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沙区开发工程——刘恕谈发展沙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世纪论文,产业论文,工程论文,刘恕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有位杂志社的负责同志问我,什么是沙产业?怎样翻译成英文?虽然我从事沙漠治理工作几十年,但真的要用明快的语言讲述沙产业的概念,却犹豫起来了。钱学森同志把沙产业翻译成Deserticulture,并从沙漠科学化管理和高科技开发方面作了解释。”我国沙漠治理专家、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刘恕教授在授受记者采访时,首先谈起钱老对沙产业概念的严格、规范的表述。
开创沙产业是人类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开发沙漠特殊环境自然资源的一种探索
刘恕说,有异于其他地域自然环境的沙漠区,自然本底十分复杂。比如中亚荒漠,太阳辐射高出温带一倍以上,地表昼夜温差高达50摄氏度,每年一般有100-150天持续无雨,蒸发量大于降水10-12倍。在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下,生命体都得改变自己的生物特性,以适应沙漠地区特别严酷的环境。据科学测算,荒漠中每克植物每小时蒸腾量为0.04-5.18克水,而在潮湿的热带只有0.002-0.01克水,差异千百倍。同是荞麦,在温带种植每平方厘米叶面上有82个气孔,而在沙漠区气孔却增至341个。
人们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沙产业。刘恕认为,钱老倡导的沙产业,不仅有方向性,而且有可操作性。从国际上看,以色列是个榜样;从国内来看,甘肃张掖地区先行了一步。
她给记者介绍起访问以色列的情况。国土面积仅2万多平方公里的以色列,60%以上的土地为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的荒漠,具有典型的沙漠农业特色,可他们每年生产的出口产品达六七亿美元。
有位以色列学者在分析他们沙漠农业发展过程时说,以色列人在严酷的沙漠农业环境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起主导、决定的因素是人的管理,是人的素质,其次是资金、技术,最后才是自然资源。
以温室、滴灌两项关键技术为平台,运用生物工程高效转化太阳能,是发展沙区经济的成功之道
大棚温室开始于60年代,是为了克服沙区利用植物固定和转化太阳能效率不高及土壤盐渍化而研究出来的一种技术,当时在美国的阿利佐那被称为“环境控制农业”。后来大棚温室在前苏联、日本、德国、荷兰等国家得到不断完善,但都没有像以色列人那样大面积推广运用。
以色列根据缺水的国情,在移植国外大棚技术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推广和优化滴灌技术。开始用一般的塑料管道定时为作物和树木的根系生长部位供水;第二代滴灌设备引用了高压湍急水流;到第三代、第四代则根据土壤吸水能力、作物特性、作物生长阶段和气候等条件,运用计算机技术严格控制供水量;第五代设备将附加一个过滤器,用来调整水压,并将污水洁净。到2000年,污水利用率将达到80%。有统计表明:以色列水资源利用率超过85%。每立方米水生产农产品的销售利润,1950年为0.46美元,1990年上升为2.04美元。
现在,以色列运用遗传工程培育出甜味番茄、耐贮存的生菜等,他们的蔬菜、水果可以一年四季供应世界五大洲食品店,已有“欧洲冬季厨房”的美称。
钱老提出沙产业理论已10年了,专家学者在探究,沙区人们在实践,开始出现一些沙产业典型。这位从1983年起曾担任过5年甘肃省副省长的女专家高兴地告诉记者,她青年、中年时期奋斗过的甘肃省,出现了我国沙产业的曙光。干旱地区的河西走廊张掖地区,充分利用大棚和节水技术,发挥沙漠地区阳光优势,克服水分短缺困难,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西菜东运基地,开辟了“戈壁鲜菜外运”的新篇章。这里近几年建起1.7万多亩蔬菜大棚、900多亩高效节能温室,建成年生产能力为3000吨的番茄酱厂和总设计能力达2400吨的14个蔬菜脱水加工厂。现在这里的蔬菜已经流向国内100多个城市,并开始部分销往日本等地。
沙产业真正价值只有在生产中得以体现,才能正确估算其真实意义,群众才能为之奋斗、献身
刘恕认为,我国要加速发展沙产业,当务之急是抓典型,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样板教育群众,宣传群众,让大家从典型、实例中看到希望,看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时希望政府有关部门、沙区各级政府重视科技成果的筛选、加紧筹措资金,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扶助滴灌设备、温室技术、藻类产业等沙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在记者问到沙产业的概念和内涵时,刘恕用四句话对钱老倡导的沙产业作了概括:提高植物对太阳能的固定转化效率,是沙产业发展的谋略定势;充分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是沙产业的内核;逐步形成市场经济引导下的管理机制,是沙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开发之中,是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保障。刘恕认为,这是沙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综合开发的崭新思路。
实践已经表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掠夺性开发方式和落后传统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原则背道而驰。世界上几乎所有沙区农牧民都发出同样的呼声:“开垦的地多了,粮却生产少了”、“地下水用得多了,地上牧草少了”、“羊养多了,产肉少了,皮质差了”。无节制、耗竭性地滥用沙区贫乏资源,正在加速沙区植物光合作用物质基础的丧失,沙区经济发展的潜能在遭受破坏,生存的挑战迫使大家去谋求新的思维抉择。
刘恕最后说,沙产业是对沙漠、戈壁天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科学构想。科学,意味着对未来的开拓。有所发现,有所预见,有所前进,才称得上科学。因为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的认识。而未知的被认识,被掌握,需要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优化的过程。在沙产业的创建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完美无缺,但只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克服可能出现的挫折和失误,就会迎来沙产业宏伟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