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夏晓东论文_夏晓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夏晓东论文_夏晓东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其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一,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变换,转换,发散

思维活动是数学课堂中的灵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可以知道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书本内容来实现。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要把思维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前人做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近几年来,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对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做了一些探讨,本文将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鼓励好奇生疑,激发创新思维

好奇,爱问问题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起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解决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有的学生会提出除法有分配律吗?为什么只有乘法才有分配律等等问题。通过解决以上问题,更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不具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一年级的《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教师提出“9加5等于几?”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索算法,学生通过摆小棒得出了许多种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选择用9拿来凑10,有的拿5来凑10,还有的学生通过数个数解决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即锻炼了能力,又让自己的思维得到了提升。又如在《分数混合运算(一)》中,解决航模小组有多少人?我让学生画图表示航模小组与气象小组、摄影小组之间的人数关系,学生通过画图得到了两种解决方法:1.可以先求摄影小组有几人2.也可以先求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几分之几。

像这样,引导学生摆小棒,画图等形式去描述和分析问题,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通过变换角度思考,得到多种解决方法能更好的理解数学,提升数学素养,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一)转换角色,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应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而不是在意于技能的训练,那样学生只会是模仿者,教师应该把教学重心向思维的锻炼倾斜,让孩子成为出色的思考者。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呢”,通过小组合作,将做好的硬纸板“车轮”沿直线的边滚一滚,描出A点留下的痕迹。目的是通过比较三种不同形状的车轮中心在运动中的变化理解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体会圆的本质特征。

(二)设难质疑,发散思维

疑问是学生产生思考的前提,没有疑问,学生就不可能产生思考。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的设疑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会针对这个疑问发散思维,寻求答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教材重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难易适中的疑问,教师应适当进行思维引导,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的答案。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出示了几题比例:6:12=4:8,15:25=9:15,6:8=3:4,让学生动手计算看看是否能发现内项与外项之间的关系。学生都过小组交流发现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接着我继续追问: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是这样的呢?你能自己创造几个比例验证一下呢?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交流,验证,自主得出比例的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因此,在课堂中,我们教师要重视设疑这个铺垫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

三、加强说理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一)加强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敏捷性,同时也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一批零件,4人5天可以做200个。照这样的速度,8人10天能做多少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种思路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8人10天能做多少个?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能做多少个?已知4人5天可以做200个,于是可以算出每人每天做多少个,即:200÷4÷5×8×10。

2、用“由因导果”分析:已知4人5天可以做200个,可以求得每人每天做多少个?那么就可算出8人10天能做多少个。列式为:200÷4÷5×8×10。

3、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做多少个是一定的,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做的零件个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而时间由5天增加到10天,是原来时间的2倍,所以做的零件个数应是原来的(2×2)倍。列式为:200×(8÷4)×(10÷5),也就是:200×(2×2)。通过这几种类型的分析加强了学生说理训练,优化了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以及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二)提高运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我接触的学生普遍来自农村,受环境的影响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反应慢思维迟钝。在数学中最基础的莫过于运算能力,运算能力的好坏,又直接限制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提运算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行运算能力的训练。比如在探索简便运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一组题目,要求男生做64×59+36×59,女生做(64+36)×59,结果女生比男生快。接着出示第二组题目,要求男生做(8+80)×125,女生做8×125+80×125,结果还是女生快。通过两次计算,让学生意识到简便方法的适用情景,有时看似简便实际并不简便,反而复杂了,导致影响降低运算速度,降低运算能力。通过这则反例可以改掉他们习惯于题目一拿到手便不管不顾的动手做,既提高了运算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加强语言训练,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语言和思维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思维决定着语言,语言又促进了思维活动。因此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加强语言训练,这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最好方法。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加强说理训练,经常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韩永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3

[2]伍利民.《思维的激发、激活与激励》,湖北教育,1999

论文作者:夏晓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夏晓东论文_夏晓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