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

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

李力[1]2005年在《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技术创新问题。论文主要运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跨国公司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从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概念、特征、本质、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等一般分析入手,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对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机制、管理模式和典型案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型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发展速度较快,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之所以如此,这与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有直接关系。本文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为提高中国跨国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供参考。

赵宇聪[2]2001年在《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实现技术改进和技术发明已成为跨国公司获得高额利润、争夺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五分之四的世界商用发明是在跨国公司体系内进行的,跨国公司在整个世界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从其长远发展战略出发,不断淡化以母国为科研开发基地的传统观念,逐渐实现包括研究开发工作在内的整体业务的进一步国际化。研究与开发国际化是跨国公司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将研究与开发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的一种全球竞争战略,是跨国公司国际化策略中的重要内容。尽管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国际化是一个较新的现象,但是它却迅速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我国也注定会被纳入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国际化、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并且会给我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由此而带来的影响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良好的机遇。如果中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抓住这个机遇,就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创新能力与资源增强我国的科技发展潜力,提高技术发展水平,增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否则,就可能延缓我国科技发展的进程,甚至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乃至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在技术上的差距。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黄丽萍[3]2004年在《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投资国际化及中国的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跨国公司是迄今为止企业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它的每一步行动都影响着相关的企业、市场乃至政府。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继市场、生产的国际化之后,跨国公司又将一向集中于母国的研究与开发职能转移至国外,开始了研发投资的国际化进程。本文主要从五个层次对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新变化进行研究,并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议。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国际化的涵义。研究与开发是公司的核心动力和技术创新的中心环节。包昌火和经合组织从不同角度定义了研发,而研发的国际化是指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活动扩散到母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利用多个国家的科技资源,跨国界地开展研究与开发活动。研发国际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但却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才大规模展开的,这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促使竞争前移,研发压力增大,从而推动研发活动进入国际化时代,同时,新的经济环境的持久性也决定了研发国际化的长期性和趋势性。研发投资国际化的基本状况。1、研发国际化的特征。海外研发经费不断增加;海外研发机构数量增多;研发人员构成国际化;海外专利数增多;行业特点突出;地区分布上逐渐由“大叁角”向外扩散。2、研发国际化的主要方式。跨国战略联盟是目前研发国际化的最重要形式,可以使结盟双方获得1+1>2的战略效应;在国外新建研发分支机构是另一种形式;同时通过并购方式实现研发国际化也正迅速开展,并有取代新建之势。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理论。1、HBA、HBE理论。Walter Kuemmerle通过研究将研发投资分为两种类型,即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增长(HBA)和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开发<WP=59>(HBE)。前者是信息技术由设在国外的科研机构流向母国,后者则相反。跨国公司将根据本身需求决定海外研发机构的选址及类型,而东道国也可以客观地、有针对性地提供某些条件吸引相应类型的研发投资形式。2、供求理论。早期研究认为研发直接投资只是全部科学技术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主要指向外国市场和支持离岸生产,强调需求因素对研发投资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说是一种市场导向型投资。研发正处于产品的成长和成熟期,规模、技术水平、创新程度都较低。近期的研究显示,研发投资的快速增长表明跨国公司正在加强对外部科技的协调和控制能力,以创造新技术资产,供给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研发投资发展成为技术导向型,新产品的研制不再局限于母国。Dalton和Serapio还发现许多早期设立的以需求为出发点的研发机构正逐渐转变为供给型。3、S&T周期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S&T(即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新产品研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随着世界经济的开放融合,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S&T很难再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对其进行世界范围的吸纳、整合成为跨国公司战略调整的必要部分。新技术的形成划分为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跨国公司对S&T的需求最强,决定其海外研发的欲望也最强,之后,随着S&T的获得,直接投资欲望减弱,但是技术外溢性增强,东道国可以根据本国S&T资源的丰裕度灵活选择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跨国投资,以期充分利用本国优势获得最大收益。4、Hakanson五类动机分析法。依据海外研发机构的建立动机,可将其分为五大类:市场导向型、生产支持型、研究型、政治动机型、多动机型。海外研发机构的影响因素对这五种类型将产生不同影响。5、辅助资产理论。Serapio认为一些跨国公司从事海外研发投资是为了确保对公司关键资产起辅助作用的资产的安全性。刘海云认为企业要不断地创造发明新资源,充分利用海外资源,通过内部化将其转变为自己可直接支配的资产,海外研发投资虽不是跨国公司经营的核心,却是其他能<WP=60>力发挥作用的基础,不可或缺。6、效率论。研发活动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规模报酬递减,集中大规模研发的创新效率是逐渐下降的,因此要求研发活动逐渐小型化、分散化。沉没成本的存在和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也使得在海外研发更加高效。研发国际化的影响。1、对跨国公司的影响。跨国公司在取得利益的同时,也会面临一些不利影响,如技术外溢和“搭便车”,为母国树立强大的竞争对手等。但总体来看还是利大于弊。2、对母国的影响。研发投资的国际化可以弥补国内短缺资源,增强母国科技实力,增加母国收益,是对母国研发的有益补充。3、对东道国的影响。通过示范与模仿、交流合作、前后向联系以及人力资本流动能够促进东道国技术进步,为东道国积累人力资本,此外还会产生一定的社会贡献,如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补充教育和科研经费。同样吸收研发投资也必然存在不利的一面。中国的对策。1、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投资现状。独资是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主要形式,战略联盟在中国仅限于与高校的合作,且形式较松散。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投资来源集中于欧美,投资地域集中度很高,90%以上位于北京和上海,其次是广州和深圳。由于建立时间短,与其他国家及母公司的研发机构相比,在中国的投资规模还不大,科研活动多与本地的生产紧密相连,职

冯毅梅[4]2008年在《跨国公司R&D国际化及其动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国际化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随着国际环境的改善及国际竞争的加剧,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已认识到技术对于企业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而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大型跨国公司纷纷以全球技术战略为核心调整其全球的经营战略,跨国公司R&D国际化是其重要的调整趋势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跨国公司R&D国际化浪潮也席卷中国,我国企业逐步在海外设立R&D机构。然而,我国企业R&D水平较低,现行体制对开展R&D国际化仍然有许多限制。所以本文试从哲学和经济学的视角,以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分析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并结合我国企业R&D国际化的现状,提出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主要概述国内外学术界对跨国公司R&D国际化及其动因的研究现状,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跨国公司R&D国际化并进行动因分析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对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表现形式和特征。第叁章,从国际竞争性质的转变、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叁方面,分析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外部动因。第四章,结合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理论剖析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内部动因。第五章,根据我国企业R&D国际化现状提出我国企业在R&D国际化浪潮中应采取的对策建议。第六章,对全文给出结论并指出不足。

李海海[5]2003年在《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与我国的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是指跨国公司突破母国的界限,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通过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和在海外开展合作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国际化活动。 随着我国“入世”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现已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热点。因此,研究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与我国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关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他们仅仅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动因及其对母国的影响,缺乏对东道国影响的探讨,特别是缺乏对我国影响的分析。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对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有关问题进行研究,然而由于时间较短,他们仅仅研究和翻译了一些国外的相关资料,并提出了一些看法,但对此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进行了概述;接着深入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动因;并认真探讨了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对我国的影响;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我国应对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对策。

童继生[6]2004年在《中国建筑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人在建筑企业工作20多年,涉足海外业务也有六年之久。加入WTO以后,“中国建筑产业国际化问题”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主流管理学就已经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而中国企业目前仍较多地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这一现象在建筑产业内表现得尤为突出。显然,中国建筑业的管理水平和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我深深感到,缺乏有效的管理理论的支持,已经成为中国建筑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最大障碍。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来的世界政治均衡被打破,“革命”与“战争”主题被“和平”与“发展”所代替,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浪潮扑面而来。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管理逐渐步入战略管理时代。虽然具体的战术以及努力程度等因素也非常重要,但一个组织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它的战略。而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国际化”成为战略的当然构成要件。战略只有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和市场需求才可能成功,反之,必然会失败。此前,理论界和企业界对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国际化战略问题有许多探讨,对特定国家的某一产业的国际化战略却很少关注,而这正是中国建筑产业海外扩张最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填补这个空白。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借助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以及西方主流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建筑产业和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现状,构筑论文框架并解决建筑产业国际化战略中的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我意识到跨国界经营带来跨文化管理,企业界和管理学术界已经出现西方管理与东方管理同时存在、融合发展的局面,而管理中国企业则是东方管理理论更有效,所以我把东方管理思想在产业国际化战略中的应用与发展作为整篇论文的创新点。如上所述,本文是融合产业经济、发展战略和东方管理的新课题,我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解决以下问题:中国建筑产业能否把握良好的国际市场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否有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跨越式”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除了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外,文化因素在中国建筑产业国际化战略中地位如何?东方管理理论在中国建筑产业国际化进程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围绕以上问题,本文首先对产业国际化理论进行回顾,然后从中国建筑<WP=10>产业的现状着手,明确该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分析战略环境,从而进行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和战略延伸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同时各个部分都渗透着东方管理智慧,全文较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建筑产业“跨越式”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张凤和[7]2007年在《跨国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企业的劳动——人力资源,他们是企业所有资源中唯一与人产生密切关系的因素。企业国际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达成战略目标的能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代表了现代企业一种全新的管理观念,有别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所扮演的职能性角色,而以更加总体导向的方式,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的互动关系,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与组织竞争战略相结合,协助组织获取竞争优势,达成组织目标。本文从介绍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与理论入手,分析了全球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继而引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通过辨析影响跨国人力资源管理与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差异,对欧美、日本的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然后重点介绍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创新和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跨文化管理。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在分析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外资企业在我国的人才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借鉴外企的经验,提高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袁晓明[8]2003年在《试论大型跨国公司R&D国际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一改以往以母国为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的传统布局,根据不同东道国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科研机构,以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从而促使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日益朝着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大型跨国公司R&D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大型跨国公司R&D国际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大型跨国公司R&D国际化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在全球领域内的加速扩散,也对大型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变革及管理方式改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大型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另一个主体---东道国在R&D国际化浪潮中所受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即有正的效应也有负的影响,由于东道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不同所决定的其在R&D国际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因而R&D国际化对不同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影响也各不相同。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基本概念界定与选题动机,首先对大型跨国公司及R&D国际化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接着阐述了选择该题目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二章是大型跨国公司R&D国际化发展现状,首先分析了大型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总体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大型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行业选择、大型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区位分布于区位选择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第叁章是大型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理论分析,通过对传统理论的继承与批判,将决定R&D国际化的因素分为技术经济因素、东道国因素和内部驱动因素,构建了叁因素共同作用的大型跨国公司R&D国际化运行机理。 第四章是大型跨国公司R&D国际化与自身成长,分析了大型跨国公司R&D国际化对跨国公司组织机构变革的推动以及对其管理水平提高的影响。 第五章是大型跨国公司R&D国际化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效应分析,包括正效应分析和负效应分析两部分。

何汉林[9]2003年在《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国际化对东道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国际化是近年来一种新的全球竞争战略,这种战略对东道国有积极的影响,也存在着潜在威胁,而且对不同国家影响也不平衡。

祝影[10]2005年在《全球研发网络: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结构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为了适应全球大环境、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和技术优势,越来越频繁地在海外进行研发活动。研发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空间分布及空间联系的特殊性,使研发网络的空间分析要比研究营销网络、生产网络复杂得多。因此,在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区位研究的基础上,剖析全球研发网络的层次和关联、廓清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结构,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的重要意义。 和跨国公司的销售活动和生产活动一样,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也在逐渐向全球拓展,并在空间层面显现出来。自1960年代以前集中于欧美,到20世纪中后期的美欧日“大叁角”空间格局,再到近年来向新型工业化国家的空间扩散趋势,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扩张轨迹。这种空间的扩张不仅仅表现在跨国公司研发资金投向区域和研发机构设置国别的分散化,还表现在跨国公司海外机构申请的专利不断增多,表现在跨国公司参与的国际技术战略联盟和合作日益频繁。 本文在对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相关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从全球化的空间尺度着眼,勾勒出了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现状与拓展趋势;并对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战略动机、组织模式和空间组织形态以及其演进序列和内在关联性进行了剖析,指出跨国公司研发组织形态是构成全球研发网络的基本骨架;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空间成长过程是公司的外向推力和区域的内向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跨国公司研发活动要素地域迭加形成的全球地域空间和基于各种正式及非正式渠道形成的全球流量空间的耦合发展过程。 作者运用因子分析技术对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进行解构,将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结构分为核心、高密、中密、低密和弱势五个层次,廓清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地理现状和发展远景;将全球研发网络按照场域的概念界定为美洲、欧洲、亚太叁个亚区域,分别以美、德、日为中心,并围绕着场辐射由强而弱的四级圈层;按在全球位势强弱和要素空间流向的不同,将全球国家分为全面发展型、市场潜力型和环境优势型叁种国家(地区)类型。

参考文献:

[1].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研究[D]. 李力. 吉林大学. 2005

[2]. 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D]. 赵宇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1

[3]. 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投资国际化及中国的对策[D]. 黄丽萍. 吉林大学. 2004

[4]. 跨国公司R&D国际化及其动因分析[D]. 冯毅梅. 东北大学. 2008

[5].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与我国的对策[D]. 李海海. 湘潭大学. 2003

[6]. 中国建筑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D]. 童继生. 复旦大学. 2004

[7]. 跨国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D]. 张凤和. 苏州大学. 2007

[8]. 试论大型跨国公司R&D国际化[D]. 袁晓明. 东北财经大学. 2003

[9]. 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国际化对东道国的影响[J]. 何汉林.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0]. 全球研发网络: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结构研究[D]. 祝影.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