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的几个理论与实务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实务论文,人民币论文,理论论文,自由兑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间协定签字以后,已承诺按有关条款规定尽快于1996年实行在经常项目下货币的自由兑换,这实际上是进入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在经常项目下实现有条件的兑换已在1994年开始实现;也为将来第三个和第四个阶段即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及部分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和在经常和资本项目下完全自由兑换的实现创造条件,打下基础。
为实现上述目标尚存在哪些障碍和问题,是迫切需要研究与澄清的战略课题,为此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资本流入对通胀的冲击与调控问题
近年来流入我国的国外资本大幅度增长,1993、1994、199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达到234亿、337亿、380亿美元。 由于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后,更加放松了资本流入的限制和更加加快了外币流通的速度,同时增加了对资本流入的监管难度,故研究资本流入对我国经济与货币政策的冲击及防范措施很重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资本流入对利率政策的影响。表现在资本供应过大, 并在结售汇制条件下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会迫使利率下降。1994年我国的高利率未能使高通胀降低的部分原因也源于此。由于我国目前的利率比国际市场高出3.5至4.5个百分点,故目前我国不宜再加息,而是要随通胀的降低实施减息。(2)资本流入对汇率政策的影响。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资本流入是因为汇率的调低所引发的,那么汇率的调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通胀或加剧通胀;另一方面如果资本流入主要是由国内投资环境改善,资本盈利率高造成的,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本币升值。1994年,我国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的走势正说明了这一点。(3)资本流入对通胀的影响。 这表现在资本流入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在结售汇制下,造成本币的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这是有可能购买国外相应物资的外汇作保证的货币投放,与直接导致通胀的货币的信用发行投放是不同的,故目前而言,资本流入并不是造成通胀的直接因素之一,这也是近两年来,我国人民币汇率与通胀率相脱节,汇率不受通胀制约的反常现象的原因之一。
央行在人民币逐步实现自由兑换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对资本流入进行有效调控,这些政策包括:
1.适时适度调整汇率以调控资本流入的规模。对此,一是改革结售汇制,改变目前结汇是强制性,售汇是限制性的一些做法,实行意愿结汇,藏汇于民,减少市场上外汇供给,让外汇适度升值;二是央行适时适度买进外汇,让人民币汇价在稳定中呈下降趋势。
2.适度放宽进口用汇政策,配合我国进口关税的逐步降低,适度扩大进口来抑制人民币投放,以此来抵消资本流入间接形成的通胀压力,这样,外汇储备少100亿美元,就少投放830多亿元人民币。
3.合理引进和使用外资,严格资本项目管理。一要严格控制外债规模,防止以外商投资企业名义向外借款;二要停止一切形式的外汇抵押人民币贷款,防止不正常的汇率投机活动;三要严格禁止对外方采取直接投资资本固定回报率,变相扩大外债规模的方式;四要对借用外债、国内外外汇贷款及资本项目下的外汇,转换成人民币来适当限制,防止其钻不同币种利差的空子的投机行为。
4.运用产业政策,引导资本的合理流入。为抑制通胀,在我国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仍维持较高利率政策的情况下,为抑制以赚取利差为目的的投机性资本流入,一则可以控制其结汇条件,二则可考虑对外资与外贸企业的100万元或以上的大额人民币存单或存款实行低利率政策, 以引导资本流入生产部门和环节。
二、外汇总量与项目的调控管理问题
我国的国际收支活动目前已形成贸易、非贸易、资本项目三足鼎立的局面,从1994、1995年两年国家外汇储备增长的构成情况看,贸易、非贸易和资本项目的贡献各占1/3左右。 所以我国外汇总量与项目的监控调节对象已不单是过去的简单的贸易收支行为,还要兼顾非贸易和资本项目的收支行为。
我国外汇总量与项目的调控管理应该注意与解决的几个问题是:
(一)目前结售汇制引起的外汇总量速增,基础货币扩大,增大对货币政策冲击的防范问题。
实现结售汇制度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实施与外贸体制改革相互配合,使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1)出口大幅度增长,贸易顺差迅速增加;(2)国家外汇储备高速增长;(3)中央银行吞吐货币的渠道由再贷款转向外汇占款。
但结售汇制实施两年多以来存在的问题是:
(1)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除外)不被允许持有外汇, 各金融机构持有外汇额也被限定在一定额度之内。在此情况下,由于强制结汇与银行持汇限额控制,持续顺差带来的外汇绝大部分被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抛售,出于稳定人民币汇率的目的,央行不得不被动充当这些盈余外汇的吸纳者,这给央行造成极大的压力,并影响了国内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与调控目标的实现。(2 )国内外贸企业和三资企业有把过去保留的现汇帐户外汇直接结汇的情况。导致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存款普遍都有所下降,据有关部门调查,企业现汇存款直接结汇的比重目前大约在30-40%。(3)部分外贸公司为了得到人民币, 弥补流动资金短缺,存在从外资金融机构贷款后又去结汇的现象,表现在境内外资银行对中资企业的放款额度增加,而存款上,境内存款的比重上升,而境外存款的比重下降。(4)在所利用的外资中,投资额大量增加, 土地批租款结汇较多,企业卖出外汇用于支付房地产工程款的现象增多。(5)结汇促使外贸企业支付能力大增, 出口商品竞价收购的现象比较普遍,换汇成本大幅度上升。(6 )国外短期资本进入国内结汇后再入股票、债券与期货市场“套利”现象有所抬头,部分外资企业没有按规定在调剂市场调剂,而是变通进入银行结汇市场结汇。
对此,可以采取的相应对策与措施是:
(1)改变目前敞开收购外汇的现象,对有进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进行意愿结汇,允许他们保留适当的进口现汇,减少结售汇的费用。(2)适当增加粮、棉、油、糖等国内缺口大、 价格上涨过快的商品的进口用汇,对外贸企业竞价收购国内市场上的短缺的农副产品行为加以监控,要加以限制用汇。(3)应尽快开办公开市场业务, 使央行通过反向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央行干预外汇市场所引起的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影响。(4)适当调整汇率政策,允许汇率在稍大一点的范围内波动, 改变人民币汇率小幅升降状况,汇率风险有利于抑制国外资本进入国内“套利”或冲击股票、债券与期货市场,也可以通过汇率杠杆调整外贸企业的进出口行为,减少央行基础货币的过度吐出。(5)至今年3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808.3亿美元, 已远远超过国际上普遍维持的3-4个月进口用汇的水平,也使国外对我国的商品与劳务占用过大,不利于自己发展。应减少借新的商业性外债,同时把一部分外汇储备用于偿还借债成本过高的债务。
(二)我国以人民币计价外汇贷款的新增,直接扩大了货币供应量的问题。
最近2年,央行采取了一系列严格控制信贷总量的措施, 对专业行贷款实行规模管理,对固定资产贷款实行指令性计划控制,严禁流动资金贷款移作固定资产投资,从严控制现金投放,积极扩大现金回笼等等,取得了较好成效。但1994年现金投放的总量比计划少21%,通胀却高达21.7%,以贷币供求分析看,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外汇体制改革后的第一年以人民币计价外汇贷款的增加直接扩大了货币供应总量。1995年现金投放比上年少820亿元,通用率降至14.8%的水平,虽然1995 年底外汇储备73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19亿美元,但现金投放量绝对值大大减少抵消掉了部分以人民币计价外汇贷款的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如果今后现金投放量放松的话,这个潜在的通胀因素又可能会抬头。
企业在人民币信贷受到种种限制的情况下,可能会钻外汇贷款规模管理弹性较大的“空子”,获取大量以人民币计价或以套取人民币为目的外汇贷款。这部分款项,除通过经常项目来增加国内供给外,大部分通过结汇或调剂方式由央行被动收购,形成国家外汇储备的一部分,扩大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虽然这两年央行通过加大回收再贷款,减少专项贷款,开办特种人民币存款业务等措施,控制了社会货币供应量,减轻了外汇储备增加对通胀的压力,但外汇占款人民币总量的持续增多加剧了社会总供求矛盾。
解决的办法除上述已提到的之外,央行还是要通过进一步加大回收再贷款力度,适当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严格结算周转外汇比例管理等措施,降低商业银行人民币超额储备,对结算周转外汇低于低限比例的,督促其及时补足,从而达到调控目的。
三、建立外汇平准基金与维持汇率稳定的问题
我国要逐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逐步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一个重要的前提保证就是汇率的稳定及能得到有效地调控保证。
建立外汇平准基金最先由美国提出,1934年在英镑贬值以后,美国利用所持黄金赚得的利润,拨出26亿美元率先建立了外汇平准基金,以买卖黄金外汇来调剂外汇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达到稳定美元汇率的目的。从此,许多国家相继效法,对稳定本国货币汇率,促进经济发展确实起了良好的作用。
我国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基于以下理由:
1.我国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的需要。在外汇市场上,往往是经济金融实力较弱的国家的货币汇率下跌快且波动频繁,靠抛售外汇来保持本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对我国来讲,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主要是抛售外汇而不是抛售人民币来维持,因而没有一定量的外汇平准基金是不行的。我国虽没有明确建立外汇平准基金机制,但1993年,为了抑制人民币汇率大幅度下滑,我国抛售了7.3亿美元外汇, 实际上是发挥了外汇平准基金的作用。
2.中央银行加强宏观调控的基本功能的需要。央行除了全面、有效地实行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外,还要强调用汇率手段来对金融和对外贸易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而外汇平准基金正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3.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与走向国际化的需要。按国际惯例,本币成为国际化货币的国家必须做到:第一能及时提供足够的货币以满足国际支付的需要;第二能有效地控制其货币供应量和防止国际收支持续的巨额赤字,以避免国际支付过剩,第三对外汇市场要有足够的干预能力,以保持货币汇率的稳定。通过外汇平准基金买卖外汇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上述要求。
随着我国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的进一步扩大与发展,带来的两个问题:一是人民币流出境外,会引起境外存款要求,这需要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特别是防止大幅度下跌。二是境外人民币因意外因素,短期内可能会大量返流,造成对国内货币流通量的冲击,诱发、加剧国内通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足够的外汇平准基金并及时买进非正常返流的境外人民币,就可以稳定人民币汇率和保持国内正常的货币流通量。
我国利用外汇平准基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主要体现在应付非正常因素对人民币冲击引起的汇率波动,主要是抛外汇收购人民币。这样,笔者认为平准基金的最低量可以有两种确定方法:一种是根据1994年初至1996年今的人民币汇率(1:8.7至1:8.31)的实际增幅4.6%,按目前的汇率折算成外汇,看人民币再贬值4.6%时, 把它拉回原位需要多大的外汇量;第二种是以1995年汇率加权平均数为基数,再以这个汇率加权平均数来折算成外汇,得出平抑波动幅度超过这个基数3 %时所需要的外汇量。定出这个最低量以后,再根据我国最新的外汇储备与进口量的变化,做出相应的修正与调整。
我国外汇平准基金的资金来源,比较现实与可行的做法是从国家外汇储备中拨付一部分,这部分占外汇平准基金的大头,可占其总量的90%左右,另一部分由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上缴一定比例的外汇存款准备金,这部分可占其总量的10%左右。
四、外汇市场的完善与银行的外汇服务问题
(一)我国现有外汇体制中的外汇市场建设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银行有形市场发育不完备,且被分割为不能相互联系的银行间市场与调剂市场。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以后,市场就分为两块:一是国内企业与银行的市场;二是三资企业与银行的市场。从现行运作情况来看,在与外汇交易中心联网的地区,三资企业的外汇买卖已纳入了银行间市场,外汇指定银行代理三资企业进入中心买卖外汇;在未与中心联网的地区,三资企业只能作为汇率的接受者,在当地调剂中心按前一日加权平均价进行交易。另外,现行调剂市场的做法使行三资企业买卖外汇缺乏直接性,手续繁琐,效率低下, 资金的划拨结算需要5天时间,影响了资金周转;而外汇自求平衡原则又使三资企业在市场不能满足其需求或供给的情况下,会寻找场外平衡、导致场外交易与黑市汇价。银行间市场与调剂市场并列运行不利于我国外汇市场的统一管理,两个市场、两种价格也不利于我国进一步吸引外资。
2.银行间市场参与者甚少,且经营外汇业务实力过分悬殊,国内银行之间、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都还不具备平等竞争的环境和条件。目前国内外汇指定银行仅有14家,总体数量少、结构简单,市场竞争程度和流动性均不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银行一家就占去了全国外汇业务总量的80%左右,在外汇指定银行间没有形成平等竞争局面。作为银行同业外汇参与者的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受过去规定不能自营卖出或买入外汇的限制所困,在外汇市场上也难与外汇指定银行展开平等竞争。结果造成银行间外汇市场所产生的汇率信号主要是由少数一、两家银行的外汇业务情况所决定,不能实际反映整个市场的外汇供求关系。
另外,在我国的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至今仍分别执行15%和55%的所得税率,最近,国家准备开放境内外资银行分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如此之大的差别,使同样经营外汇业务的国内银行,在外汇及人民币业务的每单位收益上都是没法与外资银行相比的。
3.中央银行的市场调控手段过于单调。在目前外汇体制下,由于我国许多方面的改革没有到位,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中央银行面临着国内信贷刚性和收汇刚性,在市场调控手段上很难有选择的余地,从而总是陷入被动操作中。
4.外汇市场交易币种和交易品种单调,市场难以活跃。目前我国外汇市场的币种只有美元、日元、港币三种,世界上的其它主要币种如马克、英镑、法郎等交易都要进行折算与转换,利差损失与汇率风险都较大,交易品种只有即期交易,这些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实际上的对外贸易和资本往来等经济活动的需求都相脱节。
(二)我国的银行外汇服务由于现行商业银行体制尚未健全与长期缺少竞争以及政策性保护等因素而存在服务品种少、费用高、效率低、态度差等问题。另外,高效率的人民币资金清算体系尚未完全确立,这个问题一向是制约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的“瓶颈”问题。清算手段落后,时间长等决定了目前只有采取由外汇交易中心既负责交易又负责清算的有形市场方式才能保证交易链条不被打断,这必然制约外汇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的转变,影响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
以上问题可以从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改善银行服务与采取配套措施三方面来考虑解决。
1.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外汇交易的主要渠道是在银行之间,一切外汇买卖必须通过银行或其他批准的外汇经纪机构办理。银行可自由地以双方同意的任何汇价从一家银行买进外汇或将外汇卖给其他银行。银行成为外汇市场造市者,创造市场价格和维持市场的流动性。为了促进银行间的外汇市场的发展,要外汇指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积极运用资金,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活动规模和运作范围,扩大结售汇中外汇交易头寸的限额,让银行业在一定限度内平衡外汇供求。中央银行要有效地通过贴现率和再贴现率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卖出政府债券,在外汇市场上吞吐人民币或外币等政策工具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稳定汇价。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必须在交易方法、交易品种以及中央银行的干预方式上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用外汇管制的方法来稳定汇价的办法必须逐步改变。
2.银行的外汇服务中长期看应向境内外资银行看齐,向中国已签字承诺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八条款规定的要求看齐。
我国银行外汇服务方面要改善的地方很多,笔者以为,目前可以从遇到最多的,最迫切要解决的提高办事效率,帮助客户减少汇入汇款业务以及企业结汇与购汇时间差所造成的汇差损失、加速资金清算电子化改造等方面入手。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一直排斥在中资银行结售汇系统之外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业务也应该逐步纳入我国银行的外汇业务中来,作为我国银行外汇服务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和中远期目标。它的实现,将有助于今后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实现,进而向人民币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迈出重要且关键的一步。
外资企业的外汇业务过去只能在外汇调剂中心通过结汇购汇来开展,在纳入现行的中资银行结售汇系统之后,一个重要的配套措施就是要求外资企业可选择一家外汇指定银行开立经常性项目收支的基本帐户,同时也允许其开立资本项目下的外汇专用帐户,这不仅方便了外资企业在境外的借款存入和还债时所购外汇的存入,也有利于外资企业偿债时的购汇及汇出,还有助于国家对外资金业偿还境外资金的监督,避免外资企业偿债时购汇出现不便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改善外资企业投资环境的一项新的措施,也可以说是对外资企业的一种新的优惠政策。
但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银行结售汇的试点工作时要注意的三个问题是:(1 )现存的外汇调剂中心作为主要对外商投资企业开放的外汇服务市场,仍应该予以保留一段时期和继续完善其功能,让外资企业有一个选择余地,即外资企业既可以在外汇指定银行开设一个基本帐户,直接办理结售汇业务,如果其感到不方便、不适应的话,也可以继续到外汇调剂中心买卖外汇。待外资企业在银行间的结售汇体制正常运转之后,外汇调剂中心的业务量必然会越来越少,那时再视情况逐步关闭各地的外汇调剂中心也不迟。(2)外资企业在银行开立基本帐户之后, 应该根据其注册资本金实际到位金额核定最高经常项目收支外汇金额,但不能够虚报金额,这是预防逃汇的必要措施,避免有人将不正当的外汇来源汇入帐户,然后,非法汇出境外。(3 )必需考虑与照顾到境内外资企业与境内外资银行业已存在的互惠互利的密切关系,是否考虑作为境内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一个步骤,把境内外资银行也逐步纳入外汇指定银行的范围,使得境内外资银行从目前只能做结汇业务扩大到可以做售汇业务,这样,外资企业也可以直接在外资银行办理结售汇业务,这样做不但对吸引外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为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3.采取配套措施,着重解决三方面的问题:(1 )中央银行若把外汇市场作为投放基础货币的一个重要渠道,就要使利率自由化、市场化,资金双向流动,加强货币与外汇市场的密切联系;(2 )完善外汇交易的规章制度,加速法制建设,促进外汇市场的规范化;(3 )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最后做到多边支付与多边贸易相结合,加速迈向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从今年3月1日起,国家在江苏、上海、深圳和大连等地进行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银行结售汇的试点工作;从今年4月1日起,国家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这些都表明,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业已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标签:外汇论文; 经常项目论文; 外汇市场论文; 银行论文; 平准基金论文; 外汇交易论文; 汇率决定理论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交易银行论文; 人民币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 银行汇率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外资银行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加息论文; 外汇储备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