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1]2003年在《消风止痒汤防治急性荨麻疹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消风止痒汤对模型豚鼠及小鼠的治疗作用,评价其治疗急性荨麻疹的疗效及作用机理。 方法:设消风止痒汤高、中剂量组,模型组,扑尔敏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1.用过敏原(鸡蛋清)注射,使豚鼠致敏,建立Ⅰ型变态反应动物模型,观察豚鼠出现的反应,并测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PGE_2、IgE值。2.用磷酸组胺在豚鼠创伤处涂抹,观察豚鼠出现的瘙痒反应,记录组织胺的累积用量。3.用磷酸组胺皮内注射使小鼠皮肤局部形成风团,观测风团面积。 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消风止痒汤高、中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减轻豚鼠发生惊厥、抽搐、昏倒的症状,延长生存时间,降低豚鼠死亡率;有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gE、PGE_2值,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的作用(P<0.05或P<0.01)。2.消风止痒汤高、中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减小使豚鼠出现瘙痒反应时所需组胺累积用量(即提高痒阈值)(P<0.05或P<0.01)。3.消风止痒汤高、中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缩小小鼠腹部皮肤风团面积(P<0.05或P<0.01)。 结论:消风止痒汤可减少Ⅰ型变态反应模型豚鼠的抗体和活性介质的产生,抑制磷酸组胺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具有较好的抗过敏作用,以及较好的抗炎作用和止痒作用。本研究为消风止痒汤治疗急性荨麻疹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
姚蕴函[2]2011年在《加味消风颗粒治疗风热型瘾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内制剂——加味消风颗粒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来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学采用疏风祛湿、清热养血的理论在治疗风热型瘾疹方面的作用,证实其有效性及安全可靠性,研究性质为临床疗效观察。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风热型瘾疹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加味消风颗粒”(药物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木通、石膏、白芍、知母、当归、胡麻子、甘草、白鲜皮、蒺藜、守宫、黄连、赤芍。功能主治:疏风祛湿,清热止痒。用于面游风,风疹块,一切瘙痒性皮肤病。长春中医药大学协定处方,批号:长卫药制字(96)1406号,每次一袋(10g),每日叁次,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消风止痒颗粒”(功能主治:消风清热,除湿止痒。主治丘疹样荨麻疹,也用于湿疹,皮肤瘙痒症。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Z22025024。每次两袋、每日叁次、口服)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2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结果:临床研究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0.05,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能明显改善患者风团数目、风团发作次数、风团持续时间及瘙痒程度。结论:加味消风颗粒对风热型瘾疹的治疗安全有效。
郭静[3]2012年在《当归饮子加减方对慢性荨麻疹抗过敏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当归饮子加减方干预荨麻疹慢性期动物气血两虚症模型,观察养血活血通络法预防荨麻疹复发的作用,并探讨其抗过敏机制,为养血活血通络法的应用以防治慢性皮肤病复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腹侧皮下注射0.3m1·kg-1利血平生理盐水溶液和皮下注射2%乙酰苯肼制作动物气血两虚模型。气血两虚模型制作成功后,结合Ⅰ-Ⅳ型变态反应模拟慢性荨麻疹发病,以KM小鼠或SD大鼠为受试对象,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氯雷他定组、玉屏风组、祛风止痒口服液组、当归饮子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研究:(1)尾静脉注射1%卵清蛋白合卡介菌疫苗稀释剂致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测定每组动物蓝斑直径、蓝斑光密度(OD)及蓝斑抑制率,分析当归饮子加减方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的影响。(2)小鼠背部皮下注射组胺,尾静脉注射1%伊文思兰生理盐水溶液,通过测定蓝斑光密度及蓝斑抑制率,分析当归饮子加减方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3)尾静脉注射1%卵蛋白生理盐水溶液致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测定各组动物颅顶皮下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其抑制率,并对肥大细胞形态进行显微分析,分析当归饮子加减方对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4)尾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小鼠全身瘙瘁,记录注射后30min内小鼠搔抓潜伏期、搔抓次数和瘙痒持续总时间,计算瘙痒抑制率;搔抓反应结束后,采用Elisa法测定每只动物血清组胺水平,分析当归饮子加减方对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小鼠全身瘙瘁的影响。(5)采用DNCB致小鼠耳廓超敏反应,测定每组动物耳廓肿胀度及其抑制率,分析当归饮子加减方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6)采用卵蛋白+氢氧化铝合百日咳疫苗致小鼠变态反应,光镜计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变化;采用Elisa法测试血清IgE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壁组织中IL-4、IFN-γ表达量;RT-PCR检测血管壁组织IL-4mRNA、IFN-γ mRNA表达情况;血管壁组织的病理切片显微镜检测,研究当归饮子对慢性荨麻疹治疗作用机理。实验数据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均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Dunnett 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结果:当归饮子加减方可显着减小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蓝斑直径(P<0.01),降低蓝斑光密度吸收值(P<0.01);显着抑制组胺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P<0.01);显着抑制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P<0.01);显着延长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小鼠瘙痒搔抓潜伏期(P<0.01),减少小鼠搔抓次数(P<0.01),缩短搔抓持续时间(P<0.01),降低动物血清组胺水平(P<0.01);显着对抗DNCB致小鼠迟发型耳廓变态炎症反应(P<0.01);显着降低致敏动物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量(P<0.01),降低动物血清IgE水平(P<0.01),降低致敏动物血管壁组织IL-4水平(P<0.01),升高IFN-γ(P<0.01)水平,下调致敏动物血管壁组织IL-4mRNA(P<0.01)表达,升高IFN-γ mRNA表达(P<0.01),显着降低荨麻疹动物血管壁组织水肿、淋巴滤泡增生及炎细胞浸润。且效果显着优于同等剂量的玉屏风口服液(P<0.05)和祛风止痒口服液(P<0.05);结论:当归饮子加减方可显着干预荨麻疹慢性期动物气血两虚症模型,主要表现在:当归饮子加减方可显着对抗气血两虚证动物变态反应,能有效抵抗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肥大细胞脱颗粒;有效抑制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耳廓肿胀及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全身瘙痒反应;显着减少致敏动物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量,降低动物血清IgE水平,下调致敏动物血管壁组织IL-4水平,升高IFN-γ水平,下调致敏动物血管壁组织IL-4mRNA表达,升高IFN-γ mRNA表达,对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具有显着对抗作用。
赵宏亮[4]2014年在《电针及中药对Ⅰ型超敏反应模型大鼠前列腺素E2和组胺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以卵蛋白溶液来致敏SD大鼠,建立Ⅰ型超敏反应的动物模型并以它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研究,系统探讨电针和中药对Ⅰ型超敏反应的作用机制,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用卵蛋白溶液刺激SD大鼠,使SD大鼠产生致敏,建立I型超敏反应模型。治疗组大鼠给予电针、中药、阳性药物等相应操作。并与空白组和模型组相对照。通过治疗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前列素E2及组胺含量,大鼠被激发后搔抓次数。结果:1.各组中组胺含量比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血清组胺含量明显增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较,各组大鼠血清中组胺含量明显降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除中药1组)大鼠组胺含量都高于电针组(中药2组、中药3组p﹤0.01;阳性药物组p﹤0.05);中药2组、中药3组组胺含量比中药1组高(中药2组p﹤0.05、中药3组p﹤0.01)。2.各组中前列腺素E2水平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前列腺素E2水平明显上升(p﹤0.01),有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前列腺素E2水平显明显下降(p﹤0.01),有统计学意义。3.搔抓次数变化:空白组大鼠几乎无动态变化,偶尔对注射部位有搔抓行为,而模型组大鼠躁动不安,活动度增加,搔抓次数明显增多(p﹤0.01),有统计学意义。4.各治疗组大鼠瘙痒症状相对于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搔抓次数减少(中药1组、中药2组、电针组p﹤0.01;阳性药物组、中药3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电针组大鼠搔抓次数低于阳性药物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针灸及中药的治疗后,I型超敏反应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2.在抑制前列素E2及组胺含量及缓解瘙痒症状方面,电针组和中医1组疗效尤佳。3.其治疗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前列素E2及组胺含量的释放等环节来治疗I型超敏反应疾病。
刘瑶[5]2012年在《结合“治未病”及“络病”理论运用当归饮子加减方防治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评价当归饮子加减方对慢性荨麻疹气血两虚证的疗效,从而探讨运用“治未病”及“络病”理论防治慢性荨麻疹的临床优势。方法:将符合标准的7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口服当归饮子加减方,每次100ml,tid;对照组35例,口服玉屏风口服液,10ml,tid。7天为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两组于治疗前及第1、2、4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症状体征、睡眠质量、急性发作情况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4个疗程完成后,随访2个月,观察复发情况。治疗结束后对两组组内和组间的病情、疗效、不良反应、复发情况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当归饮子加减方及玉屏风口服液在对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防治的临床疗效上,两组均能缓解症状,改善病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78.13%。但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总的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状上优于对照组,而在睡眠质量上,两组无统计学意义。针对复发情况,治疗组在控制复发病情上优于对照组,复发率远低于对照组,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复发间隔的时间。结论:运用“治未病”及“络病”理论,通过养血活血通络法以防治慢性荨麻疹的研究看出,当归饮子加减方和玉屏风口服液在短期治疗慢性荨麻疹上均能达到良好效果。但是治疗组在对改善患者症状及控制复发方面优于对照组。因此,本研究体现的思想方法来防治慢性荨麻疹是值得推广和运用的。
任翠华[6]2008年在《活血祛风止痒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慢性荨麻疹的经久不愈,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病情严重时会引起喉头水肿,危及生命,所以防治慢性荨麻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西药治疗荨麻疹主要是对症处理,抗组胺药物应用得最多,对多数急性荨麻疹有效,但对反复发作的慢性荨麻疹疗效欠佳,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及免疫抑制剂有一定作用,但副作用大,同样不能控制复发,且会给发作时的治疗带来困难。我们运用活血祛风止痒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通过本次试验,旨在观察活血祛风止痒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复发情况,从而为此方在临床的广泛运用提供理论依据。2方法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06年8月至2007年12月湖北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共收集慢性荨麻疹患者60例。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口服活血祛风止痒汤六周,肌肉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2周。对照组口服地氯雷他定片六周,肌肉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2周。3观察要点疗效评价标准:①自觉症状评分;②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痊愈:指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显效:指症状积分下降指数≥70%,且<90%。有效:指症状积分下降指数≥30%,且<70%。无效:指症状积分下降指数<30%。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4结果4.1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活血祛风止痒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疗效优于对照组(地氯雷他定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两组瘙痒程度治疗后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和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两组皮损治疗后总积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和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两组临床观察治疗后总积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和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两组治疗后IgE异常增高率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和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结论通过本课题的临床观察研究,证实活血祛风止痒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组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优于地氯雷他定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组。而其疗效显着,且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肖红丽[7]1999年在《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概况》文中研究表明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约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1次荨麻疹。荨麻疹的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不能找到具体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常见的发病诱因有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冷、热、光、压力等)、动物及植物因素、内脏和全身性疾病影响等。 本病以3个月为分界线,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如按病因又可分为下列多种特殊临床类型的荨麻疹:蛋白胨性(急性蛋白过敏性荨麻疹)、接触性、血清病性、胆碱能性、肾上腺素能性、物理性荨麻疹(人工性、压力性、寒冷性、热性、日光性、水源性)、遗传过敏性水肿和荨麻疹性血管炎等。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可以是免疫性和非免疫性的,免疫性的有Ⅰ、Ⅱ、Ⅲ型变态反应,主要为Ⅰ型变态反应;非免疫性荨麻疹因某些物
王玉杰[8]2009年在《疏风散寒益气固表法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疏风散寒益气固表法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寒冷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方面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36例,口服中药汤剂;对照组36例,口服依巴斯汀(商品名思金)。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风团数目、风团大小、每周发作次数、每次持续时间、瘙瘁、风团外观和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及复发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5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内治疗后SSRI值、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中药汤剂在降低寒冷性荨麻疹的复发率方面与依巴斯汀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汤剂与依巴斯汀对寒冷性荨麻疹均有较好疗效,且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刘贵军[9]2005年在《散寒除湿汤治疗慢性荨麻疹寒湿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散寒除湿汤治疗慢性寒湿型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206例慢性寒湿型荨麻疹患者分成两组。A组104例,口服散寒除湿汤;B组102例,口服咪唑斯汀。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瘙痒、风团数目、风团大小、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每周发作次数、VAS值和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的变化。 结果 (1)A组总有效率为80.8%,B组总有效率为74.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28>0.01)。(2)两组内治疗后VAS值、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3)散寒除湿汤在减轻皮疹瘙痒,削减风团数目,缩短发作时间,减少发作次数,降低VAS值方面与咪唑斯汀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 结论 散寒除湿汤与咪唑斯汀对慢性荨麻疹(寒湿型)均有较好疗效,而且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参考文献:
[1]. 消风止痒汤防治急性荨麻疹的实验研究[D]. 杨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3
[2]. 加味消风颗粒治疗风热型瘾疹的临床研究[D]. 姚蕴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1
[3]. 当归饮子加减方对慢性荨麻疹抗过敏作用及机理研究[D]. 郭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
[4]. 电针及中药对Ⅰ型超敏反应模型大鼠前列腺素E2和组胺的影响[D]. 赵宏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
[5]. 结合“治未病”及“络病”理论运用当归饮子加减方防治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D]. 刘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
[6]. 活血祛风止痒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应用研究[D]. 任翠华. 湖北中医学院. 2008
[7]. 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概况[J]. 肖红丽.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9
[8]. 疏风散寒益气固表法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D]. 王玉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
[9]. 散寒除湿汤治疗慢性荨麻疹寒湿型的临床研究[D]. 刘贵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