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产业发展现状及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现状及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不懈追求的目标,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给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然而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和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也是显而易见的。正是基于这种状况,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和改善环境,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发展环境产业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分析了我国当前环境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我国环境产业发展的战略。
1 我国环境产业发展概况
环境产业一般定义为“满足用户的环境需求并从中创造出经济价值的产业”。环境产业是适应保护环境的需要而兴起的新型产业,是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它涉及的领域包括:环境保护产品、环境服务、自然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洁净产品等。
我国的环境产业开创于20世纪7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引导环境产业的发展,我国环境产业已初具规模。这个期间,环境产业年增长率为15%~20%,大大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1992年,全国环境产业的职工总数为32万人,年产值还不到40亿元;2000年年底,全国已有1万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境产业,职工总数180多万人,固定资产总值800亿元,产值1080亿元;到2002年,我国环境产业从业人员达200多万人,产值达2200亿元。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世界环境产业年产值高达6000亿美元左右,被誉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随着环境领域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预计今后数年内,我国环境产业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
表1反映了我国近5年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和同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表中显示:2003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16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72.4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投资2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333.5亿元,比上年减少14.4%。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9%,比2002年的1.33%有所提高。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环境总体污染程度有所控制;另一方面,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加大,环境产业面临着发展的机遇。
表1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2003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亿元) 823.2
1014.9
1106.7
1367.2
1627.7
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478.9
515.5
595.8
789.1
1072.4
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
152.7
239.4
174.5
188.0
221.8
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
191.6
260.0
336.4
389.7
33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9854.7
32917.7 37213.5
43499.9
55566.6
国内生产总值(GDP) 82067.5
89468.1 97314.8 105172.3
117251.9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
1.00
1.13
1.14
1.301.39
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
2 发展环境产业的必要性和意义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投资环境的改善,世界工厂开始向我国转移,一方面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和不利影响,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步伐变得紧迫。
2.1 发展环境产业是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
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是促进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的产业向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且对环境影响小的产业转变,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因此,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世界性产业格局日益向着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绿色产业方向倾斜,加快发展环境产业符合这一方向。
2.2 发展环境产业有利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环境产业是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环境产业作为投资热点,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图1反映了近几年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趋势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趋势比较。由图可以看出:1999~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固定资产总值的增长趋势明显,国内生产总值1999年增长速度为7.1%,到2003年达到9.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99年为5.1%,到2003年为27.7%;而同期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增长分别为23.3%、20.0%。可见环境污染增长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的GDP增长速度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有效地促进和拉动了经济增长,成为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图1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趋势线
附图
2.3 大力发展环境产业是我国加入WTO后的必然选择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市场开放、关税减让、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消除等,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得以改善,同时也使得我们经济的各个领域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产业属于基础薄弱、竞争能力差的行业,面临着严峻考验,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积极采取措施加快我国环境产业发展。
2.4 发展环境产业有利于长期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空气、水源和居住环境的要求更严格。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不断提高环保标准,严格环保执法;企业必须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积极治理污染。大力发展环境产业也成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
3 环境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环境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市场成熟度、规模和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均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还处在发展的初步阶段,市场潜力巨大,有待发掘。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大,环境产业也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3.1 企业规模小,缺乏技术创新
目前,环境产业涵盖的门类广泛,有环保产品生产、经营销售、环保技术开发、环保工程设计施工、环保信息咨询服务、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化、自然保护开发等。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企业规模不大,专业化水平低,缺乏技术创新,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机制还不健全。
3.2 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度不断增大,但环境产业规模有待扩大
如表2所示,近几年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数量有所减少,但污染治理投资额却是逐年上升,反映了环境产业发展逐步有序、规范,环境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新建项目无论在数量还是投资额度上均有所提高,环境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表2 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及投资情况
年份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当年施工污染治理项目数(个)
19866
27243
11640
11557
11292
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度完成投资(亿) 152.7
239.4
174.5
188.4
221.8
其中:治理废水
68.8
109.6
72.9
71.5
87.4
治理废气
51.0
90.9
65.8
69.8
92.1
治理固体废物 8.3
11.5
18.7
16.1
16.2
治理噪声
0.9
6.0
0.6
1.0
1.0
其他23.7
21.4
16.5
27.9
25.1
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环保投资总额(亿元) 191.6
260.0
336.4
389.7
333.5
其中:新建 109.0
145.6
238.2
238.0
220.1
扩建52.1
64.7
52.1
67.0
56.7
改建29.6
39.4
46.5
84.7
56.7
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
3.3 环境服务市场化程度不高
环境服务是环境产业中重要的分支,它的发展不仅仅为提升环保产品的技术水平,还为环保产品创造需求市场,为改变治理环境只有投入无产出的状况和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创造条件。目前,我国的环境服务相对落后,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缺乏竞争机制,难以吸引到社会资本,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4 产业分布和产业结构不均衡,市场管理有待规范
我国环境产业在地域分布上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在产业结构上,环保产品生产企业较多,环保技术开发、咨询服务以及环保工程设计施工,产品营销、自然生态保护等相对薄弱。目前,我国的环境产业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运作和管理有待规范,有关法律法规体系需要全面建立,环境产业市场的发展、运作、竞争等都需要建立有力的监督机制。
4 促进我国环境产业发展的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如何在培育环境产业的同时促使其他产业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自觉实现环保的内在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全社会的环保成本,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
从宏观上说,政府应分阶段采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产业发展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与环境产业部门需求相匹配,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共同投资的渠道。同时,政府还必须在鼓励环境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作用,确保创造有效的市场需求。
从微观的具体层面上说,促进环境产业发展的对策有以下方面:
4.1 加强技术引导,开展技术创新
要改变我国环境产业技术落后的现状,就必须努力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大高科技投入,提高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扶持民族环境产业,走技术开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道路。
4.2 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可采取这样一些措施:加速“粗放型”投资向“集约型”投资的转变;使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使价格水平反映实际成本,真正做到污染者而不是公众付费。
4.3 规范环境产业市场
通过加强政府部门协调,打破地域划分和地方保护主义,在全国建立一个统一的环保产品和服务市场;加强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和实施,为环境产业市场的健康发展构建法律框架和提供法律支持;加快制定环保产品质量标准,加大监督力度;鼓励竞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职能。
4.4 加强对环境产业的资金支持,实施优惠政策
建立新的金融机制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环境投资和研究开发提供资金流通渠道。对我国来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包括环境产业的发展,应通过建立绿色基金和优惠贷款等措施,在金融制度改革政策中予以体现。采取减税、优惠贷款等财政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能源效率,加强支持环境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部门的能力。
表3反映了环境治理项目投资资金来源的分布情况。表中数据反映了当前作为环境治理投资来源的国家预算内资金、环保专项资金部分所占比率有所下降,资金来源渠道走向多样化,其他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企业自筹)来源所占比率逐步上升,有效支持了环境产业的发展,但规模还有待扩大。
表3 污染治理项目投资来源总额
年份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污染治理项目当年投资来源总额(亿元)
152.7
239.4
174.5
188.0
221.8
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32.4
49.6
36.3
42.0
18.8
环保专项资金13.2
19.3
15.8
14.8
12.4
其他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企业自筹等) 107.1
170.5
122.3
131.6
190.7
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
4.5 走国际化合作的道路
在双方互利的条件下,探索建立技术转让机制的可行性,实施鼓励投资高新技术向国内转移的政策;尝试与国际商界合作,提高国内环境技术开发和产品制造行业的能力;促进国际化的培训,以便使我们在市场管理、设计、保险和金融等方面获得必要的技能,支撑环境产业的发展。
总之,只有大力发展环境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支持能力,才能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多投资渠道、宽产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只注重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考虑资源持续利用的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经济发展的体系之中,将政府干预和市场作用相结合,全面推进环境产业的发展,加强全民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增大环境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