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导管内乳头状瘤致癌的探讨

预防导管内乳头状瘤致癌的探讨

一、防止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保双[1](2020)在《乳腺良性疾病患者门诊就医的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乳腺外科门诊常见乳腺良性疾病分布情况、主要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调查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不规范就医行为与不规范就诊率,以及不良习惯和不规范就诊等相关危险因素与疾病发生及转归的关系。进而了解乳腺疾病患者的就医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法本次调查采用横断面研究,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9.1—2019.12时间段内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乳腺外科门诊接诊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既往有乳腺良性疾病随诊病史的乳腺癌患者,并通过问卷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然后将收集的纸质问卷进行整理汇总并使用Excel录入数据,进一步将数据简化分类,使用SPSS 20.0对所有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数值型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向无序的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多个分类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478名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主要为乳腺增生症378(79.1%)例,乳腺纤维腺瘤52(10.9%)例,其他乳腺良性疾病48(10.0%)例。总体平均年龄为44.42±12.80岁;2.378例乳腺增生症患者主诉分为四类:(1)乳腺疼痛193例;(2)体检或乳房自检发现结节或肿块42例;(3)既往诊断为乳腺增生症,本次来门诊复查130例,其中有118例是既往发现乳腺结节诊断为乳腺增生症来门诊复查;(4)乳头溢液13例。并且四种主诉的乳腺增生症患者在年龄上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三类:(1)未见异常74例;(2)乳腺腺体增厚,回声增粗85例;(3)乳腺结节或肿块219例。患侧腋窝淋巴结:(1)阳性22例;(2)阴性356例;3.478名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中有286名为乳腺结节性病变,并且主要表现为乳腺外上象限,BI-RADS 3类的1cm以下小结节。并且不同分类的乳腺结节患者在年龄上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4.不同月经状况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的BMI分布存在显着差异,月经正常组与异常组之间无显着差异,但均显着小于与绝经组患者的BMI;5.478名患者中有210名就医不规范,不规范就诊率为44%。对疾病认识情况、年龄、家庭收入和医保类型是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6.是否对疾病恐惧、对疾病认识情况、就医态度和随访频率均是影响乳腺良性疾病转归的危险因素;7.63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中17例既往有依赖中成药治疗情况;8.41例既往有乳腺良性病史的乳腺癌患者中有13例平时规范随访,28例不规范随访且就医不积极。两类患者确诊乳腺癌时肿瘤性质、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存在显着差异。结论1.乳腺外科门诊诊断的乳腺良性疾病以乳腺增生症和乳腺纤维腺瘤为主,两种疾病约占门诊乳腺良性疾病的90%并且发病高峰年龄为20-50岁年龄段;2.BMI可能是影响绝经后女性乳腺良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3.乳腺外科门诊大约有44%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存在不规范就医行为,对疾病不了解、年龄40-50岁、家庭人均年收入2万以下、医保类型是居民医保的患者不规范就医的概率显着增加;4.不规范就医、对疾病不了解、产生恐惧心理显着增加病情加重的风险;5.不规范随访的患者发现乳腺癌时浸润性癌可能性更大,肿瘤体积更大,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大,临床分期也更严重,预后更差,医疗成本更高;6.乳腺外科门诊存在乳腺良性肿瘤误诊及中成药过度使用现象。

刘城秀[2](2019)在《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多组学整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树鼩隶属于攀鼩目,与啮齿类动物相比,树鼩与人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更加密切,已成为一种新型实验动物,乳腺肿瘤在树鼩中属于一种高发肿瘤,现已成功诱导树鼩构建乳腺肿瘤动物模型,因此,树鼩是一种研究乳腺肿瘤发生机制的理想实验动物。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主要由导管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引起,由于其与异型性,乳腺导管内原位导管癌和乳腺癌的关联和潜在进展,它被归类为高风险的前体病,此病具有一定的癌变率,利用树鼩开展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以为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致瘤机制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本研究应用Illumina二代测序平台对3例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肿瘤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样本进行全转录组深度测序,进行差异表达miRNA与mRNA、lncRNA、circRNA的关联分析。采用数据非依赖采集质谱方法对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肿瘤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进行蛋白定量比较,寻找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鉴定到的可靠性蛋白与之相应的基因的转录本进行综合关联比较分析。采用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检测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肿瘤组织和正常对照组树鼩乳腺组织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及其调控的靶基因。本研究对3例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肿瘤组织和3例正常树鼩乳腺组织,通过RNA-seq技术,发现了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相关的62条差异表达mRNA,上调的39条,下调的23条;50条差异表达lncRNA,上调的39条,下调的11条;32条差异表达circRNA,上调的25条,下调的7条;165条差异表达miRNA,上调的80条,下调的85条。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显示,234个差异基因富集在MAPK信号通路上;65个差异基因富集在催乳素信号通路上。联合全转录组测序数据,LNPEP为显着差异表达mRNA。蛋白组学方面,共找到2127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上调蛋白1077个,下调蛋白1050个,在转录组和蛋白组学的联合分析中发现,12个差异基因富集在DNA修复系统中。CG位点差异甲基化区域分析结果显示:共发现了 5540个DMRs,其中上调1320个,下调4420个;有19个差异DMR相关基因富集在MAPK信号通路上。我们对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肿瘤组织进行了整合的定量蛋白质组、转录组和甲基化组分析,数据集揭示了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织特异性甲基化,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情况。首先进行全转录组数据关联分析,催乳素信号通路上的JAK2和STAT为上调基因、MAPK信号通路上的P38为下调基因;联合全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LNPEP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为下调基因,在转录组和蛋白组学的联合分析中发现,RFC、PCNA、PRA和Po1δ富集到DNA修复系统上且均为高表达;在全基因组DNA甲基化CG位点的DMRs相关基因的富集分析中显示ASK1和PTP在MAPK信号通路上为上调基因,因此,预测MAPK信号通路上的P38、ASK1、PTP基因,催乳素信号通路上的JAK2和STAT基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上的LNPEP基因和DNA错配修复系统上的RFC、PCNA、PRA、Po1δ可能参与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通过多组学整合分析鉴定LNPEP、P38、AST1、PTP、PRA、RFC为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的候选靶基因并构建网络互作图。我们的研究首次对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织中的DNA甲基化谱进行了系统的探索,这些新的甲基化位点可能是对抗乳腺肿瘤的重要候选位点;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基因组资源,以探索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分子、蛋白和表观遗传调控的功能;扩展了目前对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生物学的理解,并为探索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寇磊[3](2019)在《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价值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并研究采用高频超声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所有选择的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乳腺肿瘤疾病患者80例,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16年3月~2017年8月,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均为导管型乳腺癌,观察组患者均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对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高频超声进行诊断,评价并分析两组患者的超声资料。结果:通过对超声声像图分析得出,观察组患者共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囊实混合性回声型、导管扩张型并导管内实质性结节以及不规则整块型,分别为20例、10例和10例,其中误诊2例,诊断符合率为95.00%;比较钙化灶和患者导管扩张几率,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导管壁清晰和走行规则几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血流分布状况进行比较,两组之间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差异性。结论:临床应用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进行诊断是一种良好的诊断方法,可以有效地区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型乳腺癌。

梁忠锃,李建文,张远起,黄胜超,肖雄升,李亚东[4](2018)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40例的诊治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40例的诊治体会。方法 4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均行乳腺病变腺段切除术治疗。分析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对其治疗体会进行总结。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顺利找到乳管内肿瘤,切口全部为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无乳头溢液、乳管瘘及肿瘤复发。结论乳头溢液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典型症状,手术切除病变乳管和周围部分正常乳腺组织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能够预防癌变的发生。

王文彦[5](2017)在《第一部分: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探索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 第二部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影响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较多,但转移机制仍处在探索阶段。方法本研究纳入10例术前超声、术中触诊、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存在多枚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留取外周血、肿瘤原发灶、腋窝淋巴结转移灶标本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获得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突变位点。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并同已知数据库对比分析,获得可能与转移相关位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评估相关基因编码蛋白在肿瘤细胞、转移淋巴结中表达情况。结果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对10例患者原发肿瘤、外周血、转移淋巴结进行测序,平均测序深度123×,20以上覆盖率达到90%以上。原发灶平均SNV数为5066,转移灶平均SNV数目为5141。原发灶平均Indel数为1400,转移灶平均Indel数为1476。经筛选及与已知数据库对比分析后,9个基因被筛选为原发性肿瘤中的显着特异性突变,15个基因为转移性淋巴结中的显着特异性突变。应用MutSigCV筛选发现HRNR、AHNAK2基因是淋巴结转移特异性基因,可能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对HRNR和AHNAK2编码的蛋白进行石蜡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应用Image Pro-Plus6.0软件计算不同部切片平均光密度值,研究结果提示转移淋巴结组织平均光密度值为0.0471±0.0185,高于正常淋巴结组织0.0027±0.000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39)。结论乳腺癌原发灶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灶各自存在特异性突变,其中淋巴结转移灶突变数量更多,不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验证结果提示AHNAK2、HRNR等基因突变可能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癌变影响因素,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预后,探讨诊治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67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674例患者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547例,导管内乳头状癌患者88例,囊内乳头状癌患者32例,实性乳头状癌患者7例。中位随访46个月,547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中有13例(2.4%)原手术部位同象限出现导管内乳头状瘤局部复发,10例(1.8%)原手术部位同象限出现乳腺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提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和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患者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7.7%和93.5%,无复发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典型增生是影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无复发生存的主要因素(P=0.020)。4例(3.1%)导管内乳头状癌患者出现局部复发。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临床表现为乳房肿物、肿瘤最大径≥2cm是恶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可能临床表现(均P<0.05)。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具有一定的复发率,年龄、临床特征及肿瘤大小可能是恶性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预测因素。

韩蕾,林志武,陈晓耕[6](2016)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7例诊疗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7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57例患者中乳头溢血或溢液37例,表现单发肿物42例,表现多发肿物5例。37例乳头溢血或溢液者均行细胞学涂片检查,47例体检触及肿物者行乳腺彩超、钼靶检查,42例行导管造影检查,22例行乳腺MRI检查。术后病理示51例为良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恶性;45例行免疫组化(肌上皮标志物SMMHC、p63、CK5/6)检查。6例恶变患者中2例行患侧乳腺改良根治术,4例行患侧乳房全切术;余51例良性患者均采用乳晕弧形切口行病变导管/肿物+局部乳腺区段切除术。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最常表现为乳房肿块和乳头溢液。可通过乳头溢血或溢液脱落细胞学检查、乳腺彩超、MIR、乳腺钼靶及导管造影等多种检查手段提高术前诊断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合理的手术是治愈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

张斌[7](2014)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瘤手术治疗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瘤患者手术方法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8例采用乳晕边缘弧形切口,24例采用劈开半乳头放射状切口,4例因癌变行乳癌改良根治术,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无复发和癌变。结论选取合适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方式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瘤疗效满意。

赵天永[8](2014)在《乳管镜在乳腺导管内病变患者中的诊断及治疗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乳管镜(fiberoptie ductoscopy FDS)在乳腺导管内病变患者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就诊于我院的438例乳腺疾病患者,分别进行乳管镜及钼靶乳管造影检查,其中290例接受手术切除、病理诊断。将纤维乳管镜检查与病理检查、乳腺钼靶乳管造影和美蓝注入分别进行分组对比分析。结果438例乳腺疾病患者中乳头溢液397例(90.64%),无乳头溢液41例(9.36%)。行乳管镜检查312例(71.23%),无异常23例(7.37%);诊断乳管导管扩张或炎症病变25例(8.01%);乳管内占位性病变264例(91.67%),其中乳头状瘤182例(68.94%)、乳头状瘤病69例(26.14%)、乳腺导管癌13例(4.92%),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出率为91.29%(241/264)。行钼靶乳管造影126例(28.77%),无异常27例(21.43%),诊断乳管导管扩张或炎症病变73例(57.94%);乳管内占位性病变26例(20.63%),其中乳头状瘤16例(61.54%)、乳头状瘤病9例(34.62%)、乳腺导管癌1例(3.85%),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出率为26.92%(7/26)。201例行乳管镜定位针定位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出率为97.01%(195/201);63例行美蓝注入选择性区段切除,术后病理检出率为73.02%(46/63)。分组分析结果显示:纤维乳管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P>0.001)。乳管镜组检查结果明显高于钼靶乳管造影组(P<0.001)。乳管镜定位组检出结果明显高于美蓝注入组(P<0.001)。结论乳管镜在乳腺导管内病变患者检查中具有明显的诊断准确性和定位可靠性,优于乳腺钼靶乳管造影检查,不仅提高了乳腺导管内病变的诊断、明确病变性质、确定病变部位,而且可以直接进行局部治疗,提高了早期乳腺导管癌的诊断率,对治疗、保乳手术指导以及降低高危妇女患癌的潜在风险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辉,张海宏,罗玉群,张正萍[9](2014)在《乳导管镜联合麦默通在微创切除乳腺管内微小肿物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乳导管镜联合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在切除乳腺导管内微小肿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于我科就诊的乳头溢液病例,溢液涂片中见到增生细胞,细胞学1-2级。经乳管镜诊断为乳腺导管内微小肿物的女性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乳导管镜联合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60例乳腺导管内微小肿块在乳导管镜及彩超指引下麦默通微创旋切完整切除,病理结果阳性率100%,其中2例为导管内原位癌,1例为浸润性导管癌,其余均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59例患者无手术疤痕。结论:超声引导下乳腺导管镜联合麦默通微创旋切乳腺导管内微小肿物具有定位准确、病理诊断明确、切除完整率高、创伤小、美观等优点。

蔡新军[10](2013)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DP)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对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导管内乳头状瘤声像图的特点。结果根据37例IDP声像图特点,将其分为四种类型,Ⅰ型16例:导管扩张伴导管内乳头状实性低结节。Ⅱ型11例:不规则的囊性暗区内出现实性中等回声。Ⅲ型4例:局限性导管扩张,管壁较平整,其远端导管壁不规则或中断,内部见细弱均质回声。Ⅳ型6例:乳腺实质内出现弱回声结节而未见导管扩张。其中Ⅰ型无误诊,Ⅱ型误诊2例,Ⅲ型误诊3例,Ⅳ型误诊4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81.8%,25.0%,33.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提高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率,是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

二、防止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止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良性疾病患者门诊就医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量的计算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的分布情况
    2.2 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的主诉与超声检查结果
    2.3 乳腺良性疾病患病与转归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4 不规范就医行为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5 乳腺良性肿瘤的误诊情况
    2.6 乳腺良性疾病继发或合并乳腺癌的患者就医行为差异分析
3.讨论
    3.1 常见乳腺良性疾病及分布情况
    3.2 乳腺结节患者的诊断评估
    3.3 绝经后肥胖与乳腺疾病的相关性
    3.4 不规范就医行为及其对病情转归的影响
    3.5 乳腺良性疾病的误诊以及过度医疗现象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良性疾病概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多组学整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树鼩自发性肿瘤的组织学检查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五、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RNA-seq技术的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全转录组学研究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 对照组与肿瘤组lncRNA、mRNA测序结果
        (二) 环状RNA测序结果
        (三) sRNA高通量测序和miRNA差异表达分析
        (四) 差异表达miRNA与全转录组测序数据联合分析
    五、讨论
第三部分 质谱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肿瘤组织差异表达蛋白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五、讨论
第四部分 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五、讨论
小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表
致谢
研究生简历

(4)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40例的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第一部分: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探索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 第二部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7例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检查和诊断: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2.1 病理:
    2.2 术前检查:
    2.3 手术治疗: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
    3.2 临床诊断:
        3.2.1 涂片细胞学检查:
        3.2.2 超声诊断声像特点:
        3.2.3 MRI诊断影像特点:关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诊断经历了一个争议的发展过程。早期文献简单描述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表现为位于乳头附近的明显强化的结节样病灶。国外学者Kramer等[4]研究报道,恶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增强后可见肿瘤边缘呈锯齿状或者部分边缘毛刺状表现,而良性的导管内乳头状瘤表现出边缘光滑的较均匀的强化病灶,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可用于良恶性鉴别。而Mussrakisl等[5]的研究发现,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表现多种多样难以鉴别,定性必须借助肿瘤穿刺细胞学检查或手术病理确诊。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MRI能比较准确地发现和定位病变位置,对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有一定程度的意义,然而部分与恶性肿瘤难以区分。为此,近年国内学者提出动态增强MRI以改进传统乳腺MRI,该法作为一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新兴检查方法,具有无辐射、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显示及高度软组织分辨率等优势[6]。本组22例患者均有动态强化MRI,其中3例早期即可见明显快速强化,表明恶性可能性大;13例显示囊状扩张的导管内实性肿块;其余6例中2例MRI强化后肿物边界呈毛刺或锯齿状,显示可疑恶性。
        3.2.4 乳腺导管造影及钼靶诊断影像特点:
    3.3 病理分类:
        3.3.1 导管内乳头状瘤:
        3.3.2 非典型性乳头状瘤:
        3.3.3 导管内乳头状癌:
        3.3.4 免疫表型特点:
    3.4 手术治疗方式:

(8)乳管镜在乳腺导管内病变患者中的诊断及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表
序言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
    2 方法
结果
    1 乳腺疾病患者疾病种类的分布
    2 FDS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
    3 乳管镜与钼靶乳管造影结果
    4 乳管镜定位与美蓝注入组检查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硕士其间发表论文

(9)乳导管镜联合麦默通在微创切除乳腺管内微小肿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1. 2 仪器
    1. 3 操作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防止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良性疾病患者门诊就医的现状调查[D]. 赵保双.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多组学整合分析[D]. 刘城秀.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3]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价值探讨[J]. 寇磊.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02)
  • [4]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40例的诊治体会[J]. 梁忠锃,李建文,张远起,黄胜超,肖雄升,李亚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18(22)
  • [5]第一部分: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探索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 第二部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D]. 王文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1)
  • [6]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7例诊疗分析[J]. 韩蕾,林志武,陈晓耕. 福建医药杂志, 2016(04)
  • [7]乳腺导管内乳头瘤手术治疗体会[J]. 张斌. 中国实用医刊, 2014(22)
  • [8]乳管镜在乳腺导管内病变患者中的诊断及治疗分析[D]. 赵天永. 内蒙古大学, 2014(10)
  • [9]乳导管镜联合麦默通在微创切除乳腺管内微小肿物中的应用[J]. 杨辉,张海宏,罗玉群,张正萍. 现代肿瘤医学, 2014(04)
  • [10]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的应用分析[J]. 蔡新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13(34)

标签:;  ;  ;  ;  ;  

预防导管内乳头状瘤致癌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