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模式探索和实践研究
马娜,叶稳安(通讯作者)
(广州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内容,高等医学院校为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必须遵循卫生人才发展规律,完善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体系。而人文精神培育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亟需进一步探索和改革教育模式。本研究以培育“人文精神”为核心,“高校”、“医院”、“社区”、“农村”、“中小学”为支撑点,提出“五位一体”的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新模式。
关键词: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精神;五位一体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文学,需要人文滋养。医学与人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犹如医学发展的两翼,本是现代医学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然而近年来,伴随医学技术的提升,医学与人文有分离趋势,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医学功利主义盛行,药物滥用加剧了医源性、病原性疾病的发生;医疗市场被资本化力量主宰,部分医生医德丧失,医患冲突不断;医药市场乱象频发,以药养医成为行业规则,这也成了新医改顺利推进的掣肘[1]。
疼痛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患者就医最常见的原因[1];但不充分的疼痛治疗仍然普遍存在[2-4]。近年来,国内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疼痛教育,研究表明,有效疼痛管理的主要障碍是护理人员及患者对于疼痛相关知识的缺乏[4]。对护士开展疼痛继续教育培训可显著提高护士的疼痛知识水平,改善护士的疼痛管理行为。故对相关人员实施疼痛教育不仅是迫在眉睫的需要,更是促进有效疼痛管理的重要举措。现就疼痛教育的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因此,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面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培养更多追求人文精神,崇尚医德的合格医疗卫生人才,高等医学院校遵循卫生人才发展规律,动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模式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 医学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
医学人文是探讨和研究医学源流、医学价值、医学规范以及与医学有关的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属于医学和人文学的交叉学科。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以患者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精神,倡导一切从人道、人性、人文出发,强调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关心、关爱、关怀和尊重,树立和践行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健康优先、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大爱无疆的献身精神”、“通力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忠诚感恩的民族精神”等多个方面。
二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力度较显薄弱
2004年中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比例,中国为7.54%,而美国为20%,德国为26%。2012年《柳叶刀》发布的中国临床医学教育课程,医学人文占1%,历史人文占4%,加起来只有5%,由此看出,当前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教育十分薄弱。同时,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师资力量薄弱。相比医学相关专业,人文课程的教师教学门槛低,缺乏相应的培训、考核、激励机制。再者,高校作为医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作用还未完全开拓。主要表现在:医学院校文体活动普遍不如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活跃,医学院校的人文氛围相对不浓,医学生的视野较为狭窄[2]。
(二) 部分医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知识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部分医学生在学校期间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向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少有机会参与人文素质相关的实践,导致知识结构失衡。比较显著的现象是部分医学生缺乏人际沟通技巧和情绪调节能力,例如:有些医学生学习、科研成绩优异,却不善于表达,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沟通;有些医学生为逃避繁重的学习,放任堕落,沉溺网络。
(三) 一些医学生知识结构失衡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疗职业从业者,只有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社会、人民服务的理念,才能谋求社会主义医疗事业发展和医学生自身发展。然而,近年来一些医学生却把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奋斗放在了突出的地位,道德观念淡化,价值观功利化,忽略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这对于即将承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神圣使命的医学生来说,是令人十分令人担忧的现象。如此以往,不但不能改善医患关系,更有可能出现“不正当竞争”、“私自谋取钱财”、“走后门”等恶劣现象。
三 “五位一体”的人文精神培育途径
在医院的见习、实习仍然有带教老师指导,而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量血压”、“艾灸”等义诊活动则是医学生独当一面的新体验。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健康新概念”、“义诊服务进社区”、“弘扬雷锋精神,引领青年风尚”等社区健康服务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民生民情,倡导“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在义诊中体会感人的细节,了解群众就医时的心理、需求、情感等,为今后处理好医患关系打下基础。
(一) 加强高校教育,开展文化熏陶。
高校内部的课程教学和校内的“第二课堂”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仅仅会停留在认知层面上。只有把医学人文精神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它在学生的意识中发育、成长、稳固。推进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安排二年级以上学生到附属医院开展见习活动。学生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参加导诊、观摩病房及查房等,采取观察、访谈等形式跟医务人员以及就诊患者进行沟通。在服务行动结束后,组织活动交流会,就医患关系、医疗状况、医学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讨论。通过以临床优秀的医生、护士为榜样,不断反思、改进、提升,锤炼人文品格。通过完善学生临床实习的教育和管理,切实把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教育教学的课程和实践当中,从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4]。
1.1.2 药物与试剂 药物有多西环素(含量91.2%,批号:A201710038),河北久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阿莫西林(含量97.7%,批号:170511039),珠海联邦制药有限公司;恩诺沙星(含量90.5%,批号:DK05-1610111),上虞京新药业有限公司;氟苯尼考(含量98.2%,批号:5003-1710009),安徽立博药业有限公司。试剂有氢氧化钠、N’N-二甲基甲酰胺、乙酸和乙醇,均为分析纯(AR级)。
(二) 依托医院教育,锤炼人文品格。
首先,高校应该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养成教育的课程和实践体系进行设计,开设专门的人文课程,提升医学生理论高度;其次,高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和辅导员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提高其人文素养,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最后,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环境的育人作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医学人文系列讲座、举办医师节、5·12国际护士节等活动,调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暗示、激励与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让学生在健康的人文环境中接受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水平。
(三) 走进社区义诊,实操融入居民。
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有着深刻的社会动因,同样,重拾医学人文光辉、形成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医学人文精神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本研究贯彻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接触科研的“三早”理念,从“高校”、“医院”、“社区”、“农村”、“中小学”五个平台探索培育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路径,使学生成为人文精神培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进一步提高高等医学院校大学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效果[3]。
综上所述,对脑梗塞患者于临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于语言功能以及肢体功能的双重改善可以做出充分保证,最终显著促进脑梗塞患者病情好转以及康复,证明早期护理干预应用可行性。
推荐理由:“巨大的灾难,一场荒唐,秦岭什么也没改变,依然山高水长,苍苍莽莽,没改变的还有情感,无论在山头或河畔,即便是在石头缝里和牛粪堆上,爱的花朵仍然在开,不禁慨叹万千。”
(四) 走进农村实践,感知贫困疾苦。
为进一步激发医学生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精神,利用暑假时间到偏远的农村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是培育人文精神的另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跟随教师走访深受病痛折磨的家庭,可以让医学生了解患者的家庭生活,体会她们的不易,引发对患者的爱心和同情心。通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义诊义教志愿活动,让医学生更加真实地接触到社会不同层面的群体,感知人间疾苦,在奉献自己的力量的同时培养了临床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精神。
(五) 走进中小学宣讲,普及健康教育理念。
医学生的职责除了助人解除病痛,恢复健康,还在于“宣讲健康知识,推广健康理念”。通过“健康教育进校园”项目,以“结对子”形式由在校医学生走进广州市中小学开展“认识艾,预防艾”、“关爱口腔健康”、“预防流行疾病”等系列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宣讲活动不但达到传递健康理念、提高健康意识的目的,同时医学生作为“小老师”对其专业知识储备、语言表达、临场控场、沟通协调等人文能力都有很大提升[5]。
四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为促进医疗行业积极、健康发展,进一步探索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模式是十分有必要,而以培育“人文精神”为核心,“高校文化熏陶”、“医院学习锤炼”、“社区义诊实操”、“农村感知疾苦”、“中小学宣讲健康”的“五位一体”培育模式更加强调了医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实践性,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在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苟艳.新医改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1):125-132.
[2] 江超.大力弘扬新时代医学人文精神[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18(12):85-86.
[3] 季庆辉,薛宇,薛勇,颜玉.“健康中国”视角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推进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09):140-142.
[4] 张晓旭,才忠喜.微时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养成教育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07):52-53.
[5] 杜业艳.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7,18(06):100-101.
[6] 董慧丹,朱唤清.本科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课程教学实效性及其改进研究——以海南医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46):238-239.
本文引用格式: 马娜,叶稳安.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模式探索和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7):1-2.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7.001
基金项目: 本文系构筑五大志愿实践平台,探索高水平医科大学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穗教科[2018]20号)
作者简介: 马娜(1992-),女,汉族,河南驻马店,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