精神活动,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渗透人文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思维拓展,让学生大胆写。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还学生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自由。写作过程中,可以写真诚的崇高情怀,也可以写有趣的平凡生活;可以写现实的眼前景物,也可以写幻想的未来世界;可以与教师商榷,也可以与大师对话;可以评论经典,也可以改写名篇;可以“大江东去”,也可以“小桥流水”。总之,学生的文字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色彩。

(2)塑造心灵,让学生敢担当。为了学生在写作中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应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有系统的训练,以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如首先应当培育学生具有博大真挚的仁爱心肠和责任感。因为爱心和责任感是一切善行的基石,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可以培育学生从爱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可以拟题为:《谢谢你的爱》、《母爱深深是小河》、《父爱如山》等。

5、结束语

语文教学由课堂迁移到社会,把学生的目光推向社会生活的前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的发展和思考“人”文性的东西,有助于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思考习惯,培养学生的务实态度与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全面提升人文精神的修养。面对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社会现实,中学校园急切呼吁人文精神的教育,而语文教学承载着个体人文精神的教育重担,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邹晓娟.语文教学要渗透人文精神[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

[2]薛涌.什么是人文精神[J].语文世界,2006(3).

论文作者:谭柏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谭柏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