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性电刺激后上肢功能的远期恢复论文_马英

浅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性电刺激后上肢功能的远期恢复论文_马英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中心医院 155811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经功能性电刺激处理后的远期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完成后评估两组肩部肌群肌力(MMT)、改良Barthel指数(MBI)、上肢功能(FMA)。结果:治疗后,两组MBI、FMA以及MM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MBI、FMA以及MMT评分更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发脑卒中患者而言,早期实施功能性电刺激有利于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从而提高患者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恢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upper limb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Method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o select 40 patients with initial stroke,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20 cases in each group, two groups were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evaluation two groups of shoulder muscles after treatment (MMT),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FMA).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MBI, FMA and MMT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5). After 1 months of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6 month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MBI, FMA and MMT score was bett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first stroke, the early implementation of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 the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improved, so a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use.

Key words: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troke;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在脑卒中患者各类后遗症中,上肢功能障碍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据统计显示,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69%~80%,患者日常生活起居受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由此下降[1]。而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临床用于脑卒中患者偏瘫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本文基于此,观察并探讨了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经功能性电刺激处理后的远期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科和康复科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40例初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1995)制定的脑卒中分类与诊断相关标准[2]。临床第一诊断均属初发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病情均经MR和CT检查确诊。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4~79岁,平均(53.9±6.7)岁;肩肌群外展肌力低于3级,伴有一侧肢体偏瘫;本组患者均排除严重认知障碍,简易记忆测试量表评估均超过7分,并征得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蛛网膜下腔出血;(2)年龄低于44岁者或大于79岁者;(3)进展型脑卒中;(4)有严重感染以及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者;(5)肩肌群外展肌力不低于3级者;(6)简易记忆测试量表评分低于7分者;(7)颅脑肿瘤或外伤患者;(8)拒绝知情同意签署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具体包括药物治疗以及基础康复训练。其中康复训练主要为神经发育疗法,具体内容涵盖四肢关节被动锻炼、床上体位摆放、平衡训练、转移与翻身锻炼等。治疗频率保持在1次/d,30 min/次,治疗共计15次,分三周完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接受FES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治疗器械为Response Ⅱ型双通道FES治疗仪(美国),在患者患侧上肢前臂侧远端1/2和1/3处放置一对3 cm×3 cm的电极,然后在肩部冈上肌中部以及三角肌中部放置一对4 cm×4 cm的电极。通过英国产Synergy T-EP EMG/EP Monitoring Systems 肌电图确定运动点。患者患侧上肢在治疗过程中会发生肩外展以及腕背伸的动作,电流刺激参数保持在30 Hz,脉宽设定为300 μs,强度最小为0 mA,最大为90 mA,断点/通电比和波升/波降比分别保持在5 s/5 s、1 s/1 s。治疗频率保持在1次/d,30 min/次,治疗共计15次,分三周完成。

1.3 疗效评定标准

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估:(1)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ing, MMT)共分5个等级,从0~5级分值依次对应为0~5分;(2)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上肢部分FMA评分不超过66分,分值高低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优劣呈正相关[3]。(3)通过改良Barthel指数(BMI)评估患者活动能力,满分为100分[4]。其中不低于60分者提示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59~41分提示存在中度功能障碍,患者需他人帮助;40~20分提示存在重度功能障碍,患者生活具有明显依赖性;低于20分提示患者完全残疾,无法自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MBI、FMA以及MM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MBI、FMA以及MMT评分更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上肢往往承担了较为灵巧、精细以及复杂的动作,例如操作物体、握持以及抓握等,特别是手掌,具有相当复杂和精密的功能,是日常生活活动中极为依赖的身体部件。发生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困难且缓慢,远远不及下肢,而且通常存在肩手综合征以及肩关节半脱位等情况,由此使上肢康复评估以及临床治疗变得更为复杂。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接受电刺激治疗后,其肢体功能可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也随之提高,致残率明显降低[5]。作为临床新兴起的一种电刺激疗法,FES被纳入神经肌肉电刺激体系中。本次研究发现相比于早期开展单纯康复训练,结合康复训练实施FES治疗后,试验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活动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其中FMA、MBI两项指标在治疗6个月后仍优于对照组。

诸多临床研究表明,在偏瘫患侧肩关节疼痛与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和改善方面,FES疗效甚佳[6]。此外还有利于缓解上肢肌肉痉挛、强化运动功能、扩展关节活动范围。王东山等[7]研究发现,在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疼痛和半脱位治疗过程中,FES治疗能促进关节复位,患者肩关节疼痛也得到有效缓解,同时肩关节固有运动功能也得到显著强化。本次研究对试验组患者冈上肌和三角肌实施FES刺激治疗,出现肩外展活动,治疗完成后,两组FMA上肢评分均有显著提升。此外,与治疗前相比,患者肩肌群外展肌力评分也得以提升,说明FES治疗以及早期康复训练对于患者肩部肌肉群肌力以及肩关节运动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效果。而试验组肩肌群肌力评分和上肢FMA评分明显更高,提示在肩关节运动功能改善方面,FES疗效更优于早期康复训练,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近年来一部分文献研究称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通过FES治疗可得到显著改善。游国清等[8]在3周内针对急性期脑卒中并发肢体偏瘫患者实施FES治疗,与对照组相比疗效差异显著。而本次研究采用FES治疗试验组患者,对其前臂腕背伸肌群施以刺激,出现腕背伸。对照组与试验组F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升,患者手部协调性活动以及腕部屈伸功能得到显著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腕部运动功能的改善,而FES刺激疗法效果明显更优,临床意义更积极。此外两组MBI评分也较治疗前显著提升,而试验组MDI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于初发脑卒中患者而言,早期实施功能性电刺激有利于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从而提高患者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雷迈,卢斌,罗仲尔,等.推拿点穴法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C].//第十二次全国推拿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323-326.

[2]庄礼兴,徐世芬,庄珣,等.靳三针疗法配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C].//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7-10.

[3]沈来华,钱立锋,罗安利,等.温针结合康复训练在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疗效分析[C].//2011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83-86.

[4]高圣海,冉春风,李泉,等.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C].//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122-125.

[5]李文静,陈彤红.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业疗法联合健侧上肢运动想象对患侧上肢机能的影响[C].//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2012:732-739.

[6]马素慧,崔颖,窦娜,等.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2):2516-2518.

[7]王东山,燕铁斌,陈月桂,等.单侧与双侧上肢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46-49.

[8]游国清,燕铁斌.低频电刺激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9):678-681.

论文作者:马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2

标签:;  ;  ;  ;  ;  ;  ;  ;  

浅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性电刺激后上肢功能的远期恢复论文_马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